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课内外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5、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甲文:乙文:6、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二、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l2-l5题。
(l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3 小石潭记(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
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
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
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
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
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
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
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风景宛然。
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
②颜:门上的匾额。
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澈:清澈B.不可久居.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B.已而之.细柳军C.属予作文以记之.D.争效栏楯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4组(含答案)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第一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④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⑤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②殆:大概。
③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④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⑤掬(jū):捧。
⑥馀甘:即橄榄。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B、山八九折斗折蛇行C、书以付过以其境过清D、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喜可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②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答:3、下列对【甲】【乙】两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出了水声悦耳和诗人的愉悦心情。
B.“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C.“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描绘出了潭水之深;“雪溅雷怒”写出了水急、声响如雷的特点。
D.《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苏轼的作品,两人都“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员,除此外还有韩愈、欧阳修、曾巩、杜甫等也是。
《小石潭记》对比阅读集锦

《小石潭记》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山水游记】(18 分)《小石潭谭记》与《洧水》【甲】水出长社县西北。
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
其渎①中泌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②也。
又东径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岚:山林中的雾气。
②箨(tuò):竹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抚摩。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出两处)(2分)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3.(1)日光下澈.( ) (2)怡然..不动( )(3)以其境过清.( ) (4)独.其水色最奇( )(5)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答:4.阅读【甲】文,请找出文中总括水特点的语句。
(3分)答:5.【甲】【乙】两文中,两位作者都是写游水所感,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概述。
(4分) 答: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直抒胸臆】(18分)《小石潭记》与《西山十记之记四》【甲】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②。
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③,下见文砾金沙。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石潭记》复习题(默写、对比阅读含答案)

10、小石潭记复习题一、默写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潭西南而望, ,明灭可见。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4、青树翠蔓, , 。
5、 ,皆若空游无所依。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
7、《小石潭记》中,从动态角度描写潭边植物的语句是: ,。
8、《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小石潭记》中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
9、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 ,。
10、文中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11、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 。
12、文中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
13、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两句是“”和“”。
14、文中写作者凄凉感受的语句是: ,。
15、文中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①。
②,。
,。
③。
16、写作者在小石潭边总体感受的句子是:,。
17、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的句子是:,。
18、文中写小石潭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句子是: , , 。
19、文中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 。
答案:1、皆若空游无所依2、斗折蛇行3、水尤清冽4、萦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悄怆幽邃7、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青树翠蔓,萦络摇缀,参差披拂。
11、佁然不动。
1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3、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①全石以为底。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1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8、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对比阅读阅读(甲)(《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江雪的阅读答案

江雪的阅读答案篇一:柳宗元《小石潭记》《江雪》对比阅读答案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鱼可百许头可:(2)蒙络摇缀络:(3)佁然不动怡然:(4)悄怆幽邃悄怆: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9.《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3分)20.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这个词语上。
(4分)参考答案:17.(1)大约(2)缠绕(3)呆呆的样子(4)忧伤的样子19.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20.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被贬官期间内心悲凄、孤寂之情独钓篇二:《雪》阅读附答案阅读《雪》,回答问题。
雪祝勇文①雪满山野,总令我想起国画里的留白。
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那留出的空白,便是云,是水。
与西画比起来,国画手法最简洁,而意韵最丰厚。
每当雪至,五色杂陈的世界只剩下黑白两色,山川大地便成了落笔简约的国画,环境纯粹了许多,心灵也就跟着纯粹了许多。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知识点及对比阅读(含答案)

《小石潭记》知识点及对比阅读(含答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隔篁竹..:竹林2.闻.水声:听见3.如.鸣佩环:好像4.伐.竹取.道:砍伐;开辟5.下见.小潭:看见6.水尤清冽...:格外、清凉7.全石以为..底:把…当作…8.卷.石底以出.:翻卷;露出9.为坻.:水中高地10.为嵁.:不平的岩石11.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12.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13....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1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表示约数15.日光下澈..:向下;穿透16.影布.石上:映照17....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18.俶尔..远逝:忽然19.往来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20....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1.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22....寂寥..无人:寂静、寥落23.悄怆..幽邃.:凄凉;深24.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25.不可久居.:停留26.乃记.之而去.:记述;离开2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年轻人二、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闻水声:古:听见今:用鼻子嗅气味3.不可久居古:停留今:住4.潭中鱼可百许头:古:大约今:能愿动词,可以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往西)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3.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4.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6.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心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四、一词多义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②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2.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②隶而从.者: 跟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极乐寺记游(节选)袁宗道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
嫩黄,斑剥②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③许。
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④,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⑤乎
注:①张盖:打着伞。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
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
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
⑤情障:情欲的魔障。
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
(1)佁然
..差互()..不动()(2)犬牙
(3)去桥可.三里()(4)隶.而从者()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
10.翻译以下句子(6分)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
8.解释以下加点字词(4分)
(1)佁然
..差互..不动(愣住的样子)(2)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3)去桥可.三里(可能、大约)(4)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3分)
A、皆若.空游无所依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佩环,心乐之.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驴不胜.怒,蹄之
10.翻译以下句子(6分)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松树的躯干翠绿嫩黄,色彩错杂像大鱼的鱼鳞,大约有七八围粗。
11.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3分)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借由景色的清幽,引发了作者被贬的郁闷悲凉的心境。
《极乐寺记游》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徜徉山水,了却世俗羁绊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