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1
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一)

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一)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概述•低浓度颗粒物()是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采样是监测和评估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的背景、方法及相关要求。
背景•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
•主要由燃烧排放、工业废气、交通排放以及自然源等产生。
•由于其微小的粒径,能够深入肺部并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采样方法•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采用颗粒物质量浓度仪、滤膜法、激光散射等。
•不同采样方法对于低浓度颗粒物的测量精度和准确性有所差别,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采样要求•采样地点应选择代表性的区域,避免遮挡物及人造干扰物的影响。
•采样设备应校准合格,并定期检查和维护。
•采样持续时间一般为24小时,但在特定情况下可适当调整。
•采样数据应记录和保存,以备后续分析和评估使用。
数据分析与应用•采样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
•分析数据可以帮助判断空气污染源及其影响范围。
•采样结果也可以用于科学研究、政策制定以及环境监管等方面。
结论•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标准对于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合适的采样方法和严格的采样要求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标准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环境保护部. (2012). 空气质量颗粒物污染物排放标准(试行).2.环境保护署. (2016). 空气质量颗粒物指数技术规范.注意:本文章旨在提供有关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的信息,不构成专业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请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 (1)》

《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1)》第一篇: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1)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粉尘爆炸是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国每年都有发生粉尘爆炸事故,而且还常常属于重、特大安全事故。
在这些安全事故中,最严重的是铝粉尘爆炸,其它发生爆炸事故较多的粉尘还有煤粉、饲料粉、塑料粉、钛酸酐粉、木粉等。
一、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分析1.粉体的深加工使粉尘愈来愈细。
粉尘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燃烧越完全,燃烧速度越快,升压速度越快,爆炸压力越大。
2.为了实现高效、节能,生产设备朝着大型化发展,大容积设备爆炸发生时会有较多粉尘参与爆炸,爆炸压力增大;同时大容积设备的强度比小容积设备高,如果不能及时泄爆,发生爆炸时会产生较大的压力。
生产中对于可能产生粉尘飞扬的设备和场所必须尽可能密封,在密闭设备里粉尘浓度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密闭性越好,爆炸产生的压力也越大。
3.现代生产的工艺参数具有高温、高压、高速等特点,这增加了系统发生粉尘爆炸时的初始压力和紊流度,从而加大爆炸后果的严重程度。
4.生产的连续化使爆炸的传播路线加长,沿着相邻设备和连接管道传播,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会在管道里发生叠加,甚至有发生爆轰的危险。
5.粉尘爆炸易产生二次爆炸,第一次爆炸气浪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爆炸后的短时间内爆炸中心区会形成负压,周围的新鲜空气便由外向内填补进来,形成所谓的“返回风”,与扬起的粉尘混合,在第一次爆炸的余火引燃下引起第二次爆炸。
二次爆炸时,粉尘浓度一般比一次爆炸时高得多,故二次爆炸威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
6.易发生粉尘爆炸的工艺过程主要有。
粉碎过程、分离过程、除尘过程、干燥过程、输送过程、清扫、吹扫过程等。
二、预防粉尘爆炸的对策1.防止粉尘沉积和及时清理粉尘对于处理粉料的设备或场所,要防止泄漏而使粉尘到处飞扬,尤其应将易于产生粉尘的设备隔离设置在单独房间内,并设专门的保护罩和局部排风罩或考虑吸尘装置。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附件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一、总则(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改善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促进技术进步,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为指导性文件,提出了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相关措施,供各有关方面参照采用。
(三)环境空气中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污染源向空气中直接释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烟尘、粉尘、扬尘、油烟等;二是部分具有化学活性的气态污染物(前体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细颗粒物,这些前体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等。
防治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应针对其成因,全面而严格地控制各种细颗粒物及前体污染物的排放行为。
(四)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生成与社会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有密切关系,防治污染应以持续降低环境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为目标,采取“各级政府主导,排污单位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区域联防联控,长期坚持不懈”的原则,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变革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不断减少各种相关污染物的排放量。
—2—(五)防治细颗粒物污染应将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扬尘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作为重点,强化源头削减,实施分区分类控制。
二、综合防治(六)应将能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优先领域,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优先供应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在大型城市应不断减少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
限制高硫份或高灰份煤炭的开采、使用和进口,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减少燃烧煤炭造成的污染物排放。
(七)应将防治细颗粒物污染作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建设规划的目的之一,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承载力,适当控制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八)应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严格实施准入制度,必要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采取限批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空间格局。
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解析

普通型采样管法颗粒物采样装置
玻璃纤维滤筒采样管 采样嘴
4、采样前准备工作
① 滤筒处理和称重:在105-110℃烘烤1h,取出放 入干燥器中,在恒温恒湿的天平室中冷却至室 温,用感量0.1mg天平称量,两次称量重量之差 不超过0.5mg。当滤筒在400℃以上高温排气中 使用时,为了减少滤筒本身减重应预先在400℃ 高温箱中烘1h,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称量至恒重。放入专用的容器中保存。
⑤ 选择5,确定/或输入采样点数和每点的采样时间, 把滤筒装入采样枪,给滤筒编号并记录,将采样 枪放入管道中第一个采样点位置,按“确定”开始 采样,结束后,停止采样并保存数据,采样枪背 对气流取出(不可倒置),取出滤筒对内折叠竖 放滤筒盒。
⑥ 选择7,在此菜单下选1查询当前数据并打 印,按“退出”回到主菜单,准备下一次采 样。
⑨ 采完最后一个点后,将采样管后的胶管迅速堵住,同时 停机并将采样嘴背对气流,从烟道中小心地取出采样管, 注意不要倒置。用镊子将滤筒取出,放入专用的容器中 保存。
⑩ 每次至少采三个样,取平均得到烟尘浓度。
6、样品分析
采样后的滤筒放入105℃烘箱中烘烤1h,取出 放入干燥器中,在恒温恒湿的天平室中冷却至 室温,用感量0.1mg天平称量至恒重,采样前 后滤筒重量之差,即为采取的颗粒物量。
管和连接管内的水倾入冷凝器中,用量筒测量冷凝水量。
(2)干湿球法
①原理:使气体在一定的速度下流经干、 湿球温度计,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 和测点处排气的压力,计算处排气的水分 含量。
② 测量装置及仪器
③ 测定步骤
I. 检查湿球温度计的湿球表面纱布是否包 好,然后将水注入盛水容器中(自来水 即可)
颗粒物运行和维护技术规范 - 李亮(1)

四、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要求
4.2.1空气监测子站日常巡检 ⑤ 检查数据采集、传输与网络通讯是否正常。 ⑥ 检查各种运维工具、仪器耗材、备件是否完好齐全。 ⑦ 检查空调、电源等辅助设备的运行状况是否正常,检查站房 空调机的过滤网是否清洁,必要时进行清洗。 ⑧ 检查各种消防、安全设施是否完好齐全。 ⑨ 对站房周围的杂草和积水应及时清除。 ⑩ 检查避雷设施是否正常,子站房屋是否有漏雨现象,气象杆 是否损坏。 ⑪ 记录巡检情况。
四、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要求
国 家 /组织
状态规定 测量结果以μg/m3 为单位的污染 物需按参考状态(25℃,760毫米 汞柱)测算报告;以ppb、ppm为 单位的,无需折算参考状态 实况状态: 监测采样时的实际气温和气压 参考状态: 293K(20℃),101.3kPa
浓度单位 ppb、ppm ppb μg/m3 μg/m3 μg/m3 和
三、振荡天平法监测原理
1 振荡天平法监测原理 当采样气流通过滤膜, 其中的颗粒物(PM10或 PM2.5)沉积在滤膜上,滤膜 质量变化导致振荡频率变化, 通过测量振荡频率的变化计 算出沉积在滤膜上颗粒物的 质量,在根据采样流量、采 样现场环境温度和气压计算 出该时段的(PM10或PM2.5) 标态质量浓度。
四、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要求
4.1系统日常运行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器应全年365天(闰年366天)连续 运行,停运超过3天以上,须报负责该点位管理的主管 部门备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恢复运行。需要主动停 运的,须提前报负责该点位管理的主管部门批准。 在日常运行中因仪器故障需要临时使用备用监测仪器开 展监测,或因设备报废需要更新监测仪器的,须于仪器 更换后1周内报负责该点位管理的主管部门备案。仪器 更新须执行《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 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 655-2013)的相关 要求。
颗粒物排放标准

颗粒物排放标准
颗粒物排放标准是指针对大气中颗粒物排放的限制标准,其制定旨在保护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
颗粒物,即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和液滴,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运输的增加,颗粒物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制定和执行颗粒物排放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颗粒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是由国家环保部门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进行的。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对不同行业和设备的颗粒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和排放总量等方面的要求。
例如,工业企业、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等都有相应的颗粒物排放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限制大气中颗粒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颗粒物排放标准的执行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
国家环保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颗粒物排放标准,并监督检查各地区和企业的执行情况。
而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则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加强对颗粒物排放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排放达标。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颗粒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此外,颗粒物排放标准的严格执行对于改善大气质量和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中的颗粒物不仅会导致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还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因此,通过严格执行颗粒物排放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
总之,颗粒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才能减少颗粒物排放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希望各级政府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颗粒物排放标准,共同努力,为改善大气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内容

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内容一、引言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物,它们可以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科学家们开发了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技术。
本文将介绍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的内容和重要性。
二、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的内容1. 大气颗粒物的监测范围: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涉及的颗粒物范围广泛,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可见气溶胶等。
这些颗粒物的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微米之间,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 大气颗粒物的监测方法: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主要采用雷达技术,通过发射和接收雷达波来获取颗粒物的信息。
雷达波在大气中与颗粒物发生散射,通过接收散射信号可以获得颗粒物的浓度、尺寸和形态等信息。
3. 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原理: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的原理是基于散射现象。
当雷达波与颗粒物相互作用时,颗粒物会散射部分雷达波,散射信号的强度与颗粒物的浓度和尺寸有关。
通过接收和分析散射信号,可以推测出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和组成。
4. 大气颗粒物的监测数据: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可以实时获取颗粒物的监测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大气环境质量、研究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并为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预警提供依据。
三、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的重要性1. 提供准确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数据:大气颗粒物是空气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对于评估空气质量、制定环境政策和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帮助研究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复杂多样,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扬尘等。
通过监测大气颗粒物,可以确定不同来源的贡献比例,为减少颗粒物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3. 支持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预警:大气颗粒物雷达水平监测可以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帮助监测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和空气质量预警。
及时掌握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可以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颗粒物排放标准

颗粒物排放标准
颗粒物排放标准是指对工业生产和其他排放源释放的颗粒物进行控制的法规和
标准。
颗粒物是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执行颗粒物排放标准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颗粒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是基于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的。
通过对颗粒物排
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限值。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颗粒物的种类、排放浓度、排放总量、排放来源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排放不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危害。
其次,颗粒物排放标准的执行需要依靠监测和管理。
监测颗粒物排放的浓度和
总量,对违反标准的排放源进行处罚和整改,确保排放符合标准要求。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排放源的监督和管理,推动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降低颗粒物排放。
此外,颗粒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出台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加大对违规排放的惩罚力度,推动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颗粒物排放。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监督排放源的行为,提高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好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颗粒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加强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减少颗粒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湍流模式2
完全混合模式,即沉降室内未捕集颗粒完全混合的设计 模式
➢ 单位时间排出:ni v0HW( ni 为除尘器内粒子浓度,均一)
➢ 单位时间捕集:
ni usHW
➢ 总分级效率:
i=
ni
Hv
niusWL 0W+niusWL
usL / Hv0 1 usL / Hv0
1.1.8 三种模式的分级效率曲线
被去除的分数 dNp dy usdx
Np H v0H
对上式积分得
ln Np
usdx ln C v0H
边界条件:x 0 Np Np0; x L Np NpL
得
N pL
Np0
exp(
us L v0H
)
因此,其分级除尘效率
i
1
NpL Np0
1 exp(
usL v0H
)
1 exp( usLW ) Q
冲击式惯性除尘装置 a单级型 b多级型
反转式惯性除尘装置 a 弯管型 b 百叶窗型 c 多层隔板型
应用
➢ 气流速度越高,气流方向转变角度越大,转变次数越 多,净化效率越高,压力损失也越大。
➢ 一般净化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金属或矿物性粉尘 ➢ 净化效率不高,一般只用于多级除尘中的一级除尘,
捕集10~20µm以上的粗颗粒 ➢ 压力损失100~1000Pa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续)
切向速度 ➢ 旋转气流的切向速度是决定气流速度大小的主要速度
分量,也是决定气流质点离心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 外涡旋的切向速度随半径减少而增大,其最大值位于
“外涡旋”与“内涡旋”的交界圆柱面上。 ➢ 内涡旋的切向速度随半径的减小而减小,类似钢体的
旋转运动。 ➢ 外涡旋的切向速度计算公式
除尘装置
1. 机械除尘器 2. 电除尘器 3. 湿式除尘器 4. 过滤式除尘器 5.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除尘装置
从气体中除去或收集固态或液态 粒子的设备称为除尘装置
➢ 湿式除尘装置
➢ 干式除尘装置
按分离原理分类 :
➢ 重力除尘装置(机械式除
尘装置)
➢ 惯性力除尘装置(机械式 除尘装置)
➢ 离心力除尘装置(机械式 除尘装置)
1.3 旋风除尘器
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
➢普通旋风除尘器是由进气管、筒 体、锥体和排气管等组成 ➢气流沿外壁由上向下旋转运动: 外涡旋 ➢少量气体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 ➢旋转气流在锥体底部转而向上沿 轴心旋转:内涡旋 ➢ “外涡旋”与“内涡旋”的旋转 方向相同 ➢气流运动包括切向、轴向和径向: 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
三种模式的分级效率均可进行 ( usL归)1一/2化 v0H
对Stokes颗粒,分级效率与dp成正比
重力沉降室归一化的分级效率曲线
a层流-无混合 b湍流-垂直混合 c湍流-完全混合
1.1.9 重力沉降室的优缺点
重力沉降室的优点 ➢ 结构简单 ➢ 投资少 ➢ 压力损失小(一般为50~100Pa) ➢ 维修管理容易
式6-9和式6-10 ➢ 内涡旋的切向速度计算公式
多层沉降室
1.锥形阀;2.清灰孔;3.隔板
1.1.7 湍流式重力沉降室
湍流模式1 假定沉降室中气流处于湍流状态,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每个断 面上粒子完全混合
宽度为W、高度为H和长度为dx的捕集元,假定气体流过dx距离 的时间内,边界层dy内粒径为dp的粒子都将沉降而除去
粒子在微元内的停留时间
dt dx / v0 dy / us
表示重力沉降室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分级除尘效率 按以上二种模式计算出来的分级除尘效率均高于实际
的分级除尘效率。
1.1.2 重力沉降室的层流式设计模式
➢ 假定条件: 沉降室内气流为柱塞流;颗粒均匀分布于烟气中。 忽略气体浮力,粒子仅受重力和阻力的作用。
纵剖面示意图
1.1.3 分级除尘效率计算式理论推导
提高沉降室效率的主要途径 ➢ 降低沉降室内气流速度 ➢ 增加沉降室长度 ➢ 降低沉降室高度
沉降室内的气流速度一般为0.3~2.0m/s
不同粉尘的最高允许气流速度
1.1.6 多层式层流重力沉降室
多层沉降室 使沉降高度减少为原来的
1/(n+1Hale Waihona Puke ,其中n为水平 隔板层数i
us
LW (n Q
1)
考虑清灰的问题,一般隔板数 在3以下
➢ 湿式除尘装置
本章介绍这些除 尘器基本工作原 理、结构、性能、 设计或选型及应 用等方面的情况。
➢ 袋式除尘装置
➢ 电除尘装置
第一节 机械除尘器
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重力、惯性力和离心 力)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体分离的装置,常用的有:
➢ 重力沉降室 ➢ 惯性除尘器 ➢ 旋风除尘器
1.1 重力沉降室
旋风除尘器气流与尘粒的运动
旋风除尘器内气流与尘粒的运动(续)
➢切向速度决定气流质点离心力大小, 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逐渐移向外壁
➢到达外壁的尘粒在气流和重力共同作 用下沿壁面落入灰斗
➢上涡旋-气流从除尘器顶部向下高速 旋转时,一部分气流带着细小的尘粒 沿筒壁旋转向上,到达顶部后,再沿 排出管外壁旋转向下,最后从排出管 排出
缺点 ➢ 体积大 ➢ 效率低 ➢ 仅作为高效除尘器的预除尘装置,除去较大和较重的 粒子 P174 例题
1.2 惯性除尘器
除尘机理
➢ 沉降室内设置各种形式的挡板,含尘气流冲击在挡板上, 气流方向发生急剧转变,借助尘粒本身的惯性力作用, 使其与气流分离
结构形式
➢ 冲击式-气流冲击挡板捕集较粗粒子 ➢ 反转式-改变气流方向捕集较细粒子
重力沉降室是通过重力作用使尘粒从气流中沉降分离 的除尘装置。
气流进入重力沉降室后,流动截面积扩大,流速降低, 较重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灰斗沉降 。
1.1.1 重力沉降室的设计模式
重力沉降室的设计模式 层流式 湍流式
不管采用哪种设计模式,设计时均要先计算捕集粒子 的斯托克斯沉降速度,然后按已知条件确定具体的几 何尺寸。
沉降室的长宽高分别为L、W、H,处理烟气量为Q 气流在沉降室内的停留时间
LWH t L / v0 Q
在t 时间内粒子的沉降距离
v0
us
hc
us
t
us L v0
usLWH Q
该粒子的除尘效率
i
hc H
us L v0 H
usLW Q
(hc H )
i 1.0
(hc H )
1.1.5 层流式重力沉降室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