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

合集下载

读薛法根组块教学组有感

读薛法根组块教学组有感

从儿童视角出发,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读《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有感孙秀娥薛法根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也好,教学也好,我们的教师需要智慧!什么是智慧?知识不是智慧,技能技巧不是智慧。

智慧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善良的心;二是现实的生活实践;三是深刻的思考。

我们理应追求教学的智慧!”薛老师建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名特教师经验层面的借鉴模仿上,真正的学习应该用教学心理学的原理,对名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做出科学的分析,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剥离了名特教师的艺术个性,显露出真正的科学规律,我们教学也就有了自己的风格。

同样,薛老师也变向的告诉我们对待孩子,我们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不能让孩子变得势力和现实,有时候面对作文时候,似乎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失语症”,越来越不会写作了。

好多老师认为该教的都教了,甚至是倾尽所能,倾囊而出了。

曾一段时间以来,本人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也一度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

但当读了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一书之后,重新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时候,我才猛然醒悟,孩子无话可说,作文写不出内容,有时我们的写作内容远离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无法感同身受,自然也就无法用鲜活的语言来表达;要么是我们解读教材不到位,阅读、习作指导无法;要么是我们缺乏适切的评价方式,无法让学生保持对作文的“适当温度”,缺乏对学生写好作文的情感支持……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进行更规范的表达,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要孩子“邯郸学步”,患上“失语症”呢?下面,让我们来重温一下本书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些策略。

一、积累素材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是多么的重要。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

2022《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

《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读书感悟一直就喜欢薛法根老师,觉得他上课简约而不简单,幽默而又睿智。

但一直没有去系统地学习过他的组块教学。

这次寒假,特意买了本薛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已经是一本老书,关注语言的教学理念已经并不新鲜了,里面所列举的课例很多都是苏教版教材的,但我仍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引发人们思考的好书。

部编教材本身就很关注语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但是组块教学的教学策略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仍具有指导意义。

打开书,首先看到的是薛老师为自己这本书所作的序《说自己的话》。

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说自己的话,就是不重复别人的话。

别人的话也许很有道理,让你受益匪浅,但究竟是别人的思想。

你说了一万遍,也只是重复了一万遍,不会变成你自己的话。

做老师的,不能把书本上、教参上,或者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话,简单地搬到你的课堂里,煞有介事地说给学生们听。

要知道,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生或许比你更早看到过、听到过这些有道理的话,甚至比你知道的还要多。

唯有你自己独到而深刻的思考和见解,才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才会唤醒那些倾听的耳朵。

当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心不在焉、听而不闻的时候,你先要检讨的是自己。

不读书,不思考,你就会变得平庸而无趣,到时候只能人云亦云,重复别人说过无数次的话。

联想到自己,我觉得这正是我要努力的地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最不缺乏的就是课堂实践,但缺乏读书与思考。

我常常以工作琐事太多为由,少读书,少思考,只满足于备好了课,完成了教学,改好了作业。

一日日耕耘于课堂,看似勤劳,也自诩勤劳,看到有学生上课不能专注于课堂,我常会觉得问题出在学生,但其实最该反思的是自己。

我喜欢开头的序言,它给了我阅读的期待,便忍不住读了下去。

阅读中,我懂得了“为言语智能而教”就是从儿童智能发展出发,确定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由此聚焦教学核心目标,重组语文教学内容,并贴近儿童的学习心理,设计板块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解决“高耗低效”的难题。

拨动儿童言语智慧的弦——薛法根老师《雷雨》教学赏析

拨动儿童言语智慧的弦——薛法根老师《雷雨》教学赏析

拨动儿童言语智慧的弦——薛法根老师《雷雨》教学赏析作者:汤靓亮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期汤靓亮薛法根老师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从儿童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聚焦文本教学价值,结构简单,深入浅出,充满智慧。

戊戌初夏,有幸观摩学习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

薛法根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课程年段要求,设计了三大教学板块———板块一:集中识字1.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逐字组词,理解词义,范写字形。

3.词性分类,词不离句,朗读三个动词所在的句子。

板块二:读句段,知意思,明结构1.逐句朗读,理解句意,学习简单句的表达要点。

2.逐段朗读,梳理层次,知晓行文结构。

板块三:给出支架,运用表达说说雷雨前后事物的变化。

课的结构是“纺锤型”,或者说“橄榄型”。

从字词教学这一小切口入手,循序渐进。

由词到句的学习过程始终根植在学生运用词语、理解句子这一核心思想中,所以,课堂的中段非常饱满。

当学生对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话理解之后,迅速切换到第三板块,给出支架,运用表达。

朴实简单的设计,灵动生成的对话交流,无时无刻不在拨动儿童言语智慧之弦。

一、让儿童的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薛老师在第一个教学板块中,用最简单的方式———组词,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语。

他多次强调:“一个字可以组很多词。

一个字出现在不同的词中,你也要会认。

”二年级学生在给“压”“户”“扑”三个字组词时,表现出丰富的词汇储备。

这说明,让儿童的语文学习从现有经验出发是一条通途。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生彼此互相学习;通过组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体会生字的具体意思。

薛老师既指导学生读对生字的音,了解词语的义,还示范书写,让学生认清形,会正确书写。

薛老师一直主张:学生会的内容,老师不要教,要让学生充分地来交流;学生不会的内容,老师要准确地教,让学生充分地学。

因此,薛老师在课堂里,总能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转化,或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一目了然。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

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2篇薛法根课例心得体会1这篇课文,我是备得很仓促,备课的重要理念是:“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

”这种爱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当中的,需要孩子用心阅读,用心感受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一、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的也就是要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这是非常科学、全面的,但是我们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的语文课会走样,会变异。

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课堂都有,合作的、探究的,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都离不开语言的学习。

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语言训练”的词语。

这篇的第一个环节“听写词语”,你所听写的词语是有目的的,是要同学积累、归类。

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成为我们学生自己的语言。

“诗意”这个词语是非常时尚的词语,可惜学生没有用起来。

第二个环节:提示阅读方法,关注细节,感受语言。

关注这篇课文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的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蕴含的感情,透过字词感受语言。

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很多,学生交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第八自然段中“爸爸直奔医院”,这是多音字,这个“奔”字,能看出爸爸和妈妈心心相印,还有“叮嘱”这个词语,这个叮嘱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话语中所提出的喜欢的一种关注程度。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感受的。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取舍呢?应该说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发现的能力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目标。

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前提,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精彩的,让更加经典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来表达,不但能体现他们在思想上长进,还能看出他们在语文上的发展。

交流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点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肯定他,你要充分地肯定他,不足的地方要指出,要加以完善,我注意引导。

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理解,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联系前文和后文进行思考。

这些同学是会读书、会学习的。

学生的发言,如果老师不评点,你一点拨之后,他就会倾听,他就会学习。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

薛法根——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何为“清简”?在《汉典》中初见于《后汉书·赵咨传》:“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

”意为为官“清廉俭约”。

在以后的诗文中,则常常含有“简约”、“清新简练”等意味,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气韵闲旷,言词清简。

”明代袁宏道《哭刘尚书晋川》诗:“百八串珠不离手,言谈清简风飕飕。

”而在现代文本中,“清简”一词却似乎不常见到,倘若要用形象的方式诠释“清简”的内涵,不妨用三个隐喻:一是浅近中的深刻,如“禅”。

佛家善用浅近而优美的故事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显得空灵、智慧。

夏丏尊先生曾与弘一大师同住白马湖畔,见他只吃一道咸菜,便问“难道你不觉得咸菜太咸了?”答曰:“咸有咸的味道。

”后见他只喝白开水,又问“难道你没茶叶?不觉得太淡了吗?”答曰:“淡有淡的味道。

”明白如开水的清简之语,透露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二是简约中的丰富,如“画”。

中国水墨画素来崇尚简约之美,《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漂浮水面,一个渔翁独自垂钓,几笔微波外皆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面空旷寥廓、寒意萧条的气氛,给人留下意蕴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寥寥数笔,就把生灵活现又意趣盎然的虾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简单的线条与墨色,却蕴含了无比丰厚的韵味,正如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清简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姿态,由简入繁易,而由繁入简难。

三是清淡中的诗意,如“茶”。

茶生于天地之间,本性清淡幽雅,一杯在手,清新淡雅,平淡的日子便弥漫着闲适与诗意。

常言道“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心灵犹如竹简一般,平和淳朴;处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这便是中国的“茶道”,也是中国人清简生活的诗意写照。

清简本源于生活,而与语文又有着天然的联系。

杜牧《阿房宫赋》开篇气势磅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将六国败亡,秦皇一统,残民自逞,骄奢淫逸,以寥寥十二字概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史诗式简约美。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后感1薛老师在书中说:'作为语教师,面对学困生,面对教学中的难题,不应回避,而要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去解困、去解难。

有了这样的专业精神,才会在求解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会构建起属于你自己的教育学,获得属于你的专业尊严!'我在薛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感受到一个语教师深邃而独特的思考,他总是在看似平易中寻得语的特有味道。

我很高兴在众多节中,读到对儿童的呵护与潜心解读。

这是一位语教师的人情怀中最闪光的地方,一个没有心怀童年世界的老师不能迸发出颇具灵感的教学体悟。

薛老师在书中提出'只教不懂,不教已懂的',让我受益匪浅。

他提倡'三不教':学生不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可以弄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可以不教。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向薛老师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疑难问题,再由师生共同梳理提取堂上学生合作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堂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学讲堂的新鲜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事,而不是三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薛老师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体验教学'的重要性,他说,没有经历,就没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成长。

当然,薛老师提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要的'、'好的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无言的老师'、'无限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可能'、'教育不求快而求真,不求出名而求实效'、'教师在堂上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

'等教育思想都让我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不曾把心放在高处的教师,看见的只能是满身的疲劳和满腹的牢骚。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追寻情感充盈的课堂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追寻情感充盈的课堂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追寻情感充盈的课堂
朱秀明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的语文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这一句话总是萦绕在我脑际。

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文为心声,歌以言咏",文章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重视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味,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情感的熏陶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努力追寻的。

【总页数】1页(P15-15)
【作者】朱秀明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红旗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关于《爱如茉莉》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J], 李洁
2.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的词语教学观 [J], 曾玲玲
3.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朗读教学试论 [J], 姚彩华
4.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拾遗 [J], 顾建荣
5.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拾遗 [J], 顾建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读薛法根文章摘录

研读薛法根文章摘录

研读薛法根文章摘录▴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

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学会相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

教学生阅读文本,就是要教会他们透视文本,触摸文本中隐藏着的人生智慧;教学生阅读文本,更要教会他们立足文本,捕捉文本中隐藏着的言语智慧。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言语智慧。

●阅读教学中仅仅在个别词句上“精雕细刻”、“斤斤计较”,忽视甚至丢掉了对重点语段整体结构的阅读把握,就难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误区。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隐的表达结构,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可以促进学生对类结构文本的自觉阅读。

▲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这种言语意图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表达出来的。

每一种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

△从“讲课文”到“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而从“教语文”到“育智能”,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语文教材在语言上应该有三个层次: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适合儿童吸收和内化的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

▵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能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任务,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晰起来。

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

▴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提出了用三种眼光看教材的思想: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教材文本语言的三个层次: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教学结构简约:教学中体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用语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智慧:语文课堂的自觉追求2016-09-20薛法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具有某方面的智能优势,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

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智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学应该创设适合学生言语学习的“聪明环境”,在积极健康、富有“营养”、充满情趣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潜能的持续发展。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在人在这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才是“更为本质的行为”。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将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一、在倾听揣摩中磨练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的心理敏锐感,这种心灵的敏感是需要反复锤炼与打磨的。

美国作家桑伯格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有这样的体会:“在我写作时,句子栩栩如生,动词翩翩起舞,名词色彩闪烁,余音缭绕。

”对言语特殊的形象感、敏锐感来源于他毕生对言语的研究,在80岁高龄时,他“仍在研究动词以及任何衔接名词的奥妙”。

可见,言语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个体的言语智慧优势潜能只有在长期的言语学习、研究、磨砺中才能得以真正显现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从而磨练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

尤其是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更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如在《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对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句的体会,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静心揣摩的:师:感人至深的文章需要静心体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令你心中一动的词句,最好静下来,想一想:这个词、句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写?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将自己的感受写在词句边上。

生: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来,了不起!对这个句子,还有不同的感受吗?生:我读到这里,心想:老天鹅的胸脯和翅膀是肉长的,砸在这坚硬的冰面上,肯定很痛,也可能会受内伤。

但是,为了找到食物,为了能够活下去,老天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往冰面上砸,这是多么伟大啊!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来体会的,所以很真切!生:我觉得“像石头似的”这个比喻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了老天鹅很硬。

师:“硬”在哪里?再往深处想一想!生:“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师:所以,老人称它是“破冰勇士”!生:“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它一次又一次地扑打,不停止。

师:说得好!所以,老人又称它是“顽强的破冰勇士”!一般地讲,我们总是将静态的比喻成动态的、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

这么美丽的天鹅,却比喻成了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个比方打得好吗?生:老天鹅从空中笔直地扑下来,就像石头一样。

生:石头不会感觉疼痛的,老天鹅是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

生:像石头一样落下来,表示力量大。

生:这样一比喻,让人更加敬佩老天鹅了。

师:同学们这样说,这个比方打得真妥帖,真形象!现在再来朗读,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这样的引领揣摩中,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即对言语表现形式的自觉关注。

而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声音,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在朗读训练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学习倾听自己朗读的声音,从语音的变化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感受语音中体现出来的特殊滋味,因为任何感情的细微差异都可以在言语节律、语调、语气中得到表现。

敏锐地触摸这些细微的差异,才可能让语言鲜活起来,才可能让学生对言语敏感起来,才可能生长出言语智慧的触角。

二、在解读体验中积淀言语智慧其实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培植丰厚的言语智慧的土壤。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我们要充分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鼓励学生直面文本:一是走进文本获得精神的丰富与提升。

文化、精神是通过言语这个载体传承与发展的,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丰富内涵,就是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实现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就能潜移默化地将潜藏于言语——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化入自己的心田,构建起民族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犹如在母亲的怀抱里吮吸乳汁获得成长一样,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在母语的怀抱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的过程。

因为,母语是我们生命的“根”、精神的“家”!走进文本,就是将自己的精神家园沐浴在民族文化的光辉中。

而这样的言语学习就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成为培植言语智慧的精神土壤。

二是超越文本获得言语的滋养与积淀。

学生在解读文本获得情意熏陶的同时,自然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字词句篇)有了真切的体验,并内化为不自觉的“内在知识”。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一个人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他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而对纷纷作用于他的言语又会表现出他主观的独特的选择性,因而被他内化的词语、句式必定有别于其他任何一个人,而用它们来表达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时也会有不同方式的组合。

”言语只有真正融化为个性生命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才会适时迸发出来,成为智慧的言语。

三、在问题情境中生成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基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言语智慧。

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来实现的,而是主要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的。

因为语言只有在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交际中才具有显示的意义和价值,才为使用语言的人所积极而富有创造性地运用。

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化的言语活动,学生的言语实践就难以产生生命的活力。

学生的言语形成是先有言语经验,后有言语知识。

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试图通过告诉学生言语知识,然后通过情境运用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科学主义的言语训练模式看似科学合理,实则违背了学生言语能力获得的内在规律。

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逐步领悟汉语言的运用艺术。

而这种语言的运用艺术、表达智慧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典型的言语个案体现出来的,所以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也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的情境实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蕴涵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言语智慧解决问题,获得思想与言语的提升。

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我发现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便即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

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师插话:以情动人,高!)(众笑)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

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师插话:以理服人,妙!)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掌声)(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众大笑)生:苏格兰的父老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失败了七次,但并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了。

(师插话:很有哲理!)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最终还是战胜了大风,在第八次结成了一张完整的网。

我们难道不如这只蜘蛛吗?面对侵略军,我们缺少的不是枪弹,不是战士,而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掌声)只要我们干第八次,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师:插话:假如第八次不成功呢?)不成功,便成仁!(众大笑)(师:你都牺牲啦?你应该还有第九次!第九次不成功⋯⋯)我们还有第十次!第十一次!不成功誓不罢休!(师:这样好象太野蛮了,可以改成:不成功就⋯⋯)誓不回家!(师:这样才是好男儿!)来吧,战士们,同胞们,胜利属于苏格兰!(掌声)诚然,言语智慧的生成需要适宜的问题情境,更需要学生内在的情感撞击,善良的心地、积极的情感是言语智慧的催化剂,没有激情就没有智慧的激发。

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的,沐浴在言语智慧之中的语文课堂,才是诗意与幸福的!薛法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

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

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百余篇论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