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革命

合集下载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二、拉瓦锡之死③
• 除马拉外,拉瓦锡在科学界还有其他的“嫉妒者”——他就是化学 家佛克罗伊。他本人也是科学院的院士,曾经是一位很早就同革命党人 的国会有着密切联系,并对科学院进行过迫害的神秘人物。他在危难之际, 也曾在多方面受到过拉瓦锡的保护,但是却反而施展诡计企图解散科学院, 直到最后动用了国会的暴力而达到了目的。
卡文迪许 (H Cavendish,1731-1810)
插曲1:
卡文迪许——“富人”传奇②
性情孤僻——参加皇家学会(“与卡文迪许交谈,千万不要看他,
而要把头仰起,两眼望着天,就象对空谈话一样,这样才能听到他的一些 见解。”——这种怪僻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有一定关系。他两 岁时,母亲因生育他弟弟而病逝,从此他失去了母爱。他父亲忙于社交活 动,撇下他交由保姆看管,与外界极少往来。直到11岁才被送入一所专 收贵族子弟的学校,在学校里他仍然很少与别人交往)
拉瓦锡的名著——《化学纲要》
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他的名著《化学纲要》——有人认 为,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化学教科书。 在《化学纲要》中,拉瓦锡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 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对质量守恒思想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 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 也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 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 学分析到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 质可称为元素。 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看 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 的化学元素表。
自由带领人民 (1830)
二、拉瓦锡之死①
• 为建立实验室贷款五百万法郎入“包税公司”——1789年法 国爆发革命——1793年革命委员会下令逮捕“包税公司”所有 成员——世界驰名的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瓦锡向革命委员会求情 不成,主动入狱 • 在入狱到被处死的7个月中,他仍痴迷于化学研究,写了8部 化学著作,意于将其贡献给后人——“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 我当一名药剂师”——遭新政府的拒绝 • 他请求缓刑几日,将正在进行的“汗”分泌研究完成——“… 我只请求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遭拒 绝 • 他主持的法国科学院和他创建的实验研究中心被封闭——抗 议——以“对抗新政府”而被罪加一等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论拉瓦锡与化学革命摘要:本文记述了拉瓦锡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阐明了化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化学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较全面的分析了拉瓦锡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并在对拉瓦锡的评价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化学革命燃烧学说燃素说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voisier,1743.8.26-1794.5.8)(1743-1794)的名字同18世纪发生的化学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举世公认的。

作为近代化学的奠基者,拉瓦锡以他同代人所没有的大智大勇、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化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用著名的鹈鹕蒸馏实验,彻底否定了水可变成土质的陈旧错误观念;在别人实验的基础上,从合成与分解两个方面证明了水的组成,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元素学说,割断了化学与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四元素说”的联系;他用精确定量分析的方法确立了化学上一条最基本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第一个建立了经典有机元素分析方法;他还和其他法国化学家一起,根据自己确立的新理论,创立了新的化学术语体系,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体系的基础,在拉瓦锡诸多划时代的贡献中,其最大成就莫过于创立了科学的燃烧学说,彻底改变了整个化学的面貌,导致了化学史上一次深刻的伟大变革――化学革命。

《化学纲要》一书的出版则成为这场革命的总结,成为化学这门学科的奠基性著作。

一、拉瓦锡与化学革命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谈及科学发展的规律时说:“我们只提到科学上的开辟工作,包括寻找新的和未预见到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及创造一个永远变化着的宇宙图景的科学思想的奇迹,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步骤总是带有革命性的。

科学的想象力,发现旧的概念太狭窄了,于是用新的概念代替它。

沿着已经开辟了的所有思想路线而继续进行发展在达到下一个需要去征服的新的领域的转折点之前,是带有进化性的。

”就科学发展的内部机制而言,爱因斯坦在这里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两种型式:进化性的积累型式和飞跃性的变革型式。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拉瓦锡与近代化学革命摘要: 分析了十八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烧氧化学说的伟大意义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拉瓦锡; 燃烧氧化学说;化学革命; 燃素说十八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两种大革命,一种是政治大革命,一种是化学革命.两种革命,拉瓦锡都卷入其中.在政治大革命中,他被指控为罪人而丢了脑袋;但在化学革命中,他却成了旗手.他建立的燃烧氧化学说,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1.化学革命的背景任何一种革命,总有它的背景,化学革命也不例外.它的发生,首先取决于自身的矛盾运动.十八世纪中期,愈来愈多的物质被发现,日益复杂的实验现象相继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也使原来试图解释一切的“燃素说”变得难圆其说了,为此,法国的拉瓦锡、施塔贝尔和贝岩、荷兰的伯尔哈费、俄国的罗蒙诺索夫等化学家纷纷向“燃素说”发出了质疑和批判. 施塔贝尔在他的《教义—实验化学》一书中指出“燃素说”的自相矛盾;更尖锐批判“燃素说”的是拉瓦锡,他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解释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穿过容器器壁的微孔,有时又不能;它能同时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不透明性、有色和无色。

它真是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要真正认识燃烧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空气的组成和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1772年和1774年,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里斯特列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氧气并研究了其性质,但他俩却笃信“燃素说”,把氧气称为“火空气”和“脱燃素气体”.虽然舍勒和普里斯特列没有真正认识到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但却为拉瓦锡的燃烧氧化学说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恩格斯说:“在化学中,燃素说经过百年的实验工作提供了这样一些材料,借助于这些材料,拉瓦锡才能在普里斯特列制出的氧气中发现了幻想的燃素的对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说.”①所以在客观上,“燃素说”论者关于氧气的发现,为埋葬“燃素说”自身奠定了一块最牢固的基石.虽然“燃素说”是一个错误的学说,而正是由于其形成和本身的矛盾性,才吸引了一大批拥护者和反对者去争论、去思索、去不断进行新的实验,从而加速了人们对燃烧现象本质的揭示.燃烧氧化学说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十八世纪分析化学的发展及其成就。

历史·化学:《化学革命: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历史·化学:《化学革命: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与应用》

历史·化学:《化学革命: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试错探索到现代科技的应用,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贡献者和突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并介绍化学革命中的重要里程碑和应用领域。

二、古代化学:起源与演变古代化学在人类社会进步初期就已经存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当时人们主要进行金属冶炼和染料制备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了化学发展的种子。

随后,中国古代智慧也对化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药物制备、火药等技术的创造。

三、近代化学:元素周期表及它的推动作用近代化学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件是德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表。

通过观察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似性和规律性,门捷列夫成功地将元素进行分类,并预测了尚未被发现的新元素的存在。

元素周期表为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众多后来的发现和应用。

四、20世纪化学革命:有机合成与材料科学20世纪是化学史上最具变革性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首次成功地制造出无色、震撼力巨大的氨气。

这项技术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还对实现战略上重要的炸药制造发挥着关键作用。

接着,人们开始广泛使用合成原料制造新材料,如塑料和合成纤维等。

五、当代化学:奠定信息科技基石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化学也被应用于计算机产业。

从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再到纳米技术,化学在电子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硅芯片中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离不开晶体结构理论;而纳米技术则能将物质处理到微小尺度,在光电子和存储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

六、未来展望:智能材料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化学的研究也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智能材料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这些材料具有诸如自愈合、自适应等特性,为医疗、交通运输以及能源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四、建立科学的化学命名法


早期化学家们对各种化合物的命名,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标 准。他们常常使用一些隐晦和怪诞的名词,结果没有一个化 学家能够准确地弄清楚另外的化学家谈论的是什么。 拉瓦锡的化学体系,是在与四元素论和燃素论根本对立的新 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为了与新学说相适应,拉瓦锡对旧的 化学术语进行改革。他与贝特莱、福克拉、居顿德莫沃等 化学家一起,根据新理论着手编撰新的化学术语体系。1787 年,他们四人出版了《化学命名法》,系统建立了对每一种 物质用组成它们的元素而定名的原则,对化学术语第一次进 行了清晰的表述,系统阐明了化学术语的内在逻辑性,奠定了 现代化学命名法的基础。时至今日,我们所使用的大部分化 学术语,仍是根据拉瓦锡的命名法命名的。
拉瓦锡人物简介

拉瓦锡,出生于公元1743年,法国著名化 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89年瓦 锡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化学基础论》, 完成了近代化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为 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而 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
拉瓦锡与化学革命
建立氧化燃烧理论 推翻四元素论 建立定量化学 建立科学的化学命名法
拉瓦锡对化学的主要贡献

拉瓦锡革命开创了化学研究的一个崭新时代。 他的实验方法和理论观点,如定量方法、氧理 论、元素理论、化学术语理论、质量守恒观点 等,对近代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 响,使化学第一次可与物理学并驾齐驱。正因 如此,他才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化学 中的牛顿。

燃素论的提出在当时解决了许多与燃烧现象有关的问题,但它却 不能解释燃烧或金属灰化过程中重量的变化。 由此,1772年开始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在密 闭容器的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灰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某种成分 结合的缘故,从而推翻了火粒子论 1775年后拉瓦锡进行了多次实验,得知以前实验中与燃烧物结 合的某种空气成分实际上是一种可燃性的气体,并且在1779年 把这种助燃气体确定为氧,表明金属的灰化是一个与氧结合的 过程。 这样,拉瓦锡就从根本上推翻了燃素论,建立氧化燃烧理论。从 1785年起,燃素论开始衰落。新的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拉 瓦锡的领导下朝着现代化学的正确方向发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拉瓦锡化学革命的武器——燃烧氧化学说
舍勒(右图,资料见课本人名索引):1772年发现氧 气,称之为“火空气”,不认为是一种元素。
普利斯特里:1774年发现氧气,受“燃素说” 影响称之“脱燃素空气”。 拉瓦锡:1774年10月重复普利斯特里的实验
(2HgO = 2Hg + O2↑),认为产生的气体是一种 成酸的素,命名为氧(Oxygen)——推翻了 “燃素说”,对燃烧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创立 了氧化学说——恩格斯还是称他为“真正发现 氧气的人”。
己的亲生女儿。” 但这并不意味着化学“反革命”普利 斯特里的成就不突出,相反因气体研究 的杰出成就而誉为“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 (J Priestley, 1733-1804)
插曲2:
化学“反革命”——普利斯特里②
他1733年3月13日生于一个收入微薄的小农庄里—— 家中长子,由于家境艰难,同外公、外婆一起度过 了大部分童年。
②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 质分类的新体系;
③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 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 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化学革命的背景
拉瓦锡
成名于“化学革命”, 牺牲于社会“革命”!
A L Lavoisier(1743-1794)
一、拉瓦锡生平
• 法国律师家庭出身——爱好化学——20岁大学法学
系毕业后当律师——“大城市照明”征文获奖——放 弃赚钱的律师职业
• 专攻化学——25岁
法国科学院院士—— 谋求科研经费当征税 官——1794年死于 “法国大革命”

近代化学革命

近代化学革命

近代化学革命拉瓦锡(1743一1794)的“氧化说”推翻了统治化学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燃素说”,促进了化学领域中的诸多变革,进而掀起了一场全面的彻底的化学革命。

本文分析了18世纪化学革命产生的的背景,阐述了燃化学说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影响,并探讨了拉瓦锡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以及其给后人的启示。

标签:拉瓦锡;氧化学说;化学革命;燃素说1、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历史背景1.1燃素说的全面崩塌燃素说是德国哈雷大学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提出的,可燃的要素是一种气态的物质,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即“燃素” 。

它在燃烧的过程中从可燃物中飞散出来,与空气结合,从而发光发热,这就是火。

由于燃素说能把大量事实联系起来,解释当时发现的化学现象并指引人们进行新的实验,因此很快得到许多化学家的支持。

然而,由于施塔尔和他的支持者没能制取到纯净的燃素,并且也不能解释金属煅烧失去燃素却增重的问题,燃素说也受到质疑[1]。

十八世纪后半叶,新发现的化学现象层出不穷,燃素说面临全面危机。

在这种化学思想空前混乱的情况下,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站了出来,高举化学改革的旗帜,引领着大家走向正确的道路。

1.2拉瓦锡的质疑1774年,拉瓦锡用锡和铅做了金属煅烧实验,实验表明确实有增重现象。

拉瓦锡查遍了所有权威文献,也未能找到满意的解释,于是他觉得很有必要考察前人的实验和理论[2]。

他审查了百年前波义耳做过的实验,认为波义耳的实验定量性不足。

在精密的定量实验前,这个曾经深信燃素说的化学家也对燃素说产生了怀疑,提出了金属煅灰的增重与燃素无关,而是由于与空气中的某种物质结合的原因,这便是拉瓦锡氧化学说的雏形了。

1.3氧化学说的建立在提出自己的假设后,拉瓦锡想通过从金属煅灰中直接分离空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可他的实验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就在拉瓦锡的研究陷入到瓶颈期的时候,普利斯特里的来访给了拉瓦锡新的希望。

普利斯特里告诉拉瓦锡他用凸透镜加热汞煅灰的时候发现了一种脱燃素空气。

第三章化学革命

第三章化学革命

一、教学目的:1.掌握化学燃素说的建立及其意义;2.掌握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3.了解拉瓦锡、卡文迪许的重要贡献与生平。

二、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授课四、学时分配:2学时五、重点、难点:重点:1.化学燃素说的建立及其意义;2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六、思考(作业):1.什么是“燃素说”?由谁提出?如何客观评价“燃素说”?2.拉瓦锡的重大贡献与名著是什么?3.谁真正发现了氧气?为什么?4.了解卡文迪许的重要贡献与生平。

5.如何评价拉瓦锡之死?是社会还是个人的责任?谈谈你的个人意见。

七、辅导安排随堂辅导八、教学内容:第三章化学革命:拉瓦锡第一节燃烧的秘密1.化学燃素说的建立1669年,德国化学家贝歇尔(1635-1682)在《土质物理》一书中,对燃烧现象作了许多论述,提出了“燃素说”的初步思想.他认为,气、水、土都是元素,又把土分为三种:固定土、油土、流质土.物质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构成它们的这三种土的比例不同.显然,贝歇尔的三种土不过是医药学派“盐、硫、汞”三元素论的变形.贝歇尔认为,油土常存在于动植物中,物体燃烧时,所含的油土逸出,剩下固定土和流质土.这里所述的燃烧过程中油土的变化已显露出燃素说的思想.贝歇尔所谓的油土,即相当于后来的所谓燃素.1703年,贝歇尔的学生,德国化学家施塔尔(1660—1734)把油土改名为“燃素”.总结了各种燃烧反应和观点,系统阐述了燃素学说.燃素学说认为,所有的可燃物都含有一种共同的元素---燃素,一切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煅烧金属时,燃素逸出,金属变成锻灰.锻灰与富含燃素的木炭共燃时,从中吸取失去的燃素,金属又会重生.酒精燃烧时,燃素逸出,剩下了水.物体所含燃素越多,燃烧起来就越猛烈.硫磺、磷、油脂、木炭都是富含燃素的物质,相反,石头、木灰不含燃素,因此就不会燃烧.对于燃烧时为什么一定需要空气的解释是,物质在燃烧时,燃素不能自动分解出来,需要空气将其中的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燃素说还可以解释许多非燃烧的化学反应,如金属溶于酸中是因为酸夺取了金属中的燃素,锻灰溶于酸的缘故.铁置换溶液中的铜是由于铁中的燃素转移到铜中的结果.燃素不仅是燃烧地要素,还是金属的性质,物体的颜色、气味等等的根源.大气中含有燃素,所以空气中会有闪电;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机等等.燃素说几乎解答了当时生产实际和化学实验中所提出的全部理论问题,因而赢得了许多化学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它取代了炼金术在化学上的统治地位.恩格斯指出:化学是“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虽然是化学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它毕竟是一种错误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它便漏洞百出.后期燃素论者对金属经煅烧而增重所给予的解释是,燃素具有负重量或正的轻量.到十八世纪末,人们发现了氧,揭示了燃烧的本质,燃素说也就让位于氧化说了.2.氧的发现氧的发现,应当归功于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和瑞典化学家舍勒.这两位化学家在发现氧的过程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1733年普利斯特利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叫费尔特赫德的小农村里,因为家里贫穷,父母将他过继给他的姑妈.姑妈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神甫.普利斯特利的头脑十分聪明,理解力很强,所以学习成绩很好.在神学院除了学神学和哲学外,对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读牛顿的著作.普利斯特利最珍惜的东西就是时间,他的座佑铭是:终生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1767年,普利斯特利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并授予他哲学博士的称号.这期间他撰写并发表了《电的历史》一书.书中,用通俗准确鲜明的语言对电进行了完整的历史的叙述,同时证明了两个带有不同电荷的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这结论就是后来库仑定律的前身.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利物浦的托尔那博士,托尔那精通化学,他给普利斯特利讲述了许多神奇的化学现象,把普利斯特利引导到研究化学的道路.普利斯特利最感兴趣的是对空气的研究.他把小老鼠放在封闭的容器中,过了几天小老鼠就死掉了.这时,他又联想到他学生时代的一件趣事.普利斯特利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闷死小老鼠的容器中,蜡烛很快熄灭.又在其中放入一盆花,过了一天,花不但没死,还长了一个花蕾.普利斯特利把空气分成两种,一种是能被植物吸收但能使动物死亡的“固定空气”;另一种是能使动物活命的“活命空气”,并发现“活命空气”能使物质猛烈地燃烧.普利斯特利决心制取“活命空气”.首先,加热硝石----制取到一氧化氮----硝石空气.1774年8月1日,普利斯特利利用大透镜聚焦水银灰粉末,一种奇特现象发生了:水银灰粉末微微地颤动起来,几分钟以后,被照的地方出现了小水银珠,并发现有气体放出.普利斯特利移开透镜,点燃了一个干木条,将它着火的一端放入瓶中,木条激烈地燃烧起来,发出耀眼的白光,他迅速取出木条,吹熄了火,把带余火的木条再放入瓶中,啊!小木条的余火又着起来了,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就这样普利斯特利发现了一种新气体,他把这种新气体叫做“脱燃素的空气”.普利斯特利用“脱燃素的空气”对动物呼吸进行实验.普利斯特利还证明,空气中还有一种成分,就是“燃素化的空气”,这种空气不能维持呼吸,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氮气.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氧气,并证明了氧气可以助燃,证明了氧气帮助呼吸,他本来可以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做出科学的总结,揭开燃烧的奥秘,但是非常遗憾,他却没有能做到,他一直到死都坚信那个根本不存在的“燃素”,而且一直都用错误的“燃素说”来牵强地说明新的科学发现,这也说明,人们一旦盲目地相信了一种错误理论,就会使它变成科学进步的桎梏.恩格斯认为,普利斯特利相信燃素说,因而在理论上总结氧的发现和性质时“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途径行进”,因而就在“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1804年2月6日,普利斯特利辞世于美国,他被安葬在萨斯圭罕那风景如画的河岸上.在1874年8月1日,即普利斯特利发现氧一百周年的时候,美国化学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并在这一天创立了美国化学学会.和普利斯特利同时,独立发现氧气的还有瑞典著名化学家舍勒.1742年12月9日,舍勒出生在瑞典波美尼亚境内的斯特拉尔松.因家无恒产,舍勒做了药店的学徒.舍勒在学徒的六年里,阅读了大量的化学著作,作了各式各样的实验,他的第一个成果是用二氧化锰和盐酸作用制出了氯气.1769年发现了氟化氢,并测得这种气体的一些性质.自1773年以后,舍勒一直致力于当时叫黑锰矿的物质的研究,现在知道,当时所说的黑锰矿就是天然的二氧化锰.他用二氧化锰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出了氧气,舍勒把他制出的气体收集到一个猪尿泡里,但他并不把他制出的气体叫氧气,而是称为“助火空气”,同时发现物质在这种空气中,比在普通空气中燃烧得更旺盛.他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空气中也含有这种“助火空气”,不过它同某种叫做“不然气”的气体混在一起了,舍勒曾试图把这两种不同的气体加以分离,但结果都不理想.舍勒的工作已经非常接近得出关于氧气的燃烧理论,但非常遗憾他没能得出这一结果.这一方面是舍勒自己理论思维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和他的“生活圈子”也有关.他有一个知心朋友就是当时著名的燃素理论家瑞典乌布萨拉大学的贝格曼教授.舍勒经常和贝格曼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因此,在学术上手其影响很大,很少接触到相反观点.如果他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许能从燃素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777年,舍勒的名著《论空气与火》出版.1786年5月21日,舍勒因病去世,年仅44岁.普利斯特利和舍勒两人都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氧,但都没有能进一步揭开燃烧的秘密,最后揭开燃烧奥秘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第二节拉瓦锡氧化学说的建立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69年,燃素说创始人贝歇尔
提出: 可燃物 - 油土 = 石土
• 1703年,贝歇尔学生施塔尔完
善燃素说,改“油土” 为“燃素”
化学革命的背景
• 燃素说实例:(A)金属 - 燃素 = 煅灰;
(B)酒精 - 燃素 = 水
• 燃素说的作用:取代了炼金术——燃素说整个十八世纪统
治了化学界——“兴是必要,衰是必然”
• 燃素说的矛盾:
(A)式中燃素增重(即“负重量”) (B)式中燃素减重(即“正重量”)
——量的概念是拉瓦锡的突破点!
化学革命的基础——质量守恒定律
• 利用天平进行研究是他突破燃素说的关键之一。
• 拉瓦锡的第一篇化学论文是关于石膏成分的研究, 他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
歌功颂德的演讲。
• 就这样,狂热过后,法国人终于懂得了
拉瓦锡的价值——二、拉瓦锡之死⑤
• 拉瓦锡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当过征税官,成为“革命”的对 象——试想,假如当初不放弃富有的律师职业,何来如此杀 身之祸?但是,如果不是那个果断的放弃,何有化学史上 的拉瓦锡及其“一死惊天下”?!
• 有人认为,拉瓦锡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他在论文中常常不提或很少提及 别人的研究工作,这一点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这是否与其个人恩怨
有一定关系呢?
• 总之,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征税组织成员,以惊人的
速度审判所有人并宣布死刑——1794年5月7日开庭审判,24小时内执行。
• 拉瓦锡对岳父耳语道:“放大胆些,这只不过一刹那的事,然后—— 就是永恒。” 他第四个登上断头台,泰然受刑而死……
②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 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 质分类的新体系;
③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 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 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化学革命的背景
第三次是19世纪上半叶原子-分子论的建立。 第四次是1824年,德国有机化学家维勒首先从无机物
人工合成了有机物——尿素。
第五次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总结
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化学史上的几次革命②
在现代化学时期,革命性的标志人物与事件 也很多,尚未形成一致看法,但是哈伯关于合成 氨的贡献,以及特罗斯特关于原子经济性与绿色 化学的贡献,从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 影响上看,无疑是继拉瓦锡发起的氧化学说化学 革命之后的两次极为重要的化学革命,它们分别 深远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20世纪和21世纪。
• 他请求缓刑几日,将正在进行的“汗”分泌研究完成——“… 我只请求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祖国多做一点贡献”——遭拒 绝
• 他主持的法国科学院和他创建的实验研究中心被封闭——抗 议——以“对抗新政府”而被罪加一等
二、拉瓦锡之死②
• 行刑前,律师又一次提醒法官顾惜拉瓦锡的发明创造以及正 在建立起来的新科学,顽固而冷酷的法官粗鲁地回应:“共和 国不需要科学,只需要正义”。
二、拉瓦锡之死④
• 拉瓦锡死时仅51岁,一死惊天下:“他们可以一瞬间把他
的头割下,而他那样的头,百年也许长不出一个来”(著名数学
家拉格朗日)
• 历史总是具有愚弄性——拉瓦锡死后,随着革命政府罗伯斯 庇尔的失败,法国终于为拉瓦锡举行了庄重和盛大的追悼会; 而且,佛克罗伊反过来对拉瓦锡表示悼念,还在追悼会上做了
自由带领人民 (1830)
二、拉瓦锡之死①
• 为建立实验室贷款五百万法郎入“包税公司”——1789年法 国爆发革命——1793年革命委员会下令逮捕“包税公司”所有 成员——世界驰名的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瓦锡向革命委员会求情 不成,主动入狱
• 在入狱到被处死的7个月中,他仍痴迷于化学研究,写了8部 化学著作,意于将其贡献给后人——“情愿被剥夺一切,只要让 我当一名药剂师”——遭新政府的拒绝
二、拉瓦锡之死③
• 除马拉外,拉瓦锡在科学界还有其他的“嫉妒者”——他就是化学 家佛克罗伊。他本人也是科学院的院士,曾经是一位很早就同革命党人
的国会有着密切联系,并对科学院进行过迫害的神秘人物。他在危难之际, 也曾在多方面受到过拉瓦锡的保护,但是却反而施展诡计企图解散科学院, 直到最后动用了国会的暴力而达到了目的。
化学史系列谈之三
化学革命:拉瓦锡、哈伯、特罗斯特
授课老师:
化学史上的几次革命①
一般认为,近代化学时期发生了五次重大的突破,使
得化学大厦牢固地确立起来。
第一次重大突破是17世纪中期,波义耳提出了科学的
元素概念,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第二次是18世纪下半叶,拉瓦锡提出了燃烧氧化理论,
建立了科学的化学燃烧理论,促进了化学的迅速发展。
拉瓦锡
成名于“化学革命”, 牺牲于社会“革命”!
A L Lavoisier(1743-1794)
一、拉瓦锡生平
• 法国律师家庭出身——爱好化学——20岁大学法学
系毕业后当律师——“大城市照明”征文获奖——放 弃赚钱的律师职业
• 专攻化学——25岁
法国科学院院士—— 谋求科研经费当征税 官——1794年死于 “法国大革命”
• 除此之外,人们还对拉瓦锡之死别的因素进行了许多的 思考……
1.科学与财富的关系 2.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3.科学家人品与学问的关系 4.…
三、拉瓦锡化学革命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 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
①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 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 结果,当时的极左政府也不顾许多著名科学家呼吁赦免他 的请求,坚持以“超过法定数4%的收入,谋取6-10%的利润”的 罪行在1794年5月8日将拉瓦锡送上断头台。
• 其他原因——学术上的“个人恩怨”:法国大革命中,第 一个揭发攻击他的是雅各宾派领袖马拉。马拉在革命前研究过 燃烧学说,曾申请加入法国科学院,当时负责人拉瓦锡认定他 的《关于火的特性的研究》一书并无科学价值,断送了马拉的 科学家美梦。出于个人恩怨,马拉在《人民之友》上著文抨击 拉瓦锡是品行恶劣的阴谋家。虽然不久马拉被吉伦特派的支持 者所杀,但是拉瓦锡的厄运并没有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