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第1篇:《村居》原文及翻译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3.醉:迷醉,陶醉。
4.春*: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雾般的水汽。
5.散学:放学。
6.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鉴赏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
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
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缤纷的“乐春图”。
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村居古诗带拼音版解释 村居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村居古诗带拼音版解释村居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村居古诗带拼音版解释村居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村居 cun ju
(清高鼎gao ding)
cǎo zhǎng yīng fēi èr yuè tiān
草长莺飞二月天,
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堤杨柳醉春烟。
ér tóng sàn xué guī lái zǎo
儿童散学归来早,
máng chè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
第 1 页共2 页
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第 2 页共2 页。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村居》

小学语文-小学古诗注释及译文《村居》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⑴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⑴散学:放学。
⑴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⑴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高鼎《村居》原文+赏析

高鼎《村居》原文+赏析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⑴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⑶散学:放学。
⑷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⑸东风:春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
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
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村居》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

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
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
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
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写的静
态,后半部分则添加了一个动态。物态人事互相映衬,动态静态彼此
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
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
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
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
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
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必背名句
考点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解
醉 迷醉,陶醉。
释
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散学 纸鸢
放学 风筝
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
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
艺
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
术 特
春景图。
色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
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译文
农历二月时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似乎都陶醉在这烟雾朦胧的景色 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茅檐(yán):这里借指茅屋。
吴音:泛指南方口音,作者所居上饶地区,旧属吴国。
翁媪(ǎo):老公公和老婆婆。
亡(wú)赖:指小孩子顽皮。
【大意】
清澈的小溪旁有一座低矮的小茅屋,溪边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我闲步走到近前,听到一阵柔媚的南方方音,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带着醉意,正在亲热地谈着家常。
这家人家的大儿子正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
最有趣的是那淘气的小儿子,顽皮地躲到溪边,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张舜民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张舜民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译文一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槿花稀疏,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
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
《村居》译文二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村居》注释陂田:山田。
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两两:成双成对。
《村居》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
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
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
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
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
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
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
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
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村居》鉴赏《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水绕陂远竹绕篱”,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
《村居》

一.《村居》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高鼎,字象一,又字拙吾,清代晚期诗人,生于1828年,于1880年去世,享年53岁,是浙江省杭州市人,著有作品《拙吾诗文稿》。
【作品注释】1. 村居:住在农村。
2.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 醉:迷醉,陶醉。
4.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5. 散学:放学。
6. 纸鸢:风筝。
鸢,老鹰。
【白话译文】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写作背景与作品赏析】这首诗作于1863的春天,正值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晚期,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结束于1864年。
当时三十六岁的高鼎为躲避战乱,在宁波的乡间,以教书为生,也就是在农村做老师。
这首诗描述的正是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放学之后趁着东风放风筝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盎然的春意和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全诗前后情景相衬,仿佛一幅生动形象的春景图。
作者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儿童放风筝的自由与快乐的情景,诗人的快乐与儿童的快乐在诗里交融,让人读来仿佛置身其中,十分的轻松惬意。
这首诗被称为“清代最美儿童诗”,它陪伴谭老师渡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相信它也会成为同学们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诗作拓展】谭老师想给大家分享另外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作品:《清平乐·村居》,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
这首诗词把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岁月静好的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村居》①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②醉③春烟④。
儿童散学⑤归来早,忙趁东风⑥放纸鸢⑦。
注释
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③醉:迷醉,陶醉。
④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⑤散学:放学。
⑥东风:春风。
⑦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