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药物毒理学试卷

合集下载

西南大学18年12月药物毒理学【1176】大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8年12月药物毒理学【1176】大作业答案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 海因茨体(Heinz body)是红细胸中一种含有变性Hb(可能是硫血红蛋白)的黑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附近,通过共价键(可能是二硫化物共价键)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相连接。结果使细胞形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噬细胞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血现象。硫血蛋白、海因茨体的形成以及溶血反应表示经细胞中存在持续的氧化压力,一般这三征出现之前会有瞬时MetHb血症的出现。除了苯胺、硝基苯以及它们的同系物能在许多生物体内产生海因茨体外,苯酚、1,2-丙二醇、维生素C、亚硫酸盐、重铬酸盐、砷化三氢、锑化三氢、萘、苯肼、氯酸盐等非含氮化合物也能产生海因茨体。
西南大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网教/成教)专业:药学2018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
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40分)
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
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 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 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 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1176药物毒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176药物毒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1、哌醋甲酯可引起肝细胞的1. E. 广泛性坏死2.灶状坏死3.炎症4.带状坏死2、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1.毒素2.有毒3.毒物4.毒性3、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肺栓塞2.肺癌3.肺炎4.肺纤维化4、氟烷可导致1.类系统性红斑狼疮2.免疫性溶血3.免疫性肝炎4.荨麻疹5、“氧化性”药物非那西汀可引起1.贫血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氧化性溶血4.白血病6、短期用药后常见的肝毒性是1.肝癌2.肝硬化3.脂肪变性4.肝炎7、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1.肝细胞2.库普弗细胞3.皮细胞4.星行细胞8、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1.区带22.区带13.区带34.中央静脉9、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1.豚鼠2.小鼠3.家兔4.大鼠10、典型的自身免疫综合征是1.免疫性肝炎2.免疫性溶血3.荨麻疹4.类系统性红斑狼疮11、药物对肾脏最常见的毒性反应是1.急性肾功能衰竭2.慢性肾功能衰竭3.急性肾小球肾炎4.慢性肾小球肾炎12、甲基多巴免疫系统的靶位是1.红细胞2.白细胞和血小板3.红细胞和血小板4.白细胞13、肾脏毒性最大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链霉素2.庆大霉素3.卡那霉素4.新霉素14、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1.过敏性肺炎2.肺纤维化3.红斑狼疮样肺炎4.间质性肺炎15、肝脏毒性的早期事件为1.质网肿胀2.线粒体形态改变3.质膜起泡4.溶酶体增多16、碳酸锂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1.增加2.不变3.减少4.增加或不变17、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1.减少2.不变3.增加4.减少或不变18、毒物最有效的排泄器官是1.肺脏2.肾脏3.乳腺4.肝脏19、乙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主要可引起1. C. 大泡性脂肪肝2.肝炎3.肝硬化4.肝癌20、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主要损害1.髓鞘2.神经元B.CD.3.神经递质4.轴索21、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催乳素分泌1.增加2.减少3.不变4.增加或不变22、链脲佐菌素可导致1.糖尿病2.睾丸萎缩3.甲状腺增生4.肾上腺萎缩23、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能量需求障碍2.返死式神经病3.神经元损害4.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4、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仅特征性地损害1.区带22.中央静脉3.区带14.区带325、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年以上,可导致不可逆的1.慢性肾功能衰竭2.镇痛剂肾病3.肾间质性肾炎4.急性肾小球肾炎26、气体产生毒性作用的吸收部位是1.皮下2.肺泡3.皮肤4.胃肠道27、糖皮质激素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1.嗜铬细胞瘤2.萎缩3.增生4.坏死28、对乙酰氨基酚产生肾毒性的原因主要通过1.γ-氨基丁酸转移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3.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4.碱性磷酸酶29、青霉素的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1. F. Ⅳ型变态反应2.Ⅱ型变态反应3.Ⅰ型变态反应4.Ⅲ型变态反应30、双氯苯二氯乙烷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导致肾上腺1. B. 坏死2.嗜铬细胞瘤3.萎缩4.增生3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返死式神经病2.髓鞘水肿3.神经元损害4.能量需求障碍32、游离胆红素过高可导致新生儿、早产儿1.肝性脑病2.核黄疸3.脑炎4.癫痫33、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神经元损害2.髓鞘水肿3.轴索变性和脱髓鞘4.返死式神经病34、肝细胞被损伤后,溶酶体数量和体积常会1.增加2.不变3.减少4.可能增加可能减少35、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 D. 庆大霉素2.奈替米星3.新霉素4.链霉素36、甲巯咪唑可使甲状腺激素的释放1.不变2.增加3.减少4.增加或不变37、苯巴比妥对肺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肺炎2.肺癌3.肺栓塞4.肺纤维化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1. A. 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4.临床毒理学39、产生氧化溶血毒性药物的共性是产生1.热休克蛋白2.硫血红素珠蛋白3.球蛋白4.白蛋白40、使用雄激素类药物可导致睾丸1.坏死2.增生3.癌变4.萎缩41、治疗指数参考答案: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1176)《药物毒理学》西南大学21年6月限时资料

(1176)《药物毒理学》西南大学21年6月限时资料

西南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道题2.0分,共30.0分)1.多柔比星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A.能量需求障碍B.返死式神经病C.神经元损害D.髓鞘水肿E.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下列通过作用于纺锤体而影响有丝分裂的药物是()A.氟尿嘧啶B.氮芥C.阿糖胞苷D.巯嘌呤E.秋水仙碱3.致畸指数是指()A.LD50/ED50B.LD1/ED95C.LD50/最小致畸剂量D.LD50/50%致畸剂量E.LD50/95%致畸剂量4.肺和皮肤缺乏水解该药的酶()A.胺碘酮B.白消安C.丝裂霉素CD.博来霉素E.青霉素5.除追加、补充的安全药理学,其他相关研究指()A.受试物对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深入研究B.潜在依赖性,骨骼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C.在核心组合试验中未观察的泌尿系统等研究D.研究受试物对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E.观察毎日食量多少6.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A.内皮细胞B.肝细胞C.库普弗细胞D.星行细胞E.内皮细胞和肝细胞7.药物致肾损伤的最常见部位是()A.肾小球B.近端小管C.远端小管D.集合管E.肾间质8.药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是()A.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D.最大非致死剂量E.安全范围9.关于强心苷中毒机制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毒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B.中毒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C.中毒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降低D.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增高E.中毒时细胞Na+-K+-ATP酶活性增强10.皮肤刺激试验首选()A.金黄仓鼠B.小鼠C.家兔D.豚鼠E.大鼠11.很可能不致癌的药物()A.环磷酰胺B.地西泮C.青霉素D.齐多夫定E.顺铂12.青霉素所致的变异性接触性皮炎()A.I型超敏反应B.II型超敏反应C.III型超敏反应D.IV型超敏反应E.V型超敏反应13.脑电图描记仪将脑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A.肌电图B.脑电图C.膜片钳技术D.大脑诱发电位E.神经化学14.应用糖皮质激素诱发或加重感染的机制是()A.导致了免疫应答过强B.导致了免疫抑制C.干扰了免疫细胞的发育D.活化了补体E.增强了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能力15.关于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描述,正确的是()A.药物可通过抑制骨髓中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引起血小板减少症B.免疫抑制剂不具有抑制巨核细胞的作用,因此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C.抗病毒药物具有抑制巨核细胞的作用,但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D.促使外周血中血小板破坏增加的药物不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E.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症不涉及免疫机制和阻断受体机制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道题4.0分,共12.0分) 1.药物可通过影响下列哪些过程而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A.影响甲状腺摄取碘B.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C.影响甲状腺素的代谢与转运D.损伤甲状腺细胞E.产生自身抗体2.下列关于肝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肝脏接受双重血供B.肝脏代谢能力强大C.肝脏具有胆汁分泌功能D.肝脏对药物总是具有解毒功能E.药物代谢的肝肠循环3.关于药物依赖性,下列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形式B.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C.药物依赖性仅表现为戒断症状D.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E.药物依赖性亦称生理依赖性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2.0分,共20.0分)1.氯丙嗪引起的过敏性肝炎属于胆汁淤积型。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西南大学1176《药物毒理学》21春在线作业答案

西南大学1176《药物毒理学》21春在线作业答案

1176 20211单项选择题1、T淋巴细胞介导的药物超敏反应是()1.II型超敏反应2.I型超敏反应3.III型超敏反应4.IV型超敏反应5.速发型超敏反应2、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有()1.氢键吸引2.共价键结合3.非共价键结合4.以上全是5.电子转移3、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动物实验大多采用的给药途径()1.胃肠道给药2.皮肤给药3.皮下给药4.静脉给药5.皮内给药4、选择性抑制COX-2的抗炎药物塞来昔布,其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产生1. C. 影响心肌收缩2.引起高血压3.影响凝血过程4.引起低血压5.影响房室传导5、胺碘酮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神经递质释放减少2.神经元损害3.返死式神经病4.轴索变性和脱髓鞘5.髓鞘水肿6、下列引起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药物,不包括()1.甲氨蝶呤2.二甲双胍3.无环鸟苷4.西咪替丁5.磺胺类7、属于药物直接损伤免疫系统引起的药源性免疫介导疾病的是()1.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2.肼屈嗪引起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青霉素引起的血清病样综合征4.地塞米松引起的免疫抑制5.磺胺类引起的超敏性皮炎8、不属于三段生殖毒性试验的是()1.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2.围产期毒性试验3.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4.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5.体内染色体畸变试验9、药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是()1.半数致死剂量2.最小致死剂量3.最大非致死剂量4.安全范围5.绝对致死剂量10、关于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正确的描述是()1.通常是一些高能化合物2.通常是活性氧3.通常是生物大分子4.通常是ATP5.通常是辅酶A11、不能确定致癌性的药物()1.地西泮2.环磷酰胺3.己内酰胺4.齐多夫定5.顺铂12、具有严重生殖发育毒性的药物是()1. B. 红霉素2.以上都不是3.沙利度胺4.注射用青霉素钠5.去甲肾上腺素13、除追加、补充的安全药理学,其他相关研究指()1.研究受试物对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2.在核心组合试验中未观察的泌尿系统等研究3.观察毎日食量多少4.潜在依赖性,骨骼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5.受试物对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深入研究14、关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最终目的,说法错误的是()1.为研究药物的药效2.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3.减少临床研究和应用的风险性4.为应用安全性提供参考5.为药物向临床过渡做准备15、反映肝合成储备功能的指标是()1.血清白蛋白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直接胆红素4.甲胎蛋白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下列不是药物的发育毒性主要表现的是()1.精子生成过程的损害2.功能缺陷3.发育生物体死亡4.生长改变5.结构异常17、药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1.安全范围2.最大非致死剂量3.半数致死剂量4.绝对致死剂量5.最小致死剂量18、药物致肾损伤的最常见部位是()1.近端小管2.肾间质3.集合管4.肾小球5.远端小管19、砒霜的化学成分为()1.氧化铅2.三氧化二砷3.碳酸钙4.氯化汞5.硫化砷20、根据我国新药审评的要求,临床上单次用药或疗程不超过2周的药物,可以支持的临床试验阶段有()1.II期2.II期及III期3.III期及生产4.I期5.I期及II期21、氟烷可导致()1.免疫性肝炎2.哮喘3.荨麻疹4.类系统性红斑狼疮5.免疫性溶血22、氯丙嗪对垂体的毒性作用可导致生长素分泌()1.增加2.增加或减少3.不变4.减少或不变5.减少23、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最初靶位是()1.区带12.门三联体3.区带34.中央静脉5.区带224、下列关于安全药理学说法错误的是()1.观察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2.研究药物在治疗范围内的不良影响3.观察药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观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5.研究药物治疗范围以上的不良影响25、“反应停”事件,是一个典型的药物导致胎儿畸形的例子,其涉及的药物是()1. D. 环磷酰胺2.苯妥英钠3.沙利度胺4.己烯雌酚5.地西泮26、有机磷酸酯类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导致()1.神经元损害2.神经递质释放减少3.返死式神经病4.髓鞘水肿5.能量需求障碍27、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特点有()1. A.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2.激活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3.是用抗痴呆药的结果4.减少药量不能消除症状5.使纹状体中的多巴胺功能增强28、药品的基本要求是()1.使用方便和质量可靠2.价格合理和效果可靠3.安全有效和价格合理4.安全有效和使用方便5.安全有效和质量可靠29、骨髓微核试验的首选细胞群是()1.骨髓成熟红细胞2.骨髓单核系细胞3.骨髓粒系细胞4.骨髓淋巴系细胞5.骨髓嗜多染红细胞30、药物对肝脏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是()1.库普弗细胞2.肝细胞3.星行细胞4.内皮细胞和肝细胞5.内皮细胞31、最常见的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的药物是()1.四环素类抗生素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非甾体类抗炎药4.喹诺酮类抗生素5.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2、既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又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的是()1. F. 乳腺2.肾脏3.皮肤4.肺脏5.肝脏33、肾脏毒性最小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是()1.新霉素2.卡那霉素3.庆大霉素4.链霉素5.奈替米星34、应用糖皮质激素诱发或加重感染的机制是()1.增强了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能力2.导致了免疫应答过强3.干扰了免疫细胞的发育4.导致了免疫抑制5.活化了补体35、链霉素和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时可导致()1.肺癌2.肺纤维化3.过敏性肺炎4.红斑狼疮样肺炎5.间质性肺炎36、把主动致敏动物的血清注入正常动物的皮内完成被动致敏的过程是()1.皮肤被动过敏试验2.刺激性试验3.光毒性试验4.全身主动过敏试验5.溶血性试验37、药物诱发高铁红蛋白血症时,描述正确的是()1.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2.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3.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4.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不变,氧解离曲线不偏移5.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升高,氧解离曲线左移38、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1.机制毒理学2.临床毒理学3.职业毒理学4.应用毒理学5.描述性毒理学39、关于肺的毒性介质,说法错误的是()1.前列腺素参与肺内细胞信号通路2.肺内含有少量的细胞因子3.药物可以破坏介质平衡4.白介素β1参与纤维化5.受到机体的严格调控40、补充的安全药理学研究内容指()1.潜在依赖性,骨骼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响2.在核心组合试验中未观察的泌尿系统等研究3.研究受试物对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4.受试物对神经、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深入研究5.观察毎日食量多少41、下列哪种试验应用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缺陷型做指示菌()1.DNA原始损伤试验2.基因突变实验3.染色体数目异常试验4.生殖毒性试验5.染色体结构改变试验42、异烟肼常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可服用下列药物中的哪种进行防治()1.以上都不是2.维生素C3.维生素B64.维生素E5.维生素B2多项选择题43、药物可通过影响下列哪些机制而引起呼吸毒性()1.超敏反应2.氧化负荷3.肺的毒性介质4.细胞增殖5.颗粒物的沉积和清除44、药物可通过影响下列哪些机制而引起神经损伤()1.引起神经系统细胞损伤或死亡2.干扰轴索运输3.影响信号传导4.干扰神经递质系统5.干扰髓鞘的形成和维持45、药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有()1.溶血性贫血2.血小板减少症3.荨麻疹4.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5.系统性红斑狼疮46、药物对DNA的直接损伤机制包括()1.纺锤体抑制2.烷化剂的影响3.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4.致突变物改变5.碱基类似物取代47、顺铂致肾损伤的常见部位是()1.集合管2.肾间质3.远端小管4.近端小管5.肾小球48、下列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说法正确的是()1.福尔培对小鼠十二指肠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再生增殖,最后诱发十二癌2.苯巴比妥对大鼠肝癌有促癌作用3.氯贝丁酯、降脂异丙酯能诱发肿瘤4.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能诱发白血病或淋巴瘤5.孕妇使用己烯雌酚保胎可能使其女儿在青春期发生阴道透明细胞癌49、药物引起胆汁淤积的原因包括()1.胆小管管腔不畅2.脂蛋白合成抑制3.胆管壁细胞膜通透性改变4.毛细胆管细胞膜损伤5.肝细胞损伤50、可引起闭经-溢乳综合征的药物有()1.吗啡2.丙米嗪3.地西泮4.氯丙嗪5.西咪替丁5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1.暂时不能跨膜转运2.这种结合是不可逆的3.暂时不能进行代谢与排泄反应4.可认为是一个药物储存库5.暂时失去药理(毒理)活性52、强心苷中毒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1.甲状腺功能低下2.给药量太大3.低镁血症4.肝肾功能不全5.高钙血症53、下列关于肝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1.肝脏代谢能力强大2.肝脏对药物总是具有解毒功能3.肝脏接受双重血供4.肝脏具有胆汁分泌功能5.药物代谢的肝肠循环54、药物可通过影响下列哪些过程而引起甲状腺功能异常()1.影响甲状腺素的代谢与转运2.影响甲状腺摄取碘3.损伤甲状腺细胞4.产生自身抗体5.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55、关于药物依赖性,下列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1.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2.药物依赖性仅表现为戒断症状3.药物依赖性亦称生理依赖性4.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5.用药者采用自身给药形式判断题56、具有不可逆性,能改变生物大分子结构的作用方式是共价结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药物毒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网教/成教) 专业:药学 20 年12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内容。

(40分)2、为何现有药物毒理学评价手段尚不能完全排除新药进入临床时的风险?(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4、试述微核试验的原理及首选细胞。

(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答:(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药物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一、选择题1.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指A.有毒B.毒性 C毒素D.毒物 E.靶器官2.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提供毒理学信息指A.机制毒理学B.应用毒理学C.描述性毒理学D.临床毒理学E.职业毒理学3.研究药物过敏性最理想的动物是A.家兔B.大鼠C.小鼠D.豚鼠E.家犬4.药物毒性作用的通路分为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E.五个5.药物导致的转录失调最常见的作用部位是A.基因启动区域B.转录因子C.转录前复合物D.信号传达的网络部位E.信号分子的合成、储存、释放部位6.氟乙酸盐影响线粒体ATP的合成是通过A.干扰电子传递链B.抑制ATP合酶的活性C.抑制电子经由电子传递链传递给氧D.干扰细胞色素氧化酶E.使钙离子上升7.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可以阻断A.组织坏死B.纤维症C.致癌D.炎症E.蛋白合成二、填空题1.急性毒性一般多损害(循环、呼吸、神经)系统。

三、名词解释1.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特征。

2.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作用。

3.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4.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5.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6.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7.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

8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四、简答题1.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1)发现中毒剂量(2)发现毒性反应(3)确定安全范围(4)寻找毒性靶器官(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2.毒性反应类型?(1)非共价键结合(2)共价键结合(3)氢键吸引(4)电子转移(5)酶反应3.靶分子是否产生毒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能否与靶分子结合并进一步影响功能(2)在靶位是否达到有效浓度(3)改变靶点4.靶分子的毒物效应包括几方面?(1)靶分子功能障碍(2)靶分子结构破坏:(3)新抗原形成5.修复不全导致的毒性?(1)组织坏死(2)纤维症(3)致癌四、论述题1.药物毒性临床前评价通常做哪些试验?第一水平急性毒性试验:(1)致死的量效曲线和可能的器官损伤;(2)眼睛和皮肤刺激性试验;(3)致突变活性初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药学 2016 年 12 月课程名称【编号】:药物毒理学【1176】 A卷大作业满分:100 分一、论述题(第1小题为必作题,第2~7小题选作3题)1、试述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40分)2、试述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

(20分)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20分)4、如何正确理解药物和毒物的辩证关系?(20分)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20分)6、试述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0分)7、试述常见具有肾脏毒性的药物。

(20分)1、试述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答: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分为两大类,—是一般毒性试验,二是特殊毒性试验。

所谓特殊毒性试验,是指以观察和测定新药能否会引起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即此类毒件试验观测的毒性指标是明确的。

广义的特殊毒性试验包含的面比较广。

如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依赖性毒性试验、过敏性试验、局部刺激性试验、免疫毒性试验、光敏试验、眼毒试验、耳毒试验及致癌试验等,而狭义的特殊毒性主要是指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即—般常说的“三致”试验。

所谓一般毒性试验,是指那些不以观察和测定某种特定的毒性反应为目的而设计的毒性试验,这意味着观测的毒性指标具有广谱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包括生理学、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形态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指标。

如用不同种属的动物及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的急性毒性试验、反复多次给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一般药理学试验,是观察新药在一定的剂量条件下,除了主要药效学以外的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国外称为安全性药理试验,理所当然的属于安全性研究的内容,我们国家的新药审评办法,对一般药理试验的要求比较简单,仅要求观察药物对神经、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影响,而且各系统的试验观察指标也很有限。

另外,除了一般常用的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途径外,新开发的结药途径及其剂型,其安全性试验的内容,陈了一般性的要求外,尚应根据其具体特点设计能说明问题的毒性试验。

2、试述新药安全性评价的局限性。

答: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手段是动物试验,动物实验的第一个局限是而动物由于缺乏第二信号系统,不能象人一样能述说主观感觉性质的毒性反应,如疼痛、腹胀、视物不清、头晕、头昏、耳鸣、疲乏等,这些反应在动物上是难于发现或者是不可能发现的。

另外,由于生物进化上的差异,致使有的反应只出现于人.有的则只出现于动物。

人和动物共同都出现的反应仅占一部分。

动物实验的第二个局限是实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那些发生率很低的毒性反应,在少量的动物中难以发现。

据统计,要想确定发生率为5%的反应(P=0.05),至少需要58只动物、确定发生率为1%或0.1%的反应.则分别需要299及2995只动物。

而新药上临床后,出现某种发生率很低却又非常严重的毒性反应的例子并不少见。

近年来。

一种名叫Benoxaprofen的非甾体抗炎药。

临床上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仅万分之一,但却使61名病人中毒死亡。

动物试验的第三个局限,是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养的品种,且一般为健康动物,反应较单一。

而临床用药的广大病人,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有的可能对某种药物非常敏感而出现特异性反应。

临床用药的病人则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而某种疾病的存在往往会成为发生某种毒性反应的必要条件。

此外,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作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那些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物,有时会给实验结果造成假象。

例如,在进行乳糖的长期毒性试验时,大剂量导致钙性肾病,这一结果令人难以理解,后经深入观察分析,才弄清钙性肾病并不是乳糖直接产生的,而是由于乳糖剂量过大,超过了小肠的水解吸收能力,使大量乳糖残留于肠内、引起肠道细菌发酵,导致腹泻、失水、失钠、使肾曲管代赏性地增加对钠钙的吸收,久之而引起钙性肾病。

第四个局限是现有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还有待完善。

作为—个科学工作者来说,等于是对自己职责的再认识,不断丰富自己探索研究的课题,从临床前到临床,又从临床回到实验动物,不断深化对药物毒理机制的了解,不断探索识别新药毒性反应的新技术新方法。

实际上在新药安全评价的历史过程中,正是对这种局限性认识的不断提高,使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不是停留在一种固定的水平上,而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使比较药理学和比较毒理学成了生物科学在新药研究开发中的热门话题。

在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发展历史上,有着许多这种成功的事例。

例如致癌及生殖毒性试验等的试验方法和模型,就是在发现了一些化学物质在临床上致癌、致畸、麻醉用气体影响男性麻醉师的生殖能力和女性麻醉师流产、己烯雌酚用于防止流产而使子代女性成熟后,出现阴道癌等反应后建立起来的;又如,在临床发现青霉素严重的过敏反应,使许多病人死于非命后,人们便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了解到引起过敏反应的机制,是由于青霉素在人体内遇到蛋白质等含氨基的物质后,生成青霉噻唑酸等半抗原。

找出与人类有同样反应的动物模型豚鼠,建立起检测这类药物的致敏方法;再如,氨基苷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时,出现耳毒和肾毒,经大量深入研究,了解到耳毒是由于药物浓集于内耳的内淋巴液中,引起内耳损伤造成的;肾毒是由于这类药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主要经尿排比并在肾近曲管上皮中浓集和潴留。

从而直接损伤肾近曲管上皮组织,引起病变。

在阐明中毒机制的基础上,筛选出合适的动物模型,建立起特异的评价方法。

另外,三环类抗抑郁药及安定镇痛药。

在临床过量或长期服用引起病人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导致突然死亡。

科技人员利用生理学、生化学和形态学等综合手段,对比了人和动物在这类药物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找出了人和动物共同的特异性观察指标,建立了评价这类药物对心脏损伤的实验方法。

上面列举的这些方法和模型的建立,大大地提高了动物试验对这类不良反应的预测能力,目前,药物毒理学尚处于她的婴儿阶段,但人们通过这些成功的历史,不难看到她成功的未来。

相信在药理毒理学家的不断努力下,随着有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药物毒理学必定会快速成长起来,新药临床前毒理评价的预测能力,必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我们在讨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试验重要性的同时,也讨论了目前安全性试验结果在预测人体不良反应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作为医药科技工作者,了解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性,在新药研究开发的实践中,一切从病人出发,永远把新药的安全性放在考虑的第一位,防止或者尽量避免患者身心再受“二次伤害”之苦,从科学上看,这是一个从事新药研究开发的科技工作者基本的业务素质,从道义上来看,则是“一个新药研究开发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和业务技术水平,在动物毒性试验中,象妈妈对待婴儿那样对待实验动物,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累积试验观察的经验,尽量捕捉到试验动物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的预测价值。

另一方面也需要明白的是,即使我们提高了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在目前生物科学发展的水平上,也不可能达到新药临床应用时可以不冒任何风险,这就是当前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技术存在的局限性。

3、试述新药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答:(1)了解新药急性毒性的强弱:新药研究早期主要用治疗指数来衡量候选化合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至少大于10,才有进一步作其它新药临床前研究的价值。

(2)为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剂量设置提供依据:一般而言,长期毒性和特殊毒性试验的高剂量,都是根据急性毒性资料为依据而设置的。

由于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中,有价值的是最低无毒剂量,因此参考急性毒性试验动物出现中毒症状的缓急、持续时间的长短作全面考虑很有价值。

(3)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在新药临床前急性毒性试验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毒理学信息,如毒性反应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等,就可以为该药物进一步安全性和临床上尽早识别和处理人体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4)其它:新药研制过程中,工艺路线尚未定型时,对产品除了理化性质分析外,还可通过LD50值的比较,观察生物效应的显著差异,以明确试验产品的质量。

此外,复方制剂新药研究时,用以判断配伍后与单药应用的毒性大小。

5、从药物毒理学角度论述药物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1)碳氧血红蛋白的形成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与Hb的亲和力要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300倍;而且在碳氧血红蛋白存在时,又能阻碍氧合血红蛋白的离解,加深组织缺氧。

高浓度的CO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使细胞呼吸受到抑制,所以CO对全身组织均有毒性作用,可导致贫血性组织缺氧。

(2)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 Hb中的铁离子可发生化学氧化,失去一个电子从二价变为三价,结果血红素的颜色从绿棕色变为黑色,这种带三价铁的Hb称为高铁血红蛋白(MetHb)。

Hb分子中一个或多个血红素被氧化后,将影响该分子内其它氧血红素释放氧的能力,即降低血氧容量又将氧结合曲线左移。

因此,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是导致另一种贫血性组织缺氧的原因。

(3)硫血红蛋白的形成硫血红蛋白是一种异常的血色素,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出现的异常色素:正常人摄入能产生少量MetHb的氧化性药物,如非那西丁,氯酸盐以及萘等;先天性缺乏G6PD的人,摄入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伯氨喹、磺胺以及亚甲蓝等;体内存在异常Hb(如HbM或H)。

可以断定,这三种情况不可能是通过同一机理产生硫血红蛋白的。

红细胞中硫血红蛋白是不可逆的,但实际上它在体内的浓度从没有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

这可能是自我限制的原因,通过红细胞生成作用,使损伤的红细胞被新生成的红细胞所代替。

(4)海因茨体溶血性贫血海因茨体(Heinz body)是红细胸中一种含有变性Hb(可能是硫血红蛋白)的黑色、高折光性的颗粒,位于细胞膜上或膜内附近,通过共价键(可能是二硫化物共价键)与红细胞膜的内表面相连接。

结果使细胞形状和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提前被脾脏的吞噬细胞或出现渗透性过高以及血管内溶血现象。

硫血蛋白、海因茨体的形成以及溶血反应表示经细胞中存在持续的氧化压力,一般这三征出现之前会有瞬时MetHb血症的出现。

除了苯胺、硝基苯以及它们的同系物能在许多生物体内产生海因茨体外,苯酚、1,2-丙二醇、维生素C、亚硫酸盐、重铬酸盐、砷化三氢、锑化三氢、萘、苯肼、氯酸盐等非含氮化合物也能产生海因茨体。

6、试述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答:这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观察药物可能引起基因突变的方法。

某种可能引起致突变的药物与微生物接触,则可引起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就会导致这种微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相应变化,造成菌落形态、颜色和合成某种氨基酸功能的改变。

这种发生了突变的微生物称突变型,原来的微生物称野生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