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诗:《 一颗星儿 》及赏析

合集下载

胡适作品_胡适散文集

胡适作品_胡适散文集

胡适作品_胡适散文集
•胡适作品_胡适散文集
•胡适:我的母亲
•胡适:高梦旦先生小传
•胡适:我九年的家乡教育五
•胡适:丁在君这个人
•胡适:庐山游记
•胡适:追忆曾孟朴先生
•胡适:铸材成器之方
•胡适: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防身的锦囊
•胡适:新生活
•胡适:儿子一定要孝顺父母吗
•胡适:没有胃口与信心浅薄
•胡适:大宇宙中谈博爱
•胡适:李超传
•胡适的诗:梦与诗
•胡适的诗:《一颗星儿》及赏析
•胡适的诗:我的儿子及赏析
•胡适的诗:四月二十五夜•胡适的诗:老鸦
•胡适的诗:一念
•胡适诗歌
•胡适的诗:“威权”
•胡适的诗:乐观
•胡适: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胡适: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

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知识点笔记: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知识点笔记:新诗

新诗(一)第一节新诗的诞生“作诗如作文”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要求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的散文化,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

“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胡适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胡适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明白清楚,抓住并剪裁出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平实。

其中《一颗星儿》《“威权”》《一颗遭劫的星》等,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因此《尝试集》被称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早期白话诗分为两类:一是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

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周作人的《两个扫雪的人》等。

另一类则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思索,如胡适的《鸽子》,周作人的《小河》,沈尹默的《月夜》等;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胡适的《一念》等。

这些诗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在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形成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和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谈谈胡适新试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

谈谈胡适新试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

他指斥“律诗真乃小道尔”,公开反对旧诗词的滥调套语和呆板生硬,反对用典对仗,主张废止格律,提倡用俗语俗字写今日社会的情状。

胡适所追求的,就是要在中国掀起一场“诗体的大解放”运动,而其目的就是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的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文学的可能性。

”可以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文学由白话文的推广普及以及新诗的创作的风行而呈现出勃勃生机,胡适的文学主张基本实现了,可是胡适的目标不仅在此,在《新青年》上论及“新思潮的意义时”,胡适把文化革新分解为四个步骤:1.“研究问题”、2.“输入学理”、3.“整理国故”、4.“再造文明”。

他希望构建一个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机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吸收西方科学理论以佐研究,在认真整理“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误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15最后才能创造一个建立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而又能兼收并蓄世界先进科学理论为我所用以完善自身的新文明。

这是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国文化设计的发展道路,也是他这期间最主要的学术成就。

胡适发表的《谈新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一篇新诗理论方面的文章。

文章肯定了当时新诗的成绩,肯定了“诗体解放后诗的内容的进步”,对新旧诗的比较、新诗的音节、新诗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甚至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浅入浅出,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阐理有余而抒情不足;有些诗平铺直叙,节奏感不强,几近分行的散文。

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他的才情似不近诗,这就使他的新诗创作与他的诗论倡导不相平衡。

胡适 尝试集

胡适 尝试集
胡适还写过一首《梦与诗》,其中有这么几句:“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这几句也被谱典传唱。一个现代诗人,有两首诗能流传坊间,应当说已是比较幸运的了。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啊!我想,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胡适的诗,明白如话,甚至老实得有些笨拙,但总能给人点点感动,缕缕回味,我想,这应该是真诚的力量。胡适的诗有点像《诗经》,都是有感而发,看上去平淡,其实是有深厚的生活背景的。有人谓胡适的诗只有史的价值,我不能同意。胡适的不少诗歌,今天读起来,也还不失其韵味。这首《一颗星儿》也是我喜欢的:
我喜欢你这颗顶大的星儿。
可惜我叫不出你Biblioteka 名字。 平日月明时,月光遮尽了满天星,总不能遮住你。
今日风雨后,闷沉沉的天气,
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
回转头来,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

20年代诗歌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过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等几个阶段。

】1、【新诗诞生之前已经有“诗界革命”的探索。

】中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

(文学殿堂里,诗为崇高地位,被视为文学正宗,甚至被当作“经”。

)从周朝初期开始形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曾出现过大批杰出诗人和优秀作品,曾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辉煌的诗歌时代,但是,发展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却出现了不可遏制的衰败趋势,也激发起许多有识之士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清同治七年(1868年),黄遵宪(1848—1905,南社诗人)率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并致力于"新派诗"的创立,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诗歌纲领,主张打破一切禁制,但这些理论却没能在实际创作中得以实现。

黄遵宪的新派诗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旧诗格律写新事物、新思想;一类在保持传统诗歌应有的韵律和节奏的基础上,尝试着打破旧诗格律。

由于他的新派诗主要还是利用旧形式,诗歌语言也主要来自于古籍,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晚清宋诗运动的影响,因而在当时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自序》从诗、人、事的关系方面,主张打破一切禁制,强调“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并且尝试“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这是一次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

梁启超指出,黄遵宪诗中“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神思想上未之有也”。

】清光绪22年(1896年)至23年(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根据资产阶级改良派融合佛、孔、耶三教创立"维新运动"新学(即西方社会科学)的思想,开始试作"新学之诗"(又称"新诗")。

胡适的白话诗集

胡适的白话诗集

胡适的白话诗集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洒脱的思想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以白话诗的形式表达的,这些白话诗展示了他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胡适的白话诗集。

胡适的白话诗集中有许多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重要的是如何去拥抱和感受这个过程。

在《向阳而生》一诗中,他写道:“朝阳如此摇曳,一缕射在树冠;草地麦田全都燃烧,人们任欢快扑向土地。

”这句诗描绘了阳光的明亮和人们蓬勃向前的姿态,传达了他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

胡适的白话诗中也凸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切。

在《塔上》一诗中,他写道:“桥上过车已如清梦,塔上钟声已如生活。

”这句诗以桥上车流和塔上钟声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和琐碎事务的疏离感,以及他对于梦想和精神享受的向往。

通过这样的写作方式,他呼吁人们应该转变对生活的态度,从琐碎中找回真正的快乐。

胡适的白话诗中也经常探讨和表达了他对知识和学术的热爱。

在《剪草山楂树》一诗中,他写道:“割草赶猪我无非记诵着虚无的理论,但正是因为我在这一切的背后明白着:杨缴因为儿子考试项死才要读书。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于知识和学习的渴求和重视,以及他对于知识背后力量的认识。

他呼吁人们应该用心去学习和思考,明白知识的真正价值。

胡适的白话诗以其独特的表达和深邃的思考,给人们启示和思索。

通过对于人生、社会现象和学术的深入剖析,他引领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去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拓宽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和文化视野。

总之,胡适的白话诗集是他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

他用白话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用洒脱的笔触描绘社会的百态。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和思索,也为中国现代文化史增添了独特的一笔。

《尝试集》百年阅读史上的另一种读法——以废名的《谈新诗》为中心

《尝试集》百年阅读史上的另一种读法——以废名的《谈新诗》为中心

句、措辞和音节等文本问题展开的论争,但这一类
刘半农、沈尹默、鲁迅、周作人、康白情、“湖畔诗
“笔墨官司”往往拘囿于古典诗歌的“阅读程式”,
人”、郭沫若、冰心等诗人的诗作。开头两讲从 《尝
未能产生深远影响。
从出版前的预热,到文学历史现场的阅读接
试集》 谈起,第三讲 《新诗应该是自由诗》 也由胡
适的诗说开去。在第一讲的开篇,废名便将自己的
证,那些与“诗体大解放”“作诗如作文”等策略性
前,《新潮》 已经刊登了 《尝试集》 的一则广告,宣
宣言存在互文关系的部分必须被反复强调;作为新
传语如下:“诸君要知道胡适之先生个人主张文学革
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最具先锋意识的文学实践的
命 的 小 史 吗 ? 不 可 不 看 胡 适 之 先 生 的 《尝 试
论 断 构 成 了 废 名 论 诗 的 逻 辑 起 点 。 在 《谈 新 诗》
歌“内容”的革新,此类“内容”主要指涉以现代
中,废名一以贯之地将“旧诗”的一般形态视为
思想观念和现代文化精神为主体的价值内涵。例
“散文的内容”与“诗的文字”的结合,将“新诗”
如,有研究者指出 《尝试集》“在诗意主旨上,主要
定型的自由语言形式的描述。尽管对于“文字”的
的内容”与上述“内容”无关,废名强调的是一种
辨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废名的诗学观念,但需要注意
既非形式意义也非价值内涵意义上的诗歌“内质”,
的是,“文字”即语言形式在废名的诗论中并不占据
以“情感”为中介在作者、诗歌文本与读者之间互
核心诗学范畴的位置。在废名看来,“我们的新诗首
有‘节’‘烈’观念,没有等级意识,而是世界现代
处论述,可以将“诗的文字”理解为中国古典诗歌

胡适名言名句摘抄

胡适名言名句摘抄

胡适名言名句摘抄1、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2、因为他是一个“终身反对派”,所以他不能不反对独裁政治,所以他从苦痛的经验中悟得近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特别重要的是反*党派之自由”。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3、我所说的,是从做父母的一方面设想的,是从我下人对于我自己的儿子设想的,所以我的题目是“我的儿子”。

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居功,决不市恩。

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

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我的儿子》4、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兰花草》5、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6、我不能做你的诗,正如你不能做我的梦。

7、我记得民国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厅的时候,署名营救你的人之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马通伯与姚叔节。

我记得那晚在桃李园请客的.时候,我心中感觉一种高兴,我觉得这个黑暗社会里还有一线光明:在那个反对白话文学最激烈的空气里,居然有几个古文老辈肯出名保你,这个社会还勉强够得上一个“人的社会”,还有一点人味儿。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8、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梦与诗》9、世界上有那么多好书好电影好动漫注定看不完,我们对这个事实该持何种态度?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10、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1、飞鸟过江来,投影在江水。

乌逝水长流,此影何尝徙?风过镜平湖,湖面生轻绉。

湖更镜平时,毕竟难如旧。

为他起一念,十年终不改。

有召即重来,若亡而实在。

12、我那时年纪还轻,不懂得世事。

我以为这“复活日”应该是一个极精致,极美的少女像,不带着一毫人世的经验,平空地醒来,自然光明庄严,没有什么过恶可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诗:《一颗星儿》及赏析
我喜欢你这颗顶大的星儿,
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

平日月明时,月光遮尽了满天星,总能遮住你。

今天风雨后,沉闷闷的天气,
我望遍天空,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
回转头来,
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地。

赏析:
胡适创作的新诗应该说并不多,他1920年2月初版的《尝试集》,到1922年10月就出了第四版,其中大多数是半旧不新的诗,或勉强可称为诗的诗,只因为他在理论上极力为新诗开路,所以人们也把他归为新诗人了。

胡适其实是没有诗歌天分的,至少应该说成是缺乏诗才。

他不象郭沫若那样有狂放的才气,颇得李白之风;也不象冰心那样小巧玲珑,婉约隽永,颇有易安居士的气象;胡适也没有徐志摩诗歌的灵动飞扬,缺乏真正诗人的想象力......
《一颗星儿》这首诗,其实不象诗而更象散文,诗歌不同于散文,主要在于节奏与韵律。

这首诗就有点缺乏节奏与韵律,语调有点平淡无奇,缺乏起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