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短期随访:颈椎稳定性及其运动范围变化

合集下载

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初步临床报道

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初步临床报道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初步临床报道李展振!龙亨国"祝海炳"危立军"刘志安"洪文跃"明文义"摘要目的寻求一种颈椎间盘突出症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例经#$%或&’检查确诊的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穿刺髓核成形术(()*+,-.+/012)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全部患者经二周至一个月短期随访,34例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率为435"6。

无一例出现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髓核成形术是一种先进、安全、有效的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微创、疗效佳、恢复快、无需住院等优点,对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尽早行此手术,以控制相关疾病的发展。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微创;髓核成形!"#$%&%’(")*#+,"-%’."#(-%’/0#"1%2($3%425#"’%(-%,’6)!#"27-(’#,74872$#,+$(4-)!"#$%&’(&,!)&*+(&**,),#$,+%"-"&*,(.%/0#$),1$%&23.$)4%(5"61%&573%,8%.)/)*9+)14".%/,#$),1$%&,78!999964-"(2-:6;#2-%1#’-0,/:*;/<,=,0>?.+,,?><>?/++2><@/0>@,,0/A,12/<B,A A,*1>@,?,1;-B1-1:,/11;,*,:@>*/+B>0*;,:<>/1>-<C <#-=,>4D>E12F1=-./1>,<10=>1;*,:@>*/+B>0*;,:<>/1>-<:,*,>@,B.,:*)1/<,-)0<)*+,-.+/012=,:,,@/+)/1,B C*#47$-4’;,2=,:,A-+G +-=,B.:-0.,*1>@,+2A:-?1=-=,,H01-1=-?-<1;0,A>A12F<><,./1>,<10>?.:-@,B0>I<>A>*/<1+2,1;,I,<,:/+*+><>*/+,A A,*1>@,:/1,=/0 435"6C(-*-?.+>*/1>-<-**)::,B C0,’2$74%,’’;,.,:*)1/<,-)0<)*+,-.+/012;/0J,,<A-)<B1-J,/<,A A,*1>@,,:/.>B0)>1,B1--)1G ./1>,B1,?><>?/++2><@/0>@,/<B0/A,.:-*,B):,A-:*,:@>*/+B>0*;,:>/1>-<C?#)@,">4&,:@>*/+B>0*;,:<>/1>-<;#><>?/++2><@/0>@,;()*+,-.+/012髓核成形术(()*+,-.+/012)首先在美国于"999年K月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丢失 , 未见 假 体 周 围异 位 骨 化 , 症状 均 明显 缓 解 , 髓功 能改 善 , 脊 J A评 分 由术 前 的 平 均 8 O . 8分 ( —2分 )上 升 至 平 均 1. 71 5 2分 (3 ~7分 )O o 1. 1 5 ;dm评 级 8 例优 , 例 良, 良率 8. 5 优 6 %。置换 节段 7 前屈 、 伸活 动范 围 明显得 到 改善 。 型 病例 术前 、 后影像 学变 后 典 术 区疼 痛 、 感染 等 。 患者 常常不 得 不接 受二 次手 术 。 为解 决异 常应力 化见 图 1 6 -。 作用 于 融合 邻近 节 段 的 问题 。颈 椎人 工椎 间 盘 置 换技 术 应 运而 生 , 已在 临床 取得 一 定 的效 果 【 。我们 于 20 年 1 ~0 9 并 08 O月 20 年 1 月 应用 B yn 工 椎 间盘 系 统 治疗 脊 髓 型颈 椎 病 和神 经根 2 r 人 a 型颈椎 病患 者 1 例 , 5 近期 疗效 满 意 , 总结 报 告如 下 。 现 l 临床 资料 本组 1 例 患者 1 个 颈椎 节段 , 中男 l (1 节段 )女 5 7 其 O例 1 个 , 5 ( 个节 段 ) 龄 3一 5 ;4 为 慢性起 病 , 程 2 7 , 例 6 ; 年 l5 岁 1 例 病 ~ 年 另 图 1 3显 示 : 56椎 间 盘 突 出症 术 前 x线 片 及 MR — 颈 / / 1 为外伤 诱发 。查 体 : 例 以颈髓 受 压表 现 为主 , 例 合并 神 经根 性 3 症状 , 除运动 神经元 性 疾病 。 排 术前 J A评 分 为 7 1 分 , O — 2 平均 8 . 8 分 。 前影像 学资 料 : 组 患者术 前均 行 X 术 本 线和 M I R 检查 。 x线平 片显示 受 累椎 间隙 高度均 无 明显丢 失 ,部 分病 例病 变节段 椎体后 缘存在轻度 的骨赘增 生 ;相 邻两个 椎 间隙 同时受 累者 2 , 个椎 例 1 间隙受 累者 1 例 。 3 颈椎 动态 x线 片显示 , 受累 节段均无 明显不稳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_王剑敏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现状_王剑敏
3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类型及现状
3.1 Bryan假体 Bryan假体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人工
颈椎间盘 。 该假体由 2个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 构成 , 类似于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产生于上 、下金属 壳与核之间 。假体上下终板接触面有钛微孔喷涂层 以利于骨长入实现生物固定 , 上下终板之间是人工 髓核 , 为高分子复合材料 , 具有耐磨性 , 最外层是由 具有半透膜性质的材料组成 , 连接上下终板 , 将髓核
定 , 使其既保持良好的微动 , 又有较好的稳定性 。 其 内藏微动式立体化设计 , 使假体成为一整体 , 置入过 程为整体一次性置入 , 在标准化置入器械及试模引 导下置入十分方便简捷 , 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 该 假体已通过美国 FDA认证 , 在欧洲通过了 CEMARK 认证 。 Pimenta等 [ 14] 进行了为期 1年的研究 , 于 53 名患者植入 82 个人工颈椎间盘 。 术后 SF-36测量 指标均明显提高 , 术后 1周 80%患者取得非常好的 效果 , 术后 1个月即上升至 90% 。 3.5 其他类型的假体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国外 Katsuura、Matsuzki 及国内阮狄克等学者先后展开了新鲜冻存同种异体 椎间盘移植的实验研究 。 2007年 , 阮 狄克等[ 3, 4] 报 道了同种异体椎间盘移植 5 年疗效观察结果 , 认为 除了轻度的椎间盘变性 , 能够保持脊柱的活动和稳 定性 , 所以是一种治疗椎间盘变性的有效办法 。 但 此技术目前主要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且存在同种异 体椎间盘来源问题 , 尚未在临床广泛开展 。
颈椎人工椎间 盘置换术 (artificialcervicaldisc replacement, ACDR), 亦称颈椎间盘成形术 (cervical discarthroplasty, CDA)。 随着人工髋 、膝关节置换术 取代了导致关节功能严重丧失的髋 、膝关节融合术 , 且腰椎人工椎间盘广泛 、成功运用于临床 , 为了解决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 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而导致 相邻节段退变加速 ,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 作者投入到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之中 。

人工颈椎间盘的假体结构及应用特点

人工颈椎间盘的假体结构及应用特点

人工颈椎间盘的假体结构及应用特点颜端国【摘要】背景:目前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设计和使用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低磨擦滑动面、弹簧系统、橡胶制成的人工颈椎间盘及其他各种弹性假体。

目的:总结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结构特点及在骨科的应用现状。

方法:由第一作者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椎间盘突出症”和“Artificial Cervical Disc;prosthesis;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the surgical therapy”为关键词,分别在CNKI(2000至2013年)和PubMed数据库(1960至2013年)http:///PubMed)检索近年文献,检索内容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在骨科的应用。

计算机在CNKI数据库检索出200篇文献,在PubMed数据库检索出56篇文献,阅读标题和进行筛选,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40篇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类似椎间盘生理功能,材料具有耐磨损、耐疲劳、抗腐蚀等特点,它类似于人体椎间盘的生理和生物力学载荷功能,保持了脊柱的稳定和运动功能,避免了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

文章重点对Bryan、Mobi-C、PCM、Prodisc-C、Prestige及CerviCore人工颈椎间盘结构做了介绍。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认可,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又一主要手段。

%BACKGROUND:The design and use of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have great development, such as rubber-made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with low-friction sliding surface and spring system, and other various elastic prostheses. OBJECTIVE:To summariz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METHODS:The first author searched CNKI (2000-2013) and PubMed databases (1960-2013) /PubMed forliteratures on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The key words included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the surgical therapy. 200 literatures and 56 literatures were respectively searched in CNKI and the PubMed. Titles and abstracts were read. A total of 40 literatur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inclusion criteria and includ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was consistent with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intervertebral disk. The material is characterized by abrasion, fatigue resistanc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is similar to phys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function of human disc, maintains the stability of the spine and motor function, and avoids the accelerated degeneration of adjacent segments. Articles mainly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of Bryan, Mobi-C, PCM, Prodisc-C, Prestige and CerviCore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Short-perio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have obtained approval. However, it cannot completely replace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but is another manner to treat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4(000)026【总页数】5页(P4260-4264)【关键词】植入物;人工假体;人工颈椎间盘;假体;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外科治疗【作者】颜端国【作者单位】监利县人民医院骨科,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手术方式,但是椎体节段融合后可能引起临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变化,丢失颈椎关节活动度,可能加速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从而引起新的颈肩痛,而且有椎体不融合的风险,远期效果不如人意,加之近年来,对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材料学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符合椎间盘生理功能,材料具有耐磨损、耐疲劳、抗腐蚀等特点,是可能替代椎间盘融合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人工椎间盘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人工椎间盘与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应用 医学影像存储 与传输 系统 ( A S 测量侧 位 x线片 示 : PC) ① I ir s h a颈椎 曲度 指数 ( C )第 2颈椎与第 7颈椎 椎体后下缘 ha C I:
连线 的长度为 A, 3颈椎 一 6颈椎各椎 体后下缘 到 A线垂 第 第
线距离之和与 A值 的百 分比。C I b C =( 1+b 2+b 3+b )A; 4 / ②

病, 取得 了满意 的疗效 。近年来 , 随着手 术技术 的不 断成 熟和
脊柱 内固定器械的发展 , 颈前 路减 压植 骨融合 术 以其 能够充分
解 除神经 压迫 、 获得 颈椎术 后 即刻稳 定性 , 取得 良好 的骨 性融 合等优点 被认 为是治疗 颈椎病 的“ 标准 ” 金 。但是术 后融 合节
段运 动功 能的丧 失 和临 近节 段退 变 等 问题越 来 越 受到 关 注。 人工椎 间盘置 换术 ( rf i evclds r l e et C R) a ica cri i e a m n,A D t l i a c pc 作为一种非融 合技术 , 在病变节段有效 减压 的同时能够维 持颈 椎 的正常 生物 力学特性 , 少 临近节段 的退 变 , 内外 对这 一 减 国 技术开展 了许 多 临床 与实 验 研 究 。本 研 究 回顾 性 地 分 析 了 20 0 8年 8月至 2 1 年 3月于我院行人工椎 问盘 置换术患 者的 01 资料 , 与同期行单节段颈前路减压融合 器植入 内固定 的患者 并
3~ 4个 月, 2 平均 1. 36个月。术后 各组 J A评 分较 术前 有明显提 高 ( O P<00 )但 术后 各时 间点两组 J A评分 比 .1, O
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 . 5 。颈椎生理 曲度 A D C R组手 术前后 无明显变化 ( >00 )A D P .5 , C F组与术前相 比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0 0 ) C F组术后 I P . 1 。A D 临近节段活动度 变大, 显著 高于 A D C R组 ( P<0 0 ) . 1 。结论 两种 手术方式都 能达到满意的前路 减压 目的 , 工椎 间盘 置换术有效维持颈椎 曲度 , 明显增加 临近 节段 活动度 , 良 人 未 有

退变性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退变性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

退变性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进展宋祖坤;陈旭狮;张嘉伟;桑朝辉;孟湛东;江建明【摘要】退变性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自Robinson和Smith首创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以来,前路手术已成为治疗脊髓腹侧压迫所致颈椎病的主流术式.该文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非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混合术及微创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退变性颈椎病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7(009)002【总页数】9页(P113-121)【关键词】退变性颈椎病;前路手术;减压术,外科;骨移植;脊柱融合术;椎间盘;关节成形术,置换;混合术;外科手术,微创性【作者】宋祖坤;陈旭狮;张嘉伟;桑朝辉;孟湛东;江建明【作者单位】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510515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31;R687退变性颈椎病是成人颈脊髓损害的常见原因。

对于症状严重或呈进行性加重、3~6个月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施行手术治疗,以尽早对受压脊髓、神经根及血管彻底减压,重建颈椎稳定性及生理弯曲,最大程度地恢复脊髓功能。

常见的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入路选择主要根据脊髓压迫来源及位置、受累节段数、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而定[1-2]。

其中颈椎前路手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存在局限性颈椎管狭窄且压迫主要来自腹侧者,特别是对于伴有颈椎不稳的患者,前路融合手术可以起到恢复生理弯曲及稳定颈椎的作用。

本文就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非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混合术及微创手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颈椎人工间盘

颈椎人工间盘

组合使用
组合手术: 人工间盘+融合(cage/钛网/钢板)
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在融合的上位和下位 相邻节段,颈人工间盘都能很好保留手术 节段活动度。 临床随访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Quan GM, Eight-year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ollow-up of the Bryan 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J].Spine. 2011 Apr 15;36(8):639-46. Lee MJ, Disc replacement adjacent to cervical fusion: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hybrid construct versus two-level flision. [J]. Spine. 2011 1 ;36(23): 1932-9.
2022/2/18
典型病例组合 —式—组合式
43y ,F, C4~5、5~6 脊髓型颈椎病
2022/2/18
典型病例——组合式 组合式
2022/2/18
典型病例组合 —式—组合式
2022/2/18
典型病例组合 —式—组合式
2022/2/18
典型病例——组合式
45y ,F, C4~5、5~6 脊髓型颈椎病
人工间盘置换适应证
1. 颈椎退变导致的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 保守治疗无效需要进行前路减压者;
2. 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保守治疗无效需要进行前路减压者;
3. 椎间隙屈伸活动良好 4. 年龄不超过55岁。
MeAfee PC.The indications for lumbar and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J] :177-181. Goffin J. Preliminar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Bryan cervical disc prosthesis [J]. Neurosurgery.2002,51(3):840一847.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与现状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历史与现状
颈椎管减压术后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可以有效地 预防相邻节段由于压应力的改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 症。同时降低了由于椎体融合固定带来并发症以及自体 骨移植后过度生长等不利因素,还可以消除由于同种异 体骨移植后感染的风险[7]。
1966 年,Fernstrom[8]将不锈钢假体置放于相邻椎体 间之后,就有了椎间关节成形术这个概念。Reitz 等[9] 随后报道了他们所做的 32 例患者中行 75 个颈椎假体的 置换。但是由于假体的下沉及节段椎体过度活动,此类 置换技术就被限制使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颈椎椎体 假体器械的研发远远落后于腰椎假体。Cummins 等[10] 报道了 20 例患者使用人工颈椎关节,再一次引起了颈 椎间盘成形术的临床研究和使用的热潮。正如众所周之 的 Cummins-Bristol 关节,该套假体是由两个不锈钢金 属块和一个在其间的球状物构成,该球状物在其间的插 槽内,而插槽是由螺钉固定在椎体前侧。该套假体的尺 寸统一、外形较大,并不适合每个人。在对 18 例患者 的随访中,X 射线检查发现 16 例患者的椎体间活动度 得到了保留。为了安装假体,过度的扩大椎间隙空间引 起小关节的松动、脱位是假体失败的原因。还有断钉、
300193, China
gukeliwali@yahoo.

Received:2008-05-26 Accepted:2008-07-23
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骨 科,天津市 300193
孙 波,男,1959 年生,天津市人, 汉族,1983 年天 津医科大学毕业, 主任医师,主要从 事关节外科、脊 柱、创伤。
检索文献类型:研究原著 63 篇,综述 16 篇, 述评 8 篇,经验交流 3 篇,病例报告 59 篇,荟 萃分析 27 篇。
检索文献量:总计 176 篇。 3.2 检索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雪明,徐南伟,周栋,蒋巍,李海波.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短期随访:颈椎稳定性及其运动范围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
研究,2012,16(9):1551-1554.
[ ]
0 引言
经典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带来的颈椎活动 度减少、旋转运动轴线改变,邻近节段负荷增 加、退变加速等缺陷引发了人们对人工颈椎间 盘的研究。本世纪初,较为切实的颈椎间盘假 体开始临床应用[1],特别是近10年来逐渐开始 广泛使用。颈椎ACDR的核心理念是在前路椎 问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置入1个可以活动的 装置,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其根 本目的是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
Tang XM, Xu NW, Zhou D, Jiang W, Li HB. Short-term follow-up foreplacement: Changes of stability and range of motion in cervical vertebra.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2;16(9): 1551-1554. [ ]
随着脊柱非融合技术的发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受 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2010-06/2011-08常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骨科应用PCM人工颈椎间盘对11例颈椎病变患 者共12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初步随访效果 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时间及地点: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骨科完成。 对象:于2010-06/2011-08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招募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患者。 诊断标准:术前均行颈椎MRI、CT检查并摄颈椎正 侧位、过伸过屈侧位片及左右侧屈位片,确定需进行 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纳入条件: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大于18岁。③ 患者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后纵韧带骨化、椎管狭窄等颈椎严重退 变表现。②颈椎不稳及骨质疏松。③脱髓鞘病、格林巴 利及脊髓本身病变。④患者对实验不能配合。 最终共纳入11例行PCM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患者 (12个节段),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8~60岁,平均 49.4岁。脊髓型颈椎病8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3例; 单节段病变位于C3/4 1例,C4/5 2例,C5/6 7例,双节段病 变C4/5,C5/6 1例。 材料:本组病例均采用德国Waldemar Link公司 PCM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PCM假体由金属和 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结合制成。 PCM假体作为新一代人工椎间盘,为无限制性全活 动式假体。着重在解剖适配性上改进了设计,其特点为 假体上下两面几乎完全适配颈椎间盘上下穹隆凹面的 凸面,并在表面采用了现在人工关节普遍接受的羟基磷 灰石喷涂技术,即表面密集内向微孔,作为骨长入基质
Abstract BACKGROUND: Segment fusion after the discectomy decompression of cervical disc limits the physical exercise of the segment, which causes the accelerated degeneration due to increased stress of adjacent segment. OBJECTIVE: To observe stability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in the replacement segment and cervical segment during short-term follow-up using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disc disease. METHODS: Totally 11 cases (12 segments) who treated with cobalt-chromium alloy PCM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from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1 PCM were selected including seven males and four females. Among these cases, there were eight cases with cervical myelopathy, and three cases with traumatic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l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3 to 12 months. ROM over flexion and extension, and flexion ROM on lateral left and right were similar to preoperation at 1, 3, 6 months and final follow-up after replacement.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at 1 month and final follow-u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Oswestry neck disability index (ONDI)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of JOA score and ONDI between final follow-up and at postoperative 1 month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X-ray showed 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in prosthesis loosening, subsidence or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It is indicated that short-term clinical effect for functional motion of cervical vertebra is satisfactory after PCM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Short-term follow-up for 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hanges of stability and range of motion in cervical vertebra
Tang Xue-ming, Xu Nan-wei, Zhou Dong, Jiang Wei, Li Hai-bo
平台,同时将微动关节面按颈椎伸屈的活动范围做出限 定,使其既保持良好的微动,又有较好的稳定性。其内 藏微动式立体化设计,使假体成为一整体,置入过程为 整体一次性置入,在标准化置入器械及试模引导下置入 十分方便简捷,该假体已通过美国FDA认证,在欧洲通 过了CEMARK认证。
Received: 2011-10-17 Accepted: 2011-12-19
摘要 背景:椎间盘摘除减压后的节段融合会限制节段的生理运动,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而导致其退变加速。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植入假体治疗颈椎病短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个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 方法:于 2010-06/2011-08 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共施行 PCM 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置换 11 例 12 个节段,男 7 例, 女 4 例;脊髓型颈椎病 8 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 3 例。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 3~12 个月。置换后 1,3,6 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左右侧屈活动 度与术前接近。置换后 1 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明显升高,而 Oswestry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降低 (P < 0.05),且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 Oswestry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术后 1 个月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同时 X 射线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或异位骨化等不良反应。提示 PCM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短期颈椎稳定功能活动 效果较好。 关键词:钴铬合金颈椎间盘假体;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临床效果;医学植入物;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8
ISSN 1673-8225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1551

汤雪明,等. 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短期随访:颈椎稳定性及其运动范围变化
假体相关并发症导致人工椎间盘置换失败逐渐被学者 认识。早期并发症包括假体固定螺钉部分脱出,少数出 现螺钉断裂;远期可能包括假体下沉、倾斜、松动脱出、 后凸畸形等。
但随着假体的广泛应用和随访时间的增加,
常州市第二人民 医院骨科,江苏省 常州市 213000
汤雪明,副主任医 师,主要从事脊柱 外科方面的研究。 cztangxm@163. com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25 (2012)09-01551-04
收稿日期:2011-10-17 修回日期:2011-12-19 (20111017004/YJ·G)
发性退变。Bryan人工椎间盘作为第1代假体, 最早于2000-01被应用于临床。国内外学者陆 续报道了其临床应用情况和随访结果,初期效 果比较满意。
颈 前 路 减 压 + 椎 体 间 植 骨 融 合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一 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金标准[2]。然而, 由于ACDF手术在将椎间盘摘除减压后,通常会 将手术节段融合起来,这样不仅限制了手术节 段生理运动,而且还会造成邻近节段应力加大 而导致其退变加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