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滨公园改造及提升方案设计说明
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方案

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和利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在滨水区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管理和过度开发,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滨水景观的功能也逐渐丧失。
为了提升滨水景观的品质和功能,改善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开展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项目目标1. 改善滨水景观环境,提升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质量和生活品质;2. 保护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强滨水景观的生态稳定性;3. 提升滨水区域的适应能力,减少水灾和自然灾害的风险;4. 增加城市滨水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项目方案1. 生态修复在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中,首要任务是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重建、水体净化等措施,改善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其生态功能。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建立滨水生态系统,形成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
2. 景观提升滨水区域的景观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和居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对滨水景观进行提升。
在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计、建筑改造、景观绿化等手段,改善滨水景观的设施和环境,打造独特的滨水景观,提升滨水区域的魅力和吸引力。
3. 洪水防治城市滨水区域往往面临洪水和暴雨的风险,需要进行洪水防治工程。
在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中,可以通过修建堤坝、设置泄洪渠道、改善排水系统等手段,提高滨水区域的防洪能力,减少水患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生活便利城市滨水区域往往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因此也需要提高滨水区域的生活便利。
在滨水景观升级改造工程中,可以改善交通设施、增设公共设施、提供商业服务等,提高滨水区域的便利性,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和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项目实施1. 围绕项目目标,明确项目实施计划,确定项目实施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
2. 比较亚健康环境问题拟定项目实施方案。
湖边景区改造工程方案

湖边景区改造工程方案
近年来,湖边景区的改造工程方案持续进行,旨在提升游客的体验和保护自然环境。
以下是该方案的关键措施:
1. 美化湖岸线:在湖边建立绿化带,种植各类花草树木,将原本单调的湖岸线打造成一个美丽的景观带。
同时,加强湖泊的清淤工作,保持湖水清澈透明。
2. 建设步行道:修建一条环绕湖泊的步行道,供游客散步和观赏湖景。
步行道应宽敞平坦,且沿途设置休息座椅和观景台,方便游客欣赏湖光山色。
3. 增设游船码头:为了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计划在湖边增设游船码头。
游客可以乘坐游船游览湖泊,欣赏周围的风景,并了解湖区的历史和文化。
4. 建造湖心岛:在湖泊中央建造一个湖心岛,供游客进一步探索和休闲。
岛上可以设置小型花园、咖啡馆或观鸟塔等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5. 加强生态保护:在景区内设立生态保护区,严禁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而且加强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监测。
游客需要遵守相关规定,保持景区的清洁和整洁。
6. 安装景观照明:在夜间,通过合理的景观照明设计,提升湖泊的夜景观赏效果。
同时,安装路灯和指示牌,保证游客的安全。
综上所述,湖边景区改造工程方案旨在打造一个兼具美丽景观和环境保护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共五则)

滨水景观设计说明(共五则)第一篇:滨水景观设计说明设计说明:一、基本概况:此设计是城市滨水文化广场,临近松花江,该广场规划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广场东西长度90米,南北长度60米,广场为四边形。
广场是由一个上升的空间到一个下沉的空间是由一个河流联系而成,在空间上形成高低的变化提升广场韵味,广场在城市格局中是与道路相连,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在广场中采用步行的交通手段,满足人们的生活活动需要。
二、设计主要思想:该广场是以满族文化为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满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三、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
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广场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以滨水、绿化为主”,体现自然生态。
设计中水景以水池、喷泉的形式,通过对动静的处理手段活跃空间气氛,增加空间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在设置水景时考虑的广场的安全性,为防止儿童、盲人跌撞的装置,同时考虑了地面排水以及防滑的因素。
植物造景,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
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
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广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
在广场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
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纵观古今中外广场环境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
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河滨公园改造及提升方案设计说明

河滨公园改造及提升方案设计说明前言城市滨水公园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
因此,它的建设模式、环境品质以及风格特征也就不同于城市的其他地段,建立功能区明确,景观特色突出,风景优美的河滨公园不仅给该地区的居民提供有利于休闲、娱乐、健身的户外场所,还能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形象。
寻甸县河滨公园占地约23.6公顷,河道现宽约15米,局部地段宽约10米,用地西侧为现有城市主干道及建筑,用地南、北、东三面为规划新城区。
河滨公园主要分为河滨休闲区和综合公园区,两个区分别营造的是城市树丛景观和“四时有花,秋色绚彩”的景观特色。
伴随着四季交替的变化,使其呈现出美不胜收的季相景观。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寻甸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打造“宜居新城”的主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着力推进“四创两争”工作,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措施到位,使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并且寻甸县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将寻甸打造成为昆明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昆明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北部宜居新城“显山见水”。
在这一背景下,对寻甸滨河公园的改造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而寻甸县河滨公园景观改造及提升方案设计是在现有河滨公园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项目,依据《寻甸县河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改造和提升规划设计,目的就在于改善和提高现有的景观效果,为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是提高县城形象和品位,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做足准备。
同时,也是为了打造“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山水生态宜居新城”做准备。
此外,更是有利于促进寻甸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此次改造和提升方案的规划设计,将以“自然、生态、和谐、清馨、实用”为原则;以“绿茵缤纷、四时有花,秋色绚彩”为特色;以“翠色欲滴、绿草如茵、纷红骇绿、暗香疏影”为风韵;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在此,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为意境。
滨水公园建设施工方案(水景设计与生态恢复)精选3篇

《滨水公园建设施工方案(水景设计与生态恢复)》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滨水公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够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本滨水公园建设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生态恢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水空间。
项目地点位于[具体地点],周边交通便利,居民众多。
该区域原有水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通过本次建设,将对水景进行精心设计,并实施生态恢复措施,提升整个区域的生态价值和景观品质。
二、施工步骤1. 场地清理与平整- 清除施工区域内的杂草、垃圾和障碍物。
- 对场地进行平整,确保地形符合设计要求。
2. 水景基础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水景池的挖掘和基础处理。
确保水景池的深度、形状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 铺设防渗膜,防止水体渗漏。
- 安装水景池的排水系统和循环系统。
3. 水景景观构建- 安装喷泉、瀑布、溪流等水景设施。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喷头、水泵和管道,确保水景效果美观。
- 布置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菖蒲等,增加水景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 放置景观石,营造自然的山水景观。
4. 生态恢复工程- 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投放水生生物,如鱼类、虾类、贝类等,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
- 种植滨水植物,如柳树、杨树、芦苇等,起到固土护岸、净化水质的作用。
- 建设生态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降解作用,进一步净化水体。
5. 园路与广场施工- 铺设园路和广场的基层,确保基础牢固。
- 选择合适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石材等,进行园路和广场的铺装。
- 安装园路和广场的照明设施和休息设施。
6. 绿化工程-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种植。
- 对植物进行浇水、施肥和养护,确保植物的成活率。
7. 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公共厕所、垃圾桶、指示牌等配套设施。
- 安装健身器材、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材料清单1. 水景设施- 喷泉喷头、水泵、管道等。
公园启动提升改造工程方案

公园启动提升改造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的主要场所,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
公园提升改造工程旨在通过改善公园设施、绿化景观、功能布局,提升公园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项目建设内容1. 景观绿化提升对公园内的绿化植被进行规划调整,增加更多吸引人的植物种类,提升公园的整体绿化效果。
同时,在景观布置上融入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营造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
2. 设施改善对公园内的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和更新,包括休闲座椅、游乐设施、健身器材、卫生间、灯光等,确保设施的完好和齐全,提升公园的整体功能和舒适度。
3. 洁净维护增加公园内的环境卫生维护力度,加强对公园内卫生状况、环境整洁度的监督管理,确保公园空气清新、环境整洁。
4. 智能化改造在公园内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互联网覆盖、智能化照明、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等,提高公园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5. 安全设施对公园内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增加安全警示标识、应急救援设施,保障公园内人员的安全。
6. 城市停车场在公园周边新增城市停车场,解决周边居民停车问题,减少私家车辆在公园周边乱停乱放的现象。
7. 服务配套公园内新增休闲服务设施,如咖啡厅、书吧、花艺馆,增加人们在公园内的休闲选择,提高公园的吸引力。
三、项目建设目标1. 提升公园的绿化水平和景观效果,打造宜人宜居的城市绿地。
2. 提高公园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公园的品质和知名度。
3. 满足市民对于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多样化需求,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
4. 加强对城市绿地的保护和管理,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立项阶段确立项目建设目标和范围,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资金。
2. 规划设计阶段制定公园提升改造的详细规划方案,包括景观绿化设计、设施改善方案、智能化改造方案等。
银川市湖滨花园改造方案

银川市湖滨花园改造方案银川市湖滨花园改造方案一、背景介绍银川市湖滨花园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一个城市公园,占地面积约500亩。
目前,湖滨花园的设施陈旧,缺乏吸引力和功能性。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我们制定了以下改造方案。
二、规划目标1. 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改造,使湖滨花园成为银川市的地标性公园,吸引游客和居民。
2. 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增加多样化的娱乐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3. 保护环境: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
三、改造方案1. 入口设计在现有入口处设置一座大型拱门,并在其两侧种植鲜花和绿植,营造欢迎氛围。
拱门上可以悬挂“湖滨花园”字样的标志牌。
2. 景观设计(1)湖景区:修建一条围绕湖泊的步行道,供游客漫步欣赏湖景。
在湖边设置凉亭和休息区,供游客休憩。
同时,在湖中心建造一个喷泉,增加景观效果。
(2)花坛设计:在公园内部设置多个花坛,种植各种鲜花和绿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景观。
(3)儿童乐园:在公园内设立一个儿童乐园,包括游乐设施、攀爬架、秋千等。
同时,在周边种植一些低矮的花草,增加儿童活动区的美感。
(4)健身区:在公园内设立一个健身区,包括跑步道、器械区等。
跑步道可以沿着公园边缘绕行,并设置一些休息点和饮水点。
3. 设施建设(1)休息座椅:在公园内设置多个休息座椅,供游客休息或欣赏风景。
(2)自动售货机:在公园内设置一些自动售货机,提供饮料和小吃,方便游客购买。
(3)公共厕所:在公园内设置多个公共厕所,方便游客使用。
(4)亭子和凉亭:在公园内设置一些亭子和凉亭,供游客遮阳避雨。
四、环境保护措施1. 垃圾分类桶:在公园内设置垃圾分类桶,引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
2. 绿化覆盖率提升:增加绿地面积,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花草,提高绿化覆盖率。
3. 水资源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浇灌花坛和绿地。
4. 环保宣传:在公园内设置环保宣传牌,并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湖边景区改造工程方案范文

湖边景区改造工程方案范文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的不断增长,湖边景区的旅游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许多湖边景区面临着同质化竞争,未能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因此,对湖边景区进行改造升级,提升景区形象和服务质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的工作。
二、项目理念1. 突出湖泊特色,凸显自然美景。
在改造中,保持湖边景区的原有自然风貌,加强生态环保,更好地融入景区自然之美,打造一处迷人的湖泊旅游景点。
2. 强化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
以游客为中心,提升景区服务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 注重文化传承,提升景区品位。
将湖边景区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注重文化传承,丰富景区内的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景区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三、改造方案1. 生态环保在湖边景区改造中,要充分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禁止污染行为。
建立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植被和动物种群,增强景区的生态环境。
2. 游览设施升级景区内的游览设施,规划建设景区游船码头,提供游客泛舟湖上的体验。
同时,建设观光平台和栈道,为游客提供观赏湖景的绝佳位置。
此外,加强景区内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出行便利程度。
3. 休闲娱乐丰富景区内的休闲娱乐项目,增加湖边的垂钓、野餐、烧烤等设施,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
同时,引入水上运动项目,如帆船、皮划艇等,增加游客的参与体验,提升景区的吸引力。
4. 文化体验通过举办湖边文化节活动、艺术展览、传统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
打造景区内的文化主题区,设置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和DIY体验区,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
5. 餐饮服务提升景区的餐饮服务水平,引进特色餐饮和湖鲜美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同时,加强景区内餐饮场所的环境卫生和服务质量,确保游客的就餐体验。
6. 品牌营销加强景区的宣传推广,进行形象改造和品牌打造,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城市滨水公园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
因此,它的建设模式、环境品质以及风格特征也就不同于城市的其他地段,建立功能区明确,景观特色突出,风景优美的河滨公园不仅给该地区的居民提供有利于休闲、娱乐、健身的户外场所,还能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形象。
寻甸县河滨公园占地约23.6公顷,河道现宽约15米,局部地段宽约10米,用地西侧为现有城市主干道及建筑,用地南、北、东三面为规划新城区。
河滨公园主要分为河滨休闲区和综合公园区,两个区分别营造的是城市树丛景观和“四时有花,秋色绚彩”的景观特色。
伴随着四季交替的变化,使其呈现出美不胜收的季相景观。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寻甸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打造“宜居新城”的主抓手,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着力推进“四创两争”工作,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责任措施到位,使全县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并且寻甸县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将寻甸打造成为昆明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昆明北部山水生态宜居新城。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北部宜居新城“显山见水”。
在这一背景下,对寻甸滨河公园的改造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而寻甸县河滨公园景观改造及提升方案设计是在现有河滨公园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项目,依据《寻甸县河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改造和提升规划设计,目的就在于改善和提高现有的景观效果,为创建省级园林县城,是提高县城形象和品位,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做足准备。
同时,也是为了打造“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山水生态宜居新城”做准备。
此外,更是有利于促进寻甸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所以,此次改造和提升方案的规划设计,将以“自然、生态、和谐、清馨、实用”为原则;以“绿茵缤纷、四时有花,秋色绚彩”为特色;以“翠色欲滴、绿草如茵、纷红骇绿、暗香疏影”为风韵;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在此,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为意境。
将其打造为“春-樱花舞,桃花笑,杉木直指苍天蓝;夏-栀子白,夏荷露,杨柳随风把枝摇;秋-桂花香,秋菊展,梧桐落叶遍地黄;冬-茶花红,冬梅绽,青松傲寒迎春来”的一个四时常新、季季有景、以人为本、适于居住、生活气息浓郁、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亲水性和包容性强的城市开放空间。
一、上位规划的具体内容寻甸县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依据寻甸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道路及空间布局,将规划用地分为河滨休闲区及综合公园区两个主要的功能区。
其中河滨休闲区分为河滨休闲健身长廊及商业步行街。
综合公园区包括民族文化广场、疏林草地区、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区及钟鼓楼文化广场。
河滨休闲区——河滨公园休闲区位于公园一期规划用地的南侧,南起城西南交通环岛,北至月秀路,全长约960m,中间穿越了月华路及一条规划道路,整个用地分为三段。
河滨休闲健身长廊及商业步行街平行于此段前进河展开,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市民与游客均可从不同的位置顺利便捷地进入其他区域空间。
在河滨休闲区与城市道路相交之处,休闲健身长廊与步行街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开敞的入口广场空间,将景观面向城市道路,既可吸引市民和游客进入参与活动,也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城市街景。
综合公园区——综合公园区包括民族文化广场、疏林草地区、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区及钟鼓楼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广场位于综合公园区的南侧,紧邻月季路,北依疏林草地,在东、南两侧分别设置有主要的入口广场吸纳市民及游客进入。
在其内部设置了一个大型的主题广场,其主景为一组群雕和一组浮雕墙,中间的群雕主题反映红军长征二过寻甸的革命历史事迹,而与之相呼应的浮雕墙所附主题反映了寻甸多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民族文化内容。
疏林草地位于民族文化广场和湿地公园之间,作为城市广场空间与自然生态的湿地公园的自然过渡,此区域以草坪和林带为主,结合河滨游道及观景廊,市民及游人既可在此观赏沿河景观,也可在树荫草坪上休憩、交谈、阅读及就餐。
湿地公园主要由诸多小岛组成,岛与岛之间的联系主要由桥来联系,或石桥、或木桥、或平或曲折,结合岛屿旁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和生态自然的动植物环境,给游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与触觉、嗅觉上的体验,创造生态环境良好、水面清澈、景观怡人的湿地景观,并给儿童提供了一个了解大自然培养自然科普知识和兴趣的基地。
湿地公园内地形起伏、驳岸处理自然、空间变化多样,形成层次丰富、主题不一的植物片林景观。
儿童游区区位于湿地公园北侧,服务半径合理、通达性强,兼顾新老城区市民及游客的使用,并充分利用南面湿地公园丰富的景观层次作为其背景,创造一个吸引力极强的娱乐场所。
钟鼓楼文化广场位于新城区主轴道路与前进河交汇处,景观地域位置十分重要。
在上位规划中,规划的具体内容,功能分区和各个景观需要达到的效果以做出了明显的指示。
二、现状概况(一)县情概况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滇东北之要冲,贵昆铁路,昆曲、嵩待高速公路从县内经过,境内乡乡通了油路,交通十分便捷。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在昆明市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
东临马龙、沾益、会泽,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与富民、禄劝相依;北与东川市、会泽县接壤,有东川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川原平衍。
全县土地总面积3598平方公里,从东到西纵距80余公里,由南至北绵延60余公里。
县内大部分地方在海拔1800—2600米之间。
寻甸县属北亚热带原季风气候,其特征是雨季同热,干湿明显,夏季多雨,冬春干旱,光照条件好,气候较温和,雨量充沛,无酷暑严寒。
城区历年日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13.9℃,平均气温14.4℃,年降雨量平均1021.8毫米,雨季集中于6—9月,平均霜月53天,平均蒸发量2102.2毫米,主导风向南南西风。
(二)河滨公园现状分析依据寻甸县城市总体规划,寻甸县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前进河周边现有环境条件,与新城区开发建设格局紧密联系,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对前进河一带的河滨公园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设。
前进河位于寻甸县建设区西侧,由南向东北呈带状蜿蜒从城中穿过,具有景观、防洪、生态等功能。
寻甸县河滨公园用地围绕前进河沿岸展开,位于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将新老城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中河滨公园规划占地约23.6公顷。
河道现宽约15米,局部地段宽约10米,寻甸县河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依据寻甸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道路及空间布局,将规划用地分为河滨休闲区及综合公园区两个主要的功能区。
其中河滨休闲区分为河滨休闲健身长廊及商业步行街。
综合公园区包括民族文化广场、疏林草地区、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区及钟鼓楼文化广场。
用地西侧为现有城市主干道及建筑,用地南、北、东三面为规划新城区。
项目工程现已完成,而实际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植物、亮化、服务设施和道路等方面需改造和提升。
1、植物:河滨公园作为一个休闲健身的环境,一是必须具备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游赏其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二是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人精神振奋,得到启迪和熏陶。
然而,目前河滨公园植被落叶太多,并且大量死亡,导致骨架不明显。
二级乔木长势不佳,使得空间通透景观效果不明显。
多种地被不适宜当地环境,导致大量死亡。
总的来说植物配置方面,就是缺乏美感且景观效益不明显。
1)河沿岸的植物景观较为单一,植物景观层次不丰富,植物群体效果不佳,没有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
河岸处的护坡植物长势不均,没有为整个河岸的植物景观层次增添亮点。
同时大量植物的枯死,让人体会不到植物的绿色生机。
2)民族文化广场入口处的植物没有起到标识入口空间的作用,使得公园内的景观与街道景观互不融合。
广场周边的绿地植物有一定的层次,但没有体现树木的群体美。
与周围的建筑、道路以及园林小品等不能组合成景。
3)疏林草地片区作为城市广场空间与自然生态的湿地公园的过渡,应该在植物种植上做到自然。
而此区域植被种植过密,没有做到疏林草地的草坪和林带为主,没有一块区域较广的树荫草坪供人们休憩、交谈、阅读及就餐。
4)湿地公园区植物色彩和季相不明显,水生植物配置空间层次感不强,从陆地到湿生再到水生的渐变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与周边的环境不协调。
5)儿童游区植物颜色的丰富度不够,不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就不能起到利用植物增强儿童知识性的作用。
2、公园亮化在公园内有一定的亮化设施,但设施不完善。
在公园的游路和草坪设置了一些庭院灯和草坪灯。
广场区域设置了一些发光灯柱。
但灯具没有体现文化特点,破坏较为严重。
同时公园灯具的设置没从功能角度考虑到满足市民视觉美感要求,也没能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直至精神感受等方面考虑,营造公园园路夜景的舒适性、便捷性、美观性和实用性。
在绿地上现有的石头草坪灯,其设置的比较突兀,无任何遮挡,且不具有地域特色,没能考虑到“见光不见灯”的原则,不能确保白天的完美景观性不受到破坏及灯具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
因灯具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形成不了亮点,未能够很好的分清地势和看清周围环境。
并且从还原树本身的形态和色彩方面来看,现有灯具不能很好的突出植物配置的层次感和局部环境的清雅美。
公园内的亭是人们休息聚集地,其周围只有少量的草坪灯,没有其他照明装置,没能为人们在漆黑的夜晚营造温暖亲切的环境。
公园原有庭院灯文化特色不明显,同时其设置不能与各节点建筑物相融合,没能通过光与影的交错照亮公园路沿线建筑,映衬出公园路沿线景观及建筑之美,未能达到“融光于景,以光辅景”的效果。
3、园林小品及服务设施公园现有的园林小品中,有一定的休息设施、卫生设施和娱乐设施,但这些设施不够完善,从整个公园使用情况来考虑,存在一定问题。
而公园里的建筑小品虽在建筑风格、功能布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但其标准不高,致使某些小品的功能单一。
1)公园现有的服务设施缺乏,没有比较完整的标识导向系统。
而公园环境空间的标识是公园环境和游人之间的沟通载体。
公园里没有标识导向系统的指导,使得游人不能合理的安排游览路线,不能为游人提供最便捷的信息。
2)公园区域内有一定量的卫生设施,如垃圾桶,公厕。
其色彩和特征可以让人们迅速识别。
但垃圾桶设置与环境不相融合。
3)公园中缺乏能够美化公园环境和突出公园主景的一些实用性的艺术装饰品。
同时也没有具有能体现地方性的组景小品,没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使得整个公园趋于贫庸,没有突出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地理特征。
4)公园的阻拦设施缺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河道两侧有行人踩踏出的小道通往河床,河床上并没有防护措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
4、道路系统:公园内的道路系统比较完善,在尺度和规划方面都比较合理。
有少数道路还是沙石,尚未进行铺装,因此需要调整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