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诊所情况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中国诊所情况调查报告

导读:中国目前有接近20万家诊所的存量,大致10万家诊所的缺口。从目前的形作者:涌

来源:36Kr

原标题:诊所疯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好像都在开诊所,或者都在讨论开诊所。曾经在医疗服务体系当中最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如今却登上了风口浪尖。诊所是怎么忽然成了人们的宠儿?

互联网医疗在诊所的蹿红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期在线上商业变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诊所被看成互联网医疗实现商业变现的路径。后来当用户获取变得非常困难和昂贵之后,贴近基层的诊所被寄希望成为流量的入口。再后来,丁香园创始人天天的观点把这种宠爱推向了新的高度,他认为,诊所、社区卫生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才是移动医疗发挥作用的真正场景。

可以明显感到,从商业化辅助工具,到重要流量入口,直到现在被视作承载移动医疗的基础场景,在互联网医疗的风口上,曾经在医疗服务中被视为“屌丝”的诊所,一步一步实现逆袭最终成为资本和创业者眼中“网红”。

实际上,诊所早已不仅是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的布局重点,众多离开体制去自由执业的医生选择了开办个人诊所,大量各类上市公司纷纷紧诊所的布局,外资诊所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如果是这样,诊所其实不仅是医疗创业公司的“风口”,而是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医疗格局的关键环节。多年的口号“强基层”,能在诊所走红之后实现么?

眼下的实际情况还是显得有些尴尬。按照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4月份,全国诊所的数量将近19.8万家。这个数据仅仅恢复到8年前(2007年底)的水平。而且像天天的判断,即时是现在这个水平,中国诊所至少还有10万家的缺口。

所以,尽管围绕诊所建设的讨论声势浩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诊所要么刚刚起步,要么计划尚未落地。而且,掣肘诊所发展的人才、患者、保险等瓶颈一直都存在。尤其是诊所只能应对普通病、常见病、慢性病,对医疗体系的改变并不是根本性的。所以,现在还真的没到乐观的时候。

1.政策合力

在医疗这样的高管制领域,任何一个方面的突破都少不了政策上的改革。通常看来,诊所的爆发得益于国家力推分级诊疗。但这其实将问题简单化了。

社会办医

新医改从最初启动时一直坚持鼓励社会办医。早期的社会办医大都讨论的是社会力量如何举办医院,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等。但社会办医一直面临“弹簧门”、高风险等问题,发展不起来。况且,大多数办起来的民营医院定位中高端市场,属于“锦上添花”性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

高医疗市场的竞争,但对于解决医疗资源的配置、合理就医秩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其实在这个时候,国家的社会办医政策就开始鼓励举办诊所。但受限于过往观念往往认为,诊所因为只能提供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定价没客源,低定价没利润,不进医保没活路,所以初期的资本并没有对诊所报以太大的热情。

分级诊疗

后来,分级诊疗成为政策主流,资本和创业纷纷转而从这个趋势中寻找机会。实际上,分级诊疗政策可以算作是“强基层”的扩充版。整个政策的导向,也是通过增强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将患者引导到基层就医,从而形成分级就诊的秩序。

国务院的分级诊疗指导意见中,有两条直接针对诊所:大力推进社会办医,简化个体行医准入审批程序,鼓励符合条件的医师开办个体诊所,就地就近为基层群众服务;探索个体诊所开展签约服务。但将诊所捧红的政策,并不仅仅只有这两句话。

支付政策

包括诊所在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欠佳,其实与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不无关系。因为在医生服务价值得不到价格体现的情况下,诊所能够开展的服务项目很少,很难获得高的经济收益。所以从大环境来讲,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基层医疗机构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

2011年,人社部63号文提出,适应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生首诊制的建立,探索实行以按人头付费为主的付费方式。2016年人社部在三医联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继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按病种、按人头等付费方式。

家庭医生

应该说,所有的优惠政策紧密的聚焦在诊所上,家庭医生制度的出台功不可没。因为家庭医生的倡导,意味着整个医疗服务观念的转变。分级诊疗不仅是将患者治病从大医院转移到基层医院,而是要通过家庭医生制度,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便已经有人开始负责。

从已有的国际经验看,诊所是家庭医生的主要承载模式。因为只有诊所能够深入到与人们生活最贴合的地方。在7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家庭医生的指导意见中也清楚的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这便明确了中国的家庭医生制度需要社会办的诊所。

诊所设置

诊所虽然规模小,但同样受到严格的管控。诊所的建设也是需要严格的审批。如何顺利拿到执照,一直是实体医疗机构建设方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曾经有业人士跟我抱怨,其实不能说门槛特别高,主要是过程比较繁琐。

而随着医改对社会办医的推动,诊所的设置条件也一直在放宽。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就在五个省市试点开办个体诊所。后来在2015-2020年医疗服务规划纲要当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个体诊所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

健康数据

某种程度上,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给了诊所具备脱胎换骨的可能。如果诊所的发展定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基层医疗机构,那取得突破仍然很难,因为限制已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因素都会限制诊所的发展。而有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智能硬件、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让诊所具备了突破的可能。

国务院关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发展居家健康信息服务,规网上药店和医药物流第三方配送等服务,推动一系列健康相关等产业发展;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电子健康服务。提供居家健康信息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诊所都是重要基础。

总结起来,诊所的火热虽然分级诊疗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是一系列政策的演变给了诊所发展一个比较全面的良性空间。

2.四股力量

中国目前有接近20万家诊所的存量,大致10万家诊所的缺口。那么未来的方向就有两个:一个是整合、改造、提高存量诊所,提高它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另一个就是兴建新的诊所,增加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至少有4股力量在抢占诊所市场。

互联网医疗

开办线下诊所其实还是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对于大多数起步不久的创业公司难以负担。或者说,只有资金比较雄厚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才有实力进入线下诊所。而事实是,春雨医生、微医集团、丁香园、杏仁医生、妈咪知道、平安万家、强森医疗等拿到巨额融资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已经开始实施诊所布局。(这是不是说明这个事儿大势所趋?)

基于各家自身的发展特点,互联网医疗公司在诊所的布局上表现除了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春雨医生是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模式”,就是传说中的“轻模式”;平安万家除了自建的旗舰诊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