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灭菌方式

合集下载

实验室的灭菌方法

实验室的灭菌方法

实验室的灭菌方法在实验室中,灭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可以有效地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两种。

一、物理灭菌方法:1. 高温灭菌(烘箱法):将待灭菌的器具(如培养皿、试管等)放入预热至适当温度的烘箱中,通过高温作用杀灭其中的微生物。

常用的温度为160-180摄氏度,时间约为1-2小时。

此方法适用于不耐热的固体物品。

2. 压力蒸汽灭菌(高压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装有适量清水的高压灭菌锅中,加热至适当的温度(121-134摄氏度),经过一定时间的高压和高温作用,实现微生物的灭活。

常规操作时间为15-30分钟。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器械、培养基、培养瓶等耐热器具。

3. 过滤法:通过微生物滤膜过滤器将待检测的液体或气体经过过滤,将其中的微生物截留下来,达到灭菌的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或无法承受高压的液体、气体样品。

4. 紫外线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放置在紫外线照射区域,经过一定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使微生物的核酸发生损伤,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

该方法适用于表面较为平坦的培养皿、试管等小型器具。

5. 干热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置于常温下的烘箱中,在较高的温度(170-180摄氏度)下进行一定时间的干热处理。

该方法适用于不耐水或无法耐受湿热的物品。

二、化学灭菌方法:1. 乙醛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乙醛液并封闭容器,在一定时间内使乙醛蒸气作用于物品表面,达到杀菌的目的。

该方法易于操作,适用于对物品表面较干净的物品。

2. 酒精灭菌法:将待灭菌的物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乙醇或异丙醇溶液中一段时间,使其达到杀菌的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小型的器具或实验室台面的表面。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物品,我们在选择灭菌方法时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尺寸和特点来进行判断。

同时,灭菌操作过程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1.高压蒸汽灭菌为湿热灭菌方法的一种。

是微生物培养中最重要的灭菌方法。

这种灭菌方法是基于水在煮沸时所形成的蒸汽不能扩散到外面去,而聚集在密封的容器中,在密闭的情况下,随着水的煮沸,蒸汽压力升高,温度也相应增高。

(PV=nRT)高压蒸汽是最有效的灭菌法,能迅速地达到完全彻底灭菌。

一般在15磅/英寸2压力下(121.6℃),15~30分钟,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在内都可杀死。

它适用于对一般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

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容器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高压蒸汽灭菌锅是一个能耐压又可以密闭的金属锅,有立式与卧式两种。

可以用电热、煤气、蒸汽等。

锅上装有压力表,有的还装有温度计,能及时了解锅内压力及温度。

锅上还设有排气口,其作用是在密闭之前,利用蒸汽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净,另外还装有安全活门,如果压力超过一定限度,活门即可自动打开,放出过多的蒸汽。

2.干热灭菌微生物培养中常用的干热灭菌是指热空气灭菌。

一般在电烘箱中进行。

干热灭菌所需温度较湿热灭菌高,时间也较湿热灭菌长。

这是因为蛋白质在干燥无水的情况下不容易凝固。

一般须在160℃左右保持恒温3~4小时,方能达到灭菌的目的。

干热灭菌适用于空玻璃器皿的灭菌,凡带有橡胶的物品和培养基,都不能进行干热灭菌。

3.间歇灭菌各种微生物的营养体在100℃温度下半小时即可被杀死。

而其芽孢和孢子在这种条件下却不会失去生活力。

间歇灭菌就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的。

间歇灭菌的方法是用100℃、30分钟杀死培养基内杂菌的营养体,然后将这种含有芽孢和孢子的培养基在温箱内或室温下放置24小时,使芽孢和孢子萌发成为营养体。

这时再以100℃处理半小时,再放置24小时。

如此连续灭菌3次,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间歇灭菌通常在流动蒸汽的灭菌锅中进行,也可用普通铝锅代替。

这种灭菌方法多用于明胶、牛乳等物质的灭菌,这类物质在100℃以上的温度下处理较长时间,会被破坏,而用间歇灭菌法就既起到了杀菌作用,又使被处理的物质免遭破坏。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和流程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和流程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和流程及注意事项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微生物研究和实验的地方,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高度敏感的环境,任何微生物的污染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因此,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和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灭菌要求、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消毒灭菌的要求1.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应该保持干净整洁,确保没有杂物堆积和灰尘积累。

每天结束实验后,都要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清洁。

2.定期消毒和灭菌:实验室的工作台、设备和器皿等都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细菌和病毒。

3.使用合适的消毒剂: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不同的实验器皿和设备进行消毒,以确保灭菌效果。

4.加强员工的卫生意识:实验人员应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细菌的传播。

5.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要求:实验室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二、消毒灭菌的流程1.清洁工作台和设备:首先用清水冲洗工作台和设备,然后使用清洁剂彻底清洁表面,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2.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实验器皿和设备的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比如酒精、次氯酸钠溶液、过氧乙酸等。

3.消毒和灭菌操作:将消毒剂均匀涂抹在工作台和设备表面,或者浸泡在消毒液中一定时间,确保消毒剂充分接触到每个角落。

4.清洗和干燥:将经过消毒处理的工作台和设备彻底清洗干净,然后晾干或者用干净的纸巾擦干,确保消毒剂残留物被清除干净。

5.灭菌操作:对于一些高温耐受的实验器皿和设备,可以选择高温灭菌的方法,比如高压蒸汽灭菌器。

6.记录和确认:对每一次的消毒和灭菌操作都应该做好记录,以备查证。

并且需要确保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三、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消毒剂:根据实验器皿和设备的材质来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以确保杀菌效果。

2.避免混用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剂,尤其是含有活性成分的消毒剂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混用。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灭菌是指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物体中的微生物杀灭或去除,以达到无菌状态的过程。

在医疗、食品加工、实验室等领域,灭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6种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化学消毒、滤过灭菌和辐射灭菌。

首先,高温蒸汽灭菌是指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耐热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

其原理是高温蒸汽能够迅速渗透物品表面,将微生物迅速杀灭。

在医疗设备灭菌中,高温蒸汽灭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其次,干热灭菌是指利用高温干热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耐热但不耐潮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

其原理是高温干热能够将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达到灭菌的效果。

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干热灭菌对器皿进行消毒。

紫外线辐射灭菌是指利用紫外线的辐射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耐热的物品,如实验室的工作台面、空气中的微生物等。

其原理是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使其失去生殖能力,达到灭菌的效果。

化学消毒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物品进行消毒。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温、不耐紫外线的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实验室的工作台面等。

常见的化学消毒药剂包括酒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其原理是化学药剂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滤过灭菌是指利用微孔滤膜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液体物品,如药品、培养基等。

其原理是微孔滤膜能够阻隔微生物,使其无法通过,达到灭菌的效果。

在生物制药领域,滤过灭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最后,辐射灭菌是指利用辐射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某些食品等。

常见的辐射包括γ射线、X射线等。

其原理是辐射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灭菌的效果。

总的来说,不同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品和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以确保物品达到无菌状态,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

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规消毒灭菌一、室内空气消毒具备排风净化功能的负压实验室,根据所操作的微生物因子不同,空气可以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放,但应采取通风控制系统来防止实验室出现正压。

室内空气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到建筑物以外并远离该建筑的进气口。

无排风净化功能的常压实验室,使用可汽化过氧化氢、气体二氧化氯对空间进行气体熏蒸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消毒,同时需做好个人防护与消毒后消毒剂残留的去除处理。

二、室内环境表面消毒若地面、实验台面等被明显污染,应立即用吸液布覆盖,喷洒消毒剂(从外向内)于吸液布上,使吸液布湿透,作用60min 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实验台面、桌椅、门把手、生物安全柜和解剖柜台面、侧壁等可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表面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含有500~1 000mg/L有效氯溶液适于普通的环境表面消毒。

当处理高危环境时建议使用5 000mg/L有效氯溶液。

用于金属表面消毒处理时,消毒结束后应尽快使用清水清除表面残余消毒剂。

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的消毒(一)生物安全柜消毒在每次使用前后清除生物安全柜内表面的污染,工作台面和内壁要用中高效消毒剂进行擦拭,不触及送风滤器的扩散板。

75%乙醇消毒后需及时擦净水痕。

采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后,须用水擦拭干净,防止对生物安全柜的腐蚀。

试剂溢漏或泼洒后,立即消毒污染物及污染的表面。

生物安全柜在移动或更换过滤器之前,要使用汽化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气体或甲醛蒸汽对生物安全柜进行终末消毒。

(二)高效过滤器的消毒采用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法或甲醛熏蒸法进行消毒。

消毒器应与排风过滤器排风箱体的消毒接口连接,利用循环气流带动蒸汽循环实现原位消毒。

消毒后可将滤器卸载,装入医用废物塑料袋中,进行压力蒸汽灭菌。

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

(三)个体防护装备的消毒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使用后应放入废物袋内高压灭菌。

防护鞋、防护眼罩、防护面具(半面具)、防护面罩(含正压面罩)表面用消毒剂喷雾或擦拭消毒,作用到预定时间后清洗晾干备用。

高中生物 消毒、灭菌方法归纳

高中生物 消毒、灭菌方法归纳

消毒、灭菌方法归纳一、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辐射、滤过、干燥和低温等㈠热力灭菌法: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1、干热灭菌法: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

①焚烧:废弃物②灼烧:接种环、试管口(酒精灯火焰)③干烤:(160~170℃,2h)利用干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71℃经1h或160℃2h或121℃16h。

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害、不蒸发的器皿(如:玻璃器皿)。

④红外线(0.7~1000um波长的电磁波):医疗器械2、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ⅰ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ⅱ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ⅲ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

①巴氏消毒法:用较低的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61.1-62.8 ℃30min 或71.7℃15-30s,主要用于牛乳消毒和酒类)。

②煮沸法(100 ℃,5min)食具、注射器等消毒③流动蒸汽消毒法(100 ℃15-30min)④间歇蒸汽灭菌法(100 ℃5-30min,37 ℃24h×3天)⑤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㈡辐射杀菌法:①紫外线:波长265—266nm效果最强。

紫外线杀菌机理是干扰细菌DNA合成,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

手术室空气消毒常采用紫外线消毒②电离辐射:高速电子、X射线、γ射线③微波:不能穿透金属表面。

主要靠热效应发挥作用,必须在有一定含水量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原理:⑴破坏菌体蛋白;⑵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⑶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1.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消毒灭菌的敏感性高低排序大致如下——真菌、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胞。

生物灭菌方法

生物灭菌方法

生物灭菌方法是指使用生物学的手段来杀灭或去除有害微生物,以确保环境、物品或材料的无菌状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生物灭菌方法:
热湿灭菌(蒸汽灭菌):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通过热量传导和湿热作用杀灭微生物。

常用于医疗器械、实验室用品等的灭菌。

干热灭菌:通过高温干热的作用,将微生物的细胞结构破坏或使其失活。

常用于高温烘箱、燃烧等方法进行灭菌。

紫外线灭菌:利用紫外线辐射对微生物进行灭活,破坏其细胞的核酸结构。

常用于空气消毒、水处理和表面消毒。

气体灭菌:使用特定的气体,如乙烯氧化物、过氧化氢等,对目标物进行灭菌。

气体能够渗透到细菌的细胞内部,破坏其代谢功能。

过滤灭菌:使用微孔过滤器或滤膜将微生物过滤掉,达到灭菌的目的。

常用于液体、气体的灭菌,如无菌过滤器、高效空气过滤器等。

生物化学灭菌:使用具有杀菌作用的生物化学物质,如酒精、氯化物等,对微生物进行灭菌。

常用于表面消毒、手部消毒等。

离子辐射灭菌:利用高能离子辐射(如γ射线、X射线)对微生物进行杀灭,破坏其遗传物质。

常用于医疗器械、食品等的灭菌。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生物灭菌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设备或环境,并且在灭菌效果、操作简便性和成本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进行生物灭菌时,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以确保灭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微生物培养实验是微生物学重要的实验之一,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前,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和器具的无菌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培养实验时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

灭菌方法是保障实验无菌的关键,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对于实验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一、灭菌方法的选择1.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并且效果较好的灭菌方法,因为高温高压的作用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膜,从而杀死大多数的微生物。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选购符合标准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而且样品的装载位置要均匀分布,避免在装载时出现挤压或者拥挤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样品的灭菌效果。

2.紫外线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可以迅速灭菌的方法,主要使用在实验室对于小型仪器设备,如实验箱、平板计数仪、干燥器等的无菌操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灭菌方式只能强行破坏微生物DNA分子链,而除菌率较低,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无菌结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安全防护,保障操作人员不会直接被紫外线辐射所伤害。

3.X射线灭菌法X射线灭菌法是一种相对较少使用的灭菌方法,因为操作较为复杂且需要特殊的设备。

X射线利用X射线线损伤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细菌杀灭的目的。

这种灭菌方法可以对于各种样本进行无菌操作,但是常规实验室的实验并不需要使用这种高级的灭菌方式。

二、灭菌操作的技巧1.手套、口罩和实验服的使用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必须佩戴起手套、口罩和实验服,将自身和周围环境从细菌污染中完全隔离开来。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更换手套、口罩、实验服,并注意将手套的表面避免沾上任何未灭菌的物品。

2.器皿消毒与无菌操作所有器皿在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方法有高压蒸汽、酒精或125倍的稀释高锰酸钾溶液。

消毒后,实验室的操作桌面需要喷洒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来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实验室里常用的灭菌方法汇总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器材一般包括玻璃器材、金属器械、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等,每类器材的处理及消毒措施都有不同。

严格的消毒灭菌工作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实验能否顺利进行。

1.消毒灭菌方法
目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消毒剂、抗生素)两大类。

1.干热灭菌法
是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150℃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达到灭菌目的的一种方法。

主要适用于不便在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且不易被高温损坏的玻璃器皿、金属器械以及不能和蒸汽接触的物品的灭菌。

用此方法灭菌的物品干燥,易于贮存。

酒精灯火焰烧灼灭菌法也是属于干热灭菌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工作时,常须利用工作台面上的酒精灯火焰对金属器具及玻璃器皿口缘进行补充灭菌。

2.湿热灭菌法
压力蒸汽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

它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

适合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金属器械、胶塞、蒸馏水、棉塞、纸和某些培养液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蒸汽压力一般调整为1.0-1.1 kg/cm2,维持20-30min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3.射线灭菌法
利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的方法。

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的破坏作用而使其灭活。

适合于实验室空气、地面、操作台面灭菌。

灭菌时间为30min。

用紫外线杀菌时应注意,不能边照射边进行实验操作,因为紫外线不仅对人体皮肤有伤害,而且对培养物及一些试剂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过滤除菌法
是将液体或气体通过有微孔的滤膜过滤,使大于滤膜孔径的细菌等微生物颗粒阻留,从而达到除菌的方法。

过滤除菌法大多用于遇热易发生分解、变性而失效的试剂、酶液、血清、培养液等。

目前,常用微孔滤膜金属滤器或塑料滤器正压过滤除菌,或用玻璃细菌滤器、滤球负压过滤除菌。

滤膜孔径应在0.22-0.45μm范围内或用更小的细菌滤膜,溶液通过滤膜后,细菌和孢子等因大于滤膜孔径而被阻,并利用滤膜的吸附作用,阻制小于滤膜孔径的细菌透过。

5.化学消毒剂消毒法
用于那些不能利用物理方法进行灭菌的物品、空气、工作面、操作者皮肤、某些实验器皿等。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甲醛、高锰酸钾、70%-75%乙醇、过氧乙酸、来苏尔水、0.1%新洁尔灭、环氧乙烷、碘伏或碘酊等。

其中利用70%-75%乙醇、0.1%-0.2%氯化汞、10%次氯酸钠、饱和漂白粉等进行实验材料的灭菌;利用甲醛加高锰酸钾[(2mL甲醛+1g高锰酸钾)/ m3]或乙二醇(6mL/ m3)等加热熏蒸法进行无菌室和培养室的消毒。

在使用时应注意安全,特别是用在皮肤或实验材料上的消毒剂,须选用合适的药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才能达到安全和灭菌的目的。

6.抗生素抑菌法
主要用于培养液,是培养过程中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以及作为微生物污染不严重时的“急救”措施。

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等。

2.不同种类物品及培养物的消毒灭菌方法
1.无菌操作室灭菌
培养材料进行培养、观察或更换培养液时,必须从各方面防止任何污染物进入培养液或容器,所以无菌操作室的灭菌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无菌操作室的污染来源主要是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孢子,因此长期停用后的无菌操作室应进行熏蒸灭菌,熏蒸是用高锰酸钾+甲醛[(2mL甲醛+1g高锰酸钾)/ m3]进行无菌室的灭菌。

经常使用的无菌操作室,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地面卫生清洁,并用紫外线灯照射30min,进行空气灭菌。

对超净工作台,每次操作前用紫外灯照射30min,然后用70%-75%酒精擦拭。

2.培养液灭菌
培养液在制备过程中带有各种杂菌,分装后应立即灭菌,或在24小时内完成灭菌工序。

目前常用过滤除菌法除去培养物操作液和培养液中的细菌。

或对培养液中耐热组分先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在无菌室加入经过过滤除菌的不耐热溶液,混匀后分装备用。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时,将分装好的培养液放入底部有一定量(淹没加热管)凉水的高压蒸汽灭菌器内,增压至0.35~0.4 kg/c m2时排净灭菌器内冷空气,以便使蒸汽能到达各个消毒部位,保证消毒灭菌彻底。

然后继续加压加热,当压力表读数达到1.0~1.1 kg/c m2为121℃,保持15~20min即可。

由于消毒灭菌效果取决于温度而不是压力,所以在一定压力下保持较长的消毒灭菌时间是必须的。

在121℃的蒸汽温度下可以很快杀死各种细菌及高度耐热的芽孢杆菌,因此许多培养液的消毒灭菌压力、温度一般保持在1.0-1.1 kg/c m2、121℃。

消毒灭菌时间与需要消毒灭菌的培养液量密切相关(表2-3),时间不足达不到灭菌效果,时间过长培养液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遭到破坏,影响培养液成分。

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热源,只有当灭菌器内压力降为零时才能打开放气阀,排除剩余蒸汽,取出培养液。

不可在压力较高时打开放气阀,引起减压沸腾,使容器中液体溢出。

培养液组成中如含有遇热易分解的物质,则需用过滤方法消毒灭菌。

首先对培养液中耐热组分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放置在无菌场所,固体培养液在40℃左右琼脂即将凝结前,加入经过过滤除菌的不耐热溶液,混匀后冷
却备用。

液体培养液在冷却到室温后再加入过滤除菌溶液。

过滤除菌时,使用孔径为0.22-0.45μm 或更小的细菌滤膜。

过滤除菌可利用抽滤装置或注射过滤器进行,所用器皿均应进行高压消毒灭菌,温度不应超过121℃。

3.玻璃器皿、塑料器皿和器械灭菌
玻璃器皿可进行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但在蒸汽灭菌后最好及时烘干水分。

对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塑料器皿可用75%酒精浸泡,使用前在无菌操作台面上晾干的同时,用紫外线重复杀菌。

实验室还可以用环氧乙烷灭菌袋对塑料器皿进行消毒,消毒后的器皿要充分散气2-4小时后才可使用。

无菌操作所用的各种器械,一般采用干热或高压蒸汽灭菌,或用75%酒精浸泡,然后在无菌操作台面上晾干的同时再用紫外线重复杀菌;在使用期间可多次对其进行酒精灯火焰灼烧灭菌。

4.培养材料的消毒灭菌
采自动物机体的实验材料,携带着微生物及杂质,接种前须进行表面消毒灭菌,对内部已受微生物侵染的材料应予以淘汰。

从动物机体采集的某些组织块,须用消毒剂进行浸泡处理,进行表面消毒。

常用消毒剂有过氧化氢(10~12%,浸泡5~15 min)、过氧乙酸(0.05%,浸泡30s~1min)、酒精(70~75%,浸泡2 min)。

3.灭菌程序验证内容
撰写验证方案及制定评估标准。

确认灭菌设备技术资料齐全、安装正确,并能处于正常运行。

确认关键设备控制仪表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能正常运行。

采用被灭菌物品或模拟物品进行重复实验确认灭菌效果符合规定。

完善文件记录,撰写验证报告。

4 .灭菌程序运行监控
关键参数应在验证确定的范围内:温度、压力、时间、湿度、灭菌气体浓度、辐照剂量等
灭菌程序定期验证,时效不超过半年。

灭菌设备或程序发生变更重新进行验证。

5.灭菌保证
灭菌效果与灭菌前产品污染程度及污染菌特性有关,把握微生物污染水平及污染菌耐受性,注意各个环节降低污染程度。

灭菌冷却阶段防止已灭菌物品再次污染。

适用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等监控灭菌结果
6.生物指示剂
基本要求:
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需灭菌产品中所有可能污染菌的耐受性。

菌种应无致病性。

菌株应稳定,存活期长,易于保存。

易于培养。

若使用休眠孢子,孢子含量在90%以上。

7.常用生物指示剂
湿热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ATCC7953等,活孢子数为5×105-5×10 6个/片)
干热灭菌:枯草芽孢杆菌孢子(ATCC9372等,活孢子数为5×10 5-5×10 6个/片)
辐射灭菌:短小芽孢杆菌孢子(ATCC27142等,活孢子数为5×10 7-5×10 8个/片)
气体灭菌:
环氧乙烷灭菌:
枯草芽孢杆菌孢子(ATCC9372等,活孢子数为5×10 5-5×10 6个/片)
气态过氧化氢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孢子(ATCC7953等,活孢子数为1×10 6-5×10 6个/片)
过滤除菌法:缺陷假单胞菌(ATCC19146等)、
8.小结
高压蒸汽灭菌法:用高温加高压灭菌,不仅可杀死一般的细菌,对细菌芽胞也有杀灭效果,是最可靠、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灭菌法。

主要用于能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及一些药物和部分培养基的灭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