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战略大决战
课件4: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2. 4 月 23 日,解放军占领 南京 ,宣告了延续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全中国,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台湾 。
试一试:在地图上找一找解放军强渡长江的位置?
渡江战役 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回眸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三大战役
自学指导一
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参战部队
1948年9月— 11月
东北野战军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中原.华东野战军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东北.华北野战军
领导人 地点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 林彪.罗荣桓.
粟裕.谭震林
学习探究
如果你是 平津战役 的统帅,你 采用何种 战略战术? 淮海战役期间, 东北野战军80万挥师 入关,同华北两个兵 团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华北解放军
平津战役
历史回眸
东北北解放军
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军总部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月,共歼灭和改编国民 党军52万余人。
“钟山风雨起苍黄”中“钟山”是指什么地方?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表达了毛泽东怎 样的革命思想?
思维拓展
综 述 三 大 战 三大战役的胜 役 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 的 党的政治统治,共消 历 灭 国 民 党 军 队 150 多 史 万人,国民党的主力 意 基本上被消灭,全国 义 的解放已胜利在望。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③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名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短片,讲述战役经过,战况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能力。
③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山,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和识别,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是本课的重点。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的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了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南京的解放,则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因此,这两部分均为本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和渡江战役的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课本中只单一介绍了军事方面的原因;除了这一原因外,还应包括政治、经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以及政权的性质等方面的原因。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想一想
南京 • 1.“钟山”指的是哪儿? • 2.“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 渡江战役 • 3.你怎样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 学霸王”?
霸王指项羽,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 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主席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和全军 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 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 渡 江 战 役 示 意 图 )
安
( 中 路 )
南京 江 江阴
巢湖
( 东 路 )
江 镇
苏
上海
贵池
湖口
江
( 西 路 )
徽
西
浙
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18课
辽沈战役
时间 地点 参战部队 指挥员 歼敌人数
1948年9月至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 至1949年1月
东北
东北解放军 林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荣桓
以徐州为中心 的广大地区
中原解放军和 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陈毅、邓小 平、粟裕、谭震林
华北
东北解放军和 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 聂荣臻
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 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 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利。
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和朱德在1949年4月向解放军 下达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 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 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案 新人教版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学法
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
教法
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板
书
设
计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导入
新课
《大决战》片段
播放视频片段,问:你想知道这段历史是吗?请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本节课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尤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确保了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难度较大,较难理解的教师重点讲述,充分调动师生的互动意识。
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估时
落
实
课
标
解
答
课
标
二、渡江战役
1、时间
1949.4
2、结果
解放南京
3、国民政府垮台
1、导思:南京解放有什么重要作用?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从人民、中共和国民党三个方面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
使用人
编号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日期
教
学
目
标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掌握三大战役的名称、时间、地点、意义;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时间、意义。
基础解读一、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①时间:1948.9②领导人:林彪、罗荣桓③先占锦州(“门”)④意义: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解放。
辽沈战役形势图2、淮海战役(中间突破)(1)时间:1948.11(2)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3)中心:徐州(4)胜利:在河南东部陈官庄全歼敌军,共歼灭和改编军队55万余人(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6)人民支持: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说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
淮海战役领导人: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淮海战役形势图3、平津战役(瓮中捉鳖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1)时间:1948.11月开始。
(2)意义:①歼敌52万余人,华北基本解放。
②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初,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傅作义被称为民族英雄。
平津战役形势图二、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1、时间:1949.42、领导者:毛泽东、朱德3、意义:1949.4.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4、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了今天的台湾问题。
渡江战役形势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拓展延伸1、三大战役概况三大战役的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诗词欣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是毛泽东在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渡江战役2)、这一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什么意义?1949年4月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政权垮台3)、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大江是指?“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指?长江南京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评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是八年级历史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课程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并对战略大决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3. 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全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三、教学内容分析1.战略大决战的背景: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包括日军侵华的残暴行径、抗日战争的形势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等。
2.战略大决战的过程:详细描述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包括决战的目标、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战役的展开和战术的运用等。
3.战略大决战的意义:分析战略大决战的重要意义,包括挫败日军侵略、凝聚全国抗战力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意义,并掌握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及主要事件。
2.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理解并感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全民族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程度: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解读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2. 图片展示:通过展示与战略大决战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战略大决战的过程和主要事件。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并共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过程安排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导入与启发: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战略大决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2. 讲授与讨论:通过课堂讲述,介绍战略大决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2、分析说明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国民党军实力占绝对优势。
2、再用多媒体展示1948年秋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解放军实力大幅度提升,国民党军实力相对削弱,国共两党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崩溃。
这节课学习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二、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两个版块: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战役安天下四、学习第一板块:三大战役定乾坤多媒体展示:(1)1948年9月—1949年1月(向学生说明这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时期)(2)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大战役名称及大体位置)〈一〉辽沈战役:1、中共中央为什么把战略首战放在东北?用多媒体展示三个材料,通过学生读材料分析和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一下作为一个战役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让学生按学习战役的方法再读本目内容,把重要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并识记下来。
4、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本目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5、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哪里?为什么最先攻打锦州?(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领导及我军高级指挥的英明决策和智慧,也突破了本目的难点)6、老师总结: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重点给学生强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站也震撼了蒋家王朝,过渡到第二目。
过渡: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调集重兵云集中原,试图与中共主力决战,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打响。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1、渡江战役时间、指挥、结果?(独立完成) 渡江战役 时间:1949.4 指挥:毛泽东、朱德 结果:解放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1927-1949) 的国民党政权,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 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本节课出现的图表、看过的内战题材影视作品以及 课本96页从敌我双方的方针政策、指挥、部队士气、人心 向背、及国共两党性质分析)(小组合作)
任务:1、3、5、7组分析国民党,2、4、6、8组分析共产党,
方式:小组合作以擅长形式3分钟展示. 形式:情景剧、演讲、顺口溜、各种图示等。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长 春
围 锦 打 援 关 门 打 狗
廊
辽沈战役中,解放军进攻锦州
沈阳
黑山、 大虎山
锦州
东北人民解放军
塔山
辽 西 走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
海州 商丘
徐 州
碾 庄
陈官 庄
双堆集
蚌埠
淮海战役中支前的民工
中原解放军和 华东解放军
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北解放军和 华北解放军
渡江战役
1949年4 月
毛泽东 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推 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 朱 德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自主学习一:
三大战役
阅读课本P92—P95第一子目录,圈出下列问题答案,做好批注, 小提示:注意阅读93页课本图片。 并尝试记忆,5分钟后提问 名称 时间 指挥员 作战部队 影响 意义 解放 huá n 东北 辽沈战役 1948.9-- 林彪 1948.11 罗荣桓 东北全境 人民解放军 三大战 刘伯承 奠定解放 役基本 上消灭 陈毅 华东人民解放军、 长江以南 了国民 淮海战役 1948.11-- 邓小平 中原人民解放军 1949.1 各省的基 党的主 sù 力,大 粟裕 础 大加速 谭震林 了解放 战争在 林彪 华北全境 全国的 华北人民解放军、 平津战役 1948.11-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胜利。 1949.1 基本解放 聂荣臻 zhē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6年
6.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历史后,方芳知道了三大战役胜利的战略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解放了东北、华北全境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二、预习重点:1.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2.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预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课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二)局部揣摩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多万。国民党军主力收缩到、、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三、系统建学
(三)课堂限时作业(评学阶段)
课题:《战略大决战》
班级:姓名:成绩:
1.20世纪40年代的老百姓,首先看到的是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哪一次战役?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解放区民工支前运输队一边推小车,一边唱道:“一串小车一条龙,接连不断向前行,吱油油!吱油油!一天走不断,一眼看不到头。”这种场景较多地出现在哪次战役中?
A.平津战役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辽沈战役
3.三大战役中,东北解放军参加过两次,它们是
①辽沈战役②渡江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北京的文物古迹之所以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归功于北平的和平解放,率领北平守军接受和平改编的将军是
A.张治中B.李宗仁C.林彪D.傅作义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
9.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
A.抗日战争胜利B.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C.三大战役胜利D.青化砭战役胜利
10.你作为“1945年大事记”节目的编导,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7.历史老师制作了一个“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覆灭”的课件,请你替老师计算一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大陆的时间
A.21年B.22年C.23年D.24年
8.历史课上,大家正在探讨人民解放战争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就能取胜的原因,你认为应包括
①解放军英勇作战②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国民党力量弱小④中共的正确领导
①日本无条件投降②中共七大召开③毛泽东赴重庆谈判④《双十协定》签署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6、填表
名称
时间
战绩
意义
渡江战役
(三)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导学阶段)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展示
二、拓展深学
1、阅读教材第100页“活动与探究”题中的“解放战争开始的力量对比”,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借助此问题从而总结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综训94页探讨交流第4题)
名称
时间
领导人
参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队
意义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辽沈战役,人民解放军攻占,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解放军攻克,解放东北全境。
4、淮海战役以为中心,这里的国民党军向西南逃窜,在
解放军全歼,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
的基础。
5、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先后攻克、等城市,
的国民党军在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于1949年初,和平解放。
3611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执教教师:备课组长签字年级主任签字(一)自主学习(自学阶段)
一、预习目标
1.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2.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2、温故知新: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哪一年国民党在这里建立国民政府?这个政府统治中国多少年,什么时候被推翻?
3、中考链接
[2011·襄阳]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渡江战役D.淮海战役
[2011·鸡西]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其中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2011·深圳]下图是位于江苏省徐州市的一处大型雕塑。这座雕塑纪念的是解放战争中的哪一次战役()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