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合集下载

卢乐山:幼教拓荒,教永春长

卢乐山:幼教拓荒,教永春长

卢乐山:幼教拓荒,教永春长【学人小传】卢乐山(1917—20XX)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重要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教研室第一任主任、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首任导师、第六届民盟中央委员会常委兼妇女委员会主任、第六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卢乐山主持编撰了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为新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改革开放之后,卢乐山专心于蒙台梭利教育研究、儿童游戏研究、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研究、家庭教育研究等,对深化和拓宽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卢乐山文集》等。

20XX年11月9日,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重要奠基人卢乐山先生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当天我正出差在外,为即将拉开帷幕的20XX年中国学前教育峰会做最后准备,思晋大哥(卢乐山先生之子)打来电话告知了这一噩耗,虽说早有心理准备,仍忍不住悲从中来,热泪盈眶,无语凝噎。

我在卢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生活已经超过30年,当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她慈爱的面容不断出现在眼前。

从今往后,我们再也无法亲耳聆听恩师的教诲了。

先生一辈子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人谦逊,对人宽厚。

即使在身后事的处理上,也体现其做人的一贯原则“不给人添麻烦”,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

作为卢先生遗嘱的见证人,当我看到她的手书遗嘱时,非常震撼和感动。

先生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大家照顾我,给大家添了很多麻烦。

死了就不能再麻烦大家,丧事一定要从简,遗体要为社会作点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卢先生一生为人和品格的最好写照。

传承卢先生出身教育世家,祖父卢木斋(卢靖)、外祖父严范孙(严修)都是近代知名教育家。

2018龙岩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热点:带你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2018龙岩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热点:带你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2018龙岩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热点:带你走近“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1916年末任北大校长后,以自由、民主的原则改革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天地。

被毛泽东评价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在我们的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常客,今天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计蔡元培在1913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军国民教育:主要目的是强健体魄。

实利主义教育: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为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教育教育的根本,是“五育”的中坚。

世界观教育:这是蔡元培所独创的并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美感教育:美育可以辅助公民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

二、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对官僚习气严重、校政腐败、制度混乱的北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他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但北大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这是北大腐败的总因。

所以,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长。

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推崇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的兴趣。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它不是研究某一家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被某些人指定的学问。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改革。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行知的背景陶行知,字逸民,江西瑞金人,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6年。

他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改革者。

陶行知早年留学日本,接触到西方教育理念,受到启发。

回国后,他担任过许多教育机构的要职,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南京东南大学校长等。

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陶行知提出了“小班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倡师生之间的真诚、信任与关爱。

三、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引领了一股新的教育改革潮流。

他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也给予了中国教育改革以重要启示。

他积极推行小班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打破了单向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于发展的教育环境。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倡导了“阳光教育”和“学校社会化”概念。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陶行知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在当今教育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广泛应用。

四、总结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重塑了教育的面貌。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斥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西方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并出任校长。

蔡元培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独立、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摈弃旧体制,引进西方教育模式蔡元培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他深知西方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适应性和现代性,因此决心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

他在创建北京大学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包括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种改革,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蔡元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实践至上”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蔡元培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了全国第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大学。

他坚信妇女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为女子教育事业贡献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他致力于提高女子教育的质量和地位,为当时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平等权益。

四、扩大教育的普及和改善蔡元培追求教育的普及和改善,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倡改革教育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公正。

他还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倡导农村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培训,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蔡元培的努力使得教育普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廖世承: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

廖世承: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

廖世承: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6年第4期廖世承1892年出生于上海嘉定,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理科)。

1915年赴美留学,在布朗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回顾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在日寇入侵、举国遍燃烽火的1938年受命组建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一生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重新研究审视廖世承的教育学思想及学说,梳理教育思想,变革教育思路,仍极具现实意义。

文/张民选教师是非常专门的职业,不单是要知识好、方法好,而且要有专业道德——有责任心、忍耐心、仁爱心、真诚、坦白、乐观、谦虚、公正诸美德。

廖世承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心理学家,是上海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从1919年留学回国到1970年逝世,他唯一的事业就是办教育,他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整整半个世纪,在教育的很多领域均有杰出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

发中国教育改革之先声改革学制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教育改革呈现出一种非常活跃的态势,学制改革是其中的一个热点。

当时有“四二制”“三三制”的争论。

“四二制”的代表人物是当时教育界领袖蔡元培先生,而“三三制”的代表人物却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廖世承先生。

廖世承坚持在东大附中亲自试验“适合个性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三三制”。

东大附中的学制实验,对“三三制”的确立、最终结束当时中国学制混乱的局面,起到了重要影响。

改革课程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有赖于课程改革。

廖世承汲取了当时世界各国经验,对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首先,确定了中学课程改革的三条指导思想:鉴别个性;加强教育效率;减少中途辍学人数。

其次,采用分科选科制。

他的目的就在于“变更完全预备升学的目的,使学生有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机会”。

最后,破除学年制,采用能力分组方法,凡升班均以学科为单位。

这些改革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一些弊端。

教育界的先驱者

教育界的先驱者

教育界的先驱者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其在塑造我们的社会和推动人类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杰出的人士被誉为教育界的先驱者,他们以独特的思想、创新的方法和无私的奉献改变了教育的面貌。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育界的先驱者,以及他们对教育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主张“以教化人”,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六艺”的教育体系,包含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学科,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弗雷德里克·杜威弗雷德里克·杜威是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体验式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经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对现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玛利亚·蒙特梭利玛利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的教育家,她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法,被誉为“儿童天才的发现者”。

蒙特梭利教育法强调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通过感官体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现代幼儿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约翰·杜威约翰·杜威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杜威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五、苏珊·布罗姆菲尔德苏珊·布罗姆菲尔德是英国的教育学家和作家,她被誉为“对话型教育的缔造者”。

布罗姆菲尔德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通过相互倾听和理解促进教育的发展。

她的对话教育理念为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六、杰罗姆·布鲁纳杰罗姆·布鲁纳是美国的教育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是建构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在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这离不开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他们以他们的才华、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并探讨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

一、陈建国陈建国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推动者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曾担任过多个教育部门的领导职位,并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

他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还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陈建国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傅斯年傅斯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另一位伟大推动者。

他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致力于推动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傅斯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自由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还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傅斯年的贡献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杨东平杨东平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推动者。

他是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提出并倡导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观察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还提出了“游戏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杨东平的努力为中国学前教育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崔乃夫崔乃夫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推动者。

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他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为本”的理念,强调要以教育为中心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还致力于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

崔乃夫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动力。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

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1894——1988)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和语文教育家。

名绍钧,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叶氏是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开拓者和指导者之一,对祖国汉语文教育的贡献是杰出的,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是现代语文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创制者之一,其次是亲自编制了多种语文教材,再次是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学习语文、学习百科知识、培养良好品质的各种课外读物和各种期刊。

其语言,风格淳朴,简明平实,能用极其浅显的语言说出极其深刻的道理,这种“叶氏文风”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周予同(1898——1981)现代经史学家和教育家。

周氏早年研究教育学,并运用新的教育理论,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史功底,观察、研究、指导语文教育工作,高屋建瓴,屡有卓见。

首先是关于国文课程的设置问题。

其次是对国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排列原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教材的选材标准,周氏提出了五个“一概不录”,如“凡思想学说带有神权或君权的色彩,不适合于现代生活,或不足为将来生活的指导的,一概不录”;“凡卑鄙龌龊的应酬文章和干禄文章,一概不录”;等等。

又提出两个“主张入选”:一是“诗歌中如古风及白话诗”;二是“生存人的文章”,即现代人的优秀诗文。

艾伟(1890——1955)现代心理学家、对国文国语教学进行心理实验研究的首创者。

字险舟,湖北沙市人。

用汉字心理研究的成果肯定简化汉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以科学实验为根据提出一系列简化汉字的原则,在我国文字改革史上,当推艾伟为第一人。

夏丏尊(1886——1946)著名语文教育家。

浙江上虞人。

字勉旃,号闷庵;1912年改字丏尊。

1926年和1930年,夏氏先后翻译出版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和孟德格查《续爱的教育》,两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全国,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夏氏主编的《中学生》,以“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面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为使命,成为上世纪30年代全国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

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

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education, Hao Keming通常,我们会用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等词汇来形容专家学者的底蕴与高产。

郝克明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著名教育学者,公开出版、发表了丰厚的学术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鸿篇巨制。

从《中国教育地图集》到《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溢于言表;从《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到《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其思想穿透力与影响力至今响遏行云,历久弥新。

滴水能见太阳光辉,本文只就郝教授思想精华荟萃《教育·社会·未来》中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直抒管见,试图折射出她那深邃、厚重的教育思想以及深透、卓越的教育实践。

郝克明先生是中国教育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奠基者,她以非凡的毅力与十足的热情专注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郝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较大影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咨询报告,积极参与国家多个重大教育决策和一系列纲领性文献的研讨与起草工作,为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XX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在我国教育宏观学科特别是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方面有填补空白之功。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郝克明先生又联合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聚集、培育一大批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推动和组织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和教育领域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研究与交流,为国家教育发展和决策服务,为地方和学校教育改革服务。

《教育·社会·未来》中比较集中展现了她的教育战略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决策所作出的贡献,也折射出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辛勤足迹。

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崛起的时代之需教育战略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起来的”。

11、教育战略研究一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战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要对事关教育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宏观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思考谋划,描绘蓝图,科学决策,它属于宏观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研究的X畴。

“同其他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多方面因素,紧密贴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教育决策,具有跨学科、跨部门和综合性、全局性的显著特点”。

2然而,正是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却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受到人们的冷落。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一度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教育决策者对此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育战略研究的忽视会带来一系列事关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偏颇。

从实际情况来看,建国以来的一个时期里,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内部结构与比例,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才培养规模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中的文科与理工科,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与提高,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等问题似乎总是难以协调好,处于忽左忽右的摇摆之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甚至还被人为地抛掷到极端。

不难看出,国家发展教育的宏观统筹、长远规划以及战略决策的不受重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教育决策失误及其深刻的教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到,道路河流不通了可以人为加以改道,高楼大厦设计不好可以引爆重建,赝品次品出来了还可以销毁回收……。

然而,唯独教育不能推倒重来,教育的产出——“学生产品”不可能会有第二次回炉的机会!一代人的教育牵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千秋万代,一个孩子的教育维系着孩子的一生发展,是千家万户的大事。

教育的周期较长,发挥效果的时效长,现在的在校小学、中学生、大学生将是未来十几年、几十年间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教育的失误是最可怕的失误,教育决策的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诚如郝教授所言:“我从大量历史经验的体悟中,深感宏观决策的正确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这也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宏观决策研究的根本动因。

”3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并不算长的教育历史当中,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也犯过不少错误,一些教育决策失误的教训甚至是惨痛而影响深远的!对此,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建国36年来的教育成就时,也十分明确地指出: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党工作重点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

4以1952年以来的高校院系大调整为例,撤并了一大批专科学校,1953年只剩下50所。

高校招生中专科学生的比重时高时低,总趋势是不断降低。

1953年专科招生占高校招生的比重曾达到32.6%,1960年降低到23.0%,1965年进一步降低到9.2%。

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萎缩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瓶颈的难以解除。

近三十年,我国不断强调稳定、发展专科教育层次,这一时期,高等专科学校数量很快普通高校招生中专科的比重由1979年的25.8%先后提高到1985年的48.7%,1995的51.6%。

5如今,高职高专早已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截止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以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为例,本科招生数2820971人,专科招生数2838223人;本科在校生数10243030人,专科在校生数8605924人。

从专科层次教育发展大落大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战略研究及规划的重要性。

再如,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通过参加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研究来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科知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积累。

在“文革”中,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文革时期的种种做法,破坏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以学习钻研为业,荒废学业,学到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片面的知识,实际用途不大。

而且,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向完全服从当时的某种政治需要,被“四人帮”所利用,这是十分有害而危险的。

总之,我国教育发展大量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表明,教育战略决策的正确之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

郝教授在另一篇文献中语重心长地指出:“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还有不同的特点,经济、科技工作的失误还来得及纠正,而教育的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则要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弥补的。

”6此情灼灼,言之凿凿。

我们必须推动和加强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并积极为决策服务。

3、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自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尤其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等相关机构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略研究,从宏观上、战略规划上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XX化的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教育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