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中线段的最值问题

合集下载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1)应用几何性质: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②两点间线段最短;③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④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⑵运用代数证法:①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②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1、A、B两点在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PA+PB最小。

变式1:A、B两点分别在直线L的两侧,在直线L上取一点P使P A-PB最大。

ALB例2、如图所示,△ABC中,AB=3,AC=2,以BC为边的△BCP是等边三角形,求AP的最大值、最小值。

A'例3、已知:如图⊙O1与⊙O2相交于C、D,A是⊙O1上一点,直线AD交⊙O2于点B。

⑴当点A在弧CAD上运动到A’点时,作直线A’D交⊙O2于点B’,连结A’C、B’C。

证明:△A’B’C ∽△ABC。

(2)问点A’在弧CAD上什么位置时,S△A’B’C最大,说明理由。

(3)当O1 O2=11,CD=9时,求S△A’B’C的最大值。

BB图1 图2例4、已知: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边长BC=120mm,高AD=80mm,要把它加工成一个矩形零件,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设矩形的长QM=y mm ,宽MN=x mm(1)求证:y=120- x(2)当x与y分别取什么值时,矩形PQMN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典型分析(最全)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典型分析(最全)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典型分析(最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一、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

基本图形解析:(对称轴为:动点所在的直线上)一)、已知两个定点:1、在一条直线m 上,求一点P ,使PA+PB 最小;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2)点A 、B 在直线同侧:A 、A ’ 是关于直线m 的对称点。

2、在直线m 、n 上分别找两点P 、Q ,使PA+PQ+QB 最小。

(1)两个点都在直线外侧:(2)一个点在内侧,一个点在外侧: (3)两个点都在内侧:mm A Bm B mA Bmnmnnmn(4)、台球两次碰壁模型变式一:已知点A 、B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在直线n 、m 分别上求点D 、E 点,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EB 周长最短.填空:最短周长=________________变式二:已知点A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 在直线m 、n 分别上求点P 、Q 点PA+PQ+QA 周长最短.二)、一个动点,一个定点: (一)动点在直线上运动:n点B 在直线n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两点在直线两侧:2、两点在直线同侧:(二)动点在圆上运动点B 在⊙O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1、点与圆在直线两侧:2、点与圆在直线同侧:m nmnmnmmm三)、已知A 、B 是两个定点,P 、Q 是直线m 上的两个动点,P 在Q 的左侧,且PQ 间长度恒定,在直线m 上要求P 、Q 两点,使得PA+PQ+QB 的值最小。

(原理用平移知识解)(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过A 点作AC ∥m,且AC 长等于PQ 长,连接BC,交直线m 于Q,Q 向左平移PQ 长,即为P 点,此时P 、Q 即为所求的点。

几何专项——线段最值问题

几何专项——线段最值问题

1 / 14线段最值问题一、将军饮马问题作法图形原理在直线l 上求作点P ,使PA +PB 最小.连接AB ,与l 交点即为P.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 +PB 最小值即为AB 长.在直线l 上求一点P ,使AP BP +最短将A 对称到'A ,连接'A B ,与l 的交点即为点P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P BP A B +=在直线12l l 、上分别求点M N 、,使PMN △周长最小分别将点P 关于两直线对称到'''P P 、,连接'''P P 与两直线交点即为M N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M MN PN P P ++=在直线l 1、l 2上分别求点M N 、,使四边形PMNQ 周长最小将P Q 、分别对称到P ′、Q ′,连接''P Q 与直线的交点即为M N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M MN NQ P Q ++=直线l 1∥l 2,在l 1、l 2上分别求点M N 、,使MN ⊥l 1,且AM +MN +NB 最小.将点A 向下平移MN 的长度 得A ′,连接A ′B ,交l 2于点N ,过点N 作MN⊥l 1于点M.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M +MN +NB 的最小值为A ′B+MN .2 / 14在直线l 上求两点M N 、(M在左),使得MN =a ,并使AM MN NB ++最短将B 向左平移a 个单位到B ′,对称A 到A′,连接A′B′与l 交点即为M ,右平移a 个单位即为N.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M MN NB ++的最小值为A′B′+MN .在OA 上求点M ,在OB 上求点B ,使PM+PN 值最小.作点P 关于OA 的对称点P ′,作P ′N ⊥OB 于点N ,交OA 于点M.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PA+AB 的最小值为线段P ′N 的长.P ,Q 为OA ,OB 的定点,在OA ,OB 上求作点M ,N ,使PN +NM +MQ 的值最小.作点P 关于OA 的对称点P ′,作点Q 关于OB 的对称点Q ′,连P ′Q′交OA 于点M ,交OB 于点N.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N +NM +MQ 最小值为线段P′Q′的长.在直线l 上求作点P ,使|PA -PB|的值最小.连AB ,作AB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l 的交点即为P.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PA -PB|最小为0.在直线l 上求作点P ,使|PA -PB|的值最大.作直线AB ,与直线l 的交点即为P.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PA -PB|最大值即为AB 长.在直线l 上求点P ,使AP BP -最大 作点B 关于l 的对称点B ′,作直线'AB ,与l 的交点即为点P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P −BP |最大值即为AB′.3 / 14二、垂线段最值问题作法图形原理在直线l 上求作点P ,使线段AP 的值最小. 过点A 作AP ′⊥l于点P ′.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AP ′即为最小值.三、轨迹问题问题作法图形原理如图,在Rt△ABC 中,∠ACB=90°,AC=4,BC=6,点D 是边BC 的中点,点E 是边AB 上的任意一点(点E 不与点B 重合),沿DE 翻折△DBE 使点B 落在点F 处,连接AF ,则线段AF 长的最小值是________.由翻折得到,DF=DB=3.所以点F 在以点D 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上.连接A 与圆心D ,AD 与圆的交点即为F'所以AF 的最小值是AD-DF'=5-3=2.利用“画圆”来确定动点问题解决最值问题. 如图,E ,F 是正方形ABCD 的边AD 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 .连接CF 交BD 于点G ,连接BE 交AG 于点H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取AB 的中点O ,连接OH 、OD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OH=AB=1,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OD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当O 、D 、H 三点共线求线段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需要将该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在该三角形中,其他两边是已知的,则所求线段的最大值为其他两线段之和,最小时,DH的长度最小.值为其他两线段之差.4/ 14巩固练习类型一、将军饮马问题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8,CD=2,点P是AB上的一的动点,求:PC+PD的最小值。

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及答案

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及答案

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几何最值问题中的基本模型举例轴对称最值图形lPBANM lBAAPBl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特征A,B为定点,l为定直线,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求AP+BP的最小值A,B为定点,l为定直线,MN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段,求AM+BN的最小值A,B为定点,l为定直线,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求|AP-BP|的最大值转化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先平移AM或BN使M,N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折叠最值图形B'NMCAB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特征在△ABC中,M,N两点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将△BMN沿MN翻折,B点的对应点为B',连接AB',求AB'的最小值.转化转化成求AB'+B'N+NC的最小值二、典型题型1.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32,则△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2.如图,当四边形P ABN 的周长最小时,a = .3.如图,A 、B 两点在直线的两侧,点A 到直线的距离AM =4,点B 到直线的距离BN =1,且MN =4,P 为直线上的动点,|P A ﹣PB |的最大值为 .D PB′N BMA4.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3,AD=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5.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AD⊥AB,AB=8,AD=CD=4,点E、F分别在线段AB、AD上,将△AEF 沿EF翻折,点A的落点记为P.当P落在直角梯形ABCD内部时,PD的最小值等于.6.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7.如图,线段AB的长为4,C为AB上一动点,分别以AC、BC为斜边在AB的同侧作等腰直角△ACD 和等腰直角△BCE,那么DE长的最小值是.8.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 的最小值为.9.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为边BC上的任意一点(可与B、C重合),分别过B、C、D作射线AP的垂线,垂足分别为B′、C′、D′,则BB′+CC′+DD′的取值范围是.10.如图,菱形ABCD中,∠A=60°,AB=3,⊙A、⊙B的半径分别为2和1,P、E、F分别是边CD、⊙A 和⊙B上的动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答案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几何最值问题中的基本模型举例轴对称最值图形lPBANM lBAAPBl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特征A,B为定点,l为定直线,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求AP+BP的最小值A,B为定点,l为定直线,MN为直线l上的一条动线段,求AM+BN的最小值A,B为定点,l为定直线,P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求|AP-BP|的最大值转化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先平移AM或BN使M,N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折叠最值图形B'NMCAB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特征在△ABC中,M,N两点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将△BMN沿MN翻折,B点的对应点为B',连接AB',求AB'的最小值.转化转化成求AB'+B'N+NC的最小值二、典型题型1.如图:点P是∠AOB内一定点,点M、N分别在边OA、OB上运动,若∠AOB=45°,OP=32,则△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分析】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解答】解:作P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OC,OD.则当M,N是CD与OA,OB的交点时,△PMN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的长.∵PC关于OA对称,∴∠COP = 2∠AOP,OC=OP同理,∠DOP=2∠BOP,OP=OD∴∠COD=∠COP+∠DOP=2(∠AOP+∠BOP)=2∠AOB=90°,OC=OD.∴△C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CD=2OC=2×32=6.【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对称的性质,正确作出图形,理解△PMN周长最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当四边形P ABN的周长最小时,a= .【分析】因为AB,PN的长度都是固定的,所以求出P A+NB的长度就行了.问题就是P A+NB什么时候最短.把B点向左平移2个单位到B′点;作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x轴于P,从而确定N点位置,此时P A+NB最短.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待定系数法求直线解析式.即可求得a的值.【解答】解:将N点向左平移2单位与P重合,点B向左平移2单位到B′(2,﹣1),作B′关于x轴的对称点B″,根据作法知点B″(2,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则123k bk b=+⎧⎨-=+⎩,解得k=4,b=﹣7.∴y=4x﹣7.当y=0时,x=74,即P(74,0),a=74.故答案填:74.【题后思考】考查关于X轴的对称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知识.3.如图,A 、B 两点在直线的两侧,点A 到直线的距离AM =4,点B 到直线的距离BN =1,且MN =4,P 为直线上的动点,|P A ﹣PB |的最大值为 .D PB′N BMA【分析】作点B 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则PB =PB ′因而|P A ﹣PB |=|P A ﹣PB ′|,则当A ,B ′、P 在一条直线上时,|P A ﹣PB |的值最大.根据平行线分线段定理即可求得PN 和PM 的值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得P A 、PB ′的值,进而求得|P A ﹣PB |的最大值.【解答】解:作点B 于直线l 的对称点B ′,连AB ′并延长交直线l 于P . ∴ B ′N =BN =1,过D 点作B ′D ⊥AM , 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 ′=5 ∴| P A ﹣PB |的最大值=5.【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作图﹣轴对称变换,勾股定理等,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3,AD =5.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A ′处,折痕为PQ ,当点A ′在BC 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 、Q 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 、Q 分别在AB 、AD 边上移动,则点A ′在BC 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分析】本题关键在于找到两个极端,即BA ′取最大或最小值时,点P 或Q 的位置.经实验不难发现,分别求出点P 与B 重合时,BA ′取最大值3和当点Q 与D 重合时,BA ′的最小值1.所以可求点A ′在BC 边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解答】解:当点P 与B 重合时,BA ′取最大值是3, 当点Q 与D 重合时(如图),由勾股定理得A ′C =4,此时BA ′取最小值为1. 则点A ′在BC 边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3﹣1=2. 故答案为:2【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图形的折叠、勾股定理的应用等知识,难度稍大,学生主要缺乏动手操作习惯,单凭想象造成错误.5.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 ,AD ⊥AB ,AB =8,AD =CD =4,点E 、F 分别在线段AB 、AD 上,将△AEF 沿EF 翻折,点A 的落点记为P .当P 落在直角梯形ABCD 内部时,PD 的最小值等于 .【分析】如图,经分析、探究,只有当直径EF最大,且点A落在BD上时,PD最小;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度,问题即可解决.【解答】解:如图,∵当点P落在梯形的内部时,∠P=∠A=90°,∴四边形PF AE是以EF为直径的圆内接四边形,∴只有当直径EF最大,且点A落在BD上时,PD最小,此时E与点B重合;由题意得:PE=AB=8,由勾股定理得:BD2=82+62=80,∴BD=45,∴PD=458 .【题后思考】该命题以直角梯形为载体,以翻折变换为方法,以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的应用为核心构造而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图形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动中求静,以静制动.6.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分析】取AB的中点E,连接OD、OE、DE,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OE=AB,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DE,然后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得OD过点E时最大.【解答】解: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OD、OE、DE,∵∠MON=90°,AB=2∴OE=AE=12AB=1,∵BC=1,四边形ABCD是矩形,∴AD,∴DE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OD<OE+DE,∴当OD过点E是最大,最大值为2+1.故答案为:2+1.【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确定出OD过AB的中点时值最大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线段AB的长为4,C为AB上一动点,分别以AC、BC为斜边在AB的同侧作等腰直角△ACD 和等腰直角△BCE,那么DE长的最小值是.【分析】设AC=x,BC=4﹣x,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得出CD=22x,CD′=22(4﹣x),根据勾股定理然后用配方法即可求解.【解答】解:设AC=x,BC=4﹣x,∵△ABC,△BCD′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D=22x,CD′=22(4﹣x),∵∠ACD=45°,∠BCD′=45°,∴∠DCE=90°,∴DE2=CD2+CE2=12x2+12(4﹣x)2=x2﹣4x+8=(x﹣2)2+4,∵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当x取2时,DE取最小值,最小值为:4.故答案为:2.【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最值及等腰直角三角形,难度不大,关键是掌握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最值.8.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 的最小值为.【分析】根据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连接P′Q与BD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K,然后根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可知P′Q⊥CD时PK+QK的最小值,然后求解即可.【解答】解:如图,∵AB=2,∠A=120°,∴点P′到CD的距离为2×33,∴PK+QK3.故答案为:3.【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问题,熟记菱形的轴对称性和利用轴对称确定最短路线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为边BC上的任意一点(可与B、C重合),分别过B、C、D作射线AP的垂线,垂足分别为B′、C′、D′,则BB′+CC′+DD′的取值范围是.【分析】首先连接AC,DP.由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即可得:S△ADP=12S正方形ABCD=12,S△ABP+S△ACP=S△ABC=12S正方形ABCD=12,继而可得12AP•(BB′+CC′+DD′)=1,又由1≤AP≤2,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连接AC,DP.∵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B=CD,S正方形ABCD=1,∵S△ADP=12S正方形ABCD=12,S△ABP+S△ACP=S△ABC=12S正方形ABCD=12,∴S△ADP+S△A BP+S△ACP=1,∴12AP•BB′+12AP•CC′+12AP•DD′=12AP•(BB′+CC′+DD′)=1,则BB′+CC′+DD′=2 AP,∵1≤AP≤2,∴当P与B重合时,有最大值2;当P与C重合时,有最小值2.∴2≤BB′+CC′+DD′≤2.故答案为:2≤BB′+CC′+DD′≤2.【题后思考】此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面积及等积变换问题.此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连接AC,DP,根据题意得到S△ADP+S△ABP+S△ACP=1,继而得到BB′+CC′+DD′=2 AP.10.如图,菱形ABCD中,∠A=60°,AB=3,⊙A、⊙B的半径分别为2和1,P、E、F分别是边CD、⊙A和⊙B上的动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分析】利用菱形的性质以及相切两圆的性质得出P与D重合时PE+PF的最小值,进而求出即可.【解答】解:由题意可得出:当P与D重合时,E点在AD上,F在BD上,此时PE+PF最小,连接BD,∵菱形ABCD中,∠A=60°,∴AB=AD,则△ABD是等边三角形,∴BD=AB=AD=3,∵⊙A、⊙B的半径分别为2和1,∴PE=1,DF=2,∴PE+PF的最小值是3.故答案为:3.【题后思考】此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性质以及相切两圆的性质等知识,根据题意得出P点位置是解题关键.。

立体几何中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中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

重点辅导Җ㊀北京㊀陶㊀军(特级教师)㊀㊀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难点,这类问题包括求长度㊁角度㊁面积和体积等最值,而有关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通法是几何法和向量法,本文进行例析.例1㊀如图1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 B C D G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B C ,C C 1的中点,点P 是侧面B C C 1B 1上一点,A 1P ʊ平面A E F ,则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是.图1分析1㊀因为点A 1是定点,欲求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所以需确定动点P 的位置.因为直线A 1P 绕点A 1转动时总和平面A E F 保持平行,所以动直线A 1P 形成的平面与侧面B C C 1B 1相交,点P 就在它们的交线l 上.因为交线l 平行于平面A E F ,侧面B C C 1B 1与平面A E F 的交线是E F ,所以l ʊE F .怎样找到交线l 的位置呢?只需先找到点P ,它是侧面B C C 1B 1上的一个点.考虑到E 为B C 的中点,取B 1C 1的中点P 1,可知A 1P 1ʊA E ,则A 1P 1ʊ平面A E F ,而过点P 1且与E F 平行的直线是唯一的,就是交线l ,显然l 过线段B 1B 的中点P 2,点P 的轨迹是线段P 1P 2,所以求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转化为求点A 1到P 1P 2的距离.解法1(几何法)㊀如图2所示,取B 1C 1的中点P 1,因为P 1E ʊA 1A ,且P 1E =A 1A ,所以四边形P 1E A A 1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 1P 1ʊA E .取线段B 1B 的中点P 2,则P 1P 2ʊF E ,又因为A E 与E F 相交于点E ,所以平面A 1P 1P 2ʊ平面A E F ,由于点P 在平面A 1P 1P 2上,又在侧面B C C 1B 1上,故点P 的轨迹是线段P 1P 2.在等腰әA 1P 1P 2中,A 1P 1=A 1P 2=5,P 1P 2=2.取P 1P 2的中点M ,则A 1M ʅP 1P 2,于是A 1M =A 1P 21-P 1M 2=322,所以线段A 1P 长度的最小值是322.图2分析2㊀因为点A 1是定点,线段A 1P 的长度由动点P 的位置决定,确定点P 的位置可以引入坐标,为此考虑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出动点P 的坐标,列出长度的表达式,借助函数的思想求A 1P 的最小值.解法2(向量法)㊀如图3所示,以点D 为原点,D A ,D C ,D D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2,0,2),因为点P 是侧面B C C 1B 1上一点,可设点P 的坐标(x ,2,z )(0ɤx ɤ2,0ɤz ɤ2),故|A 1P ң|(x -2)2+4+(z -2)2.图3设平面A E F 的法向量n =(x 0,y 0,z 0),因为A (2,0,0),E (1,2,0),F (0,2,1),A E ң=(-1,2,0),E F ң=(-1,0,1),所以n A E ң=-x 0+2y 0=0,n E F ң=-x 0+z 0=0.{令y 0=1,则x 0=z 0=2,n =(2,1,2).因为A 1P ʊ平面A E F ,所以n 与A 1P ң=(x -2,2,z -2)垂直,故n A 1P ң=2(x -2)+2+2(z -2)=0,化简得x +z =3,因为0ɤz ɤ2,所以0ɤ3-x ɤ2,且0ɤx ɤ2,解得1ɤx ɤ2.把z =3-x 代入|A 1P ң|的表31重点辅导达式,整理得|A 1P ң|=2(x -32)2+92,x ɪ[1,2],故当x =32时,|A 1P ң|取得最小值322.例2㊀如图4所示,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 B C D GA 1B 1C 1D 1中,E 为B C 的中点,点P 在线段D 1E 上,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图4分析1㊀求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找点P 到直线C C 1的垂线段P Q 长度的最小值.求线段P Q 的长度涉及空间上两个动点长度的距离问题,不易处理.注意到C C 1ʅ平面A B C D ,P Q ʅC C 1,则P Q ʊ平面A B C D .因此,我们可以把P Q 正投影在平面A B C D 上,点P 在平面A B C D 上的正投影H 落在线段D E 上,点Q 在平面A B C D 上的正投影是点C ,于是P Q =H C ,求P Q 的最小值转化为在平面A B C D 上求定点C 与线段D E 上的动点H 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就是求定点C 到D E 的距离.解法1(几何法)㊀如图5所示,过点P 作P Q ʅC C 1,Q 为垂足,因为C C 1ʅ平面A B CD ,所以P Q ʊ平面A B C D ,过点P 作PH ʅDE ,H 为垂足,则PH ʅ平面A B C D ,所以PH ʊQ C ,且P Q ʊH C ,Q C ʅH C ,故四边形P Q C H 是矩形,P Q =H C ,在R t әC D E 中,当C H ʅD E 时,C H 长度最小,因为C E =1,C D =2,D E =5,所以C H =1ˑ25=255,故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255.图5分析2㊀设点P 到直线C C 1的距离为P Q ,因为P ,Q 分别在线段D 1E 和C C 1上,故可以引入两个变量控制点P ,Q 的位置.设E P ң=λE D 1ң(0ɤλɤ1),C Q ң=μC C 1ң(0ɤμɤ1),根据正方体的特殊性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推出点P ,Q 的坐标,进而用λ,μ表示P Q ң,利用P Q ң C C 1ң=0找出λ,μ的关系式,代入P Q 长度的表达式,转化为一元函数求最值.解法2(向量法)㊀如图6所示,以D 为原点,D A ,D C ,D D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1(0,0,2),E (1,2,0),C 1(0,2,2),C (0,2,0),E D 1ң=(-1,-2,2),由于点P 在线段D 1E 上,可设E P ң=λE D 1ң(0ɤλɤ1),即E P ң=(-λ,-2λ,2λ),由此得点P 的坐标为(,,).图6过点P 作P Q 垂直于C C 1,Q 为垂足,设点Q 的坐标(0,2,m ),P Q ң=(λ-1,2λ,m -2λ),C C 1ң=(0,0,2),因为P Q ңʅC C 1ң,所以P Q ң C C 1ң=0,即2(m -2λ)=0,m =2λ,P Q ң=(λ-1,2λ,0),|P Q ң|=(λ-1)2+(2λ)2+02=5(λ-15)2+45,λɪ[0,1].当λ=15,P Q 取得最小值255.综上所述,利用几何法求线段长度的最值,要点是先用立体几何知识确定动点的轨迹,再用平面几何知识求最值;利用向量法求线段长度的最值,要点是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坐标,建立线段长度的表达式,借助向量知识把题目中的几何条件合理转化为代数条件,找到动点坐标的关系,把线段长度的表达式转化为一元函数,用函数的思想求最值.(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41。

高数140招之71-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高数140招之71-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一、与线段长有关的最值问题【典例1】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底面为直角三角形, ∠ACB =90°,AC =6,BC =CC 1=2,P 是BC 1上一动点,如图所示,则CP +PA 1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PA 1在平面A 1BC 1内,PC 在平面BCC 1内,将其铺平后转化为平面上的问题.铺平平面A 1BC 1,平面BCC 1,如图所示,计算得A 1B =AB 1=210,BC 1=2.又A 1C 1=6,故△A 1BC 1是∠A 1C 1B =90°的直角三角形. 设P 是BC 1上任一点,CP +PA 1≥A 1C ,即当A 1,P ,C 三点共线时,CP +PA 1有最小值. 在△A 1C 1C 中,由余弦定理得A 1C =62+ 2 2-2×6×2×cos 135°=52, 故(CP +PA 1)min =52.【变式练习】1.如图所示,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面对角线A 1B 上存在一点P ,使得AP +D 1P 取得最小值,则此最小值为()A .2B.6+22C .2+2 D.2+2解析:选D将△A 1AB 与△A 1BD 1放在同一平面内,如图所示.连接AD 1,则AD 1为AP +D 1P 的最小值.因为AA 1=A 1D 1=1,∠AA 1D 1=90°+45°=135°,所以由余弦定理得AD 1=AA 21+A 1D 21-2×AA 1×A 1D 1×cos 135°=2+2. 2.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且三个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由三视图知三棱锥如图所示,底面ABC 是直角三角形,AB ⊥BC , PA ⊥平面ABC ,BC =27, PA 2+y 2=102,(27)2+PA 2=x 2, 因此xy =x 102-[x 2- 27 2] =x128-x 2≤x 2+ 128-x 22=64,当且仅当x 2=128-x 2,即x =8时取等号,因此xy 的最大值是64.3.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长为6,且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用一平面截此棱柱,与侧棱AA 1,BB 1,CC 1分别交于三点M ,N ,Q ,若△MNQ 为直角三角形,则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最小值为()A .22B .3C .23D .4解析:选C 如图,不妨设N 在B 处,设AM =h ,CQ =m ,则MB 2=h 2+4,BQ 2=m 2+4,MQ 2=(h -m )2+4,由MB 2=BQ 2+MQ 2,得m 2-hm +2=0.Δ=h 2-8≥0⇒h 2≥8,该直角三角形斜边MB =4+h 2≥23,故该直角三角形斜边长的最小值为23.故选C.二、与面积有关的最值问题【典例2】已知正四面体S ­ABC 的棱长为1,如果一个高为36的长方体能在该正四面体内任意转动,则该长方体的长和宽形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如图,易知正四面体S ­ABC 的内切球的球心O 必在高线SH 上,延长AH 交BC 于点D ,则D 为BC 的中点,连接SD ,设内切球切SD 于点E ,连接AO .因为H 是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所以AH ∶DH =2∶1.易得Rt △OAH ∽Rt △DSH ,所以OA OH =DSDH=3,可得OA =3OH =SO ,因此SH =4OH ,可得内切球的半径R =OH =14SH .因为正四面体S ­ABC 的棱长为1,所以在Rt △DSH中,DS =SH 2+DH 2= 4R 2+(13×32)2=32,解得R 2=124.要满足一个高为36的长方体能在该正四面体内任意转动,则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不超过正四面体内切球的直径,设该长方体的长和宽分别为x ,y ,其长和宽形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为S ,则4R 2≥(36)2+x 2+y 2,所以x 2+y 2≤112,所以S =xy ≤x 2+y 22≤124,当且仅当x =y =612时等号成立,即该长方体的长和宽形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最大值为124. 【变式练习】1.(2018·全国卷Ⅰ)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则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A .334B .233C .324D .32【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平面AB 1D 1与棱A 1A ,A 1B 1,A 1D 1所成的角都相等,又正方体的其余棱都分别与A 1A ,A 1B 1,A 1D 1平行,故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AB 1D 1所成的角都相等.如图所示,取棱AB ,BB 1,B 1C 1,C 1D 1,D 1D ,DA 的中点E ,F ,G ,H ,M ,N ,则正六边形EFGHMN 所在平面与平面AB 1D 1平行且面积最大,此截面面积为S 正六边形EFGHMN =6×12×22×22×sin 60°=334.故选A.2.已知球O 是正三棱锥A ­BCD 的外接球,BC =3,AB =23,点E 在线段BD 上,且BD =3BE ,过点E 作球O 的截面,则所得截面中面积最小的截面圆的面积是________.【答案】2π【解析】如图,设△BCD 的中心为点O 1,球O 的半径为R ,则A ,O ,O 1三点共线.连接O 1D ,O 1E ,OD ,OE ,则O 1D =3,AO 1=AD 2-O 1D 2=3.在Rt △OO 1D 中,R 2=3+(3-R )2,即R =2,所以OO 1=1.在△O 1DE 中,DE =23BD =2,∠O 1DE =30°,所以由余弦定理得O 1E =3+4-2×3×2× cos 30°=1.所以OE =2.过点E 作圆O 的截面,当截面与OE 垂直时,截面的面积最小,此时截面圆的半径为22-(2)2=2,所以截面圆的面积为2π.3.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D =4,AA 1=2.过点A 1作平面α与AB ,AD 分别交于M ,N 两点,若AA 1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45°,则截面A 1MN 面积的最小值是________.【答案】2π【解析】如图,过点A 作AE ⊥MN ,连接A 1E ,因为A 1A ⊥平面ABCD ,所以A 1A ⊥MN ,所以MN ⊥平面A 1AE ,所以A 1E ⊥MN ,平面A 1AE ⊥平面A 1MN ,所以∠AA 1E 为AA 1与平面A 1MN 所成的角,所以∠AA 1E =45°,在Rt △A 1AE 中,因为AA 1=2,所以AE =2,A 1E =22,在Rt △MAN 中,由射影定理得ME ·EN =AE 2=4,由基本不等式得MN =ME +EN ≥2ME ·EN =4,当且仅当ME =EN ,即E 为MN 的中点时等号成立,所以截面A 1MN 面积的最小值为12×4×22=42.三、与体积有关的最值问题【典例3】(2017·全国卷Ⅰ)如图,圆形纸片的圆心为O ,半径为5 cm ,该纸片上的等边三角形ABC 的中心为O .D ,E ,F 为圆O 上的点,△DBC ,△ECA ,△FAB 分别是以BC ,CA ,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后,分别以BC ,CA ,AB 为折痕折起△DBC ,△ECA ,△FAB ,使得D ,E ,F 重合,得到三棱锥.当△ABC 的边长变化时,所得三棱锥体积(单位:cm 3)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415【解析】如图,连接OD 交BC 于点G ,由题意知,OD ⊥BC .易得OG =36BC ,设OG =x ,则BC =23x ,DG =5-x , S △ABC =12×23x ×3x =33x 2,故所得三棱锥的体积V =13×33x 2× 5-x 2-x 2=3x 2×25-10x =3×25x 4-10x 5.令f (x )=25x 4-10x 5,x ∈(0,52),则f ′(x )=100x 3-50x 4,令f ′(x )>0,即x 4-2x 3<0,得0<x <2; 令f ′(x )<0,得2<x <52,则当x ∈(0,52)时,f (x )≤f (2)=80, ∴V ≤3×80=415.∴所求三棱锥的体积的最大值为415.【变式练习】1.(2018·全国卷Ⅲ)设A ,B ,C ,D 是同一个半径为4的球的球面上四点,△ABC 为等边三角形且其面积为93,则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A .123B .183C .243D .543【答案】B【解析】由等边△ABC 的面积为93,可得34AB 2=93,所以AB =6,所以等边△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 =33AB =23.设球的半径为R ,球心到等边△ABC 的外接圆圆心的距离为d ,则d =R 2-r 2=16-12=2.所以三棱锥D ­ABC 高的最大值为2+4=6,所以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13×93×6=183.2.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半径为3的扇形,则该圆锥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23π【解析】由题意得圆锥的母线长为3,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则h =9-r 2,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πr 2h =13πr 29-r 2=13π9r 4-r 6.设f (r )=9r 4-r 6(r >0),则f ′(r )=36r 3-6r 5,令f ′(r )=36r 3-6r 5=6r 3(6-r 2)=0,得r =6,所以当0<r <6时,f ′(r )>0,f (r )单调递增;当r >6时,f ′(r )<0,f (r )单调递减,所以f (r )max =f (6)=108,所以V max =13π×108=23π.3.已知A ,B ,C 是球O 的球面上三点,且AB =AC =3,BC =33,D 为该球面上的动点,球心O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球半径的一半,则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274【解析】如图,在△ABC 中, ∵AB =AC =3,BC =33, ∴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A =32+32- 33 22×3×3=-12,∴sin A =32.设△ABC 外接圆O ′的半径为r ,则3332=2r ,得r =3.设球的半径为R ,连接OO ′,BO ′,OB , 则R 2=(R 2)2+32,解得R =23.由图可知,当点D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32R 时,三棱锥D ­ABC 的体积最大,∵S △ABC =12×3×3×32=934,∴三棱锥D ­ABC 体积的最大值为13×934×33=274.4.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AD =AB =BC =1,CD =2,E 为CD 的中点,将△ADE 沿AE 折到△APE 的位置.(1)证明:AE ⊥PB ;(2)当四棱锥P ­ABCE 的体积最大时,求二面角A ­PE ­C 的余弦值.解:(1)证明:在等腰梯形ABCD 中,连接BD ,交AE 于点O , ∵AB ∥CE ,AB =CE ,∴四边形ABCE 为平行四边形, ∴AE =BC =AD =DE ,∴△ADE 为等边三角形, ∴在等腰梯形ABCD 中,∠C =∠ADE =π3,BD ⊥BC ,∴BD ⊥AE .如图,翻折后可得OP ⊥AE ,OB ⊥AE ,又OP ⊂平面POB ,OB ⊂平面POB ,OP ∩OB =O ,∴AE ⊥平面POB ,∵PB ⊂平面POB ,∴AE ⊥PB .(2)当四棱锥P ­ABCE 的体积最大时,平面PAE ⊥平面ABCE .又平面PAE ∩平面ABCE =AE ,PO ⊂平面PAE ,PO ⊥AE ,∴OP ⊥平面ABCE .以O 为坐标原点,OE所在的直线为x 轴,OB 所在的直线为y 轴,OP 所在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得,P(0,0,32),E(12,0,0),C(1,32,0),∴PE―→=(12,0,-32),EC―→=(12,32,0),设平面PCE的法向量为n1=(x,y,z),则{·n1=0,·n1=0,)即{12x-32z=0,12x+32y=0,)设x=3,则y=-1,z=1,∴n1=(3,-1,1)为平面PCE的一个法向量,易知平面PAE的一个法向量为n2=(0,1,0),cos n1,n2 =n1·n2|n1||n2|=-11×5=-55.由图知所求二面角A­PE­C为钝角,∴二面角A­PE­C的余弦值为-5 5 .[解题技法]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空间几何体中的某些对象,如点、线、面,在约束条件下运动,带动相关的线段长度、体积等发生变化,进而就有了面积与体积的最值问题.定性分析:在空间几何体的变化过程中,通过观察运动点的位置变化,确定其相关量的变化规律,进而发现相关面积或体积的变化规律,求得其最大值或最小值.定量分析:将所求问题转化为某一个相关量的问题,即转化为关于其中一个量的函数,求其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有函数法、不等式法、三角函数法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典型分析(最全)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典型分析(最全)

初中几何中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一、两条线段和的最小值。

基本图形解析:(对称轴为:动点所在的直线上)一)、已知两个定点:1、在一条直线m 上,求一点P ,使PA+PB 最小;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2)点A 、B 在直线同侧:A 、A ’ 是关于直线m 的对称点。

2、在直线m 、n 上分别找两点P 、Q ,使PA+PQ+QB 最小。

(1)两个点都在直线外侧:(2)一个点在内侧,一个点在外侧:m m mmABmn m nnmn(3)两个点都在内侧:(4)、台球两次碰壁模型变式一:已知点A 、B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在直线n 、m 分别上求点D 、E 点,使得围成的四边形ADEB 周长最短.填空:最短周长=________________变式二:已知点A 位于直线m,n 的内侧, 在直线m 、n 分别上求点P 、Q 点PA+PQ+QA 周长最短.二)、一个动点,一个定点: (一)动点在直线上运动:点B 在直线n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两点在直线两侧:nnm Bnn2、两点在直线同侧:(二)动点在圆上运动点B 在⊙O 上运动,在直线m 上找一点P ,使PA+PB 最小(在图中画出点P 和点B ) 1、点与圆在直线两侧:2、点与圆在直线同侧:三)、已知A 、B 是两个定点,P 、Q 是直线m 上的两个动点,P 在Q 的左侧,且PQ 间长度恒定,在直线m 上要求P 、Q 两点,使得PA+PQ+QB 的值最小。

(原理用平移知识解) (1)点A 、B 在直线m 两侧:mnmmmmm过A 点作AC ∥m,且AC 长等于PQ 长,连接BC,交直线m 于Q,Q 向左平移PQ 长,即为P 点,此时P 、Q 即为所求的点。

(2)点A 、B 在直线m 同侧: 练习题1.如图,∠AOB =45°,P 是∠AOB 内一点,PO =10,Q 、R 分别是OA 、OB 上的动点,求△PQR 周长的最小值为 .2、 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4,∠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为 . 3、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 ,AB=52,∠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多少mABB'EQ PmABQPQ4、如图4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6,AD是BC边上的中线,M是AD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EM+CM的最小值为.5、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AD∥BC,AD=4,AB=5,BC=6,点P是AB 上一个动点,当PC+PD的和最小时,PB的长为__________.6、如图4,等腰梯形ABCD中,AB=AD=CD=1,∠ABC=60°,P是上底,下底中点EF直线上的一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7、如图5菱形ABCD中,AB=2,∠BAD=60°,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的最小值为.8、如图,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分别长6和8,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9、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8cm,在杯内离杯底3cm的点C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cm.10、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1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12、如图6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点M在DC上,且DM=2,N是AC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1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DAC的平分线交DC于点E,若点P、Q分别是AD和AE上的动点,则DQ+PQ的最小值为.14、如图7,在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中,点Q为BC边的中点,点P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连接PB、PQ,则△PBQ周长的最小值为cm.(结果不取近似值).15、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是.16、如图8,MN是半径为1的⊙O的直径,点A在⊙O上,∠AMN=30°,B为AN弧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则PA+PB的最小值为( )(A)2 (B) (C)1 (D)2解答题1、如图9,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 点,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三角形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2、如图,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二根x1,x2(x1<x2)是抛物线y=ax2+bx+c 与x轴的两个交点B,C的横坐标,且此抛物线过点A(3,6).(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设此抛物线的顶点为P,对称轴与AC相交于点Q,求点P和点Q的坐标;(3)在x轴上有一动点M,当MQ+MA取得最小值时,求M点的坐标.3、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AOB的面积是.(1)求点B的坐标;(2)求过点A、O、B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A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抛物线y =35x 2-185x +3和y 轴的交点为A ,M 为OA 的中点,若有一动点P ,自M点处出发,沿直线运动到x 轴上的某点(设为点E ),再沿直线运动到该抛物线对称轴上的某点(设为点F ),最后又沿直线运动到点A ,求使点P 运动的总路程最短的点E ,点F 的坐标,并求出这个最短路程的长.5.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角梯形OABC 的边O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O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OA =AB =2,OC =3,过点B 作BD ⊥BC ,交OA 于点D .将∠DBC 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的两边分别交y 轴的正半轴、x 轴的正半轴于点E 和F . (1)求经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当BE 经过(1)中抛物线的顶点时,求CF 的长;(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取两点P 、Q (点Q 在点P 的上方),且PQ =1,要使四边形BCPQ 的周长最小,求出P 、Q 两点的坐标.6.如图,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2,-3),B(4,-1)若C(a,0),D(a+3,0)是x轴上的两个动点,则当a为何值时,四边形ABDC的周长最短.7、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 轴、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2)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v1.0 可编辑可修改二、求两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 (运用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基本图形解析:1、在一条直线m 上,求一点P ,使PA 与PB 的差最大; (1)点A 、B 在直线m 同侧:解析:延长AB 交直线m 于点P ,根据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P ’A —P ’B <AB ,而PA —PB=AB 此时最大,因此点P 为所求的点。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常用解法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常用解法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常用解法初中几何最值问题一直是学生们的难点,但通过一些常用的解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以下将介绍9种常用的解法,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轴对称法轴对称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最值问题的方法。

通过将图形进行轴对称变换,可以将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从而找到最值。

二、垂线段法垂线段法是指在几何图形中,利用垂线段的性质来求取最值。

例如,在矩形中,要使矩形的周长最小,可以将矩形的一条边固定,然后通过调整其他边的长度,使得矩形的周长最小。

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原理。

在解决最值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找到两个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四、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是指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利用这个关系,可以解决一些与三角形相关的最值问题。

五、利用余弦定理求最值余弦定理是三角学中的基本定理,它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与角度和边长相关的问题。

通过余弦定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角的最大或最小余弦值,从而求得最值。

六、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基本不等式是指在一个数列中,平均值总是小于等于几何平均值。

利用这个不等式,可以解决一些与数列相关的最值问题。

七、代数运算求最值代数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它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与代数式相关的最值问题。

例如,通过求导数或微分的方法,可以找到一个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八、代数方程求最值代数方程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程形式,它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与代数方程相关的最值问题。

例如,通过解二次方程或不等式的方法,可以找到一个表达式的最大或最小值。

九、几何变换求最值几何变换是指在几何图形中,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等方式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利用几何变换的方法,可以解决一些与图形变换相关的最值问题。

例如,在矩形中,要使矩形的面积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中线段的最值问题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D CBA A BCDA BCD几何中线段的最值问题一、 一条线段的最值问题一 (1)借助旋转求最值 2013通州一模24.已知:2AD =,4BD =,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使C 、D 两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 (1)如图,当∠ADB=60°时,求AB 及CD 的长;(2)当∠ADB 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CD 的 最大值,及相应∠ADB 的大小.2011丰台一模25.已知:在△ABC 中,BC=a ,AC=b ,以AB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D. 探究下列问题: (1)如图1,当点D 与点C 位于直线AB 的两侧时,a=b=3,且∠ACB=60°,则CD= ;(2)如图2,当点D 与点C 位于直线AB 的同侧时,a=b=6,且∠ACB=90°,则CD= ;(3)如图3,当∠ACB 变化,且点D 与点C 位于直线AB 的两侧时,求 CD 的最大值及相应的∠ACB 的度数.A DBC图1 图2 图3(2)借助直角三角形性质求最值(1)勾股定理(2)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3)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两条重要的线段,一是斜边上的高,另一个是斜边上的中线,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直角顶点到斜边上所有点之中距离最短的,其长度可以用两直角边乘积除以斜边求得.【例1】如图,在ΔABC中,∠C=90°,AC=2,BC=1,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C随之在y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例2】如图,△ABC 是边长为定值m的正三角形,C点与原点重合,点B在第一象限点,点A 在x轴上。

②求出AC边上的高线BD的长度;③当点C在y轴的正半轴滑动时,试求出点O到CA距离的最大值;④已知点P是△ABC内切圆的圆心,请求出OP的最大值。

2011海淀一模25.在Rt △ABC 中,∠ACB =90°,tan ∠BAC =12. 点D 在边AC 上(不与A ,C 重合),连结BD ,F 为BD 中点.(1)若过点D 作DE ⊥AB 于E ,连结CF 、EF 、CE ,如图1. 设CF kEF =,则k = ; (2)若将图1中的△ADE 绕点A 旋转,使得D 、E 、B 三点共线,点F 仍为BD 中点,如图2所示.求证:BE -DE =2CF ;(3)若BC =6,点D 在边AC 的三等分点处,将线段AD 绕点A 旋转,点F 始终为BD 中点,求线段CF 长度的最大值.2010海淀一模25.已知:AOB △中,2AB OB ==,COD △中,3CD OC ==,ABO DCO =∠∠. 连接AD 、BC ,点M 、N 、P 分别为OA 、OD 、BC 的中点.B CADE FB DEA FCBAC1图2图备图图1 图2(1) 如图1,若A、O、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60ABO=∠,则PMN△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ADBC=________;(2) 如图2,若A、O、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2ABOα=∠,证明PMN BAO△∽△,并计算ADB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3) 在图2中,固定AOB△,将COD△绕点O旋转,直接写出PM的最大值.28.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点E,F分别在射线DC,DA上运动,且DE=DF.连接BF,作EH⊥BF所在直线于点H,连接CH.(1)如图1,若点E是DC的中点,CH与AB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2,当点E在DC边上且不是DC的中点时,(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3)如图3,当点E,F分别在射线DC,DA上运动时,连接DH,过点D作直线DH的垂线,交直线BF于点K,连接CK,请直接写出线段CK长的最大值.(3)与圆相关2014燕山24.如图1,已知ABC∠90BAC,点D是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中点.作正方形DEFG,使点A、C分别在DG和DE上,连接AE,BG.(1)试猜想线段BG和AE的数量关系是;α,(2)将正方形DEFG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α<≤3600(︒①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利用图2证明你的结论;②若4=DEBC,当AE取最大值时,求AF的值.=2013昌平一模24.在△ABC中,AB=4,BC=6,∠ACB=30°,将△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1BC1.(1)如图1,当点C1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求∠CC1A1的度数;(2)如图2,连接AA1,CC1.若△CBC1的面积为3,求△ABA1的面积;(3)如图3,点E为线段AB中点,点P是线段AC上的动点,在△AB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点P的对应点是点P1,直接写出线段EP1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C 1C BA 1A图2A 1C 1ABC图1图3A2015房山一模28.如图1,已知线段BC =2,点B 关于直线AC 的对称点是点D ,点E 为射线CA 上一点,且ED =BD ,连接DE ,BE .(1) 依题意补全图1,并证明:△BDE 为等边三角形;(2) 若∠ACB =45°,点C 关于直线BD 的对称点为点F ,连接FD 、FB .将△CDE 绕点D 顺时针旋转α度(0°<α<360°)得到△''C DE ,点E 的对应点为E ′,点C 的对应点为点C ′.①如图2,当α=30°时,连接'BC .证明:EF ='BC ;②如图3,点M 为DC 中点,点P 为线段''C E 上的任意一点,试探究:在此旋转过程中,线段PM 长度的取值范围3. 如图1-25,已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BAC ,点D 是BC 的中点.作正方形DEFG ,使点C A 、分别在DG 和DE 上,连接BG AE,.(1)试猜想线段BG 和AE 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2)将正方形DEFG 绕点D 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后(旋转角度大于︒0,小于或等于360°),如图2-25,通过观察或测量等方法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图1 图2 图3(3)若2DE B C ==,在2-25的旋转过程中,当AE为最大值时,求AF 的值.11.以平面上一点O 为直角顶点,分别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记作△AOB 和△COD ,其中∠ABO =∠DCO =30°.(1)点E 、F 、M 分别是AC 、CD 、DB 的中点,连接FM 、EM .①如图1,当点D 、C 分别在AO 、BO 的延长线上时,FM EM=_______;②如图2,将图1中的△AOB 绕点O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α角(060α<<),其 他条件不变,判断FM E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并对你的结论进行证明;(2)如图3,若BO =N 在线段OD 上,且NO =2.点P 是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在将△AOB 绕点O 旋转的过程中,线段PN 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最大值为_______.(4)其他 2011海淀一模24.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 抛物线2(1)y ax a x =-+与直线y kx =的一个公共点为(4,8)A .A C BFDG 图25-1ACBFDEG 图25-2图2COMEF ADMBOFCEA图1(1)求此抛物线和直线的解析式;(2)若点P 在线段OA 上,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1)中抛物线于点Q ,求线段PQ 长度的最大值;(3)记(1)中抛物线的顶点为M ,点N 在此抛物线上,若四边形AOMN 恰好是梯形,求点N 的坐标及梯形AOMN 的面积.朝阳25.如图,二次函数y =ax 2+2ax +4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B ,与y 轴交于点C ,∠CBO 的正切值是2.(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动直线l 从与直线AC 重合的位置出发,绕点A 顺时针旋转,与直线AB 重合时终止运动,直线l 与BC 交于点D ,P 是线段AD 的中点. ①直接写出点P 所经过的路线长.②点D 与B 、C 不重合时,过点D 作DE ⊥AC 于点E 、作DF ⊥AB 于点F ,连接PE 、PF ,在旋转过程中,∠EPF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EPF 的度数;若变化,请说明理由.(备图1)(备图2)③在②的条件下,连接EF ,求EF 的最小值.二、多线段的最值问题2013一模海淀2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222y x mx m m =-++的顶点为C .(1) 求点C 的坐标(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2) 直线2y x =+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点A 在抛物线的对称轴左侧.② 若P 为直线OC 上一动点,求△APB 的面积;②抛物线的对称轴与直线AB 交于点M ,作点B 关于直线MC 的对称点'B . 以M 为圆心,MC 为半径的圆上存在一点Q,使得'2QB +的值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2012朝阳二模2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42++=bx ax y 经过A (-3,0)、B (4,0)两点,且与y 轴交于点C ,点D 在x 轴的负半轴上,且BD =BC ,有一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 移动,同时另一个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线段CA 以某一速度向点A 移动.(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经过t秒的移动,线段PQ 被CD 垂直平分,求此时t 的值;(3)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MQ +MA 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12东城一模25.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二次函数23y x 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1,0)、B (3,0)两点, 顶点为C . (1) 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2) 点D 为点C 关于x 轴的对称点,过点A 作直线l :33y x =+交BD 于点E ,过点B 作直线BK ∥AD 交直线l 于K 点.问:在四边形ABKD 的内部是否存在点P ,使得它到四边形ABKD 四边的距离都相等,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在(2)的条件下,若M 、N 分别为直线AD 和直线l 上的两个动点,连结DN 、NM 、MK ,求DN NM MK ++和的最小值.yx-1-3-2-4-512345-1-2-3-412345O2012海淀二模24.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x x my 222-=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A , 顶点为B , 且对称轴与x 轴交于点C .(1)求点B 的坐标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2)D 为BO 中点,直线AD 交y 轴于E ,若点E 的坐标为(0, 2),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点M 在直线BO 上,且使得△AMC 的周长最小,P 在抛物线上,Q 在直线 BC 上,若以A 、M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P 的坐备用图2010海淀二模2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B 的坐标为)2,0(,点D 在x 轴的正半轴上,30ODB ∠=︒,OE 为△BOD 的中线,过B 、E 两点的抛物线236y ax x c =++与x 轴相交于A 、F 两点(A 在F 的左侧).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等边△OMN 的顶点M 、N 在线段AE 上,求AE 及AM 的长;(3)点P 为△ABO 内的一个动点,设m PA PB PO =++,请直接写出m 的最小值,以及m 取得最小值时,线段AP 的长.C AO Bx yC A O Bxy(备用图)2012丰台一模25.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点P (2,3)为圆心的圆与y 轴相切于 点A ,与x 轴相交于B 、C 两点(点B 在点C 的左边). (1)求经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1)中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 ,使△MBP 的面积是菱形ABCP 面积的21.如果 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M 点的坐标;如果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果一个动点D 自点P 出发,先到达y 轴上的某点,再 到达x 轴上某点,最后运动到(1)中抛物线的顶点Q 处,求使点D 运动的总路径最短的路径的长..2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42++=bx ax y 经过A (-3,0)、B (4,0)两点,且与y 轴交于点C ,点D 在x 轴的负半轴上,且BD =BC ,有一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线段A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B移动,同时另一个动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A以某一速度向点A移动.(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经过t秒的移动,线段PQ被CD垂直平分,求此时t的值;(3)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MQ+MA的值最小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