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议定书》今日正式生效 共同抑制全球变暖(新版)
(完整word版)《京都议定书》全文(两篇)

(完整word版)《京都议定书》全文(二)《京都议定书》全文(二)第六部分:清算机制第二十六条:清算小组1.成员:清算小组由合同缔约方的代表组成;2.职责:a)根据各缔约方的额度,在清算开始后三十天内以同意的方式选定主席、副主席和秘书;b)负责接收和核算各缔约方就履行议定书义务情况所提供的信息;c)协助合同缔约方进行询问和答复;d)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开展履行议定书的审计和调查工作提供建议;e)协助合同缔约方调解任何关于履行议定书义务的争端。
第二十七条:缴纳与失效1.缴纳说明:a)履行议定书的该缔约方应在首届非缔约方会议召开前包括清算小组工作在内提供缴款通知;b)首届非缔约方会议通过正式选举程序选出了清算小组和短期部;c)缔约方在首届非缔约方会议之后才签署等额份额并支付。
2.清算小组剩余基金的使用:清算小组应将该基金用于支付清算小组在执行其职责时产生的支出,同时按比例分配给各缔约方的支付短期部的共同责任份额。
3.清算小组费用的分摊:根据缔约方数量的预计,清算小组应平均分摊费用。
第七部分:保障与宣传第二十八条:报告和信息宣传1.缔约方应根据文本要求提交实施议定书政策情况的年度报告,不论其缔约日期;2.每缔约方在提交该报告的同时须将其报告提供给秘书处,秘书处会将其报告汇总为公开的总结报告;3.根据会议要求,秘书处是评估无核剩余的能力和进展,并就缔约方的履约情况报告的抵达和接战评估给予其报告的合适性。
第二十九条:宣传1.各合同缔约方将在拥有全球非核裂变的引入、生产和使用的地区进行宣传,以解释正确的作用;2.秘书处会建立一个官方网站,协助在公共接入的国际网络发表关于议定书的所有为科学、为公众和秘书处制作的主要信息;3.秘书处将根据各缔约方就提供上述信息的手续、实施信息提供方案至少每年提供和宣传关于议定书的间接传递档案和信息。
第八部分:升级与退出第三十条:升级条件1.升级程序:非缔约方会议可根据上火协议决定简化程序来进行变更,变更本质是复制和重申制定议定书的程序;2.无核的国际艺术:升级方案多项制定无核国际艺术软件和硬件,并40年不需要备选;3.缔约的权利:缔约方可以签署和升级新的非缔约方议定书。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比较 GWP值

温室气体以下为百度知道关于温室气体的摘要:详情登陆:/view/3185.htm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
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1820年之前,没有人问过地球是如何获取热量的这一问题。
正是在那一年,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傅里叶(1768~1830年,法国数学家与埃及学家),回到法国后,他整年披着一件大衣,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热传递的研究。
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地球确实将大量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但大气层还是拦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
他将此比作一个巨大的钟形容器,顶端由云和气体构成,能够保留足够的热量,使得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
他的论文《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发表于1824年。
当时这篇论文没有被看成是他的最佳之作,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们重新记起。
其实只因为地球红外线在向太空的辐射过程中被地球周围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或化合物吸收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所以这些气体的功用和温室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近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
其中既包括大气层中原来就有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也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氯氟化物(CFCs)等。
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 21倍,氮氧化合物更高,是二氧化碳的270倍。
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氯氟甲烷(HFCs)和全氟化物(PFCs)。
京都议定书全文(二)2024

京都议定书全文(二)第一部分:背景与目标1. 缘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召开。
与会国家积极推动着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进程,并最终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2. 公约目标《公约》确立了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和目标,旨在达成以下目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限制全球变暖幅度;- 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减少人类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第二部分:各要素细则1. 温室气体- 范围:京都议定书重点关注六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硫代甲烷(SF6)、氢氟碳化物(HFCs)以及全氟化碳(PFCs)。
- 计量与报告:各缔约方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并通过相应计量机制进行核实。
2. 减排目标- 限制与减少:各工业化国家应在京都议定书生效时开始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特定水平以下,并设立期限和下降目标。
- 弹性机制:各国可以通过联合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和国际排放交易等弹性机制来实现减排目标。
3. 温室气体的交易与交换- 国内交易:京都议定书鼓励各国建立国内交易市场,以促进温室气体排放权和减排项目的交易。
- 跨国交换:各国可以通过联合实施和清洁发展机制等方式,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换。
4. 机制补充- 联合实施:允许双方合作开展减排行动,以满足缔约方的减排义务。
- 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工业化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采取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以帮助其实现减排目标。
- 共同履约机制:为满足各国减排目标提供问题解决机制。
第三部分:缔约方义务与责任1. 缔约方分类- 京都缔约方(Annex I):指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承担具体减排目标。
- 非京都缔约方(Non-Annex I):指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不承担具体减排目标,但享有使用弹性机制的权利。
2. 缔约方义务- 排放绩效:各京都缔约方应根据排放绩效指标制定和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确保达到减排目标。
巴黎协定京都协议书

巴黎协定京都协议书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鉴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各国政府认识到采取紧急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性,兹制定本协议书,以促进全球气候行动的合作与协调。
第一条目标与原则1.1 本协议旨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以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幅度减少,以期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1.2 本协议遵循公平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各自能力原则,确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条国家自主贡献2.1 各缔约方应根据其国家情况和能力,制定并实施国家自主贡献(NDC),明确减排目标和措施。
2.2 国家自主贡献应体现进步性,每五年进行一次更新,以反映缔约方在减排和适应方面的进一步努力。
第三条透明度与报告3.1 各缔约方应建立透明的框架,确保其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得到有效监督和评估。
3.2 各缔约方应定期提交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国家气候行动报告,以供国际社会审查。
第四条适应措施4.1 各缔约方应采取适应措施,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和群体。
4.2 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适应技术和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
第五条资金支持5.1 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其实施减排和适应措施。
5.2 资金支持应包括公共资金、私人投资以及技术创新和转让。
第六条技术发展与转让6.1 各缔约方应促进低碳技术和气候适应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转让。
6.2 应建立国际技术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
第七条能力建设7.1 各缔约方应加强国内能力建设,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7.2 应通过国际合作加强能力建设,特别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第八条国际合作8.1 各缔约方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京都议定书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机制

《京都议定书》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我国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机遇张学勤杨芳曲建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730000)2005年2月16日,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实际上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实施细则”。
它是联合国第一个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防止全球变暖而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具有实际措施和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被公认为国际环境外交的里程碑。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社会在保护人类地球家园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其政策内容特别是《京都议定书》三机制(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排放额贸易)的实施,不仅将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各国政府和一些企业已纷纷采取对策,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采取新的发展策略。
那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此环境政策的影响下,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需要采取那些对策和措施,尤其是怎样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好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工作,这是当前各级政府、企业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并需要认真研究和迫切实践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认识《京都议定书》,了解其三机制。
一、《京都议定书》的由来《京都议定书》的主旨在于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它的产生和正式生效反映了工业化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和世界多数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和意志。
应当说它是从科学家的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发现到国际社会取得共识并采取实际行动(控制工业排放)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
在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近代科学研究一再表明,全球气候在变暖,我们生存的地球“发烧了”,病因在于人类工业化生产活动过多地排放了温室气体。
1、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碳循环的不平衡导致了气候变暖。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越来越严峻。
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而对于这个问题,各个国家也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就包括《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
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以下是具体介绍:第一步,制定《京都议定书》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日本京都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这是为了限制全球变暖而制定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该协议主要规定了37个发达国家和地区需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需要被4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不包括美国,他们于2001年退出)批准,以确保有效实施。
第二步,确定减排目标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需要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有关国家的1990年排放水平(这一期被称为“第一承诺期”)。
各个国家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制定减排目标,以确保各个国家在减排方面的努力是可持续的和有效的。
第三步,签署并生效多年的努力后,《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京都议定书》中来,其生效程度也越来越高。
此外,各个国家也积极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发展新的清洁能源技术,推广低碳经济等,以尽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四步,全球性共识逐渐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抵制也逐渐增加。
国家之间的协商也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而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
这使我们更能够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必须采取的重大行动。
总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里程碑。
虽然现在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各个国家共同的努力下,将会实现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京都协定书Binder2

京都协定书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终于将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又迈进了一大步。
什么是《京都议定书》?其主要的内容有哪些?对我们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在我们一般人来讲,确实了解的不多。
但这又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理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虽然从1861年开始,人类就对气象进行跟踪记录,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才明显地意识到,破坏环境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反过来会惩罚自己,温室效应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虽然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早在1997年就达成协议,签署的国家已经有140个。
但按照议定书的规定,要有在1990年占造成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55%的国家批准,该议定书才能正式生效。
这一责任自然主要落在发达国家身上。
然而当许多欧洲国家先后批准了该议定书后,却遇到美国的障碍。
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曾签订了《京都议定书》,但布什政府上台后,却在2001年退出了该议定书。
美国的行动拖延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很明显是损人利己的行为。
尽管美国布什政府作出了让世界侧目的决定,但从国际环境保护史的发展来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是国际环境合作领域的重大胜利事件。
俄国对该议定书曾一度迟疑,但在去年11月批准了该议定书,使它终于能在今年生效,这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
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的活动是越来越频繁,其相隔的年度也是越来越短。
我们在透视并剖析这些年气候所发生的变化时,有一点认识恐怕是共同的,那就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危害的程度有多大,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有多强烈。
2024年《京都议定书》全文(二篇)

《京都议定书》全文(二)《京都议定书》全文(二)第七部分:其他问题第二十九条发展中国家合同方应采取行动,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支持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
这些行动包括,但不限于:(a)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转让和合作;(b) 资金的提供,包括给予发展中国家合同方可行性和补偿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合同方应同时考虑送达资金的有效性、透明度和民主性。
对于两只机构的作用予以认可;(c) 双多边机构应鼓励从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发展国际交易。
第三十条合同方应省视和展示最好的技术,以达到地理、环保和社会条件包容性的充分利用,而不实行为了管理温室气体排放而影响贸易的保护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所采取的任何举措应该不会导致构成贸易措施的多边环境协议的影响。
第三十一条合同方应鼓励和引导各方充分参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活动。
以实现国内行动的透明度、有效性和公众参与。
第三十二条为更好地了解国家排放水平和能力,合同方应鼓励和促进建立鼓励和监测碳排放的国家能力。
第三十三条为监测、报告和验证行动的结果,合同方应鼓励和支持相互协助和合作,包括推进共同数据标准和方法,以实现国家行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第三十四条为推动并促进技术研发、扩散和转让,合同方应鼓励并支持双多边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合作和共享信息。
第三十五条为实现减排目标,合同方应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推动减排措施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第八部分:机构第三十六条为实施《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和条款,设立一个执行机构。
该执行机构应监测和促进《京都议定书》的有关措施的实施,并提供及时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机制。
该执行机构应给予合同方支持和服务,以提高合同方的能力。
第三十七条为评估合同方履行义务的情况,设立一个合同方的执行执行机构。
该执行执行机构应负责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评估合同方履行和管理方案和政策的可行性、透明度和有效性。
第三十八条合同方应设立一个有符合《京都议定书》目标的秘书处,以提供并维护合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技术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京都议定书》今日正式生效
共同抑制全球变暖(新版) 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
make mistakes
《京都议定书》今日正式生效共同抑制全
球变暖(新版)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16日正式生效。
目前全球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
然而,作为发起国之一的美国,在总统布什在2001年第一个任期上任伊始就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
布什还对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表示怀疑。
澳大利亚则没有签署。
在签署国中,即使状况较好的日本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有一定困难。
全球各地的环境保护主义者计划16日举行活动,在庆祝《京都议定书》生效的同时提出抗议。
不少地方的抗议者都将矛头指向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
量四分之一的美国。
作为《京都议定书》诞生地的日本京都届时也有集会抗议活动,其中一名发言者是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15日告诉执政盟友新公明党议员,日本可以“勉强实现目标”。
日本经济产业部说,日本30个产业部门中有11个有可能无法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但日本的环保状况优于其他大多数工业化国家。
生效时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日下午1时。
目标要求: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5.2%,每个国家的具体目标由各国根据现状决定。
“协作”方式:
一、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
量中扣除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三、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四、“集团方式”。
欧盟内部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