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哲学观念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古哲学思考题

中国古哲学思考题

辨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的这句话常被人引述。

但是,对这句话具体涵义的理解常有许多不同,甚至存在一些曲解,有必要进行一番辨析。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

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甚至明显曲解的情况。

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

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

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

“和”诚可贵,但不能没有原则。

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

“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

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

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因此,将“同”与“和”简单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的“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

更有甚者,一些人随心所欲地引用“和而不同”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似乎一宣称“和而不同”就可以不受任何公理、道义的约束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实际上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曲解。

辨析“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

中国传统哲学的七个思想特点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不论从其思想内容还是从其思想形式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宇宙观、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方面都有所表现。

一、关注现实政治伦理而忽略自然宗教美国的德克·布德(Derk Bodde)在1944年出版的《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62卷4号发表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的论文,文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确实揭示了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大多数人都关心现实的政治伦理,都渴望从政做官,目的就是治理社会和教化人心。

内圣外王之道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理想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奋斗的目的。

中国哲学中,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最为发达,内容也最为丰富。

中国的教育史上,也始终都以这种政治伦理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中的自然哲学内容就显得贫乏,诸子百家中很少有人把治学的重点放在自然研究上。

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才科学成分不足。

虽然在实用技术上中国古代有非常丰富的发明创造,但是这些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却很少被清晰揭示出来。

同样地,中国哲学也不关心宗教,对远离现实的宗教没有热情。

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不虔诚,一个人可以同时敬奉很多宗教的神灵,但是不论敬奉什么神灵,都是为了让神灵保佑自己的现实利益。

因此中国人没有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以及印度教徒那样虔诚狂热的宗教感情,宗教生活是可有可无的。

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中国历史上才既没有发生西方式的科学革命,也没有陷入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而一直以道德礼仪之邦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主张天人合一而反对天人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认为,人类与自然本就是一个整体,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生存的一切需要都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人必然无法脱离自然界,必然要依赖自然界,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分析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分析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分析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融汇日益频繁和广泛,以及纷繁的外来文化成果和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差异性探源,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并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差异性;比较一、前言纵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是其哲学思想,历经原始的选择和历史的淘洗形成相对稳定、经久不变且可以被普遍接受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决定了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决定了人类一切物质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发展的方向。

因此若要揭示合而不同或殊途同归的事物表象后不被人察觉的事理逻辑,找出最为重要的、影响人类文化出现差异性的核心因素,必然要从文化结构入手,探源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结构始终以“三元(源)化生万物说”“一元四素全息论”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观念;擅长圆道思维;求宇宙万物动态的平衡关系。

而西方文化结构以“四根说”“机械、还原论”为基础,以“主客二分”为基本理念,倾向于线性思维,求宇宙万物静态的存在原理。

本文以此为线索,探源并厘清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之所在。

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差异性探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融汇日益频繁和广泛,以及纷繁的外来文化成果和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对于中西方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差异性探源,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并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民族文化差异。

二、三元(源)化生万物说与四根说《子华子・大道》说“大道有源,其源甚真,名曰空洞,空洞无有,是生三元”,三元决定着天地万物的内在本质,造就宇宙万象的千姿百态。

此三元按特质分为:物元(源)性物质、质元(源)性物质、体元(源)性物质,因其万物各具阴阳显隐特性又可分为显态三源物质与隐态三元物质,前者是后天类物质,后者是先天类物质。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本文概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理解。

这一思想源于古代农耕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阐述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本文还将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启示,以期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与特点“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关系。

这一思想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不得违背自然之道。

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的行为应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三是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古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思想应与宇宙的运行规律相一致,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体性。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整体联系,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是动态性。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

三是实践性。

什么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

什么是“天人合一”?今天咱们谈谈“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天人合一”一直以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或者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特征。

但是“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其实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也很少被提及。

虽然在不同时代的古典文献中,也可以找到一些与所谓“天人合一”相近或相似的表达,但它的含义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确定的。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各种与“天人合一”相似或相近的表达,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

所以简单说:第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中国古已有之。

但“天人合一”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世学者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总结发展出的一个说法,并且又为我所用地,进行了重新定义。

第二,“天人合一”的思想或者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被认为是传承有序的,非常重要的,或者主要的中国文化特征。

是大约20世纪以后,经过一些现代学者的再度引申发挥后,才开始被称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所谓“核心价值观”的。

那么“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致概括起来有四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所谓“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说“天人一体”,“天人不分为二“的意思。

比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庄子《齐物论》这里的所谓“天”指的就是“自然”,按今天的话说,大概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是一个整体”的意思。

所以季羡林先生说,他认为“天人合一”的意思。

就是“人与自然要成为朋友,不能成为敌人。

”第二种理解认为:所谓天人合一的本意是说“天人感应”的意思。

表达的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

“天人感应”论认为,所谓“天”是有意志的,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也能感动天意,由此二者合而为一体。

简单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论”,最早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子思、孟子首先提出的,到汉代儒家董仲舒继承了这个理论,把其发展为了“天人感应论”。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

浅析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与哲学思想一朴素的哲学观点“天人观”自古天人关系就是哲学史上一个广为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想成了两种广为流传的思想潮流,可以用“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来作概括。

一方面主张天人合一:就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注重自然界与人的联系和影响,反对以人为破坏自然。

例如道家,特别是庄子学派中的一些人物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因而提倡无为,绝对地顺应自然过程。

当代西方某些环境悲观主义者主张人类放弃现代文明,回到原始时代,与这种思想是一致的。

但“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着不少违背科学的地方。

强调“天”是最高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间统治者的权力是天之所授,因此历代帝王都以天子自居以此来使人们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也就间接地屈服于天道,如老子所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将人道与天道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主张天人相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天论》开篇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社会的治乱“非天”、“非时”、“非地”,自然运动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也决定不了人间吉凶祸福。

也就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

例如战国时代的荀子肯定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显示出开发自然的进去精神。

但天人相分过于强调“不求知天”的思想暴露了它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反对对自然规律做深入探索。

早期西方世界对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思想也有专深的研究。

在西方文明的形成和重要发展时期——希腊、罗马时代,形成了“自由”、“民主”的文化基础。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出现类似中华民族那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如:赫拉克里特就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毕达哥拉斯则把天看成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们依赖宗教信仰,相信神的拯救等等与大自然的联系.但是,这种整体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天人关系的四种观点

天人关系的四种观点

天人关系的四种观点
1. 天人一体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天是人类活动的依据和指导,人是天命的体现和实践者。

天人一体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类应该顺应天时地利,与自然共生共荣。

2. 天人相异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天和人是具有不同属性和地位的存在,天是超乎人类的存在,人类只是天的下属和被支配者。

天人相异观点强调人类应该顺从天命,不违背天理,以避免祸患和灾难。

3. 天人对立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天和人之间存在着对立关系,天是人类的敌人或竞争对手。

天人对立观点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和智慧,克服天的限制和压迫,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4. 天人相恋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吸引、相互追逐的存在,天和人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和互惠互助的关系。

天人相恋观点强调人类应该与天相互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这种观点在一些宗教和哲学体系中有所体现,例如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思考——天人之分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入思考——天人之分思想

的侵略。 三十年代,他主张主观之“我”与客观之“非我”之间应该是对立
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冥合式的统一。首先,将我与非我看成一个整体, 认为只要整体中有对立面,我们就能积极地认识社会自然,发展人类的科 学知识,这也是天人分而不离思想的体现,天和人是分开的,但这是在一 个整体内部的有秩序的分开,并不是完全无关联。按照天人思想来解释, 我就是人,非我就是天,人需要不断开发自然,来达到认识天的程度,这 过程中可能违背自然规律,这就形成了我与非我的对立,但这种对立是在 人与天总体上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的对立,否则,人与自然便无法共存。很 显然,他反对把我和非我冥合为一个东西,而主张将他们分开,形成对立 面,不过这是以对立统一为前提的。这样就出现了我能否认识非我的一个 问题,冯先生在此提出了立言思想,即注重对知识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哲 理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向其他人那样注重立德、立功,功利主义,这样就 跨过了道德境界,来到了天地境界,成为圣人,“成为圣人,是尽人之所 以为人,唯有圣人才是完满的人,才能充分认识我与非我的问题。因为天 和人是分而不离的,只要抓住这种天人思想的精髓,即天和人、自然和人 为的对立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终有一天,我能够认识非我。
参考文献 [1] 汪先全 .“天人合一”——冯友兰一以贯之的思想 [J]. 中州学刊, 1993(2) [2] 徐诚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 [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10,26(3) [3] 徐子恒 . 天人合一下学上达——初探孔子人性思想 [J], 世纪桥 2018(6) [4] 陈世清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 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J]. 纪念冯友兰诞辰 110 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 [5] 李明军 .《天人合一与中国文化精神》[M].2015.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和天人二分哲学观念的异同
【摘要】:中国讲“天人合一”强调“天道”,自然不可认识;西方人则认为“天人二分”,人是万物之灵,自然可被认识。

(但不是说中国只有“天人合一”而西方只有“天人二分”,而是中国其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西方的主流思想是天人二分)。

那究竟是什么使得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对自然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从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观点的起源进行探讨分析二者的异同。

因为哲学教人明辨——求因——批判。

【关键词】:天人合一天人二分哲学分析
【正文】:
一、不同的经济和生存环境产生不同的宗教和信仰
(一)天人合一
江河赐予了中国古老文明,“天人合一”被孕育其中。

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冲积平原上,从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辽河流域到中原的渭河、黄河流域,南方的江汉、江淮流域和珠江三角洲都留下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足迹,尤其是长江和黄河更是以其宽广的胸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形成了“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尚书·禹贡》)的中华大国。

泱泱大国,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种繁多,有着丰饶的生存资源。

这些都是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无法媲美的。

中国的地大物博不仅给她的子民提供了完全的自足生存条件,还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让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和文化能够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

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让中国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长期成为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最富足、最强大的国度,再加上中国处于一个半封闭的边缘地形(一面临海,三面环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在和外界相对隔绝的孤立状况,海洋对于远古的中国人来说,仅仅意味着陆地的尽头、自然的天限,激发不起人们的兴趣。

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一方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独立的发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文明成果,并能保持自成一体的延续性。

但是另一方面,造成了国民固步自封的保守意识和盲目自尊的大国心态。

大自然给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厚的物资财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直至今天农业还是中国的第一产业。

农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上天的“庇佑”,所以自古以来占主流的自然观思想都是“天人合一”。

(二)天人二分
大海孕育的西方文明,“天人二分”暗藏其中。

西方文明发祥地位于亚欧大陆西侧的欧洲,它西、南、北三面环海,东与亚洲接壤,就像是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个巨大半岛。

整个欧洲都离海比较近,所以说,海洋成为欧洲自然环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另外作为西方文化最早发源地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更是与大海密不可分。

希腊罗马文明的中心位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地区。

那里既没有广袤的草原,也没有东方那种肥沃的大河流域,只有那些被重叠的山峦和起伏的波涛分隔成小块的岛屿、沿海平原和盆地,这种特殊的地理形态形成了古代克里特———迈锡尼人和后来的希腊人独特的“两栖类式的生活”,与众不同的海洋文明也就孕育而生了。

由于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就不能像中国那样自给自足,这样就注定了大海孕育下的人民必须走出去,或是向天“要”东西。

这就是为何黑格尔在讨论历史的地理基础时骄傲的说:“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们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里,把他卷入到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
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为的有限的圈子。

”这句话非常生动形象的阐明了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地理自然基础。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农业根本无法满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需要,于是人们不得不把目标转向山林和大海寻找生活资源,发展畜牧业、渔业以及向海外的迁移与征服都成为谋求生存的重要途径。

久而久之,工商业文明孕育而生。

自然既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他的态度就肯定不能是顺从而是要征服。

换句话说,就是天人之间不是一体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天人二分”,就要求人们必须去探索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从而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分歧点
(一)关于主客体
“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认识论,将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完全混为一体,认为只要人能够达到至善至仁的精神境界,就能顺应天理,合于天道。

可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认识论,主要是以此来将儒家学说依附于政治,使之成为封建帝国时代的国家意志,上升为“君权神授”伦理根据。

“天人合一”属于中国古典哲学认识论的范畴。

它将认识的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的关系一体化,并以此作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出发点,具有原始的神秘主义倾向。

以“天人二分”为主流思潮的西方哲学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人是万物之灵”,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征服和控制的强烈欲望——战胜,征服为主流意识;天人相争的武器是科学,是知识——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代表着西方科学技术至上思想。

(二)关于自然认识论
中国古典哲学中,老庄反对人为而因循自然,主张天下万物本于自然,法于自然,自生自灭,无须人为地参与其中。

老庄天人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

从宏观意义上讲,天就是自然、天然,事物本来的状态,而人则是指人力所为,天人合一就是合于自然,要求人们回归到本然的状态。

老庄极为推崇自然之道,即“天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所崇尚的理想境界是“万物将自化”的自然无为状态。

西方哲学认为,自然可以认识,自然的法则必须不断发现。

人们通过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们服务。

他们崇尚自由平等,认为天赋人权。

在“天人二分”的认识论基础上,哲学形成三大体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前者形成了“社会科学体系”;后两者的主体部分构成了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体系”,从而形成了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世界知识宝库。

三、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归结点
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共同的核心是一种“绝对精神理念”。

下面将从中国的老子、庄子和西方的柏拉图、黑格尔入手作具体分析: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起源于易学。

老子的“道”不是客观存在的真是物质实体,而是虚构的恍惚不定的精神本源。

庄子崇尚绝对的精神自由,认为只有守住精神,才能够达到与天伦合一的自由之境。

而西方哲学起主流思想的“天人二分”,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他的理念论把精神性的实体“理念”看作万物的本原,理念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理念世界是原型,是第一性的,是起绝对性作用的,而物质世界或具体事物世界则是第二性的,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的,自己实践的结果。

所谓的“物质”只是一种“现象”,你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的本质都是精神的,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而已。

绝对精神是宇宙间的一种神秘的力量,(和中国哲学中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变迁,生长,演绎万事万物。

总之,道与绝对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

整个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他们的产物。

道创造了一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绝对精神第一步外化为自然,后来外化为社会人类,最后,它又通过人的精神回归自身。

绝对精神的外化过程类似于道的创生过程。

道是模糊的,粗糙的,朴素的,没有近代科学基础。

绝对精神是精致的,经过哲学加工的,内含着近代科学的诸多启示。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是近代西方世界的辩证法大师。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9.5
[3]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4]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5]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