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合集下载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概要课题名称: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审批:教育部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编号:立项号111820089课题组成员:课题专家组长:原国家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教学教材专家阎立钦教授。

课题专家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博导、中高考研究专家郑日昌教授。

课题秘书长兼课题执行组长: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主持专家、中国学校教育网总编李亚平博士;课题学习技术平台研发组长:中国学校教育网技术平台研发部主任何兴才硕士等。

现就子课题(实验基地区、校)申报选题,下发课题概要及选题指南。

一、研究意义1、本课题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和教育部的要求,集中国内一流专家进行的实证性研究。

旨在改变教学方式,针对应试教育弊端,通过分析目前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选择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是一次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突破的有效探索。

2、本课题提出的基于个性化学习信息平台是凸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实验中将使个性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个性化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面向每一位不同个性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各有所获,课题实验范本在中小学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3、本课题能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优势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关键在于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融入整体的课堂教学系统之中,为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服务。

本课题将提供样本范示。

二、研究特征1、通过研究、实践、解决个性化学习中的问题。

2、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3、强调科研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4、重视行动研究中及时反馈;允许在行动中调整方案。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南1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十二五”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机遇期。

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统筹推进具有甘肃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的关键时期。

提高国民素质更好地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为教育科研提出许多新的课题。

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纲要》的精神甘肃省教育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供选题立项参考。

一、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编制总的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指导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服务推进教育理论创新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指南编制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两个面向。

一方面要面向全局注重突出与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的对接将我省教育科学融入到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新起点大视野宽领域全方位地思考和勾划课题选题方向。

另一方面要面向我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积极引导教育科研紧贴教育宏观决策紧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紧贴学科研究前沿紧贴热点难点求真务实创新管用。

2、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指南》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德育等重点领域注意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兼顾传统学科和薄弱学科。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

3、坚持教育内外部相结合。

《指南》既要立足教育但又不局限于教育既要紧密联系教育来思考教育又要跳出教育来思考教育。

选题既要着重考虑有关教育内部急需研究的问题同时又要考虑与教育紧密相关的问题把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名单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名单

高等教育青年专项 复合材料专业方向本科实验和实践-教
课题
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王文一
高等教育青年专项 基于六西格玛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研
42 HEYP6009
课题
究与实践
邓华
43
高等教育青年专项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标准构建研究:基于
HEYP6025
课题
标准化和专业融合的双重路径
苌庆辉
44
高等教育青年专项 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对
26
HE4009 高等教育一般课题 校企合作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尹翠玉
27
HE4019
高等教育一般课题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训练平台构 建及发展模式和特色研究
王浩程
28
HE4022
高等教育一般课题
高教园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及其评估研 究
付聪
29
HE4026
高等教育一般课题
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研究与开放平 台设计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名单
序号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
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
1
HE1008 高等教育重点课题 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武宝林
深化教育改革与扩大我市教育对外开放
2
HE1010 高等教育重点课题 的研究——基于绩效评价模型的扩大我
赵宏
市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基于应用型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
天津市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创新创
22
HE2024 高等教育重点课题 业教育对策研究
曹亚克
23
CE2007 综合教育重点课题 天津市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研究
齐征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教师个性与个性化教学模式创设研究》结题报告课题负责人李超军一、研究背景: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的个性来熏陶,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培养。

因此,教师创设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教学模式个性化的形成,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知识底蕴、文化背景、教学经历和个性特点。

其中,教师的个性特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甚至延伸到课外,其作用不容忽视。

因此,挖掘教师个性中的有利因素,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课堂教学模式,极为重要。

在目前的初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两种现象:第一、由于教师对自我个性缺乏深入分析,忽视教师的个性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导致教师的个性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不够,教师教学的个性特色不突出、不明显;第二、由于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不足,忽视教师个体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作用,导致生搬硬套,跟风模仿他人“优秀”教学模式的做法盛行。

根据我校初中教师队伍庞大,结构复杂,个性丰富,创新不够的现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单纯讲授式的教学状态,赋予传统教学方法以个性化的内涵,使课堂教学的诸多个环节和因素都充满个性化,促成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形成,这对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个体独特的教学魅力来催生学生个性的发展,培育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意义1、本课题是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和教育部的要求,分阶段进行实践性的探索研究。

旨在改变教学方式,针对传统教育弊端,通过分析教师个性特征对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选择符合教师个性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

是一次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式突破的有效探索。

2、本课题提出的基于教师个性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构建,凸现新课程核心理念,关注教师个性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成性影响以及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影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开题报告潘克明在“十五”期间,我们通过《引进信息反馈技术构建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十一五”期间我们通过《利用互动技术发展社会化学习网络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中利用互动反馈技术提高教学成效的研究》等课题,组织全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互动反馈技术继续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深入、有效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8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信息技术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又批准《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题。

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欢聚一堂,就是为了正式启动我们这个课题。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总课题组做开题报告。

这个报告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是什么;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需要——互动反馈技术常态化发展的需要第三、我们怎样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突出重点开展课题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一、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什么(一)课题名称: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二)关键词1.互动反馈技术:具有“1对1”特性的互动反馈技术(互动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简称IRS)由师生群组遥控器、接收器以及平台软件构成的课堂数字化教学应用技术。

2.教学研究:(1)教学应用研究:互动反馈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第一类应用:基础性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多媒体互动反馈课堂中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

这些应用包括: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应用与生成;基于问题探究与讨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习主体的互动参与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反馈信息的分析、评价与处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的调整方法等。

这是对课堂教学中互动反馈技术具体应用方法的,属于个案或样本研究,是互动反馈教学方法研究的基础。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全国425项)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全国425项)

国家一般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 国家一般 美国智库影响政府教育决策研究——兼论中国 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路径
国家一般 教育管办评分离治理的政府角色研究 北京市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典型案例研 究 高等教育推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 国家一般 较研究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教育政策证据问题研究 国家一般 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管理评估研究 国家一般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评估与学校社会工作介 入模式研究
附件: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评审结果一览表
BEA150072 BEA150073 BEA150074 BHA150075 BHA150076 BHA150077 BHA150078 BHA150079 BHA150080 BHA150081 BHA150082 BHA150083 BHA150084 BHA150085 BHA150086 BIA150087 BIA150088 BIA150089 BIA150090 BIA150091 BIA150092 BIA150093 BIA150094 BIA150095 国家一般 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 国家一般 微观权力视角下大学生危机行为过程控制研究 国家一般 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研究 国家一般 基于创新生成的中小学生音乐核心素质培养研 究 郑洁 储琰 冯文全 戴娱 田良臣 罗生全 李帆 纪德奎 但菲 刘磊 李广平 唐丽芳 唐智松 张增田 王雁 孙泽厚 李胜会 李志峰 宋伟 张伟 陈建安 王国平 冉富强 汪锋 重庆邮电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江南大学 西南大学 中国教育报刊社 天津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河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
格尔木市第十一中学
任永旺
青海省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德育课程研究
西宁市城北区山川学校
胡燕
青海省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责任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究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实验中学
王锋华
山西省
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温故探新课堂教学模式
太原三十七中学
胡萍香
山西省
教师信息素养与技能研究
山西运城永济城西中学
樊娟
山西省
信息技术促进高中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江苏省
信息技术课堂中普及型实体机器人教学实证研究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王蕾
江苏省
基于网络环境的城乡互动协作研究
连云港市电化教育馆
郑玉国
江苏省
数字化自主式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无锡市东林小学
丁建红
江苏省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中学
高斌
宁夏回族自治区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远程教育应用与服务的探究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红果子小学
徐燕
宁夏回族自治区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南山路小学
张骁文
青海省
网络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青海湟川中学第二分校
郑颂
青海省
信息技术下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格尔木市第七中学
崔海洲
青海省
多媒体技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
青海省西宁市观门街小学
张菊香
青海省
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
(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
申报单位
负责人
所在省份

十二五科研课题

十二五科研课题

教育科研“十二五”课题指南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实践研究2、英语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研究3、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培养研究4、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分析与消解研究5、当前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调查研究6、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问题研究7、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矫正研究8、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9、性健康教育研究10、新课程实施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11、教师行为规范标准与师德建设研究12、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养研究13、开发利用本地、本民族的艺体教育资源的研究14、“奥运”对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15、艺体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研究16、体育课时计划有效性、实用性研究与设计研究17、学校大课间操(科技体育活动)形式、内容等研究18、提高学生有效记忆地理知识的研究19、以园为本教学研究20、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与特殊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21、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22、农村中小学规范学生作业,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23、如何在游戏中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24、如何挖掘游戏的教育功能,发展幼儿创新能力25、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学校特色研究26、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评价研究27、“研训一体”的校本培训研究28、学科教学设计及备课改革的实践研究29、提高集体备课效益的实践研究30、相互听课、议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31、提高中小学教师说课、课堂教学观察、评课水平的实践研究32、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水平(设置的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时间控制、即时反馈)的实践研究33、中学生早恋问题的研究3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研究35、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36、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37、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研究38、校本科研常态化的研究39、新课改背景下校本科研有效活动方式研究4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模式研究41、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42、校本科研有效性的研究43、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44、初中物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改探讨45、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整合的研究与实践46、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实践研究47、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实践研究48、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规范研究49、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前准备的组织与实施研究50、思想品德课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研究51、英语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52、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3、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54、地理教学中德育效率的探讨55、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56、教育科研成果应用和推广的相关研究57、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研、教研)整合的研究58、少数民族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与实效性研究59、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60、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创新研究61、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62、中小学学科学习指导的研究63、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64、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研究65、主体性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66、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外学生获取语文信息素养方法探索研究67、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策略研究68、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69、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70、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实践研究71、常规数学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模式实践研究72、小学教学均衡化发展的研究73、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研究7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研究75、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76、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整合机制的研究77、班主任工作创新研究78、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79、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研究80、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问题研究81、各学科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研究82、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及评价标准研究83、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研究84、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研究85、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86、学校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渗透的实践研究8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关系问题研究8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个人探究与集体合作探究的研究89、课程开发、管理、评估制度和组织建设研究90、有效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途径及对策研究91、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2、职业教育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研究93、职业学校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研究94、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95、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96、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97、道德高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行为特征分析的研究98、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的研究99、现代师生关系的研究100、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研究101、青少年法制教育与预防犯罪问题的研究102、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选题背景、研究目标与意义的简述97、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98、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教学创新研究99、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研、教研)整合的研究100、提高学生有效记忆地理知识的研究101、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102、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水平(设置的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时间控制、即时反馈)的实践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及评价研究》开题报告即《素质教育及评价研究》开题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承担的《全脑教育及评价研究》课题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2年3月29日批准的‚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12】4号文件,课题批准号:ZLH12001)。

该课题是在完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思维规律和思维训练》(见教育规划【1991】12号文件)、‚九五‛规划课题《脑功能开发与思维训练研究》(见教科规办【1997】12号文件),1999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的香山第111次科学会议论文《全脑功能开发的教学实践研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全脑教育与实验》(见教科规办【2002】16号文件,课题批准号:FBBO11050)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课题《全脑功能开发与创新思维训练》(见中国教育学会【2002】3号文件),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全脑教育与魏书生教育革新》(见中国教育学会【批准号:0101155B】)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上述研究的继续与发展,目的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现报告如下:一、核心概念、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一)全脑教育的核心理念——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维方式是:综合、全息、和谐、统一。

在现代社会,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或再社会化。

全脑教育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全脑教育包括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的教育,其含义有四:第一、全面进行脑教育,即不但要开发全脑功能,进行全人教育,还要进行脑科学教育,即认识脑、开发脑、保护脑(含科学用脑)和营养脑的教育,进行与脑科学相关的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科普教育;第二、着力进行全脑功能开发的全人教育,使左右脑、左右边缘系统协调发展,功能互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情感与智能统一;第三、全脑教育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全程教育、立体教育、终身教育,目标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德、智、体、美、劳、心等和谐发展(不只是各项全面发展,而且是各项整体和谐发展);第四、全脑教育是综合教育,实施教育过程中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综合起来,将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和情感神经科学、思维学、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有综合学科,有学科综合,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所有学科教育都是全人教育、全面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教育、综合育人的学科教育。

(二)全脑教育的科学依据1、脑科学依据从20世纪下半叶起,科学家凭借一系列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入大脑内部,乃至神经元的超微机构来了解大脑,认识大脑,加之大批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微电子学等研究人员的加盟和对各类研究成果的应用,更使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人们将创立一系列新方法,包括若干全新原理的方法,把离子通道、突触、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等概念与脑高级功能之间沟通起来。

现有的脑成像技术将进一步发展起来。

在清醒动物上,多电极同时记录不同脑区神经元的技术将出现突破,从而更紧密地把神经元群体的活动和高级功能联系起来,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揭示脑执行各种高级功能的算法。

新的概念将不断引入脑科学中,把脑功能看作是脑与环境作适应性相互作用的自组织过程的动力学分析,非线性系统分析,已经开始用于知觉的脑模型。

基于神经生物学的实验资料,具有透彻的数学和物理上的分析的脑高级功能模型,有可能在脑科学中产生重大突破。

对此,许多人感叹,大脑这个‚不能打开的黑箱‛‚正在变成颜色越来越浅的灰箱‛、‚不能打开的黑箱‛正在绽开条条缝隙,让人们逐渐窥见其中奥秘,使我们认识脑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脑的高级功能的方法,从黑箱到灰箱,并走向白箱。

脑科学依据,全脑教育是根据脑科学研究历史和最新成果提出来的。

(1)斯佩里的‚裂脑人‛研究成果——二分法。

即左、右脑二分法,斯佩里、波根、葛萨纳嘉三人的分脑手术,提出二分观念一时盛行。

(2)麦克连的研究成果——脑部三分模型。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国家健康学会的麦克连,提出脑部三分模型,依照人脑进化分人脑功能区:爬虫脑、哺乳类脑(狗猫脑),最后最上的是新皮层。

(3)奈德赫曼的全脑模型——四大象限当然,这脑部四大思维部分共同发挥功能的情形,比起下棋要复杂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我们若把注意力集中子脑部这两组思维构造上面,便能依这四象限模型去量化四者彼此间的关系。

这个模型是整个大脑思维运行的完整类比模型,是每一个思维偏好的集合体。

全脑模型A 、理智本体 C 、实验本体B 、护卫的本体 D 、感觉的本体A 、B 、C 、D 四大象限内的描述语句,代表斯佩里和麦克连两人找出的功能特质。

这同一优势概念,也可以用在大脑的成对构造上。

成对构造之某一部分,因偏好而用得比较多,发展自然比另一部分高。

大脑的主要思维构造,和人体别的成对构造一样,也有同一种对偶(duality )的特征。

‚全脑技术‛便是以大脑思维的生理机能为基础而提出来的。

为了要进行思维活动,大脑必须有一层脑皮质;因为神经、突触的活动,只见于脑皮质。

在整个脑部里面,只有四部分的皮质有能力进行思维-----左、右两个脑半球,以及左、右两半边缘系统。

这两组成对构造,左、右的差别都不小。

左脑的大小、形状和实际的比重都和右脑有别。

边缘系统的两半边也是一样。

这两组成对的皮质,其不对称如我们的双手、双脚、双眼。

由于某一边比另一边占优势,是在生活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因此,占优势的程度也会表现在一个人外在的心智偏好上面。

一个心智偏好以一个优势脑区为主,全脑各个功能区配合,全身的神经细胞共同行动,即全脑功能,达到同一目的。

故一切活动都是全脑的,单独开发半脑、开发一个脑区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主张全脑功能开发、全面素质教育,也就是全脑教育、全人教育。

2、 思维科学的依据人类科学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思维发展史,人的思维方式由原始的综合到学科分化,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高度科学分化到高度统一辩证的综合。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是由综合走向分化再走向综合,逻辑强的 好分析的 重事实的 强调量化的 直觉的 整体的融会贯通的 演绎推理的 有条理的 循序渐进的 重规划的 重细节的 善交际的 重感觉的 重运动感受的 情绪主导的继而走向更进一步分化和更高一层综合的螺旋形上升的发展过程。

随着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同时还把事物的发展放到特定的系统中来认识,从而使整个科学理论在更高的层次上出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趋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原来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传统学科架起了‚桥梁‛。

传统学科那种泾渭分明的界限开始逐渐形成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恰恰反映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

人类思维也经历了综合---分析---再综合、形象---抽象---综合,左脑---右脑---全脑(左右脑结合)、整体---分解---再整体,螺旋向上的过程。

人类原始思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的实象思维。

实象思维通过试误、调节、选择、适应与优化的反复过程,趋向于合乎规律。

它的基本特征是直接的现实性、具体性、主观性和不脱离动作的随机性。

(2)中级阶段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实象思维的发展,它可以在不出现实物或行为结果的情况下,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形象,凭借形象间接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形成思维已不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是凭借带有概括性、典型性的形象,生动、具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象思维可以把不同的记忆表象重新组合,构想出许多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新形象,从而产生了幻想。

(3)高级阶段,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开始孕育抽象思维。

总体来看,原始思维是形象的、整体的、综合的,虽然是初级阶段,但属‚右脑型‛的思维。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思维方式都有共同特式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不但重视‚直觉‛、‚悟‛的作用,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的见解。

如八卦图像就是以八组最简练的线条图案对天地万物总体关系的象征和表达,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图景的模式概括。

这种取向方法,中国古代文字制作中已经充分运用。

这种思维方式的延续,促进了中国人‚右脑功能‛的发展。

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商业,需要自由竞争,他们提倡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以自然科学理论反对封建神学谬论。

当时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以实验为主,在科学实验基础上‚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照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这种科学分化,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并大大推进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使科学研究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形成了许多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

这种偏重‚左脑型‛的思维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形成了偏重分析,偏重系统理性知识的课程设臵。

但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分化是脱离综合而片面发展的。

19世纪中期提出的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还不足以广泛冲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尤其是17、18世纪形成的分门别类研究事物的习惯,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带来一些偏见,使人们局限于狭隘的专业知识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与此同时,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一种孤立地、静止地观察问题的习惯。

因而‚堵塞了自己从了解部分了解整体,到洞察联系的道路‛。

当然,从人类认识能力看,这一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古代‚天地合一‛笼统含混的整体思想相比较,确实有了了不起的进步。

所以,一些科学家往往以‚专‛为荣,于是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对某一事物甚至事物的某一方面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这样科学便成了专家们在日益狭窄的学科领域进行的事业。

结果使各门学科在思想上、内容上、语言上、方法上都互不相通,孤立地向前发展,看不到统一完整的自然科学世界,更看不到完整的全息的宇宙时空。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这种‚左脑优势型‛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其视野受到严重的限制。

事实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本来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各种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整体。

人类要认识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大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科学分化正是获得实证材料的必经之路。

此外,科学的发展也受到机械论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大工业生产专业分工影响,这也是科学分化日趋精细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分化、每门学科各循其发展路线前进,为现代科学大综合、大统一做了准备。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由于物理学的伟大革命,不仅打开了自然界微观和宏观的大门,开拓了人类认识的广阔领域,而且促进和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