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高中历史中的中世纪欧洲社会和文化

中世纪(Medieval period)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的意大利,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学家们发现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独特的变迁。
因此,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政治方面,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封建制度盛行,国王和领主掌握着政治权力,而城市则处于自治状态。
在这个时期,教会和宗教机构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经济方面,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随着城市的兴起,商业和城市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商业活动也成为了中世纪时期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
文化方面,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文化成为了欧洲的主流文化,宗教艺术和文学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
同时,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人物,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乔托等。
社会方面,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是一个社会阶层分化的时代,封建制度盛行,贫富差距也在这个时期逐渐扩大。
同时,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瘟疫、战争、饥荒等。
总之,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是一个政治混乱、经济落后、文化繁荣、社会阶层分化的时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欧洲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的与文化

欧洲中世纪的与文化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15世纪,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变革。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是这个时期的重要部分,对后来的艺术、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宗教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欧洲中世纪,宗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信仰在这个时期盛行,教会成为社会的中心。
教堂建筑成为当时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宗教精神和文化。
同时,宗教艺术也蓬勃发展,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教堂内部装饰。
二、封建制度的影响欧洲中世纪的社会被封建制度所主导,这对于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使得统治者与下层人民之间形成了严重的级别分化,也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
而在封建领主的庇护下,学院和修道院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成为当时知识的中心。
三、拉丁语的传播在欧洲中世纪,拉丁语成为知识和学术交流的通用语言。
拉丁语的传播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学院、大学以及修道院成为学者们的聚集地,拉丁文的学习和使用在这些地方得到了推广。
因此,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拉丁文著作,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学术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文艺复兴的萌芽虽然中世纪被认为是知识和文化的相对低谷期,但在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变革。
这些变革的萌芽成为后来文艺复兴的重要一环。
比如,人文主义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强调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欧洲中世纪的文化在宗教、封建制度、拉丁语的传播以及文艺复兴的萌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不仅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后来的艺术、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的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神学、文学、哲学和音乐等等。
每种文化都具有当时最具特色的风格,因历史时期的转换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评价。
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由于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面,所以导致人们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存在偏颇的观点。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
黑格尔从唯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
”而恩格斯则认为: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
所以他在严厉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中世纪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神学、哲学与艺术。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
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
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
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
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
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
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
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
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主要存在于公元9至15世纪。
在这个时期,西欧社会呈现出了封建主义的特征,封建领主和农奴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阶层。
本文将就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与发展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灭亡后的混乱时期。
由于外敌入侵和战乱频繁,人们渴望得到更强大的保护,于是开始依附于军事实力雄厚的封建领主。
封建领主通过赐地等方式吸引人们归附,形成了封建领地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封建领主控制着土地和农奴劳动力,农奴则为封建领主提供财富和劳动力。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封建社会呈现出严格的阶级分化。
封建社会分为贵族、神职人员、自由民和农奴等不同的阶层,阶级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其次,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权是稳固的。
封建领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农奴则只有使用权,不能自由流动或转让土地。
再次,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封建农业。
农奴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耕种,一部分产出归封建领主所有,农奴只能获得较少的收益。
最后,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封建制度。
封建领主享有领地上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形成了一种以封建领主为中心的政治秩序。
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西欧封建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阶级分化为欧洲后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斗争提供了基础。
其次,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为后来的西方国家建立了法治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最后,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模式为欧洲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
总结西欧封建社会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特殊社会形态,其兴起、特点和影响都对欧洲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西欧封建社会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3003字】。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与文化特点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与文化特点中世纪封建社会是欧洲历史上一段特殊而又漫长的时期,它从5世纪罗马帝国崩溃到15世纪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期,这个时期里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了封建的特点。
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以领主和仆人的关系为基础,领主是土地的拥有者,也是地方政治和军事的掌控者,而仆人则是领主的依附者,没有自由和财产的权利。
在这种封建的政治组织中,领主将土地分给仆人,仆人要按照领主的要求修建农田,为领主效力,向领主交纳租税。
而领主则对仆人负责保护,提供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援。
这种政治组织中每一个领主都形成了一个小的政治实体,他有权力审判和制定法律,有义务在战争时为领主服务。
在封建时代,这种政治组织的重要性非常大,不仅在欧洲,全世界的许多地区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封建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组织逐渐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局面,这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封建社会的文化特点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经济以自给自足为核心,因此,文化活动在封建社会中显得相对不那么发达。
在教育方面,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由宗教机构和领主负责。
教育主要是与宗教相关的神学和传统,而对于农民、手工业者和仆人来说,他们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的,这也是为什么封建社会里普通人的文化程度极低的原因之一。
在文学方面,封建社会文学的创作主题大多是与宗教有关的,这种文学作品被称为“宗教文学”,这些作品主要描写了神创万物、耶稣的生平事迹、天堂地狱等内容,还包括了吟游诗人的口头文学。
在建筑方面,封建社会的建筑风格同样体现出了宗教的特点,这种建筑通常用来建造教堂、修道院和城堡等,素来以其神秘、高雅、壮丽的气派吸引人们的注意。
然而,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并没有革命性地挑战封建社会的权威,它与官方掌控下的文化“正统”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也使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存和存在的机会。
总结虽然封建社会已成为过去式,但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特别行政区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就与封建制度有些相似,而封建社会的文化风貌也对现代欧洲以及全世界的文化、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浅析中世纪文化特征

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浅析中世纪⽂化特征要谈中世纪⽂化特征,就不得不先要了解中世纪时代环境,毕竟⽂化的诞⽣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公元476年到14世纪,被称为“中世纪”。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欧洲进⼊中世纪即封建社会时期。
⽽这段时期也正是⼤家所熟知的“⿊暗时代”。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和拜占庭帝国基本上处于教会统治下。
在中世纪的欧洲,名义上是王权和政权分治,实际上教会⼏乎掌控欧洲的⼀切。
教会⽤圣经教义禁锢⼈民的思想。
普通民众甚⾄贵族除了接受宗教的洗脑,接触不到其他任何学说,更谈不上接受⽂化教育。
整个欧洲除了⾼层的传教⼠能认识字以外,甚⾄有些君主都是⽂盲,可以说是全民⽆知。
因此那是⼀个⽆知与迷信的时代。
教权与王权对欧洲⼈民进⾏剥削,使得政治极端⿊暗。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建⽴了许多民族国家,因种族⽭盾等因素发⽣多次宗教战争,使得战争不断。
教会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中世纪晚期欧洲很多的科学家,⽐如布鲁诺、希柏提亚等都被极端宗教分⼦活活烧死,许多的科技书籍都被付之⼀炬,⼤肆对异教徒进⾏迫害。
由于宗教限制科学研究,导致欧洲科技极端落后,医学极不发达。
当瘟疫爆发时,欧洲⼈在喊着上帝保佑的痛苦声中,纷纷倒地死亡......这⼀切的⼀切都在⼀定程度上促使了中世纪变成了所谓的“⿊暗时代”。
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在⼀定程度上促使了中世纪⽂化的两个最⼤特点的形成,⼀是封建制度,⼆是教会统治。
如今,很多学者把中世纪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因为在⽂化史意义上,中世纪晚期即为⽂艺复兴时期,所以我们把欧洲中世纪⽂学只限定在5——13世纪末这段时期出现的⽂学,即封建早期和中期的⽂学。
中世纪⽂化的显著特点之⼀就是封建制度。
因为这个时期正值西⽅社会的古希腊罗马的奴⾪社会转化为封建社会。
处在封建社会下⽣长的中世纪⽂化⽆疑会带有“封建制度”的特征。
欧洲的中世纪是个充满⽭盾的时代,灵魂与⾁体、精神与物质、信仰与理性形成了尖锐的⼆元对⽴。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
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1、主要成就: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2、几点遗憾: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几大特点论述:1、政治统一西欧,曾经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弃子,贫瘠的蛮荒之地,在罗马分裂后,再也难以听从遥远的君士坦丁皇帝的发号施令,近水楼台的日耳曼人轻易夺取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并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国。
作为经历了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双重打击而最终生存下来的日耳曼国家:法兰克王国,注定要成为重要的历史力量。
中世纪西欧的主要特点

中世纪西欧的主要特点中世纪欧洲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本特征:庄园经济、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采邑改革”改革特点:上级只能直接管理自己的下级,而不能管理自己下级的下级,其所谓的“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内容:查理将国家掌握土地、没收叛乱贵族土地和部分没收教会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收回采邑。
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采邑,分封关系终止;继承人如愿继续以前的关系,必须重新进行分封。
改革影响: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
这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征。
封主有责任保护封臣,封臣必须忠于封主,封建主阶级内部的联系加强了。
其次,封臣得到采邑时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
采邑改革后,骑兵逐渐代替步兵,奠定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也为日后加洛林朝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737年,墨洛温朝末王死,查理不设新王,自己直接统治。
查理为缓和与教会的关系,积极支持传教活。
动。
740年,格雷戈里三世封他罗马贵族称号,赠以圣彼得墓钥匙。
查理还答应帮助教皇反对伦巴德人,不幸741年逝世,没能实现。
最终,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整个社会处于政治分裂和国家政权分散之中。
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时间与结束时间(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产生6世纪下半叶确立11世纪前后:结束英国是1640年,法国是1789年等级君主制背景当时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割据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障碍,新兴市民阶级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迫切要求改变封建割据局面,将国家统一在君主权力之下。
等级代表会议(13世纪下半叶起)特点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
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立法咨询机构,是君主、贵族、市民上层分子的政治联盟形式,是反对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论文by ***-********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
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1、政治统一
西欧,曾经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弃子,贫瘠的蛮荒之地,在罗马分裂后,再也难以听从遥远的君士坦丁皇帝的发号施令,近水楼台的日耳曼人轻易夺取了这一地区的统治权,并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国。
作为经历了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人双重打击而最终生存下来的日耳曼国家:法兰克王国,注定要成为重要的历史力量。
早在公元500年,法兰克的奠基者克洛维就将现代法国和比利时的大半领土纳入版图,更具历史意义的是,他聪明地皈依了基督教,这一举动不仅为他赢得了当地人的支持,还将影响到日后法兰克与教会的重要联盟。
又过三百年,到了公元800年,查理曼王朝已经几乎统治了整个西欧,西欧,这个几百年前还很不起眼的地理名词如今已经真真切切地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统一的、不容忽视的政治实体2、宗教独立与自信
与政治上的统一相对应的是宗教上的独立。
早在四世纪,许多日耳曼部落就已经皈依了基督教,而于五世纪兴起的本笃教会则是大大促进了西方宗教相对于东方的独立,本笃教士的热心传道“不仅有利于传播基督教思想,也有利于创造一个西欧文化统一体”。
更加有力的证据是教皇格里高利的宗教改革,他将罗马教皇制与西方的本笃教会修道制相结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罗马教会对蜗居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的疏远和对西方新兴基督教国家的好感。
格里高利试图通过与西方本笃教会的“联姻”摆脱君士坦丁皇帝的辖制,而创建一个“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西方化的拉丁教会”,格里高利神学所强调的苦行和炼狱后来成为东西方教会的主要区别之一。
如果说本笃教会让西欧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宗教,那么格里高利改革则使西欧的宗教得到教皇认可而更加独立与“合法”。
这一宗教上的独立必然促进了西欧文化上的独立与自信。
3、政治与宗教的联盟----对东方的挑战与超越
作为西罗马的继承者(至少从地理上说是这样),西欧(日耳曼人)是作为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在东方,还有一个名义上的罗马统治者,在中部,还有一个神圣的教皇统治着精神与思想。
西欧对这两者的辖制的摆脱也是在中世纪早期开始的。
提出挑战的是“锤子”查理马特(688-741),他与本笃教会结盟率领英格兰人越过英吉利海峡,到德意志中部宣讲福音,本笃教会在法兰克王国内部实质取代了传统的东方基督教。
接着发出强音的是“矮子”丕平(714-768),在罗马教皇就破坏圣像问题与拜占庭尖锐对立之时,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
也是教皇国的起始。
作为回报,教皇派遣圣卜尼法斯为丕平举行了涂油仪式,并为其加冕,丕平成为西欧历史上第一个神授权力的皇帝
完成超越的是卓越的查理曼大帝(768-814),除了“极大地扩大了王国领土”外,其在800年的罗马加冕意味着法兰克实际上控制了教皇国,乃至整个基督教会。
这一划时代的事件不仅标志着西欧对罗马教会的胜利,也是对东方拜占庭帝国的伟大超越。
“挟教皇以令诸侯”的法兰克人再也不是那个“举止粗俗,智力低下”的蛮族了。
4、战争与动乱
总体看来,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是一个混乱的社会,频繁的战争使得拥有大批肥沃土地的农民没有时机去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经济,使得当时的生产力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
战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法兰克与外族争夺领土的扩张战争,例如在查理曼大帝时期,除了英格兰人,西欧几乎每一个发对他的民族都与其发生过战争;二是帝王死后的继承者战争,法兰克王国初期,包括克洛维在内的君主们沿袭了蛮族将土地分割给多个儿子的继承方法,这直接导致了死后王国的混乱局面;三是来自北方的维京人的劫掠,尤其是在九、十世纪,维京人的频繁骚扰使得西欧不得安宁,没有空隙去发展经济。
这些战争都给西欧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
5、文化的黑暗期
也是由于上述的原因,频繁的战乱下,人民尚且没有精力去发展经济,改进耕作方式,又何来的精力去学习文化呢?
被称为黑暗间隙期的中世纪早期最大的黑暗是在文化的遗失上,古罗马的土地被法兰克人继承,文化却尘封在无人问津的古代典籍中。
广大群众缺乏正式教育,甚至大多数世俗贵族也都是文盲。
偏重实用的查理大帝学术“复兴”也只是为教会服务。
仅有的一些文学成果是几本传记史书,如查理大帝传记、传说“贝奥武甫”,艺术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和“使人目瞪口呆的《凯尔斯书》”,至于其他民族的各自独立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的黑暗期。
6、酝酿,积蓄
尽管西欧取得了政治上、宗教上的巨大胜利,然而文化上的倾颓、无休止的战乱、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地下的生产力似乎抵消了这些胜利所带来的喜悦。
但是这绝不是原地踏步,在这一时期,西欧积累了政治管理上的经验,宗教上的优越感和对教会的控制,并形成了统一的欧洲意识,手中握有大量沃土的西欧人一旦摆脱了战争的纠缠,实现农业生产上的突破,就将一跃成为左右历史的重要力量,与拜占庭、阿拉伯帝国相抗衡。
统一、独立、荣誉、
自信……西欧在中世纪早期所完成的这些积累,必将为日后西欧的崛起奠定基石。
邻近文明的影响
与西欧相比,其他的几个文明都有着怎样的特点,这对我们理解西欧发展历程也有一定作用。
当时,与西欧邻近的主要文明有: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帝国和北欧的维京强盗。
其中,拜占庭与阿拉伯处于时不时的交战状态,通过高效的官僚体制和繁荣的贸易,君士坦丁堡维持了千年的独立,抵挡住了阿拉伯人的无数次进攻(尤其是717年的解围战),这给西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一方面,有了拜占庭这个壁垒,西欧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与强大好战的阿拉伯人的兵戎相见,从而得以保持相对的宁静与独立;另一方面,虽然少了和阿拉伯的战争(并不是没有,中世纪初期的西哥特王国就被阿拉伯消灭),但是远东的中国和印度的科技,却能够通过阿拉伯--拜占庭这条战争通道传向西欧。
而维京人给西欧带来的更多是灾难,野蛮的入侵始终是文明的阴影。
但是,在混乱中积蓄力量的西欧,一旦维京人的抢劫停止,欧洲即可最终把它的潜力释放出来,建立强大的农业国家。
总述:
中世纪早期,四百年风云,西欧从愚昧蛮荒的寒冷大陆,逐步走向欧洲乃至罗马世界的中心。
虽然这一进程并没有在这时完成,但在这四百年中,西欧人所获得的统一的文化意识和因军事征服、宗教胜利而来的自信,深刻地影响到了日后西欧的发展,在罗马衰亡后的西方世界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