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比较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7例疗效探讨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7例疗效探讨目的: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 h死亡1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例,远期并发症7例。
57例均获随访6~84个月,平均67个月,5年生存率58.1%。
结论: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2000年8月-2011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57例膀胱癌患者,对其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术后获得随访的共计57例,失访4例。
观察疗效、近远期并发症、患者生理、社会活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7例膀胱癌患者中,男47例,女10例,年龄36~71岁,平均55.7岁。
膀胱移行上皮癌49例,膀胱腺癌5例,膀胱鳞癌3例。
新发膀胱肿瘤5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2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等离子切除术后复发4例。
TNM分期:T1N0M0 7例,T2N0M0 32例,T2N1M0 6例,T3N1M0 12例。
术前尿道膀胱镜证实尿道内无肿瘤,肿瘤距尿道内口在2 cm以上。
术前常规全腹B超、胸片、泌尿系增强CT+尿路重建等检查,未发现上尿路病变及远处转移。
1.2手术方法采用全身麻醉,取下腹正中直切口,男性患者参照吴阶平[1]及周芳坚等[2]报道的膀胱全切术式。
女性患者同时切除双侧附件、子宫、部分阴道前壁、尿道内口,清扫盆腔淋巴结。
距回盲瓣约20 cm截取回肠约40 cm,行肠吻合恢复肠道连续。
截取的肠道剖开,W形折叠缝合成球状,新膀胱最低位开口与原尿道内口吻合,新膀胱内保留F20三腔尿管;双侧输尿管内置单J管两侧腹腔引出,新膀胱置腹膜外。
盆腔低位保留一引流管。
关闭切口。
1.3术后处理术后加强营养支持,监测血糖,定期查血液分析、电解质。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前言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Radical Cystectomy with Ileal Conduit)是一种常见的膀胱癌手术方式,一般需要在手术后留置尿管和引流管,因此术后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术后护理相关知识。
术后病情观察疼痛由于手术切口较大,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
对于患者的疼痛,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并做好镇痛措施。
常用药物包括可待因、吗啡等。
呼吸手术后患者的呼吸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患者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增快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引流术后需要在膀胱和肠道之间造口,留置尿管和引流管,用于排除尿液和肠液。
在管路留置期间,护理人员需要监测排液量、排液性质,及时发现排液异常。
外伤手术后的外伤包括手术伤口和留置管路的创口,需要对疮口进行妥善护理,避免感染。
护理措施翻身手术后需多次翻身,以避免出现压疮、肺炎等并发症。
在翻身过程中,患者需要有专人帮助,同时要做好相关防护措施,避免疼痛加重或创口出血等并发症。
营养手术后患者需要合理的营养补充,以促进身体的恢复。
饮食方面,可以进行高蛋白、低脂、低纤维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果出现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调整饮食。
疼痛手术后的疼痛需要及时缓解,常用的方法包括镇痛药物、热敷、按摩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疼痛管理。
留置管道护理术后患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和引流管,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尿管护理:尿管出口周围需要进行清洁,注意避免尿管的牵拉和移位。
当尿液排出量下降或停止,建议及时进行尿管通畅操作,以保证排尿通畅。
2.引流管护理:定时更换引流袋,观察排液量和排液性质是否正常。
避免拉扯并及时发现管口渗漏现象。
对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还需要注意预防肠梗阻和穿孔等并发症。
总结通过合理的术后护理,可以有效预防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并发症并提高治愈率。
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配合

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配合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配合。
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结果手术持续时间4.5~7.5小时,患者出血量达80~580ml,手术结束后住院时长10~28天。
术后患者膀胱充盈效果良好,对膀胱功能效果满意。
结论针对膀胱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对患者安全性高、可靠性好,并且手术过程中出血少,恢复速度快、对患者创伤程度低、术后并发症低等优势。
手术过程中采取全面高效的护理方法,并娴熟配合手术,保障了患者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关键词:腹腔镜;膀胱癌;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手术配合膀胱癌在临床上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对膀胱癌治疗最佳办法是手术,传统手术出血量高,对患者创伤大,且术后并发症高[1]。
而针对膀胱癌实施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对患者创伤较小,出血量低,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新膀胱充盈,膀胱功能良好,完全符合恶性肿瘤根治准则。
为此,我院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膀胱癌患者实施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膀胱功能,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性18例,年龄56~75岁,平均(65.9±2.4)岁。
1.2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将气管插管并进行全身麻。
借助腹腔镜下采用五点穿刺法进行全膀胱切除,以患者下腹正中线上进行切口,长约4~5cm。
输尿管左右端以及回肠末段放置在切口外部,回肠段40cm离断,以纵形剖开之后采取“M”形状进行折叠成新膀胱。
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围手术期你知道如何护理吗?

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围手术期你知道如何护理吗?发表时间:2020-10-15T05:25:17.68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7期作者:牟娟[导读]平昌县人民医院 636400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术。
膀胱全切是对于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或反复发作的多中心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方式。
回肠代膀胱术指回肠原位膀胱或回肠新膀胱术,是在膀胱切除之后用肠子再做一个膀胱(指原位膀胱、正位膀胱或新膀胱)。
需要拿一段回肠,或回结肠、结肠做成一个水囊,然后把水囊放到正常膀胱的位置与尿道相吻合,以达到正常排尿。
输尿管是膀胱连接肾的部位,也需要用肠子做成的水囊连接。
尿路改道是膀胱全切术以后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尿路改道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一定的损害,然而,通过回肠膀胱术以后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肾脏的功能。
实践表明,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比较满意的尿流改道术。
那么都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呢?(1)多因泌尿系恶性肿瘤,如膀胱、尿道或者女性内生殖器等。
(2)经多次手术及修补治疗无果的巨大膀胱阴道瘘或膀胱外翻者。
(3)多种疾病导致的膀胱严重挛缩,功能失常,呈尿失禁者。
(4)结核性膀胱或尿道疾病者。
(5)先天性下尿路畸形或严重损伤无法修复者。
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患者术后的恢复程度除了与手术成功与否有关之外,与围手术期的护理也离不开关系。
那么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围手术期需要如何护理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需要进行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的患者多为一些严重的无法应用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所以患者在术前常处于一种恐惧、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心理压力比较大,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平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谈,给患者讲清手术的原理与安全程度,以及疾病并没有那么可怕,让其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给患者讲述手术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告诉患者要相信医护人员,相信现代医学,让患者以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手术。
胃、回肠原位膀胱的比较研究

胃、回肠原位膀胱的比较研究汤召兵苟欣王明何卫阳陈在贤刘朝东摘要;目的比较胃、回肠原位膀胱术后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从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84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胃、回肠原位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结果。
其中,胃代膀胱44例,回肠代膀胱40例。
结果随访4~78个月,胃代膀胱随访12~78个月,平均48.6个月;回肠代膀胱随访4~60个月,平均34个月;所有患者经尿道排尿,未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肾功能正常,无肾积水、输尿管扩张。
胃代膀胱:容量290~530ml,平均395ml,排尿间隔时间2~4.8小时,平均3.2小时,最大尿流率12.8ml~26.2ml/s,平均18.4ml/s,最大尿道压20~60cmH2O,平均46cmH2O,充盈期膀胱压5~15cmH2O,平均10cmH2O,最大膀胱压40~65cmH2O,平均53cmH2O,排尿期最大膀胱压25~60cmH2O,平均45cmH2O;44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8例,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尿道灼痛;残余尿10~110ml,平均36ml;尿PH4.5~6.7,平均5.8;尿路感染13例;膀胱镜检查见胃粘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
回肠代膀胱:容量350~550ml,平均426ml, 排尿间隔时间2~4.6小时,平均3.4小时,最大尿流率13.5ml~26ml/s,平均18.8ml/s,最大尿道压19~55cmH2O,平均44cmH2O,充盈期膀胱压6~15cmH2O,平均10cmH2O,最大膀胱压38~60cmH2O,平均51cmH2O,排尿期最大膀胱压26~60cmH2O,平均45cmH2O,40例白天均能自控排尿,夜间遗尿5例,残余尿10~150ml,平均38ml,尿PH6.0~7.2;尿路感染35例次,其中4例拔除尿管后出现上尿路感染、高热。
膀胱镜检见较多肠粘液,肠粘膜光滑平整、色泽稍苍白,未见溃疡。
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

术 或膀 胱肿 瘤诊 断性 电切 术 , 病 理检 查 确 诊 为膀 经 胱 癌 。病程 1 0个 月 ; 诊 1 ~1 初 6例 , 复发 1 5例 ; 既 往 有 经尿道 膀胱 肿瘤 电切术 史 1 2例 , 胱部 分切 除 膀 术 史 5例 ; 瘤位 于膀 胱三 角 区 2 肿 5例 , 侧壁 6例 ; 肿 瘤 多 发病灶 6例 。病 理 结 果 : 路 上 皮癌 2 尿 7例 , 腺
后 平 均 住 院 2 , 院 时 2 可 日间 控 尿 ,6例 可 夜 间 控 尿 ; 防 6 月 ~ 3年 ,5例 新 膀 胱 贮 尿 、 尿 、 尿 满 5d 出 8例 1 随 个 2 排 控
意 , 例 夜 间 熟 睡 时 不 能 控 尿 。结 论 6 该类 患 者 术前 重 点进 行 膀胱 功能 训 练 , 后 注 重 新 膀 胱贮 尿 、 尿 、 尿 功 能 术 排 控 的观 察 与 训 练 , 利 于 促 进 其 膀 胱 功 能 的 恢 复 。 有
癌 4例 。彩 超及 C T均提 示膀 胱外 远处 及 盆腔 淋 巴 结 转 移 , 。 能正常 。 双 肾功
1 2 手 术 方 法 .
过程 须切 除一段 肠 管 , 前要 严 格 做 好 肠 道 清 洁 准 术 备 。护士 应 向患者 强调术 前饮 食及 清 除肠 道 内容 物 的重 要性 , 使患 者 能 够 充分 与 医护 人 员 配合 。常规 饮食 护理 为 : 前 3d 流饮 食 , 术 半 术前 1d流质 饮食 , 口服灌 肠 剂 恒 康 正 清 冲剂 4盒 , 盒 用 10 0mL 每 0 温 开水 冲服 , 1 i 2 0mL,~6h内服完 至 每 5r n服 5 a 5 排 清肠道 内容 物 , 脉 补 液 20 0 mL, 遵 医 嘱 预 静 0 并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of Urology,Tianjin 30021 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 icacy of ileal conduit and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
in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dical cystectomy.M ethods:The data of 57 patients with bladder tumor were reviewed,35 with ileal conduit and 22 with orthotopic ileal neobladder dur ing a 5一year time f lame.
死 亡 率 (2.9%与 4.6% )等 方 面无 统 计学 差 异 (P>0.05)。 结论 :回肠膀 胱 术 与原 位 回 肠新 膀 胱 术都 是 目前 较 好 的膀 胱 全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

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d e)护理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患者血尿长期不愈又被确诊为膀胱癌,加上此手术术程长,难度大,且术后可有漏尿、尿失禁、肿瘤复发(de)可能,导致患者及家属出现焦虑、恐惧心理,因此,术前应向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讲解手术(de)必要性及此手术较非可控尿流改道术(de)优点,并介绍同类患者术后良好(de)康复状态.术后患者可由原尿道自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自我形象.通过解释使患者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以最佳(de)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2.术前检查.术前为患者全面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肝、肾功能,血糖以及尿培养等,改善全身状况,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尿路感染者先控制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在7~9mmol/L;贫血伴血小板减少患者,输血、药物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到96×109/L.术前一周戒烟酒,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3.饮食护理及肠道准备.术前1周开始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de)维生素、少渣饮食,适当给予输血及血浆等,以增强患者体质和对手术(de)耐受力,有利于清洁肠道和促进伤口愈合.术前3d开始口服抗炎药,如利福平、甲硝唑、氟哌酸等,以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术前3d开始流质饮食并每晚给予肥皂水灌肠,术前1d晚给予蓖麻油30ml口服,术晨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0余次,直至无肠黏液洗出,术晨留置胃管.二、术后护理1 . 术后置患者于ICU监护,术后第二天经医生会诊病情相对稳定后转回病房.我们要准备好吸氧吸痰等急救物品,病室要保持清洁,定时消毒空气及地面.密切观察生命体征(de)变化及氧饱和度监测.由于此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渗血多,术后要足量补充抗生素、血液、电解质,每日确保液体准确输入,防止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关注病人血象检查,如Brt,生化,凝血检查各项指标.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早发现心、脑血管意外和肺部并发症(de)发生.患者有糖尿病,在静脉营养期间应密切监测血糖情况,营养液均匀输入,加强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心慌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潮湿多汗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de)口渴加重,明显乏力恶心、呼吸频率增快,呼吸深大有类似烂苹果味(de)酮臭味表现有脱水征,如皮肤干燥,缺少弹性,眼球下陷.意识障碍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继而烦躁不安或嗜睡,逐渐进入昏睡,各种反射由迟钝甚而消失,终至进入昏迷.)2 基础护理.该手术术后卧床时间长,患者身体虚弱,留置引流管多,常处于被动体位,因此应保持床单整洁协助患者翻身、床上擦浴,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患者既往有长期吸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应定时予扣背,指导有效咳嗽咳痰,雾化吸入,防止肺部感染发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2次/d,防止口腔炎(de)发生.同时为了防止下肢静脉栓塞,应鼓励患者在床上经常做伸、屈腿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 .各种引流管(de)护理 (1)留置引流导管有左侧盆腔引流管、右侧盆腔引流管、三腔气囊导尿管、膀胱冲洗引流管、与导尿管联在一起(de)左侧、右侧输尿管内各置入(de)双“J”内引流导管、胃肠减压管深静脉置管等.这些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并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牵拉扭曲折折叠和脱管,这是手术后预防并发症(de)重要护理措施. (2)盆腔引流管是引流盆腔内伤口(de)渗液,促进伤口愈合,同时也可观察代膀胱有无漏尿,应每30~60min挤压1次,注意观察引流出液体(de)颜色、性质和量,并做好记录.一般手术当天引流量较多200~300ml,以后逐渐减少,若术后第4~5天以后,引流出液体量较多其颜色为浅粉色时考虑为新膀胱漏尿,此时要及时检查导尿管引流是否通畅,气囊导尿管(de)气囊有无破裂,尿管是否脱出,膀胱冲洗是否得当等.一侧盆腔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5d拔除,另一侧可根据引流出(de)液体颜色、量,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拔除. (3)导尿管与双“J”内引流导管(de)护理.双“J”内引流管与留置导尿管(de)目(de),是充分引流尿液,减少代膀胱(de)压力,有利于吻合口愈合.放置双“J”内引流管也可降低感染(de)机会,此管与导尿管连在一起,若脱落后一般难以重插,并可引起严重(de)并发症,故要妥善固定,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异常.应向家属患者讲解尿管脱出可出现(de)严重后果,以取得配合. (4)膀胱冲洗(de)护理.由于代膀胱(de)回肠黏膜分泌黏液较多,可造成导尿管(de)堵塞而出现尿漏,也为了防止新膀胱感染等,手术当天开始进行膀胱冲洗,并每30min挤压导尿管1次,黏液多时随时挤压.冲洗时为了防止贮尿袋穿孔,应低流量(30~40滴/min)、低压(高出床平面40~50cm为宜)持续冲洗3~5d,以后根据病情可间断冲洗,冲洗液为用生理盐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当导尿管引流不畅,肠黏液较多时可适当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并从上往下挤压导尿管,也可劝患者更换体位或将尿管适度牵拉,以防尿管口贴住膀胱壁影响尿液排出,膀胱冲洗时间为2周左右.术后几天患者往往出现尿少,要严密观察尿量,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以采取相应措施.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近尿道口端5cm尿管,2次/d. (5)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引流通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肠管愈合.由于手术创伤大,患者年龄大,应注意应激性溃疡(de)发生,密切观察胃液颜色和量,并准确记录,如引流出呈咖啡色样液,报告医生配合做相应处理.待4~5d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夹闭胃管1d,若无腹胀则拔除胃管.拔管1d后指导患者进流质、高营养饮食,饮食勿过冷过热,少量多餐,勿食产气食物,1周后改为半流质,2周后改为普食.要特别注意术后患者(de)饮食护理.4. 术后新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根据每位患者(de)具体情况,一般术后3周在导尿管拔除前3d(此时新膀胱漏口已愈合),应夹闭尿管,定时放尿,每30min放尿1次,锻炼膀胱(de)反射功能,术后第28~30天拔除尿管后,因膀胱容量相对较小及尿道外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致排尿次数多,可控性差,此时应:(1)鼓励患者做提肛肌运动和增加腹压训练.尽快恢复阴部神经(de)兴奋性,促进对尿道外括约肌(de)支配作用,从而提高代膀胱(de)自控力,减少尿失禁(de)发生,也可减少残余尿量.(2)教会患者排尿时尽量采取蹲位或半坐位,双手向下挤压下腹部,借助腹压进行排尿,向下轻压膀胱,起到刺激和压迫膀胱排尿(de)作用(用双手保护腹股沟区,避免斜疝发生),争取将尿液排尽.(3)患者术后夜间排尿可控性差,其原因可能是感觉缺如,以致夜间新膀胱过度充盈,新膀胱(de)压力超过尿道外括约肌(de)阻力,尿液便溢出.因此,患者傍晚后减少饮水量,采用闹表每3~4h排尿1次,最大限度防止尿液反流.尿失禁严重时指导患者使用假性导尿、密闭接尿器或一次性尿不湿等5 并发症(de)观察主要是与尿路重建有关(de)近期并发症:漏尿、尿失禁.漏尿包括贮尿囊漏尿,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处漏尿,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口漏尿.术后严密观察耻骨后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如术后7d内引流液突然增加,颜色为淡黄色,患者腹痛明显增加,伴高热,常提示漏尿,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对症处理. 尿失禁:与输出道功能不全和贮尿囊内高压有关,一般术后短时间内贮尿囊容量不多,常有暂时性尿失禁,约3-6个月后贮尿囊增大足够容量后尿失禁症状自然消失夜间出现尿失禁(de)患者,指导患者睡前尽量减少饮水量,夜间定时起床排尿,必要时男性患者用尿套,女性患者使用尿片,保持外阴干燥,防止会阴部尿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与回肠膀胱术比较庄伟、刘为安、李毅宁、陈宝琨、颜醒愚、孙建国、陈家壁、苏学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福建省泉州市中山北路34号,362000)【摘要】目的比较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和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7年我科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68例的患者资料,其中行原位回肠膀胱重建35例(新膀胱组)、回肠膀胱术33例(Bricker组)。
比较2组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近远期并发症、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68例患者中获随访64例,随访率94.1%。
平均随访时间新膀胱组37个月,Bricker组34个月。
2种术式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肠梗阻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相近,但手术时间(5.41±0.99h VS 4.51±1.28h)、住院时间(34.50±8.87d VS 21.24±8.99d)、术后尿瘘(37%VS 12%)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肾积水、尿囊结石、输尿管吻合口梗阻率及术后肿瘤复发方面无差异。
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虽早期并发症较多,但处理较容易,不增加患者手术创伤,不影响肿瘤根治效果,避免腹部造口,值得优先采用。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Orthotopic Neobladder)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后恢复尿路的新术式,极大改善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回肠膀胱术一起,分列为膀胱全切术后新旧尿流改道方式的代表。
但随着粘贴尿袋的出现和改进,相对复杂和并发症较多的原位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手术是否比Bricker回肠膀胱术更具有优越性仍引发争议。
本文比较2002.12-2007.12间在我科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或Bricker回肠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我科行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76例,剔除合并糖尿病6例,严重呼吸道、心血管疾病2例外剩余68例进入研究对象组。
其中行原位回肠膀胱重建35例(新膀胱组),回肠膀胱术33例(Bricker组),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
术前术后均未行放、化疗及其他肿瘤辅助治疗。
手术适应症为膀胱颈部、后尿道及前列腺无肿瘤侵润,又需要行膀胱癌根治术的患者。
肿瘤分期采用2002TNM分期系统,分级采用1973WHO标准。
二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31.00±22.32g/L和119.24±25.28g/L(t=1.713,P=0.093),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8.05±4.93g/L和36.00±3.98g/L (t=1.661,P=0.103)。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级、术后病理分期、术前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表1 8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项目新膀胱组回肠膀胱组 X P例数 35 33性别男 33 27 2.543 0.111女 2 6病理分级Ⅰ 5 3Ⅱ 19 17 0.720 0.698Ⅲ 11 13病理分期T1N0M0 8 3T2N0M0 18 17T3N0M0 6 5 4.804 0.308T4N0M0 1 4T3/4N1M0 2 41.2 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均为下腹部正中切口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新膀胱组于前列腺尖部处横断尿道,适当保留前列腺尖部被膜,以方便尿道与新膀胱吻合。
游离双侧输尿管,以备吻合。
取带肠系膜蒂回肠末段约40cm,纵向剖开,95%酒精烧灼其粘膜。
后壁作“U”型折叠+前壁上段横向向下折叠缝合形成贮尿囊,尿囊前壁下缘与尿道断端或残留前列腺外科包膜吻合,输尿管作外翻乳头与贮尿囊吻合。
输尿管内置双J管,双J管新膀胱端固定于三腔气囊导尿管头部,术后当天起经三腔气囊导尿管持续冲洗膀胱;2周更换导尿管,同时拔除双J管,开始膀胱训练,当贮尿囊可以贮尿到250ml时,拔除尿管,训练病人利用腹压排尿。
Bricker组取回肠末段约20cm直接于右侧腹壁造口引出,双侧输尿管同样作外翻性乳头与回肠尿囊后段作吻合,留置硅胶输尿管支架管及橡皮尿囊引流管于术后4天拔除。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处理所有患者统计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早期并发症(术后3月内),如尿瘘、肠瘘、肠梗阻等。
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定期专科随访,注意肿瘤复发转移、肾积水、继发尿囊结石、上尿路结石等。
数据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
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68例患者中获随访64例,随访率94.1%。
其中新膀胱组1例失访,Bricker 组3例失访。
术后随访6-66月,平均随访时间新膀胱组37个月,Bricker组34个月。
新膀胱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尿瘘发生率多于Brick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尿瘘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肠梗阻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相近。
围手术期间均未发生肠瘘,新膀胱组1例死于肺炎,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发生霉菌感染,2例并发耻骨后感染;Bricker组1例死于肺栓塞,1例死于肺炎、急心衰,2例并发耻骨后感染。
在长期随访中,新膀胱组未发现尿道吻合口狭窄,2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肺转移化疗后带瘤生存,2例非肿瘤原因死亡;1例继发回肠尿囊结石行“膀胱镜下气压弹道碎石”。
Bricker组2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3例非肿瘤原因死亡;2例因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1例因“尿囊梗阻”行“尿囊造瘘口成形术”, 1例继发回肠尿囊结石行“回肠尿囊取石术”。
二组肿瘤复发转移、肾积水、尿囊结石、输尿管口梗阻、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表3)表2 新膀胱组与Bricker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项目新膀胱组回肠膀胱组 t值 P术中失血量(ml)1410.00±807.14 1175.76±729.74 1.088 0.282手术时间(h) 5.41±0.99 4.51±1.28 2.698 0.009肠功能恢复(h) 41.40±5.71 38.88±5.54 1.588 0.118住院时间(d) 34.50±8.87 21.24±8.99 5.229 0.000表3 新膀胱组与Bricker组并发症比较项目新膀胱组回肠膀胱组 X值 P早期并发症:尿瘘(例) 13 4 5.672 0.017肠梗阻(例) 2 5 1.638 0.201其他并发症(例) 5 4 0.069 0.792围手术期死亡(例) 1 2 0.413 0.520晚期并发症:复发转移(例) 3 2 0.157 0.692贮尿囊结石(例) 1 1 0.002 0.966输尿管口梗阻(侧) 7 8 0.178 0.673肾积水(侧) 11 8 0.436 0.509再次手术(例) 2 4 0.867 0.352较Bricker组而言,新膀胱组需加行膀胱锻炼1-3月。
随访6月,均无发现排尿困难,白天均可控制排尿,有33例均夜间能控制排尿,偶有熟睡时遗尿,仅2例对排尿不满意。
3、讨论自1950年Bricker详细介绍回肠膀胱术的手术方法以来,回肠膀胱术广泛应用于膀胱癌根治术后上尿路尿流改道。
然而,近十多年来,原位新膀胱术得到迅速发展,在大型医疗中心已成为最主要的尿流改道方式【1、2】,这其中又以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应用更为广泛。
由于原位自主排尿,尿控能力好,不需腹壁造口,一般认为原位新膀胱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回肠膀胱术患者【3、4】。
但不可否认,标准的膀胱癌根治术加上原位新膀胱术仍是一个复杂的手术,同Bricker相比,是否影响肿瘤根治的效果,及增加患者手术创伤仍存有争议。
在本研究中,新膀胱组手术时间较长,可能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早期技术不熟练,及贮尿囊制作复杂,耗时较多有关。
住院时间较长可能与早期并发症多,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排尿训练等有关。
但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肿瘤复发二组并无差异,提示“新膀胱”手术并不明显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不影响膀胱癌根治术的手术质量和癌症的特异性生存率。
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同Bricker组比较,新膀胱组的尿瘘发生率较高,二组患者年龄、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等自身营养状态水平无差异,已剔除合并糖尿病等相关影响疾病患者,故新膀胱组尿瘘考虑与吻合口张力、肠粘液堵塞尿管等尿瘘常见病因有关【5】,改进吻合技术、保证无张力吻合、95%酒精灌注肠片减少回肠粘液分泌,同时术后持续低压冲洗尿囊有助克服该缺点。
排尿困难是新膀胱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除排尿训练不够外多见于肠粘液堵塞、尿道吻合口狭窄,本研究新膀胱组患者无出现排尿困难,推测一方面与术后循序渐进、规则有效的膀胱排尿训练【6】有关,另一方面在于我们采用的术式特点:制作回肠尿囊前,用95%酒精灌注保留5分钟,既不致发生术后肠粘膜大片溃疡坏死出血或肠壁纤维化,又明显减少术后肠粘液分泌;手术保留前列腺尖部及部分包膜,膀胱颈重建时直接将肠片尿囊下缘围绕残余尿道或前列腺包膜作间断吻合一周,操作容易,不易出现吻合狭窄。
O,输尿管在蠕动时产生的压力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压为25-30cmH2O。
而“新膀胱”具有低压的优点【7、8】,充盈期内储尿囊内的压力长期为10cmH2O ,故不易阻碍尿液正向流动,引起肾积水。
本研究中“新膀胱”低于25 cmH2的制作回肠先对系膜缘纵形剖开,按“U”形排列+横向折叠缝制成袋,切断肠壁环形肌和螺旋肌纤维,阻止了肠管收缩及定向蠕动,去管化重建的贮尿袋半径增大,容积增加,内压降低,充分满足“新膀胱”低压的要求。
长期随访中,与Bricker组比较,在输尿管吻合方式相同下,肾积水的发生率相当。
同时由于“新膀胱”尿液经尿道顺行排出而非经腹壁造口直接排泄,不易逆行感染,可以更好地保护肾功能。
总之,我们认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回肠膀胱术虽然操作较为复杂,早期并发症较多,但是处理较容易;不明显增加患者手术创伤;远期并发症相当;不影响肿瘤根治效果;避免腹部造口,提供膀胱癌患者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优先采用。
参考文献:1、Hautmann RE.Urinary diversion:ideal conduit to neobladder.JUrol,2003,169:834-842.2、鸿毅、邱学德、石永福等,原位肠代膀胱术远期疗效评价(附266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8):551-554.3、Yonoda T,Igawa M,Shiinah H,et al. Postoperative morbidity、functional results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following orthotopic neobladder reconstraction.Int J Urol,2003,10(3):119-121.4、Joniau S,Benijts J,Van kampen M,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N-shaped idealneobladder assessment of complication,voiding pattern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ur series of 58 patients.Eur Urol,2005,47(5):666-672.5、杨军、肖亚军、鞠文等,膀胱全切术后原位回结肠代膀胱并发尿瘘的原因分析.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11):851-853.6、李毅宁、刘为安、苏学峰等,正位回肠新膀胱术15例临床报告.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4,38(4):471-472.7、Koie T,Hatakeyama S,Yoneyama T,et al.Experience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modified ideal neobladder in 95 patients.Int J Urol,2006,13(9):1175-1179.8、张海民、郑军华、黄国华等,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附61例报告),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0):1064-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