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课程设计22726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成为了企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方面面临着多种挑战,例如缺乏标准化的流程、过程控制不严格等,这些问题会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不可控、客户满意度低等问题。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只有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合理利用工具和技术,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1.了解和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掌握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技术;3.培养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4.能应用质量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质量管理概述–什么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阶段–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2.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标准概述–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3.质量工具和技术–质量管控的实用工具和技术–统计过程控制SPC–六西格玛DMC流程改善方法4.质量管理实践案例–质量管理实践案例分享–讨论和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四、教学方法1.讲授–讲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介绍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技术;–分享质量管理实践案例。
2.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质量管理实践案例分析;–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和实践。
3.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质量管理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评价方法1.平时表现–考勤–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2.考试–闭卷考试–开放式问题3.实践评价–实践项目成果六、参考资料1.《全面质量管理实践指南》吴晓波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熊永平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ISO 9001标准七、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体系和工具,培养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应用质量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设计符合质量管理实际需求,可以帮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质量管理知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一、引言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3.熟悉质量控制的流程和过程;4.能够运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5.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意识。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质量的定义和特点–质量管理的原则和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和要素2.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项目质量计划和质量目标制定–质量检查和验收–测量、分析和改进–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3.质量控制的流程和过程–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质量控制的工具和技术–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控4.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使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四、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通过讲解相关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实践应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巧;3.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4.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课程论文,掌握学术写作、知识整合、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本课程采用多种评估与考核方式,包括:1.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40%):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课程论文,掌握学术写作、知识整合、问题分析等方面的能力;2.平时作业及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30%):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小组讨论的质量和贡献进行评估和打分;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对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六、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
质量管理基础课程设计 (2)

质量管理基础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随着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追求高效和高质量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因此,质量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操控。
质量管理基础课程是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目标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3.熟悉常见的质量管理工具,例如流程图、控制图和质量数据的分析处理等;4.学习如何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ISO9001等质量管理标准的应用。
三、课程设计1. 课程结构本次课程将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质量管理的体系以及应用质量管理标准等四个方面展开课程内容。
具体课程结构如下: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质量管理基本概念第二章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第四章应用质量管理标准2. 课程内容第一章:质量管理基本概念1.1 质量管理概述1.2 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3 质量管理的历史演变1.4 质量管理中的关键术语和概念第二章: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2.1 质量规划2.2 质量控制2.3 质量改进第三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3.1 质量管理体系概述3.2 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3.3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素3.4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维护第四章:应用质量管理标准4.1 国际质量管理标准概述4.2 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4.3 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4.4 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3.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力求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具体教学方法将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质量管理课程方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质量管理课程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 培养学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员的质量意识,促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课程内容1. 质量管理概述- 质量的定义和重要性- 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质量管理的原则和目标2.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实施3. 质量策划- 产品策划- 过程策划- 质量目标与指标的制定4.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概念和原则- 质量控制的方法和工具-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5.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的概念和作用- 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质量保证活动的开展6. 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的概念和原则- 质量改进的方法和工具- 质量改进项目的实施与跟踪7.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的概念和目的- 内部审核的实施程序- 内部审核报告的编制与反馈8.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概念和程序-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益处-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申请与实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知识;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 实践操作法:让学员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质量管理工具,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2. 作业完成情况:对布置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考试:对学员进行笔试,检验学员对质量管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程时间安排1. 课程总时长:共计24课时;2. 每周2课时,共计12周;3. 每次课程时间为2小时。
七、课程教材《质量管理》教材,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选取。
八、课程师资邀请具有丰富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主讲教师。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doc 8页)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doc 8页)1.什么是PDCA循环?试述PDCA循环的主要工作程序和特点。
答: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1)PDCA循环是一种过程管理方法,包含“策划—实施—检查—改进”这四个阶段的活动过程,具体的工作程序:① P(Plan)——策划:分析现状,制定目标,并确定为实现目标所需的各种资源,形成具体明确的活动计划,一般要包括5W1H等内容;② D(DO)——实施:按既定的计划执行措施;③ C(Check)——检查。
根据改进计划的要求,检查、验证实际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④A(Act)——改进: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重蹈覆撤;尚未解决的问题,可转到下一次循环中。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转动,这就是说,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 循环的科学程序。
不论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不合格品率降低多少?就要有个计划;这个计划不仅包括目标,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计划制定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2)PDCA循环,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 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 增强学生对质量管理的重视,树立质量意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管理对企业、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质量管理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管理基本概念:质量、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
教材章节:第一章 质量与质量管理2. 质量管理原则:顾客导向、领导力、人员参与、过程方法、持续改进、事实依据的决策、供应商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质量管理原则与方法3. 质量管理工具:因果图、流程图、帕累托图、控制图、散点图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4. 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标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
教材章节:第四章 质量管理体系5. 质量管理案例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质量管理成功案例。
教材章节:第五章 质量管理案例分析6. 质量管理实施: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实施与监控、持续改进。
教材章节:第六章 质量管理的实施与评价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质量管理基本概念第二周:质量管理原则第三周:质量管理工具第四周:质量管理体系第五周:质量管理案例分析第六周:质量管理实施与评价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进行详细的教学大纲制定,涵盖质量管理的主要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 (2)

质量管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竞争,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学习质量管理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提供支持。
二、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熟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
3.培养学生的质量管理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以专业术语和表格等形式表达质量管理问题。
三、课程大纲1.质量管理概述–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现代质量管理思想的演进和发展概述2.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3.质量规划和设计–质量规划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质量设计的方法和工具4.质量控制–统计过程控制和测量系统分析–检验和检测方法及其统计分析5.质量保证–品质保证的基本概念和质量保证体系–质量评价方法和指标6.过程改进–过程改进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以PPT形式呈现,辅以案例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60%,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成绩占40%。
2.考核内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3.评定标准: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质量综合评定,成绩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A为最高等级。
六、参考教材1.《现代质量管理》(第四版),作者:托马斯·彼特斯和罗伯特·黑格。
2.《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指南Ⅰ——ISO9000标准》,作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3.《质量控制手册》,作者:爱德华兹试验室。
质量管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

质量管理学第四版课程设计摘要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质量管理学第四版展开,以提高学生对质量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通过调研、分析、设计,并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
背景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运营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因此,掌握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质量管理学第四版是质量管理学中的经典教材之一,具有深入浅出、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教学。
目标和内容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当能够:1.理解质量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和方法;3.熟练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4.了解质量管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内容本课程设计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和实际操作。
具体内容如下:调研分析1.调研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和问题;2.研究现代质量管理的知识体系和方法;3.分析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方案设计1.根据调研结果,设计针对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案;2.介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和技术,并要求学生选择并应用于方案当中;3.探讨合理的质量管理评价指标和方法。
实际操作1.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实际运用所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对具体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改进;2.提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实际质量管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3.总结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和方式本课程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包括: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PPT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质量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3.实际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增强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质量管理
3.1、原因分析
变速箱齿轮轴的加工质量会影响着产品装配精度的提高,为了提高齿轮的一次投产出及格率,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调研相关的流程,质量管理控制部门对齿轮轴的整个加工工艺工程进行调研和分析,产品加工工艺流程:毛坯制造——齿轮轴粗加工1——轴精加工——热处理——轴粗加工2——安装基准面的精加工——检查。
变速箱齿轮轴加工工艺过程表
1、寻找原因
为了寻找出的废品的原因,对1000个齿轮各加工工序的一次及格率进行测试,以分析哪些加工工序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哪些加工工序是影响质量的次要原因,这样有利于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
对齿轮轴的加工工序的一次合格率测试数据见表3-1。
表3-1 齿轮轴加工工序的一次合格率的测试值
序号工序名称测试数/个及格数/个及格率(%)1毛坯制造100098198%
2轴粗加工198196698%
3轴精加工96688992%
4热处理88988099%
5轴粗加工288085397% 6安装基准面精加工85383698%
合格率M=98%×98%×92%×99%×97%×98%=83%
对各个工序不及格共产生的164件不及格品制成不合格品如表3-2,并用Minitab软件绘制排列图3-1。
表3-2 齿轮轴加工工序不合格品数据
工序名称不及格品数量/个累积不及格数量/个累积百分数(%)毛坯制造191911.59
轴粗加工1153420.73
轴精加工7711167.68
热处理912073.17
轴粗加工22714789.63
安装基准面精加工17164100.00在Minitab工作表中,将数据输入,得到“齿轮轴加工工序不合格品总表”
齿轮轴加工工序不合格品总表
排列图的数据输入
图3-1 齿轮轴不及格品排列图
通过对图3-1的分析,找出影响加工不合格品的主要因素。
这有利于找出问题的主要环节,得出结果:
工序:轴精加工是出现不合格品最多的工序,即为主要因素,因此,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析这道工序出现不合格品的主要原因。
所采用的方法还是排列图。
2、寻找影响齿轮轴精加工工序质量的主要原因。
根据网上查询轴类精加工技术要求,如下图所示
取200件由齿轮轴精加工所造成的不及格品进行检测,得到齿轮轴精加工不及格品表3-3,并绘制排列图。
表3-3 齿轮轴精加工工序不合格数据
项目不及格品数量/个累积不及格数量/个累积百分数(%)平面度0.16mm11611658%
直径精度IT15级5016683%
形状精度0.18mm1518191%
相互位置精度0.03mm919095%径向综合总偏差819899%其他2200100%
利用minitab软件生成齿轮轴精加工工序不合格的排列图,如图3-2。
图3-2 齿形精加工工序不合格品的排列图
可见,平面度的工序是影响齿轮轴精加工质量的A类因素,即主要因素。
3、工序稳定性分析以及工序能力分析
找出主要原因之后。
对平面度的工序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工序能力指数计算,在工序控制条件下,判断工序能力指数是否满足要求,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改造。
平面度的目标值为12×10-2mm,最大不得超过16×10-2mm,最小不得低于9×10-2,从细磨齿轮轴中依加工工序随机抽取50件产品,测定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能力指数:表示工序能力对设计的产品规范的保证程度。
评价加工工艺系统满足加工技术要求的程度。
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1)双侧偏差:(Tu、Tl)a,公差中心与分布中心重合:Cp b 不重合Cpk
(2)单侧偏差:(Tu或Tl)a,只有上侧偏差:CpTu=(Tu-x)/3σ
得到的数据见表3-4。
表3-4 齿轮轴精加工工序稳定性及工序能力指数测定表(单位×10-2)
利用该数值指定单值控制图,如图3-3所示。
图3-3 控制工序单值的控制图
图3-4 控制工序方差的移动极差控制图
在工序在控的条件下,进行工序能力分析。
利用表3-4的数据进行工序能力
分析,在Minitab的工作表中,选择统计-----质量工具------能力分析------正
态,得到工序能力分析图,如图3-5所示。
图3-5 工序能力分析图
结论:通过以上图可以得知,C PK=0.61,根据过程能力指数Cpk的评级标准,可
知该工序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标准需要,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工序能力。
根据以
上的分析,质量管理小组提出把工序能力指数提高到1以上和根据国际标准,把
齿轮轴的第一次及格率从83%提高93%以上的目标。
过程能力指数Cpk的评级标准:
Cpk≥1.67属Ⅰ级,过程能力过高(视具体情况而定)。
1.67>Cpk≥1.33属Ⅱ级,过程能力充分,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好,应继续维持。
1.33>Cpk≥1.0属Ⅲ级,过程能力充足,但技术管理能力较勉强,应设法提高为Ⅱ级。
1.0>Cpk≥0.67属Ⅳ级,过程能力不足,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差,应采取措施立即改善。
0.67>Cpk
属Ⅴ级,过程能力严重不足,表示应采取紧急措施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
停工整顿。
3.2、因果分析
为了找出影响齿轮平面度而造成不合格的原因。
根据5M1E的原理,从人,
机,料,方法,测量,环境等6方面作出了分析,找出如下表3-5所示的原因。
表3-5 5M1E法原因分析表
人员
操作员技能低操作员没有专业培训
操作员技术不熟练操作员没有按照指导书操作
劳动强度大没有消除疲劳
材料
使用未经检验的材料材料进厂未检验
质量控制工作没有做好部门之间没有互相监督
机器
机器性能降低
没有定期检验性能项目
没有定期维护和保养
工装夹具定位的不合理
辅助支撑设置不妥
加紧力力点不合理
方法
没有按照指定的加工方法
工艺参数选择不合理
没有严格执行工艺方法
测量
测试设备的精密度不够测量设备没有更新
没有按照校准规程
环境生产现场照明不够噪音太大
工作场所温度不合适
在minitab中选择统计——质量管理——因果,得到影响齿轮轴精加工质量而造成不合格品的因果图。
图3-5 产品不合格因果图
对图3-5列出的诸多原因进行逐项分析,找出一下为影响齿轮轴精加工的主要原因:
(1)材料选择不合理和技术装备落后
由于材料的质量影响加工工序质量非常大,所以它的选取将会对精加工平面
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加工前要认真检查材料。
此外,技术的落后和装备的老化影响了加工效果和产品的性能。
(2)工人技能水平欠缺和环境状况
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操作工序的水平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到产品的性能。
而且劳动强度大,加上工作场地燥热(热处理车间)、照度不够等不良的环境因数。
故从人因工程的角度分析,这些都与质量水平关系密切。
(3)加工工序不合理
生产工序的控制力不够,由于该加工工序主要是员工操作机器,员工要掌握好时间,才能很好的控制该工序的加工。
(4)夹紧点选择不合理
工件夹紧点选择是否合理将之间影响到工件的受力稳定,由于夹紧力的力点设置在工件下端,因此容易引起工件受力不稳定,影响平面质量。
(5)工作角选择不合理
刀具前角是影响切削力到小的重要原因。
为了减少切削抗力,严格控制修光刃圆弧的大小,必须合理选择刀具前脚和修光刃圆弧。
(6)测量标准及方法过时
测量的标准对质量影响很大,同样方法的过时也会影响其精度,最终影响到产品的合格率和不合格率大小。
3.3、制定对策计划表
根据因果图的分析,针对主要原因指定对策计划表,见表3-6。
表3-6 对策计划表
3.4、效果检查
测定工序能力指数,将进行了质量改进后的齿轮轴精加工的工序中再选取50个产品。
测定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进行平面度工序能力测定,并绘制改进后的工序能力分析图。
表3-7 改进后的齿轮轴精加工平面度的工序能力指数测定(单位:×10-2mm)
改进后,重新收集数据进行工序能力分析,得到工序能力指数为C PK=1.61。
可见通过质量控制分析改进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值并达到了目标。
图3-6 改进后的工序能力分析报告
可知,Cpk=1.60,属Ⅱ级,过程能力充分,表示技术管理能力已很好,应继续维持。
表3-7 改进后齿轮轴加工工序的一次合格品率测试值
序号工序名称测试数/个及格数/个及格率(%)1毛坯制造100099199%
2轴粗加工199197098%
3轴精加工97095097%
4热处理95094199%
5轴粗加工294192298% 6安装基准面精加工92291399%
M=99%×98%×97%×99%×98%×99%=90%
通过不断改地善,特别是对其中关键问题的改善,齿轮轴产品的合格率和工艺能力指数
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质量小组的目的基本上得到实现,实现其预期的效果,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综上可知,直方图、排列图、控制图、因果图等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广为应用。
充分应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对提高质量可以收到很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