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
卫生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卫生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为规范卫生院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1.1 目的: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保障患者权益。
1.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院所有医务人员及药学人员。
1.3 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二、组织管理2.1 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2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制度,组织培训、考核、监督和评价等工作。
2.3 医务科负责日常临床用药管理工作,包括处方审核、处方点评、用药教育等。
2.4 药剂科负责药品采购、供应、储存、调配和用药咨询等工作,确保药品质量。
2.5 护理部负责患者用药监护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三、用药管理3.1 药品采购:按照药品采购制度,选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药品。
3.2 药品储存:按照药品储存规定,确保药品质量。
3.3 药品调配:按照处方要求,准确、及时调配药品。
3.4 用药咨询: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解答患者疑问。
3.5 处方审核:医务科负责处方审核,确保处方合规、合理。
3.6 处方点评:定期对处方进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7 用药教育:护理部负责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四、用药规范4.1 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规定,按照适应证、剂量、用法、疗程用药。
4.2 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原则,避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4.3 遵循药物代谢动力学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4.4 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调整用药剂量。
4.5 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选择性价比高的药品。
五、监督与评价5.1 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小组负责对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
5.2 定期开展用药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院合理用药相关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管理1. 成立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2.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合理用药管理工作。
三、医师用药规范1.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确保用药安全,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2)有效: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3)经济: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药品,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2. 医师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相关规定,合理用药。
3. 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给药途径、规定剂量等,确需扩展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批。
四、药师用药规范1. 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严格执行以下规定:(1)核对处方,确保药品名称、规格、剂量、用法、用量等信息准确无误。
(2)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时告知医师。
(3)对处方用药进行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风险评估。
2. 药师在药品调剂过程中,应严格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五、药品采购与管理1. 医院药品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优质、安全、经济的药品。
2. 医院应建立健全药品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采购流程、审批权限等。
3. 医院应定期对药品采购、使用、库存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用药教育与培训1. 医院应定期对医师、药师进行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2. 医院应开展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合理用药意识。
七、监督与考核1. 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定期对合理用药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医院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处罚。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合理用药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
2.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制定合理用药管理制度,组织合理用药培训和考核,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监督。
3. 医务科、药剂科等部门负责合理用药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三、合理用药管理内容1. 药品采购与供应管理(1)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对药品进行采购和供应。
(2)药品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药品质量。
(3)定期对药品质量进行抽检,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2. 药品目录管理(1)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制定和调整医院药品目录。
(2)药品目录应包括基本用药、常用药品、特殊药品等。
(3)临床科室应根据药品目录选择药品,合理用药。
3. 处方管理(1)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书写。
(2)医师开具处方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药师对处方进行审核,确保合理用药。
4. 用药监测(1)建立临床用药监测制度,对不合理用药进行监测和评估。
(2)定期对临床用药进行数据分析,找出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加强对重点监控药品的使用管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四、监督管理1. 定期对合理用药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相关责任。
3. 加强合理用药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规定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规定为准。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医学的进步和药物的广泛应用,合理用药管理对于医院和患者来说变得至关重要。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帮助医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医疗安全水平,降低患者药物风险,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监管部门与责任人1. 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相关用药管理政策和法规,并监督各医院的执行情况;2.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实施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并监督各部门的执行。
三、用药决策与准入管理1. 临床用药指南:医院制定统一的临床用药指南,明确不同疾病治疗方案中的药物选择与用药原则,发挥专家团队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2. 药品准入管理:建立起药物审查制度,保证药品的合理准入,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药物目录的调整与更新。
四、用药监测与评估1. 平台建设:建立用药监测平台,对医院内各科室的用药行为进行实时监测;2. 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系统,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汇总和分析,以及处理药物问题;3. 评估机制:制定定期药物使用评估机制,对用药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教育指导。
五、临床用药指导与培训1. 临床药理学教育:医院开展临床药理学培训,提高医生对药物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的认识,以提供更科学的用药方案;2. 制定用药指南:根据常见疾病和新发药物,医院制定用药指南,并进行培训宣传,确保医生、药师了解最新用药信息;3. 药师参与临床:鼓励药师参与临床工作,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建议和咨询。
六、药物库存与采购管理1. 药物库存管理:建立科学的药物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及时供应,并避免过期药物的浪费;2. 药品采购管理:采用统一的采购流程,并建立供应商评估机制,确保药品质量的可靠性和合理价格的获取。
七、信息化建设与应用1. 电子处方系统:使用电子处方系统,提高处方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防止误诊、漏诊等问题;2. 药物信息平台:建立药物信息平台,使医生和药师可以及时获取药物信息,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
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药事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合理性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就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一、医院药事管理的意义医院药事管理是指医院对药物的采购、配送、储存、配方调剂、使用和监督等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
医院药事管理的意义在于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保证医疗卫生机构的合法权益。
医院药事管理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合理用药、有效用药、经济用药、安全用药等。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滥用药物。
有效用药是指药物在患者体内发挥治疗效果,提高疗效。
经济用药是指合理利用药物资源,减少药品的浪费,控制药物费用。
安全用药是指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滥用或误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医院药事管理的内容医院药事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购管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药品采购管理制度,规范采购程序,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合理价格,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
2. 储存管理: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药品储存区域,严格按照药品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分类储存,避免不同类别的药品混淆,确保药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3. 配方调剂管理: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配方调剂制度,明确调剂的程序和要求,减少误配、漏配等错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发药管理:医院应制定发药管理制度,建立药房和病房之间的配送渠道,减少患者等待时间,确保患者按时取得所需的药物。
5. 用药监督管理:医院应建立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对医生用药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避免滥用药物和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6. 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医院应设立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对药物不良反应、药物错误使用等情况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以便进一步改进药事管理制度和提高用药安全性。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实用文档)

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实用文档)一、引言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关键环节。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合理用药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医院成立合理用药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药剂科主任、医务科主任担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组织、协调、监督合理用药管理工作。
2.药剂科负责药品采购、储存、调剂、供应和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医务科负责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各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组织实施。
3.医院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审核医院药品目录、制定药品采购计划、监督药品使用情况等。
三、药品采购与供应管理1.药品采购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
2.药剂科负责审核药品采购计划,对药品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签订购销合同,确保药品来源合法、质量可靠。
3.药剂科要加强对药品的验收、储存、养护和配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四、处方管理与点评1.医师开具处方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掌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遵循药品说明书规定。
2.药剂科负责对处方进行审核、调剂,对不合理处方及时予以纠正,并向处方医师反馈。
3.医院定期组织处方点评,对不合理处方进行通报、整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五、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医师应按照病原学检测结果、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药剂科要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对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予以纠正。
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1.医院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应立即报告药剂科。
2.药剂科负责收集、核实、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按照规定报告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1. 引言药事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涉及到医院的药物采购、药物配送、药物储存、药物使用等多个方面。
医院药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同时也对医院的资金使用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规范医院的药事管理,并落实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
2. 医院药事管理制度2.1 药事管理的目标药事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医院的药物使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药物使用效果和质量,同时合理控制医院的药物费用,促进药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2.2 药事管理的原则药事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 依法合规:医院药事管理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药物的合法、合规使用。
- 安全有效:药事管理应注重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用药权益。
- 效益优先:药事管理应注重医院的药物使用效益,合理控制药物费用,提高药物的使用效果和质量。
2.3 药事管理的组织架构医院药事管理的组织架构应包括以下部门和职责: - 药事处:负责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制定和完善药事管理制度。
- 药物采购部门:负责医院药物的采购工作,保证药物的供应和质量。
- 药物配送部门:负责医院药物的配送工作,确保药物准确送达各科室。
- 药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药物的储存和管理,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 临床药剂科:负责临床药物的配制和调配工作,确保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3.1 合理用药的定义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药物、用量、用法和用时,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
3.2 合理用药的原则合理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 最小剂量原则:尽量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 优先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在治疗效果相当的情况下,优先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一、引言医院药事管理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加强医院药事管理,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药事管理工作。
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2. 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药事管理办公室,负责药事管理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药剂科,主任由药剂科主任兼任。
3. 临床科室设立药品管理员,负责本科室药品管理工作。
药品管理员由科室主任指定,报药事管理办公室备案。
三、药事管理职责1. 制定医院药事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执行。
2. 制定医院药品采购计划,组织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供应等工作。
3. 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4. 组织医院药品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用药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5. 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药事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药事管理意识。
6. 负责医院药品信息化建设,实现药品信息资源共享。
四、合理用药监督管理1. 制定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明确合理用药原则和标准。
2. 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3. 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整改措施。
4. 建立医院药品使用监测系统,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5. 开展药品使用效益评估,为医院药品采购和管理提供依据。
6.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五、奖惩制度1. 对在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药事管理规章制度和合理用药管理制度的科室和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暂停处方权等处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抗菌药物在预防细菌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降低病死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增的同时,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及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1、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及意义抗菌药物在外科领域预防性应用是指给予择期手术的病人预防性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此病人不应有潜在的炎症或感染,预防性用药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细菌对手术野的污染或感染。
换言之,是适时的抑制初次接种的微生物定植、繁殖和扩散,降低术后感染并发症。
临床对照试验已证实,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因而可减少发病率、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可减少脓毒血症的死亡率。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政策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自2004年起,卫生部先后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法规文件,其中都涉及到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问题。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1)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细菌学特点SSI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但以内源性为主,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其中,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大多为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在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切开手术中,SSI典型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同时,在结直肠和阴道,还存有厌氧菌(主要为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2)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一般的I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人工血管移植术、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污染)切口手术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适应证。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污染)切口及IV类(严重污染-感染)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属于抗菌药物治疗的范畴,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3)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手术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以及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情况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等。
对于各类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如下:①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大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等。
对于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则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②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黏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用药时应覆盖厌氧菌,一般为: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③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等。
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的注意要点如下:①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
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
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③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有特殊适应证,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I流行时。
④喹诺酮类由于其在国内的滥用,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⑤对于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外,术前一日需分次口服肠道不吸收或少吸收的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配合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
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一、抗菌药物由药房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
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房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药房采购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今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按照卫生部、江苏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严格控制本机构购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按规定向上级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四、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各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与1年。
五、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适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房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六、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中成药临床使用管理制度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成药。
2、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遗迹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3、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适应的中成药。
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4、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制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5、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
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7、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测,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
(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临床使用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
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
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 30 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联合用药原则1、中成药的联合使用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药性猛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要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配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同时公用一条通道。
2、中成药与西药的联合使用制定用药方案时,要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