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

分析。方法: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39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眼部疾病诊治的非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作为参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及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短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社会心理维度、视觉功能维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36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2.31%,无效率为7.69%,治疗后1个月3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87.18%,无效率为12.82%,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是患者的生存质量难以恢复正常水平。

标签:斜视手术;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短期疗效

间歇性外斜视属于具有较高发生率的眼科疾病,儿童为发病的主要人群,通常情况下,患者病情不会自行改善,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恒定及交替性外斜视发生并造成患者丧失单视功能,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等[1]。因此采取科学的治疗方式对于控制和改善病情发展以及提升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就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4~9周岁,平均(6.9±1.1)岁,包括女18例,男21例,所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患者病情与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标准相符;交替遮盖及三棱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外斜视度不低于15°;单眼矫正视力不低于0.5;视远控制力得分不低于1分;能够正常交流,无智力障碍[2]。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疾病;知觉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垂直斜视;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3]。同时随机选择39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眼部疾病诊治的非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作为参照组,年龄5~12周岁,平均(7.6±1.5)岁,包括女16例,男23例,所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能够正常交流,没有智力障碍;未接受过眼外肌手术治疗;交替遮盖及三棱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远、近水平隐斜度数不超过10°;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0.5[4],排除标准同观察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钢绞线斜拉索防护应用分析

钢绞线斜拉索防护应用分析 结合现有技术对钢绞线斜拉索自由段、过渡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的防护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结合当前应用分析了各种防护材料和防腐蚀措施的优劣性,以供参考。 标签:钢绞线斜拉索;防蚀;应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the protection methods of free section,transition section and anchor section of steel strand cable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application,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protective materials and anticorrosion measures are analyzed. Keywords:steel strand stay cable;anticorrosion;application 前言 斜拉索作為斜拉桥的重要受力构件,保证其安全可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桥梁的耐久性来说,几乎所有的标准或规范都对斜拉桥的使用寿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耗费大量资金的桥梁投资方来说,斜拉索的设计使用寿命应尽可能延长。斜拉索的某些组件可以是短寿命的,比如索导管定位器、减振装置或防腐蚀涂料,这些组件需要定期的维护或更换来达到斜拉索体系的设计寿命。对实施多层防护的斜拉索,其设计目标是使整个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随着大跨度斜拉桥的大量建设,斜拉索的设计寿命提高到了100年甚至120年。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性,斜拉索腐蚀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斜拉索结构通常由自由段、过渡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组成,桥梁拉索结构受到腐蚀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HDPE管的损坏;锚头表面的锈蚀;钢丝表面锈蚀[1]。笔者结合当前设计规范的要求,对拉索设计采取的防护方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供大家探讨。 1 自由段的防护 钢绞线斜拉索自由段主要由钢绞线及其保护层组成。国际斜拉索规范即国际混凝土协会发布的fib bulletin 30“Acceptance of stay cable system using prestressing steel”、美国的PTI DC45.1-12“Recommendations for stay cable design,testing and installation”和法国的CIP2002“Cable Stay-Recommendation of French intermiinsterial commission on Prestressing”都对斜拉索主受力筋提出了在设计使用寿命期间免受腐蚀的防蚀系统要求。目前,大量的斜拉索均采用整束钢绞线外加HDPE外护套管的形式,来形成整个自由段的四层防护体系,即钢绞线上的镀锌/环氧层+油性蜡+钢绞线热挤PE护套+HDPE外护套(如图1)。他们的作用分别是: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间歇性外斜视俗称“斗鸡”、“对眼”,是一种以斜视、畏光、眼皮下垂、注意力不集中为临床特征的斜视,主要介于外隐斜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指视轴分开,起病初看远处事物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集合幅度,产生外邪。间歇性外斜视病因不明,目前医学认为普遍认为发育不完善、先天异常、眼球发育异常、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是其原因。间歇性外斜视如何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一,非手术治疗法 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间歇性外斜视并不是一种 非常严重的疾病,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法有生理复现法、障碍阅读法、手指指鼻法、斜视遮盖疗法、配镜治疗法等。生理复现法为让患者将右手食指放在两眼的正前方并注视远处的光点,可以看到模糊不清的两个

指影,然后注视手指,光点变得模糊不清,再将手指前后移动,光点一会儿靠拢一会儿分开,此方法适用于开散功能过强而出现外斜视的患者或者幅奏功能不全而出现外斜视者。障碍阅读法为将一条木条放在患者双眼和书本之间,如果患者阅读时同时用双眼,则木条为双影如果单眼看,则木条会遮住书籍,患者没办法阅读,患者可以注视读物,然后再眺望远方,反复尝试,有助于治疗外斜视。 *第二,手术治疗法 除了上述非手术治疗法,间歇性外斜视治疗方法还有哪些?手术治疗法。斜视手术治疗法的目的是矫正斜视,使双眼视轴平行,建立正常的视网膜,以获得良好的双眼视功能。年龄6岁以上且斜视角恒定或非调节性斜视或先天性斜视或异常视网膜对 应或斜视角大或无全麻禁忌证和药物过敏史者可以施行手术。间歇性斜视、调节性斜视、后天性斜视、小度数斜视、正常视网膜对应者最好等时机成熟后再施行手术。 间歇性并不是一种难治疗的疾病。间歇性斜视治疗方法有哪些?除了上述所列举的方法以外,患者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及医生的建议选择做过桥处理或欠桥处理。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 *导读: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一,发育不完善。 宝宝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内,由于视功能未发育好,眼肌调节力发育未完善,双眼的共同协调运动能力较差,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斜视”,面对这样的“斜视”,应该细心观察。只要是足月顺产,没有出生吸氧史,经过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多不必治疗。随着宝宝的发育成长,这种症状多数会逐渐消失。但仍需密切观察,最好每半年复查一次。如果孩子到两三岁了,家长还发现眼珠偏斜的需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二,眼球发育异常。 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

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间歇性外斜视是怎么引起的?第三,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 后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前言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外斜视的一种常见类型,斜弱视门诊的的见病,其是介于隐性外斜视和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型斜视。日常生活中可在融合功能作用下达到控制正常眼位,但是患儿在精力不集中、生病、疲劳、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阅读等情况下时可将斜视显现出来。患儿在户外活动时常常习惯性闭起一只眼睛,有畏光症状,但其机理尚未研究明白,有学者提出是由于亮光影响融合性集合幅度,单眼以消除复视。儿童间歇性外斜视一般情况下不伴有明显的屈光异常,眼位偏斜与屈光不正不存在必然的联系。7岁以下儿童的患病率约为1%[6],亚洲人群的患病率约为白种人的两倍[7]。人的立体视发育在出生后的3~ 4个月开始[7- 10],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成熟,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多在出生后6个月至6岁发病,发病年龄相对比较晚,患儿视皮质中枢立体视觉功能早期已经开始发育,因此患儿视功能及融合功能比较健全,

眼位能控制正位时, 多表现出良好的立体视觉,但其立体视觉往往是不健全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如不及时矫治,最后双眼融合功能失去代偿能力,斜视会逐渐演变成恒定性外斜视,最终导致视皮层知觉系统的紊乱,久而久之视网膜抑制暗点及视网膜异常对应逐渐形成,最终使双眼单视遭到破坏,最终丧失了正常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矫正术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1]。在临床工作中国内外医生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就是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实施手术时机的选择,大部分学者主张早期手术[ 9- 10] ,也有部分学者选择晚期手术。Pratt-Jahnson[4]等认为,低年龄时期手术,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建立可能性大;王春霞等[2]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认为手术年龄愈小,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愈好,并建议≥20PD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早期手术,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赫雨时[8]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应在隐性斜视发展为显性斜视的早期。儿童的视觉发育具有可塑性,年龄小越小,在其视觉发育敏感期手术,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3]。赵德宣[1] 认为年龄越小术后获得功能治愈越高,形成双眼视觉率越高。曾利和郝更生[ 2] 报道,以年龄大于4 岁,斜视度大于20△,抑制性暗点的出现,远近立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急性共同性斜视(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急性共同性斜视为发病较突然的双眼视轴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复视,斜视角在各方向都相等,无眼外肌麻痹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恒定性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好发于5岁以后或年长儿童,突然发生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伴有复视,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复像距离在各方面相等,眼球运动正常。有一定的双眼视。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成年人较少见,常继发于脑部疾患。 二病因可能与融合功能失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三临床表现1.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1)发病突然,先有复视,后发生内斜,或二者同时发生。 (2)复视为同侧水平性,各方向距离相等。复像距离看远大、看近小,有的至眼前一定距离复像消失,复视在主觉上多能耐受。 (3)斜视可表现为内隐斜、间歇性内斜视或恒定性内斜视,内斜视度10~45△。 (4)眼球运动各方向均好,无眼外肌麻痹体征。 (5)具有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大部分有同时视及一定范围的融合力,约有一半病人有立体视,最好者可达30″。 (6)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2.急性共同性外斜视 急性共同性外斜视比较罕见,多发生于幼年。常继发于脑部疾患,其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1)突然感觉复视和外斜视斜视度在15~40△,呈恒定性。 (2)辐辏功能不足但双眼水平同向运动正常。 (3)双眼视功能正常有明显交叉复视。 (4)眼电图(EOG)检查显示平衡跟踪冲动化。 (5)有时可有双眼上下同向运动障碍可出现瞳孔异常和眼球震颤。 (6)可有脑肿瘤切除术史外伤施行的开颅术史,蝮蛇咬伤,糖尿病引起的脑病及脑血管障碍等病史。 四检查无特殊实验室检查。应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脑部疾患,明确病因。

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斜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和性质、地质构造等。外部因素包括水、地震、人类活动等。内因是最根本的因素,决定着斜坡变形破坏的形式和规模,对斜坡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促使斜坡变形破坏的发生和发展,外因常常成为斜坡变形破坏的触发因素。 1、地形地貌 地貌条件决定了边坡的形态,对边坡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对于均质斜坡,其坡度越陡,坡高越大则稳定性越差。对边坡的临空条件来讲,工程地质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凹形坡较凸形坡稳定。从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看,斜坡变形破坏主要集中发育于山地环境中,尤其在河谷强烈切割的峡谷地带。我国由于挽近地质时期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西部挤压隆起,东部拉张陷落,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台阶状地形,可明显地划分出三个台阶。处于两个台阶转折地带的边缘山地,山谷狭窄、高耸陡峻,地面高差悬殊。因此斜坡变形破坏现象十分发育。 2、岩土体类型和性质 斜坡岩土体的类型与性质是影响斜坡稳定性的根本因素。包括岩土体的成因类型、组成矿岩土体的矿物成分、岩土体的结构和强度。在坡形(坡高和坡角)相同的情况下,显然岩土体愈坚硬,抗变形能力愈强,则斜坡的稳定条件愈好;反之则斜坡稳定条件愈差。所以,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岩、石英砂岩、灰岩等)能形成稳定的高陡斜坡,而软弱岩石和土体则只能维持低缓的斜坡。 由岩浆岩组成的斜坡较好,但原生节理发育也常发生崩塌,特别在风化强度强烈地区,由于风化营力的作用,使风化带内的岩石强度降低,常导致斜坡崩塌。 沉积岩组成的斜坡由于具有层理结构,而层理面常常控制斜坡的稳定性。沉积岩层常夹有软弱夹层,如厚层灰岩中夹泥灰岩,砂岩中夹泥岩等,这些软弱面常易构成滑动面。 变质岩组成的斜坡,尤其深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等其性质与岩浆岩相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方式的研究目的探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X(T)达到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比较双侧外 直肌后退术(BLR-rec)和单侧外直肌后退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两种术式的效果,为临床决定手术时机和选择手术方式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法和病例对照研究,对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术治疗的基本型X(T)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对66例斜视度在-25~-50PD的基本型IX(T)随机分组行BLR-rec和R&R,收集术前Newcastle评分、远近Worth4点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IXTQ);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6个月眼位;术前、术后6个月远立体视(OPTEC6500视功能分析 仪,Functional Visual Analyzer,FVA;Frisby Davis Distance,FD2)、近立体(Frisby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手术方式。 术后6个月视远斜视角≤-8PD并且≤+4PD为眼位正位;斜视角>+4PD为过矫、>-8PD为欠矫,功能治愈是指眼位正位和立体视功能均恢复正常。分析生活质量、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功能治愈的影响因素,获得最佳手术时机的截断点和最佳手术方式。 结果13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84例,手术正位率为63.6%;欠矫44例,欠矫率为33.3%;过矫4例,过矫率为3.0%;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远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系数b=-0.093);术前33厘米Worth4点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系数 b=0.725),而术前33厘米Worth 4点灯ROC曲线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眼位在0~+10PD的72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术后眼位对FVA 远立体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36,P=0.045);术后FVA远立体视影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

斜视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短期效果分析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 分析。方法: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择39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眼部疾病诊治的非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作为参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生存质量及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短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社会心理维度、视觉功能维度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36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92.31%,无效率为7.69%,治疗后1个月34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87.18%,无效率为12.82%,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短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是患者的生存质量难以恢复正常水平。 标签:斜视手术;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短期疗效 间歇性外斜视属于具有较高发生率的眼科疾病,儿童为发病的主要人群,通常情况下,患者病情不会自行改善,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恒定及交替性外斜视发生并造成患者丧失单视功能,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等[1]。因此采取科学的治疗方式对于控制和改善病情发展以及提升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究就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应用斜视手术治疗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3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间歇性外斜视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选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4~9周岁,平均(6.9±1.1)岁,包括女18例,男21例,所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患者病情与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标准相符;交替遮盖及三棱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外斜视度不低于15°;单眼矫正视力不低于0.5;视远控制力得分不低于1分;能够正常交流,无智力障碍[2]。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性疾病;知觉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垂直斜视;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3]。同时随机选择39例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眼部疾病诊治的非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作为参照组,年龄5~12周岁,平均(7.6±1.5)岁,包括女16例,男23例,所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能够正常交流,没有智力障碍;未接受过眼外肌手术治疗;交替遮盖及三棱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远、近水平隐斜度数不超过10°;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0.5[4],排除标准同观察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结构设计原理-第四章-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习题及答案复习课程

第四章 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 一、填空题 1、受弯构件的破坏形式有 、 。 2、受弯构件的正截面破坏发生在梁的 ,受弯构件的斜截面破坏发生在梁的 ,受弯构件内配置足够的受力纵筋是为了防止梁发生 破坏,配置足够的腹筋是为了防止梁发生 破坏。 3、梁内配置了足够的抗弯受力纵筋和足够的抗剪箍筋、弯起筋后,该梁并不意味着安全,因为还有可能发生 、 、 ;这些都需要通过绘制材料图,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来加以解决。 4、斜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支座附近的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超过了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而开裂的。 5、斜截面破坏的主要形态有 、 、 ,其中属于材料未充分利用的是 、 。 6、梁的斜截面承载力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 。 7、梁的斜截面破坏主要形态有3种,其中,以 破坏的受力特征为依据建立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8、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其斜截面承载力 。 9、随着纵向配筋率的提高,其斜截面承载力 。 10、当梁上作用的剪力满足:V ≤ 时,可不必计算抗剪腹筋用量,直接按构造配置箍筋满足max min ,S S d d ≤≥;当梁上作用的剪力满足:V ≤ 时,仍可不必计算抗剪腹筋用量,除满足max min ,S S d d ≤≥以外,还应满足最小配箍率的要求;当梁上作用的剪力满足:V ≥ 时,则必须计算抗剪腹筋用量。 11、当梁的配箍率过小或箍筋间距过大并且剪跨比较大时,发生的破坏形式为 ;当梁的配箍率过大或剪跨比较小时,发生的破坏形式为 。 12、对于T 形、工字形、倒T 形截面梁,当梁上作用着集中荷载时,需要考虑剪跨比影响的截面梁是 。 13、 对梁的斜截面承载力有有利影响,在斜截面承载力公式中没有考虑。 14、设置弯起筋的目的是 、 。 15、为了防止发生斜压破坏,梁上作用的剪力应满足: ,为了防止发生斜拉破坏,梁内配置的箍筋应满足 。 16、梁内需设置多排弯起筋时,第二排弯起筋计算用的剪力值应取 ,当满足V ≤ 时,可不必设置弯起筋。

亢晓丽教授专访《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4e10111676.html,/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及注意事项 编者按:斜视在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对患儿的视功能、外观、心理等都会造成影响,为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亢晓丽教授在多宝视协办的《儿童视力早期筛查与儿童眼病早期干预》培训班上,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就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指征、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斜视发病率约1%-3%,共同性内斜视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斜视,它既影响美观又易导致弱视的形成,甚至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的损害,严重影响了双眼单视功能的形成和发育。幼儿时期调节、辐辏、融合功能发育正处于旺盛阶段,而且建立双眼视觉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活动一般要经过5年左右才能巩固,因而在视觉发育过程中,任何视觉环境的不利影响,诸如视力障碍性眼病,屈光不正等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视功能发育失衡或影响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生内斜视。 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指征 共同性内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其手术时机不同。 (一)先天性内斜视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6 个月之内发生的内斜,先天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1)矫正屈光不正。在散瞳充分麻痹睫状肌下验光,显示真正屈光状态。判断是否有调节因素,尤其是否有远视眼的存在。虽然理论上先天性内斜与调节无关,但一般伴发轻度或中度远视,对调节产生一定影响,治疗时应该排除此干扰因素,可配戴眼镜一段时间,一般3-6个月,此时需要观察斜视度数的变化,以便进行下一步治疗;(2)若有弱视,用遮盖法治疗弱视。如患儿为单眼恒定性内斜,另一眼为弱视状态,其治疗应该使两眼视力相近;(3)手术治疗: 治疗弱视的开始年龄越早,越容易恢复双眼视觉。手术时机一般2岁之内,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先天内斜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甚至可使视功能终生受损,早期手术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可提前到6个月或1岁。 (二)后天性内斜视不同类型的斜视,治疗手段也不同。如调节性内斜视只需戴眼镜,不需要手术。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需要戴镜联合手术治疗。非调节手术治疗的指证包括:(1)斜视度数稳定;(2)斜视角度大于15△个;(3)双眼视力平衡。 共同性内斜视治疗注意事项 共同性内斜视的治疗包括以下方面:(1)屈光矫正时需儿科医生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度数,而非验光师;(2)弱视治疗要规范。如单眼视力差,需要单眼矫正视力。包括遮盖,压抑,视觉训练等。视觉训练为辅助作用,可促进视力恢复速度。药物治疗尚处于摸索阶段,未得到大规模应用;(3)手术时机的选择,儿童内斜视比间歇性外斜视功能损害严重,超过视觉发育阶段,仅能有外观的矫正,视功能难以恢复。一些医生因为儿童检查不配合,斜视度数无法准确测出,往往推迟手术,可能错过手术时机。所以,儿科医生需要有丰富经验,经过多次检查,如果斜视度数稳定则进行手术治疗,而残留的斜视度数可二期手术矫正。术后视功能无法恢复者,可辅助视功能训练,如有弱视,同时进行弱视训练。

怎样治疗间歇性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于外隐斜与共同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斜视,是指视轴常常分开,最初是在看远时发生,当看远时,融合性散开幅度超过融全性集合幅度,即产生外斜,间歇性外斜视发生之前,先有外隐斜。 【治疗措施】 1.睫状肌麻痹屈光检查有明显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和屈光参差的患者,为保证视网膜清晰像,应该全部矫正;外科伴有近视乾,应该全矫;外斜伴有远视者,矫正远视将减低调节性集合,使外斜增加,需要全矫还是部分矫正,要完全取决于远视程度、患者年龄和AC/A 比值,通常小于+ 2.00D婴幼儿,可不予矫正,较大患者为避免屈光性疲劳,矫正远视通常是必要的。年老人有外斜伴老视眼,调节减弱,如有远视,需要矫正,可以给最小度数以利于看近。 2.负球镜用负镜矫正间歇性外斜视,可做为一暂时性措施,或放于双焦点镜上半部,以治疗分开过强;或放于双焦点镜下半部,以治疗集合不足,刺激其调节性集合,控制外斜,这种治疗方法,不应提倡,患儿用这种方法治疗,常引起视力疲劳。 3.三棱镜及遮盖疗法底向内三棱镜可加强双眼中心凹刺激,约有1/2~1/3偏斜可用三棱镜刺激融合得到矫正,最近有人提出在间歇性外斜视初期,遮盖为一良好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疗,大约40%患者其显斜(看远)可以变为隐斜。早期的间歇性外斜视,因为大部分时间为外隐斜,显斜次数不多,偏斜度不大,不主张手术治疗。 4.手术治疗对竭生外斜视手术最适宜年龄目前还有争论。有人主张手术愈早愈好,否则会变成恒定性外斜。Lyle认为由于多数间歇性外斜视看远融合力良好,有双眼视,2~3岁或10岁以后手术结果几乎相同,可以观察数年。Jampolsky主张对视力未成熟婴幼儿,为避免手术过矫,主张延缓手术,用负球镜加强融合,交替遮盖预防抑制发生,若融合功能迅速恶化,或斜角稳定时要考虑手术。 手术指征由融合控制情况,斜角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生后不久外斜而没有间歇性外斜视,要尽快手术;赫雨时认为遮盖测量斜视度大于20△以上者;Jampolsky谓15△以上;Hiles主张大于20△以上的偏斜,有明显的显斜成分和视觉失代偿者。从手术对视网膜对应的影响来看,间歇性外斜视为了消除复视及混淆的干扰,可以发生异常视网膜对应及抑制,手术最好时机是在尚未发展成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之前,手术消除外斜。 于钢对77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随访结果表明,年龄愈小,手术后恢复正常双眼视的机率愈高,而大多数成年人术后即使眼位得到矫正,亦不能恢复正常双眼视功能。临床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并不容易,如果年龄太小,检查不合作,手术量不易掌握,使再手术率增高。认

斜视的分类

斜视的分类,(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1.眼球运动无障碍。 2.在任何注视方向上斜视角无变化。 3.左、右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相等或相差<5°(8.5△),但应注意,旁中心注视者在双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角不相等。 4.向上、下方注视时的斜视角相差<10△。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出生时或生后6月内(含6月)发病,斜度大,多数病人双眼视力相等而呈交替性,少数为单眼性,屈光状态为轻度远视,戴眼镜不能矫正眼位,可能有家族史。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为2-3岁发病,发病时多呈间歇性,中高度远视,戴矫正屈光不正的眼镜后能够矫正眼位,可伴有单眼或双眼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多在1-4岁发病,轻度远视,看近时斜视角明显大于看远时,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大幼儿早期发病,无明显远视,亦可能有近视,戴镜不能矫正眼位,单眼性者多伴有弱视。(1)集合过强型:看近时斜视角大于看远时,AC/A高,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戴眼镜后看远时可能接近正位,但看近时仍有明显内斜视。 (2)分开不足型:看远时斜视角大于看近时。 (3)基本型:看近与看远进斜视角相似,AC/A值正常。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生的视力障碍可能引起内斜视,又称知觉性内斜视。 (二)共同性外斜视 1.先天性外斜视 出生时或1岁以内发病,斜视角大、恒定。 2.间歇性外斜视 幼年发病,外隐斜和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后可诱发明显外斜。 (1)分开过强型:看远时斜视角比看近大(>15△)。遮盖一眼30min后,看远时斜视角仍大于看近时,AC/A值高。 (2)集合不足型:看近时斜视角比看远时大(>15△),AC/A低 (3)看远与看近时的斜视角基本相等,AC/A值正常。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1)相似,但遮盖一眼30-45min 后,看近时的斜视角加大,与看远时相等或更大。 3.恒定性外斜视 双眼交替性单眼性,斜视角恒定。 4.继发性外斜视 (1)内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外斜视 (三)其他

连续性外斜视20例临床分析

连续性外斜视2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20T15:56:44.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5期供稿作者:邬永生(包头市眼科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导读] 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因素及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史、屈光状态、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度、手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Ⅱ级视功能占10%,有III级视功能占25%。结论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关键词】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因素手术治疗连续性外斜视是指内斜视自发或术后发生了外斜视[1]。临床较少见,今就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的20例连续性外斜视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并指导其治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20例连续性外斜视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8~18岁,平均13.5岁,均为学龄前发现内斜视,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术前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眼球运动、同视机、三棱镜遮盖试验检查斜视度。 1.2眼科检查及治疗方法 1.2.1一般情况及屈光状态高度远视眼8例、屈光参差4例、高度近视眼2例、正视眼2例、低中度远视眼4例、弱视眼10例,其中单眼弱视眼6例、双眼弱视眼4例、视神经萎缩伴眼球震颤1例。 1.2.2双眼单视功能检查同视机检查,10人无同时视,3人有I级功能,2人有II级功能,5人有III级功能。 1.2.3分类及治疗 4例为有内斜手术史,术后正位时间为1年以上5年以下,后发生外斜视,且外斜度逐渐增加,其中一例-25△,根据结膜瘢痕判断为行单眼内直肌后退,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内转不受限制,今为美观于我院行未手术眼单眼外直肌后退9mm,术后轻度过矫,随访正位。一例为大角度外斜视,斜视度-80△,双眼内转不足,根据结膜瘢痕判断为行双眼内直肌后退,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术中探查见双眼内直肌止于角膜缘后12mm,肌肉细薄松弛,分别行双眼内直肌缩短并前徙于角膜缘后5.5mm,同时行未行手术的外直肌后退7mm,术后正位,其余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并复位,术后轻度过矫。1例未手术。4例为内斜术后即过矫者,行内直肌缩短并复位,或联合外直肌后徙,或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轻度过矫。12例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其中仅一例手术,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 2 结果 高度远视眼占40%,屈光参差占20%,低中度远视眼占20%,高度近视眼占10%,正视眼占10%。弱视眼占50%,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占60%,内斜视术后外斜视占40%,无三级视功能占50%,有I级视功能占15%,有II级视功能占10%,有Ⅲ级视功能占25%。 3 讨论 内斜视患者中,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屈光参差者可自然而然变为外斜视,对于这类患者内斜视手术应慎重。这与封利霞等[2]对5年内行二次手术的23例继发性外斜视分析认为无双眼单视功能、弱视、高度远视是继发性外斜面的发病的重要因素一致。但其未对内斜视自发外斜进行探讨,同时未提及屈光参差这一重要因素。 内斜视发病年龄越早其连续性外斜视发生可能性越大,这与封利霞[2]等认为5岁前出现的内斜视,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形成一致。远视内斜患者斜视度越不稳定,应根据其斜视度情况灵活配镜,如有外斜趋势,远视矫正以欠矫为佳,以避免连续性外斜视发生。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为治疗弱视远视足矫而致连续性外斜视发生。 内斜视手术应以正位或略偏低矫正为好[3],且年龄越小越应欠矫,双眼内直肌避免超量后退,这样内直肌功能被过度削弱,也是产生连续性外斜视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继发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目前观点不一致,有学者将原后退的肌肉恢复到附着点,有的则主张如行双眼内直肌后退导致的继发性外斜视应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来矫正。对于继发性外斜视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2]。如内斜视矫正术后继发性外斜视视近>视远,内转有一守程度限制,首选内直肌复位;如斜视度视远>视近,且外转有某种程度限制,首选外直肌复位。继发性外斜视远近斜视角相同者,均首选原后徙的直肌复位术。再次手术量的计算要比一般对相同斜视度的外斜视第一次手术时的手术量增大,手术以略过矫为好。重点要鉴别继发性外斜视是否因肌肉滑脱所致。肌内滑脱引起的过矫表现为术后即出现大角度外斜,内转明显受限,睑裂开大。可通过被动转眼试验加以鉴别。如确诊应立即手术探查,并将肌内缝于合适位置。王会英等[4]认为连续性外斜视手术效果易回退,单纯内直肌复位眼位回退明显,外直肌后徙联合后徙的内直肌前移是治疗连续性外斜视的有效方法,术中5△~10△小度数过矫可提高术后的正位率。单眼内直肌复位对20△以下的斜视矫正较理想,对20△以上的外斜视特别是内直肌功能有一定程度限制时,应联合适量的内直肌缩短,或联合外直肌后徙,以取得理想的眼位,对大度数斜视应加大手术量,给予充分矫正,以免术后大量欠矫,再次手术矫正也比较困难。 本文1例因内外转无受限且斜度较小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后轻度过矫。1例因内转受限,外斜度较大,双眼内直肌止于角膜缘后12mm,肌肉细薄松弛,行双眼内直肌缩短并前徙复位,并单眼外直肌后退,术后轻度过矫。5例行内直肌缩短并复位,或联合外直肌后徙,或行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术后轻度过矫。12例内斜视自发外斜视,其中仅一例手术,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轻度过矫。故对于连续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除要根据肌肉的功能状态、视力、屈光状态、原手术量和远近斜视度确定外,还应根据其共同性与非共同性,如为共同性,尽量在非手术眼上手术或在已手术眼上的未手术肌肉手术,计算按共同性斜视;如为非共同性,尽量在手术眼上手术以复位肌肉,注意切除瘢痕,恢复眼白,术中进行牵拉试验,了解限制因素,结膜是否紧缩,肌肉是否松弛,瘢痕是否限制,术中轻巧,避免过度烧灼止血,手术以略过矫为好。如为内斜视自发的连续性外斜视,无肌肉亢进或麻痹者,手术方法同共同性外斜视。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

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桥梁工程简答题

简答题: 2、斜拉桥与悬索桥比较,斜拉桥主要有哪些优势? 答:斜拉桥是超静定结构,其稳定性较静定结构的悬索桥要好,斜拉桥可以连续做成好几跨,但悬索桥做成几跨在技术上有难度,斜拉桥的刚度比悬索桥大,所以一般其跨径要比悬索桥大。 17简述梁式桥和拱式桥的受力特点。 答:梁式桥在竖向荷载作用无水平反力的结构,由于外力(恒载和活载)的作用方向与承重结构的轴线接近垂直,因而与同跨径的其他结构相比,梁桥内产生的弯矩最大。 拱式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和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墩台向拱圈(或拱肋)提供一对水平推力,这种水平反力将大大抵消在拱圈(或拱肋)内有荷载所引起的弯矩。 19、简述斜拉桥和悬索桥的受力特点。书P8、P9 答:斜拉桥:受拉的桥索将主梁多点吊起,并将主梁的恒载和车辆等其他荷载传至塔柱,再通过塔柱基础传至地基。塔柱基本上以受压为主。跨度较大的主梁就像一条多点弹性支承(吊起)的连续梁一样工作。从而使主梁内的弯矩大大减小。由于同时受到斜拉索水平分力的作用,主梁截面的基本受力特征是偏心受压构件。斜拉桥属高次超静定结构,主梁所受弯矩大小与斜拉索的初张力密切相关,存在一定最优的索力分布,使主梁在各种状态下的弯矩(或应力)最小。 悬索桥:在桥面系竖向荷载作用下,通过吊杆使缆索承受很大的拉力,缆索锚于悬索桥两端的锚碇结构中,为了承受巨大的缆索拉力,锚碇结构需做的很大(重力式锚碇),或者依靠天然完整的岩体来承受水平拉力(隧道式锚碇),缆索传至锚碇的拉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两个分离,因而悬索桥也是具有水平反力(拉力)的结构 21、梁式桥桥墩按其构造可分为哪几类?介绍两种类型的特点? 实体桥墩、空心桥墩、柱式排架桥墩、柔性墩、框架墩 空心桥墩:减少圬工体积,节约材料,减轻自重,减少软弱地基的负荷 框架墩:采用由构件组成的平面框架代替墩身,以支承上部结构 33、桥梁由哪几部分组成,并简述各部分的作用? 答:有五大件和五小件组成。具体有桥跨结构、支座系统、桥墩、桥台、基础、桥面铺装、排水防水系统、栏杆、伸缩缝和灯光照明。桥跨结构是线路遇到障碍时,跨越这类障碍的主要承载结构。支座系统式支承上部结构并传递荷载于桥梁墩台上,应满足上部结构在荷载、温度或其他因素所预计的位移功能。桥墩是支承两侧桥跨上部结构的建筑物。桥台位于河道两岸,一端与路堤相接防止路堤滑

共同性斜视

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共同性斜视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共同性斜视(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ICD-9-CM-3:15.1-15.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发病年龄、病程特点。 2.相关眼部检查:屈光状态检查;戴镜去调节之后,三棱镜遮盖法测量斜视度;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功能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有弱视者先治疗弱视。 3.内斜视患者远视性屈光不正全部矫正、戴镜6-12个月。 4.共同性斜视的斜度≥15Δ。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视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 (4)检查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压、泪道; (5)屈光检查:散瞳(显然)验光; (6)主导眼、三棱镜检查、双眼视觉、眼外肌功能检查、Hess屏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内植入物:无。 3.术中用耗品:缝线。

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对照观察

● 1652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May 30(10) 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对照观察* 陈丽珍,肖月影,詹?楷#(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组采用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效果、术后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B组术后6个月正位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欠矫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时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正常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相比,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可有效提高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矫正效果,改善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 关键词: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度 中图分类号:R777.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9)10-1652-02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外斜视类型,初期仅在看远或疲劳时有斜位出现,随着病情发展,看近时眼位也会有偏斜出现[1]。若不能及时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造成病情进展为恒定性外斜视,影响患者成年后的生活质量。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常见的间歇性外斜视类型,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为常见的手术类型,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具体哪一种手术效果更为显著存在一定争议[2,3]。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96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研究,进一步对比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14(7.46±1.82)岁;斜视度15~50(35.97±7.21)PD。B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15(7.49±1.84)岁;斜视度17~50(36.13±7.28)P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核本研究方案。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眼球运动正常;(2)诊断性遮盖前后看远斜视度差异<10PD;(3)年龄3-15岁;(4)术前两眼矫正视力相差≤2行。排除标准:(1)眼部器质性病变;(2)有斜视手术及其他手术病史;(3)全身疾病;(4)有斜肌功能异常。 1.3 方法术前两组患儿均行常规眼前节、屈光状态、视力及眼底检查,确保其未发生眼部器质性病 变,并采用Titmus立体式图对患儿的近立体视锐度 进行检测。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斜视度,测 定患儿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时第一眼位 的斜视度。进行诊断性遮盖试验1h后,再次测量6m 及33cm调节性视标时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根据诊断 性遮盖后测定的注视偏爱及最大看远斜视度,对单 眼注视者采用单眼一退一截术,双眼交替注视者行 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两组患儿实施全麻留取Parks切口。A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放置双臂套环缝线于肌止端1mm处,将肌肉沿肌止端剪短,平 行后退,在巩膜处直接缝合肌肉。B组采用单眼一退 一截术治疗:放置双臂套缝线于截除处,将多余肌肉 剪除,并于肌止端固定缝线。以上操作均由同一组医 师完成。术后两组均随访6个月。 1.4 临床观察指标(1)术后效果。评价标准[4]:术后6个月评估患儿视力矫正效果,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6m及33m的眼位进行检测,-10-+8PD为正位,>+8PD为过矫,<-10PD为欠矫。(2)斜视度:测量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情况。(3)近立体视功能: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近立体视功能情况,其中正常近立体视功能为立体视锐度≤60"。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数据。s描述计量资料,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两组术后效果比较B组正位发生率高于A组,欠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150331144738443)#: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