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和角膜内皮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1、 选择好适宜的荧光探针。 原则上讲,无论是荧光素还是荧光标记抗体均 可用于LSCM 。如果打算用2种以上荧光标记物,要 注意它们是否激发光波长及发射光波长能区别开, 还要注意是否与LSCM的激发器相匹配,要根据现有 的激发波长来选择荧光标记物。
• 不同的荧光探针在不同标本的效果常有差异,故除综合 考虑以上因素以外,有条件者应进行染料的筛选,以找 出最适的荧光探针。
6.观察活细胞、活组织:LSCM在不损伤
细胞的前提下,对活组织、活细胞进行观 察和测量,这不仅省去了繁琐的样品前期 处理过程(如脱水、脱蜡、染色等);而且观 察过的样品还可以继续用于其他的研究。 这种功能对于细胞培养、转基因研究尤为 重要。这可以说是LSCM最大的优势。
7. 生化成分精确定位观察配合专用的分子探 针,对于要检测的成分不仅可以定位到细 胞水平,还可以定位到亚细胞水平和分子 水平。
2015/6/1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采用 光源针孔与检测针孔共轭聚焦技术,对样本进行断层扫 描,以获得高分辨率光学切片的荧光显微镜系统.
形态学研究:组织细胞 标本的抗原免疫荧光检 测,凋亡检测…
目的结构是用荧光探针标记的, 都可以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分子生物学:荧光原位杂交对DNA 和RNA定量,外源基因在真核细胞 的表达及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 (FRET)…
4. 采 用点扫描技术将样品分成无数个点,用十分细小的激光 束逐点逐行扫描成像,再通过电脑组合成一个整体。传统的 光镜在场光源下一次成像,标本上每一点都会受到相邻点的 衍射光和散射光的干扰。这两种图像的清晰度和精密度是无 法相比的。
5.光电倍增管:检测设定范围内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换成 电 信号,相当于相机中的CCD或胶卷。 PMT只能检测到信号的强弱,不能记录信号的颜色,记录 的 结果通过信号强度和填充颜色表示。PMT单位用电压值V 表示,数值越大代表信号倍增越大,提高倍增会同时增加图 像的正常信号强度和噪声信号强度,使图像的信噪比下降。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流程 -回复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流程-回复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Corneal Microscopy)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角膜成像技术,通过其高分辨率的能力,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各种眼部疾病,如角膜炎、角膜溃疡和角膜屈光不正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的流程。
一、麻醉在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前,需要先对患者进行麻醉,以避免不适和疼痛感。
一般而言,麻醉眼药水会被滴入患者双眼,然后患者需要等待片刻,以确保麻醉效果充分。
二、准备设备在患者眼睛麻醉后,医生会开始准备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这包括将显微镜装置安装到显微镜座上,并连接电源。
接下来,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校准步骤,以确保显微镜设备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成像。
三、就位和调焦患者需要靠近显微镜,并将他们的额头适应在显微镜的头架上。
医生会逐步调节显微镜,以确保患者的眼睛对准了显微镜的接口,从而获得清晰的成像。
接着,医生会将显微镜对焦到患者的角膜表面,以获得最佳成像。
四、显微镜成像一旦就位并调焦完毕,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将开始进行成像。
医生会使用显微镜上的控制按钮或计算机软件,控制成像的深度和速度。
他们会选择适当的成像模式和参数,以获取所需的角膜信息。
在成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眼睛保持固定,以确保成像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五、结果分析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完成后,医生会对所得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评估。
他们会仔细观察图像的每个细节,以确定角膜的结构、层次和表面的情况。
医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成像模式和波长来观察角膜上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类型,以便检测异常或病变。
六、诊断和建议基于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的结果和分析,医生将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提供相关的治疗建议。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其他的检查或测试,以进一步了解眼部疾病的程度和影响。
总结起来,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是一项快速、无创且非常准确的眼科诊断工具。
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获得角膜的详细图像,以帮助他们诊断和了解各种眼部疾病。
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正常人中央角膜的观察

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正常人中央角膜的观察石尧;吴艳【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09(9)3【摘要】目的: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的中央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方法:对54例(68眼)患者进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连续扫描,使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其角膜中央区进行检查, 拍摄各层角膜图像,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对细胞密度进行计数并分析.结果:角膜组织学结构:上皮细胞较其它细胞的体积小,数量多,随深度增加细胞逐渐变小.Bowman膜较薄,无明显细胞结构,层间有神经走形.基质层的细胞核围成"网眼"状结构,随深度加深,"网眼"变大,排列变松.Descemet膜表现为一个与后基质层和内皮层交织的移行带.内皮细胞为六边形结构,排列规则.角膜细胞密度:在各年龄组间,上皮细胞表层与基底层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基质层细胞密度与中、后基质层密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D组的内皮细胞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段的角膜各层细胞密度,随年龄的增加,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在实时、活体和三维空间从细胞水平对角膜各层结构进行无创的定性定量分析,较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能获得更清晰、更密集的角膜图像,对角膜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总页数】3页(P489-491)【作者】石尧;吴艳【作者单位】210002,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210002,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相关文献】1.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J], 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2.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J], 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3.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反应的共焦显微镜观察[J], 许烨;周行涛;牛凌凌;徐建江;褚仁远4.HRTⅡ代/Rostock角膜模块对正常人眼角膜缘和中央角膜的观察 [J], 唐淼;胡楠5.激光共焦显微镜下圆锥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基质的观察 [J], 张经; 王青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

病灶在较暗的背景 中折光很强 , 明亮 、 呈 杂乱无章 、 相互交错 的线状或短棒状结构 , 形类 似神经组织 , 走 但较其弯 曲 度明显增大 。病灶处见大量炎性 细胞浸润 。所有受检 眼角膜刮片 、 真菌培养 、 激光 角膜共焦 显微镜检查 的阳性率 分别为 4 .% 、2 2 87 6 . %和 7 .% ;6例检查前未进行抗真菌治疗 的患眼的阳性率 分别为 7 . %、7 5 和 10 ; 84 1 5 0 8 .% 0%
2 例 检查 前 已行 抗 真 菌 治 疗 患 眼 的 阳性 率 分 别 为 2 . % 、2 9 和 6 .% 。 结论 : 光 角 膜 共 焦 显 微 镜 对 真 菌 1 86 4 . % 19 激 性 角 膜 炎 的检 出具 有 及 时 、 创 和 高 阳性 率 的 特 点 , 作 为 真 菌 性 角 膜 炎诊 断 的一 种 新 的 重 要 手 段 。 无 可 关 键 词 : 激 光 ; 角 膜 共 焦 显 微 镜 ; 真 菌 ; 角膜 炎 中图分类号 : R 7.1 7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19 20 )40 8-3 0 88 9 ( 0 9 0 -3 00
石 尧 , 吴 艳 , 薛春 燕 , 黄振平
( 南京 军 区南京 总 医院眼科 , 苏南京 2 0 0 ) 江 10 2
摘要 : 目的 : 真菌性角膜炎是常见 的致盲性眼病之 一 , 在我 国发病率高 , 其早期诊 断和治疗 至关重要 。本研 究 旨 在探讨激 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 角膜炎 临床诊断 中的意义。 方法 : 3 对 7例( 7只眼) 门诊诊 断为真菌性 3 经
L src no a c r el coc p : e da n s co t nfrfn a eais ae o fc l on a mirso y A n w ig ot pi o g l r ti i o u k t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分辨率高
免疫荧光标记技术
• 免疫荧光技术是将抗体(或抗原)标记上荧光素(例如 FITC ),它与细胞或组织内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 通过观察、检测特征的荧光,定性、定位及定量地检测样 品中的抗体。免疫荧光技术的优点是其具有免疫反应的特 异性,又结合了荧光检测的敏感性
•注:动态监测过程需要连续采集一个固定视野的图像,因此 在离子测定时要求细胞贴壁牢固,监测期间不发生移位现象, 否则,不易的到好的定量结果。
常见的应用和方法
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原位检测核酸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通过成像显示出细胞内核酸的
分布特征及含量,即实现定位,定性及定量检测 核酸 常用:细胞核定位及形态学观察 染色体观察等 前提:需将核酸用荧光探针标记 常用荧光探针: Hoechst33342 Hoechst33258 DAPI 等
激光扫描 共聚焦显微镜
简介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二十世纪80年代发展起 来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科技新产品,它是 在荧光显微镜成像基础上加装了激光扫描装置, 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把光学成像的分辨率 提高了30%~40%,使用紫外或可见激光激发荧光 探针,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 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Ca 2+ 、pH值, 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成为形态 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 领域中新一代强有力的研究工具,是目前生物医 学领域中最先进的荧光成像和细胞分析手段之一。
• 另一方面,样品也会受到同一焦平面上的 临近区域所激发荧光的干扰,使得图象对 比度降低,这被称为侧向(XY)干扰
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治疗效果的研究

w i hw dt t ii l in cne( 0 0 ) T ef a e etepw rrt w s8 . % , hc ui hc so e es tt a s i ac P< .5 . h nl f cv o e a a 8 1 w ihc r g h h a sc g f i i f i e n
镜及 角膜 真菌 培养 检查 , 明确 菌丝 情况及 真菌 菌属 。 记 录 菌丝 阳性 患眼数 及 真菌培 养 阳性患 眼数 。所 有
镜 观察组 织 中菌 丝分 布情 况 , 得 较好 的疗 效 。 取
1 对 象与方 法
患眼 均采用 那 他霉 素眼用 混悬 液 ( 特真 , 5 那 含 %那 他 霉 素 , 国爱 尔康 公 司 生产 ) 眼治 疗 , 时根 据 美 滴 同
M eh d F u t t oc ss( 2 e e ) uf e i n a k rti w r e t i a m c yd o . a e to s o r — ae 4 y s sf rdw t f g ea t eet a d wt n t y i e e r L sr yw e hu l is r e h a n p
及 内皮 层 往往 不 能窥入 , 图 1 见 。治疗 后 可 见 , 灶 病 处 菌 丝密 度 明显 减少 , 至消失 , 边炎 性细 胞 浸润 甚 周 减少 , 基质 透亮 度 增 加 , 原 纤 维 增 生 , 织 呈 瘢 痕 胶 组
—
—
・
论
著 ・
激光共焦 显微镜观察真菌性 角膜 炎治疗效果 的研究
吴 艳, 石 尧 , 薛春 燕
[ 要] 目的 摘 研究激光共 焦显微 镜对观察 真菌 性角膜 炎治疗 过程 中病情转 归 的意义 。方 法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范围讲解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范围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在传统光学显微镜基础上采用共轭聚焦原理和装置,并利用计算机对所观察的对象进行数字图象处理的一套观察、分析和输出系统。
把光学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30%~40%,使用紫外或可见光激发荧光探针,从而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微细结构的荧光图像,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成为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药理学,遗传学等领域中新一代的研究工具。
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的原理从基本原理上讲, 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现代化的光学显微镜, 它对普通光镜从技术上作了以下几点改进:1.1用激光做光源因为激光的单色性非常好, 光源波束的波长相同, 从根本上消除了色差。
1. 2采用共聚焦技术在物镜的焦平面上放置了一个当中带有小孔的挡板, 将焦平面以外的杂散光挡住, 消除了球差; 并进一步消除了色差1. 3采用点扫描技术将样品分解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无数点, 用十分细小的激光束(点光源逐点逐行扫描成像, 再通过微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平面的或立体的像。
而传统的光镜是在场光源下一次成像的, 标本上每一点的图像都会受到相邻点的衍射光和散射光的干扰。
这两种图像的清晰度和精密度是无法相比的。
1.4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光信号, 并利用光电倍增管放大信号图在共聚焦显微镜中, 计算机代替了人眼或照相机进行观察、摄像, 得到的图像是数字化的, 可以在电脑中进行处理, 再一次提高图像的清晰度。
而且利用了光电倍增管, 可以将很微弱的信号放大, 灵敏度大大提高。
由于综合利用了以上技术。
可以说LSCM是显微镜制作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2 LSCM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 一台配置完备的LSCM在功能上已经完全能够取代以往的任何一种光学显微镜, 它相当于多种制作精良的常用光学显微镜的有机组合, 如倒置光学显微镜、紫外线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PH、微分干涉差显微镜(DIC等, 因此被称为万能显微镜, 通过它所得到的精细图像可使其他的显微镜图像无比逊色。
眼科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操作技术

眼科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操作技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MTF)全称为扫描裂隙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简称共焦显微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显微检查技术。
1955年Minsky发明了第一台用于研究脑神经网络的共焦显微镜,Cavanagh等于1986年将其应用于眼科的动物实验,又于1989年首次用于活体人眼的观察。
此后,共焦显微镜在角膜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角膜病的研究和诊断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基本原理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共姬焦点技术,运用光扫描对活体组织进行三维空间的显示和实时的观察,其获得图像的扫描范围为300μm×400μm,厚约5um,放大倍数100o倍,X、Y、Z轴由三轴机器杆控制,移动范围可精确到小于IUn1。
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它具有高分辨率和图像高对比度的特点,能够在细胞水平对活体角膜进行无创伤的动态观察。
临床主要有两种类型:TandenISCanning共焦显微镜和Confoscan裂隙扫描型共焦显微镜。
目前共焦显微镜已由录像系统转化为数码摄像系统,使图像更为清晰、完整,图片摄取速度更快捷,如Confoscan2.0共焦显微镜。
近来,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也已用于临床,其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至1um、可对角膜病变和角膜缘疾病进行多层次立体及连续动态观察。
我科首次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HRTII/RCM)对正常人活体角膜缘和角膜中央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获得了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无法获得的图像和效果,填补了活体观察角膜缘的空白。
共焦显微镜由三大部分组成:①主机:由一个一维的扫描裂隙装置和一个与图像光路相一致的物体聚集盘组成,在一维的光切面上做三维的点状分层扫描。
②光学传输系统:把连续、同步的光扫描信号传到计算机屏幕和录像机磁带上。
③计算机分析系统:对记录在录像带上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较清晰的图片资料。
对角膜的各层细胞数、大小、面积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焦激光技术
影像探测器
聚光镜 针孔样结构 670 nm
焦平面
激光发生器
分光镜
Courtesy of J. Flanagan PhD, MCOpt
技术参数
• • • • • • • 光学原理:激光共焦纤维扫描技术 激光光源:670nm 水平分辨率:1um 纵向分辨率:1um 观测范围:400um*400um 放大倍率:800x 扫描深度:1500um
deth 117μm
06-09-18
06-09-18 滋养体
病变角膜组织切片内可见棘阿米巴包囊(箭头) ,PAS 染色×40
角膜基质层出现断裂,表示扫描区位于溃疡灶内,溃疡边 缘可见有细小圆形阿米巴包囊结构,包囊中心可见白色高反光 区。
阿米巴性角膜炎的 微囊
离体组织学检查 (光学显微镜)
活体检查 (HRT 3)
共焦显微镜下见,前弹力层局部出现皱褶,上皮下角 膜神经穿过皱褶处见皱褶甚至断裂。
患者,XXX,女,既往患双眼病毒性角膜炎史三年, 三年来双眼反复发作,来我院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示,双 眼角膜上皮下神经广泛断裂,局部扭曲。
真菌性角膜炎
病因:致病真菌直接侵入角膜感染所致。多
见于农业性外伤(植物擦伤)或剔除泥土、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树枝状角膜炎
• 可为单发或多发,组织学上的上皮损害表 现为沿树枝状走行曲的细胞丧失。 • 单个损害可扩大,或邻近的损害融合成大 的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地图状”损害, 组织学上“地图状”损害可累及基底层上 皮细胞。 • 反复感染可累及角膜深层。 • 角膜上皮下感觉神经丛及上皮内神经末梢 受损,从而出现角膜知觉减退。
砂石等角膜异物后。 感染源:常见为曲霉菌、镰刀菌、白色念珠
菌、头孢霉菌、酵母菌。
病理:
• 早期角膜基质有脓疡形成,周围基质有卫星状浸 润坏死灶,内有破碎的板层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坏死灶内很少见完整的霉菌,但周围基质内却有 大量菌丝。 • 随着病情进展,临近脓疡趋于愈合,坏死物质连 同表面组织脱落形成溃疡,坏死程度依霉菌毒力、 抗原性、菌株种类而异。 • 部分霉菌可穿过后弹力层,形成角膜穿孔。 • 适当的抗霉菌治疗可使溃疡愈合而留有白斑, 若发生穿孔,常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
独有的纵向断层扫描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功能
临床应用
药物毒性眼表病变
• 42岁男性 • 左眼“霰粒肿”手术 后长期频点各种抗生 素滴眼液3月余 • 左眼红痛、流泪2月
治疗1月余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感染源:棘阿米巴原虫
病理: • 病变早期累及上皮,成假树枝状上皮混浊。 • 病灶反复破溃和愈合,渐向基质深层发展, 有大小不等斑片状或盘状基质混浊。 • 晚期可发生溃疡穿孔。 诊断:角膜刮片后培养找到阿米巴原虫; 共焦显微镜阿米巴包囊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
病例1 患者女,19岁,学生. 过夜配戴OK镜后出现左眼 红、疼痛、视力下降1月
deth 22μm
06-08-30
06-08-30 包囊
病例2
患者女, 22岁,学生. 配戴隐形眼镜后右眼红, 畏光,视力下降1月
deth 44μm
06-11-10
06-11-10 滋养体
病例3
患者女,19岁,学生. 过夜配戴OK镜后左眼红、 疼痛、视力下降1月
诊断: • 临床表现 • 坏死组织真菌培养 • 坏死组织涂片检查:找到真菌菌丝 • 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活体直接找到菌丝。
角膜浅基质层基质紊乱,可见大量菌丝分布,基质层结构破 坏,散在分布炎性细胞。
予全身及局部抗真菌治疗一周后复查共焦显微 镜,可见菌丝有明显减少。
患者,XXX,因“左眼眼痛、畏光、视物不见两月”, 外院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予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但 视力无明显提高。入院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可见基质有高 反光区域,仅少量短小菌丝结构,但可见大量树突状细胞散 在分布于基质层内。
真菌性角膜炎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
组织病理学变化:角膜上皮变薄,前弹力 层破坏,实质浅层细胞内外有淡嗜伊红染 色颗粒状物,从实质层经过前弹力层破损 处进入上皮层内。
上皮和前弹力层尚完整,基底细胞失去极化,上皮下有颗粒 物质沉着,前弹力层消失。实质层内亦有颗粒或面包屑样物 质沉着,且部分融合成团块状。
50 µm
Tiefe:
0 µm
10 µm
30 µm
40 µm
62 µm
100 µm
300 µm
572 µm
Sequence模式:同一焦平面动 态扫描
同一焦平面动态连续记录图像 10幅/秒
Volumn模式:序列扫描图
沿Z轴向后 连续动态扫 描,每幅图 像间隔 2um ,共连续向 后扫描40幅 图像,深度 80µm
• 在角膜病诊断中应用的特点 活体组织切片 定性与定量分析 无创伤性 动态观察
0 µm
62 µm
10 µm
100 µm
30 µm
300 µm
40 µm
572 µm
检 查 窗口
HRTII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
上皮细胞 - 30 µm
基质 - 300 µm
内皮细胞– 570 µm
四种检查模式
Section模式:可获取角膜不同深度的地形图
角膜上皮细胞呈局限性蜂窝状改变,细胞反光增强, 上皮层和基质层可见大量强反光区域,病变局限,与正常 组织分界清晰。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
角膜的基本解剖结构
• • • • • 上皮细胞层 前弹力层 基质层 后弹力层 内皮细胞层
激光共焦显微镜的原理
• 光源为波长670 nm的二极管激光源 • 激光束聚焦在角膜焦平面,通过振荡镜周期性的移 动,连续扫描获得角膜各层二维图像。 • 光敏探测器可以测到每一点的光反射强度,接收焦 平面上的反射光及其周围的散射光。 • 共焦平面可以通过焦平面调解环进行手动调解,因 此可获得角膜各个层面的图像,一系列不同共焦平 面的图像染的同时或之后发生,为一种亚急性 或慢性坏死性炎症。 • 轻型病例角膜混浊可完全吸收,长期或复发性病 例,基质炎症由前弹力层扩展至深层基质。 • 病变早期表现为板层水肿,细胞内和细胞间有液 体积聚 • 随着炎症发展,板层可发生断裂,白细胞从角膜 缘倾入病灶, • 晚期板层破坏严重,见大量巨噬细胞,血管侵入 坏死灶,出现炎性肉芽肿性病变。 • 最终出现不规则胶原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