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对嘴喝 小心病从口入
饮料包装暗藏健康隐患

饮料包装暗藏健康隐患到餐厅就餐,免不了要点上几罐饮料。
很多消费者认为餐厅的杯子不干净,愿意直接对着瓶子或者易拉罐喝。
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由于包装设计上存在缺陷,不少瓶装、罐装饮料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极有可能成为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
1、瓶装饮料瓶口螺纹不密封易受污染轻轻一拧即可打开的瓶装饮料,历来广受消费者欢迎。
多数人打开瓶盖后,都会瓶口直接放在嘴边饮用。
然而专家指出,由于瓶盖只有顶部的胶垫具有密封作用,而螺纹部分并不密封,因此,嘴唇直接与之接触,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在日前召开的“食品包装消费安全发布会”上,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现场做了个试验:他取来3瓶市场上常见未开封饮料,分别倒置在墨水中。
过了一会儿后取出瓶子,擦干外部的水渍,再次摆放在桌上。
然后分别拧开瓶盖,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口的螺纹部分已经渗入了墨水,而且3瓶饮料均是如此。
这说明,饮料的瓶口部分仅仅是被遮盖了而已,空气和水仍可以进入。
专家指出,这一缺陷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去年11月28日晚,长春市就曾发生母子二人饮用可口可乐美汁源果粒奶优造成食物中毒事件,后经公安部门检验认定,剩余饮料中含有剧毒杀虫剂。
近年来,瓶装饮料未开封,即发霉变质、虫卵滋生、细菌超标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很多涉及知名品牌。
生产商大都将问题归咎于仓储、运输等流通环节,却对饮料瓶本身的设计缺陷避而不谈。
事实上,旋盖式瓶口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予以安全加固,比如大多调料品包装就通过超声波和热收缩技术使塑料收缩,也有些瓶装食品会在瓶口处额外加上一层塑料薄膜,以增强瓶口的密封性。
然而这类技术在瓶装饮料上却很少使用。
:2、罐装饮料油墨、拉环存在设计缺陷与瓶装饮料相比,罐装饮料大都不存在密封问题。
然而专家指出,其包装的一些细节设计,同样存在着不少缺陷。
在饮料的广告宣传片中,男主角豪爽地打开一个红色易拉罐,仰头咕咚咕咚灌了下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都习惯这样直接饮用。
壶嘴为什么不能对着人

壶嘴为什么不能对着人
灌水壶的嘴为什么不能对着人,作为一种日常安全健康习惯,这样做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真要严谨地讨论一下,我们就必须从安全和卫生等角度来深入理解它的重要性。
首先,因为壶嘴可能沾染细菌和病毒,如果对着人喝水的话,容易引入口腔传染病和疾病;而且细菌和病毒等病菌如果从壶嘴不仅传播到口腔,其他感染部位也可能同样传播。
因此,即使以口啜或其他方式从壶嘴喝水,也不可能保证不沾染病毒和细菌。
其次,壶嘴也可能沾染了家庭物品、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比如植物粉尘、宠物毛发以及房间内可能有的枕头细菌、甲醛等等,如果从壶嘴对着喝水,这些毒素容易进入人体系统,危害身心健康。
最后,就是有可能污染水质,因为壶嘴本身可能因为未清洗及时或其他家居环境不卫生等因素而聚集着各种细菌和病毒,如果对着人喝水,对壶内水质的污染与上述卫生和安全一样大,所以灌水壶嘴不能对着人等应该是有其必要性的。
以上便是灌水壶嘴为什么不能直接对着人的原因,希望能让大家从卫生和安全的角度重视这个习惯,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
谨防“病从口入”19个饮食须知

谨防“病从口入”19个饮食须知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疾病都是跟我们不经意、不正确的饮食方式密切相关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的“元凶”吧!1、抽烟喝酒,营养溜走长期抽烟、喝酒破坏了维持良好健康所必需的维生素。
抽烟会破坏体内维生素C——这种能预防癌症和心脏病的营养素。
每天抽半包烟就会破坏体内25~100毫克的维生素C;每天喝一杯以上的鸡尾酒,享受飘飘欲仙的代价就是使体内维生素B1、B6和叶酸消耗掉,酗酒者缺乏维生素B1也是相当普遍的。
2、补钙不补镁,吃完就后悔人们补钙的时候,只注意补充维生素D,却往往不知道要补充镁。
钙与镁似一对双胞胎兄弟,总是要成双成对地出现,而且钙与镁的比例为2:1是最利于钙的吸收利用的了。
所以,在补钙的时候,切记不要忘了补充镁。
含镁较多的食物有:坚果(如杏仁、腰果和花生)、黄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别是黑麦、小米和大麦)、海产品(金枪鱼、鲑鱼、鲭鱼、小虾、龙虾)。
3、多吃纤维,钙质流失过多的膳食纤维使食物通过肠道速度增加,使钙的吸收率降低;有研究表明:两个成年人的饮食从每顿纤维含量低的精面包改为每顿纤维含量高的粗面包时,钙(镁、锌和磷)随着出现负平衡。
4、狂吃肉和蛋,导致铁“滚蛋”现在的孩子大都爱吃各种肉类,就是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家长也认为:只要多吃富含铁锌的肉鱼蛋,蔬菜水果吃不吃无所谓。
结果是:不但孩子的体重噌噌地往上“窜”,而且一检查照样患有缺铁性贫血。
因为人们膳食中所摄入的瘦肉、动物内脏、蛋黄中的铁多为三价铁,不易被人体吸收,只有在有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富含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存在的情况下,转化成二价铁才能被人体充分地吸收和利用。
而维生素C和酸味物质在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柠檬、鲜枣、酸枣、橘子、草莓、苹果)中含得最多。
如果一味地只吃瘦肉、动物内脏、蛋黄等食物,而不吃或少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的铁质就不能被人体吸收与利用,造成营养的极大浪费,出现缺铁性贫血。
病从口入,8个问题带你了解食物中毒

14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编辑/朱玲萃******************病从口入,8个问题带你了解食物中毒为此,我们必须对食物中毒引起重视,以下8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食物中毒。
1.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事件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要的事件类型之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表现形式。
食物中毒分为个人中毒和群体中毒,它不仅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食物中毒的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热、畏寒等。
严重者会发生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甚至休克、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状。
2.食物中毒分哪些类型?根据食物中毒的病因,可分为7类: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食物中毒、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
每种类型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方法均有所不同。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明鑫3.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方式是什么?(1)加工方式不当:一些有毒的食物如果经过正确的烹煮加工是可以去除毒素的。
但是如果加工方式不当,就可能引起中毒,比如未煮熟的四季豆、没经过处理的木薯、发芽的马铃薯、河豚鱼及虎斑鱼在内的各种珊瑚鱼等。
(2)食用不当:包括变质的肉类、蛋类、奶产品以及凉拌菜、剩菜剩饭未经高温消毒,这些变质的食物易滋生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食用细菌污染的食物往往导致食物中毒。
(3)误食:小孩不会分辨农药、鼠药等危及生命健康的药品,如果家长粗心地把这些有毒物品放在小孩子够得到的地方,很容易被孩子误食,从而导致中毒。
此外,亚硝酸盐中毒也常常是因为误食工业盐或者食用大量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导致食物中毒。
4.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不同的季节、月份,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较大差异。
食品安全常识儿歌

食品安全常识儿歌
小朋友,要记好,食品安全真重要。
讲卫生,懂常识,少打针来少吃药.
小食品,要挑选,过期食品不能要.
小零食,不乱吃,病从口入不得了.
喝饮料,不太好,天天都喝肚子叫.
小冰棍,冰淇淋,多吃牙齿长不好。
牙齿不好真难瞧,长大就像猴宝宝。
小地摊,买食品,细菌又多卫生糟。
不买不吃不生病,老师家长真高兴。
吃烧烤,更不好,危害更比吸烟高。
油炸食品要少吃,你能做到身体好。
一二三四五六七,三无食品离我去.
三无食品说再见,身体健康是关键.
黑心商人来骗钱,防止自己嘴太馋。
杜绝病菌从口入,健康身体捍卫住!
三无食品来侵害,肚痛腹泻身体坏。
等到查出大病来,后悔莫及不应该。
多吃杂粮助成长,少吃零食益健康。
三无食品包装袋,对于环境也有害.
大家请听我善言,保护健康最关键。
一二三四五六七,三无食品离我去;一二三四五六七,争做文明小卫士。
精选幼儿食品安全知识简短儿歌

【导语】孩⼦年龄⼩,缺乏⾷品安全卫⽣意识,经常喜欢吃流动摊点的不健康⾷品。
⾷品知识天天教也会左⽿进右⽿出。
⽆忧考整理了相关内容,快来看看吧!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安全⾷品知识简短⼉歌(⼀) ⾷品安全真重要,病从⼝⼊危害⼤。
三⽆⾷品莫⾷⽤,有害物质在其中。
⼩摊⼩贩莫相信,卫⽣更是谈不上。
过期⾷品切注意,吃了危害⼤⼜⼤。
变质⾷品切分清,中毒机率⾼⼜⾼。
油炸腌制要少吃,健康危害正⾯临。
良好习惯要养成,⾷品挑选切注意。
安全⾷品知识简短⼉歌(⼆) 饮⾷卫⽣记⼼头,饭前⼀定要洗⼿, ⽤餐时间不嬉笑,细嚼慢咽消化好, ⽆证摊贩东西脏,不洁⾷品不进⼝, ⾃带午饭要加热,⽣吃⽠果要洗净。
安全⾷品知识简短⼉歌(三) ⼩朋友,进学校,学知识,长本领。
⽂化知识要学好,健康安全也重要。
病从⼝⼊危害⼤,⾷品质量数第⼀。
⾷品挑选要细⼼,三⽆⾷品需留意。
苏丹红、吊⽩块,样样都是有害物。
看清⼚家出⼚期,切莫超过保质期。
⼩摊⼩贩莫相信,卫⽣更是难放⼼。
油炸腌制要少吃,健康危害正⾯临。
饮料冷饮有节制,损害⽛齿吃坏肚。
安全意识⼈⼈有,争当⾷品⼩卫⼠。
安全⾷品知识简短⼉歌(四) ⾷品安全真重要,病从⼝⼊危害⼤。
三⽆⾷品莫⾷⽤,有害物质在其中。
⼩摊⼩贩莫相信,卫⽣更是谈不上。
过期⾷品切注意,吃了危害⼤⼜⼤。
变质⾷品切分清,中毒机率⾼⼜⾼。
油炸腌制要少吃,健康危害正⾯临。
良好习惯要养成,⾷品挑选切注意。
安全⾷品知识简短⼉歌(五) 饥饿时,莫馋嘴,洗净⼿脸再⽤餐; 重三餐,少偏⾷,少鱼少⾁少糖盐; 细咀嚼,慢下咽,这样⾝体才健康; 吃⽠果,先洗净,预防农药传染病; ⼩摊贩,要远离,三⽆⾷品不要理。
易拉罐对嘴喝 小心病从口入

易拉罐对嘴喝小心病从口入易拉罐饮料、易拉罐啤酒,想必大家都喝过,许多人对易拉罐饮料都是直接打开对嘴喝,不过你知道吗这是很不卫生的,平常喝易拉罐饮料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易拉罐对嘴喝当心病从口入易拉罐饮料,易拉罐啤酒,想必大家都喝过吧,许多人对易拉罐饮料都是直接打开嘴对上去就喝,不过最近有关部门进行了一项试验。
结果发觉易拉罐表面存在着许多的细菌,直接对嘴喝是很不健康的方式,很不卫生,那么我们平常喝易拉罐医饮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最简洁的就是用吸管。
酷热夏季里,饮料尤其是罐装饮料是很多人的最爱。
但近日一条"喝易拉罐肯定要用吸管'的微博,让人们对饮料外包装的卫生状况不免担忧起来。
这条微博说,一女子喝易拉罐饮料后因感染细螺旋体病而死亡。
尽管不少医学专家都对此进行过解读,表示这是一则谣言,但饮料外包装的卫生状况还是引起不少人的留意。
饮料外包装尤其是与人口直接接触部位的卫生状况究竟如何?我们知道,易拉罐在运输和上架售卖的过程中,确定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细菌附着在罐体上。
那么在运输、上架、售卖过程中毕竟会消失哪些细菌,又是否会致命呢?就此专家做了一组试验。
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易拉罐上的细菌状况。
易拉罐上的细菌有多少分别从大超市、客运站的小超市、早餐摊点、快餐店,以及小饭馆,购回了10种包括易拉罐、塑料瓶、纸杯、玻璃瓶,以及一次性塑料杯包装的各种饮品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则实行调查中消费者常用的方法:用手抹、用纸擦、用吸管,以及直接喝的方式进行试验。
试验1 买回来直接开启发觉3种细菌10种受试样品全部参加了第一组试验试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环境下,用一次性使用拭子对上述10种受试样品的罐体拉环处、与嘴对应的罐体处进行取样;放入37℃培育箱培育24到48小时,然后观看并做鉴定。
试验结果:3号、4号、8号、9号、10号受试样品均为无菌生长。
3号和4号是塑料瓶装的拧盖开启方式,说明塑料瓶装的封口处,在运输过程中不易受污染。
易拉罐饮料身陷三重污染

易拉罐饮料身陷三重污染口渴之时,拿起一瓶易拉罐饮料,随手擦去罐口的灰尘,拉开拉环,仰头一饮而尽--在记者随机询问的10个人中,8个人都是经常这么做的,剩下的两人中,一个会用纸巾擦拭易拉罐口,而另一个则几乎不喝易拉罐饮料。
易拉罐,这名副其实方便简易的饮料包装,如今正面临一场“危机”,特别是内翻式易拉罐(即开启方式为将拉环按进罐中),日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表示,出于卫生安全考虑,正在调研其安全性,研究是否取消这种包装方式。
【易拉罐成长史】风靡80载内翻式先在中国流行易拉罐出现之前,出售的饮料几乎都是玻璃包装的。
上世纪30年代,易拉罐诞生在美国,不过那时,它是由马口铁材料制成的,并且由罐身、顶盖和底罐三片材料组成,罐体上部呈圆锥状,最上面是冕状罐盖,大体外形与玻璃瓶相差不太大。
后来,罐盖演变成了平面形状,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又改进为铝制环形盖,就此在美国流行起来。
易拉罐的诞生,对环保很有意义,尤其是塑料制品风行之后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易拉罐喝完之后将空罐踩瘪就可以回收再利用,非常方便,再加上其轻便、易携带的特性,年轻人拉开拉环举罐畅饮的感觉也很豪爽,于是,这种又酷又时尚的包装形式几十年来一直风靡全世界,被广泛用于啤酒、饮品、罐头等食品包装中。
据悉,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铝制易拉罐大约已经超过2000亿个,易拉罐已成为人们日常接触和使用最多、最频繁的包装容器之一。
内翻式易拉罐最早也出现于美国,但却在上世纪90年代末首先在中国开始流行。
它的设计也是为了环保考虑,拉环不用脱离罐体,更利于回收和利用,避免能源浪费。
但是,近年来关于易拉罐饮料(特别是内翻式易拉罐)的卫生问题,正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易拉罐三宗罪】从内到外都易污染饮用易拉罐饮料真的会导致严重后果?取消内翻式易拉罐是否势在必行?酷爱易拉罐饮料的人们又该怎么放心喝它呢?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先来看看,易拉罐到底存在哪些卫生安全方面的隐患吧。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易拉罐的诞生是有其环保意义的,但它同时也是有“缺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拉罐对嘴喝小心病从口入
*导读:易拉罐饮料、易拉罐啤酒,想必大家都喝过,很多人对易拉罐饮料都是直接打开对嘴喝,不过你知道吗这是很不卫生的,平时喝易拉罐饮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易拉罐对嘴喝小心病从口入
易拉罐饮料,易拉罐啤酒,想必大家都喝过吧,很多人对易拉罐饮料都是直接打开嘴对上去就喝,不过最近有关部门进行了一项试验。
结果发现易拉罐表面存在着很多的细菌,直接对嘴喝是很不健康的方式,很不卫生,那么我们平时喝易拉罐医饮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就是用吸管。
炎热夏季里,饮料尤其是罐装饮料是许多人的最爱。
但近日一条喝易拉罐一定要用吸管的微博,让人们对饮料外包装的卫生情况不免担心起来。
这条微博说,一女子喝易拉罐饮料后因感染细螺旋体病而死亡。
尽管不少医学专家都对此进行过解读,表示这是一则谣言,但饮料外包装的卫生状况还是引起不少人的注意。
饮料外包装尤其是与人口直接接触部位的卫生状况到底如何?我们知道,易拉罐在运输和上架售卖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细菌附着在罐体上。
那么在运输、上架、售卖过程中究竟会出现哪些细菌,又是否会致命呢?就此专家做了一组实验。
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易拉罐上的细菌情况。
易拉罐上的细菌有多少
分别从大超市、客运站的小超市、早餐摊点、快餐店,以及小饭馆,购回了10种包括易拉罐、塑料瓶、纸杯、玻璃瓶,以
及一次性塑料杯包装的各种饮品进行实验。
实验办法则采取调查中消费者常用的办法:用手抹、用纸擦、用吸管,以及直接喝的方式进行实验。
实验1 买回来直接开启发现3种细菌
10种受试样品全部参与了第一组实验实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环境下,用一次性使用拭子对上述10种受试样品的罐体拉环处、与嘴对应的罐体处进行取样;放入37℃培养箱培养24到48小时,然后观察并做鉴定。
实验结果:3号、4号、8号、9号、10号受试样品均为无菌生长。
3号和4号是塑料瓶装的拧盖开启方式,说明塑料瓶装的封口处,在运输过程中不易受污染。
8号、9号和10号这三种受试样品则全部采用吸管饮用,说明用吸管饮用是安全的。
1号、2号、5号、6号均有表皮葡萄球菌,而6号还有肠球菌、不动杆菌,7号则只显示有不动杆菌。
专家解析:表皮葡萄球菌存在于人体的皮肤等部位,属于正常的菌群类型,这种细菌是非致病菌,只有少数可导致疾病。
肠球菌则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
近年来因肠球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明显升高。
而不动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这种病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伤口及皮肤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重症者可导致死亡,多见于老年人和婴幼儿。
以上三种细菌都普遍存在于空气中,但大家只要减少在医院、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逗留时间,在家里保持通风,就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实验2 用手擦罐体表面又附着上新的细菌
2号、5号和6号三个受试样品参与了该组实验,考虑到8号、9号、10号三个受试样品经检测,发现用吸管饮用是安全的,所以就在下列实验当中全部排除。
在无菌操作环境下,让志愿者张女士用手分别对上述3种受试样品的罐体拉环处、与嘴对应的罐体处擦抹一下,然后用一次性使用拭子在该部位取样;放入37℃培养箱培养24到48小时,观察结果并做鉴定。
实验结果:5号受试样品用手擦后,发现除了还留有没擦之前就有的表皮葡萄球菌外,另外又增加了少量的不动杆菌。
2号和6号手擦后,没擦时所带的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不动杆菌都没了,变成了链球菌。
看来手擦有时会擦掉原来的细菌,但又会有新的细菌附上。
手擦不起作用。
专家解析:链球菌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中,但大多数不会致病。
引起人类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严重的还可引起心肌炎、肾炎等。
大家只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不害怕这些细菌侵袭。
实验3 用纸擦罐体表面有
一定除菌效果
1号、4号和7号受试样品参与该组实验,实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对上述三种受试样品的罐体拉环处、与嘴对应的罐体上侧用餐巾纸进行擦拭。
然后用一次性使用拭子取样;放入37℃培养箱培养24到48小时,然后观察结果并做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果:1号在购回直接取样后。
此次用纸擦过,仍然显示为无菌生长。
7号也显示为无菌生长,而此前购回直接取样时,显示有不动杆菌。
说明用纸擦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专家解析,沙雷氏菌,是空气中常见的一种细菌,近年有报告说可引起肺部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尿路感染、灼伤后败血症等。
慢性病患者或是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在与外界接触时,要格外注意。
实验4 用水洗罐体表面除菌效果较为明显
1号、2号、5号、6号四个受试样品参与了该组实验。
实验过程,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对上述四种受试样品的罐体拉环处、与嘴对应的罐体上侧进行水洗。
然后用一次性使用拭子取样;放入37℃培养箱培养24到48小时,然后观察结果并做进一步鉴定。
实验结果:1号和5号水洗后还有少许的表皮葡萄球菌存在;而2号和6号水洗后,无菌生长。
水洗的效果明显。
专家解析:自来水尽管是经过杀毒处理过的,但也有细菌存在,像表皮葡萄球菌也会存在于自来水中,包括大肠杆菌等,只是经过处理后,会明显减少。
喝罐装饮料先用清水洗
此次实验,因为受试样品的来源、参与实验的志愿者所接触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产生的实验结果也会受上述条件所限制。
但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饮品从出厂到上架售卖,会经过包装、储存、运输、摆放、上架等多个环节。
其所处环境不同,所吸附的细菌就会不同,接触的人不同,沾上去的细菌也会不同。
购买罐装饮料时,应选择距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
喝饮料前,最好先用清水把瓶口洗干净,然后再倒入杯中饮用,避免嘴对罐直接饮用。
实际上,有些企业早已注意到了这点。
像八宝粥,其开启处会有一个塑料盖子罩上,避免灰尘和细菌进入;方便面外面的塑
料膜,既可起到防尘作用,还可以加固塑料盒。
还有些饮品在吸管插入处,会让你揭开插入口处的一小块纸,
这也是为了防止吸管在插入过程中把外界的细菌带入。
结语:食品安全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包装以及运输方面都是要注意的。
同时我们自己也应注意卫生。
不让病从口入,让易拉罐细菌不能侵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