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理论,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等和谐统一的多重意蕴。
“天人合一”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观念出现的甚早。
《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
最先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强调的是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关系,倡导把人看做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性、权利与义务、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儒家的天人观:一、理解:自然的天,认为“天”是物质性的,是自然存在的,是万物的总名,是无意识、无意志、无目的的。
3.义理之天,认为“天”是“义理”,是抽象的法则或精神实体。
二、儒家的天人观:1.天人相通:在天人关系上,孟子思想最大的特点是以人来界定天。
他说:“尽心尽力的人知道自己的本性。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本性,他们就知道天堂。
他们保持自己的本性,培养自己的本性,所以他们也关心天堂。
”努力弘扬人性之善,理解人性之善的真谛,从而与天堂直接相连。
在孟子看来,“性”是“天人之所”,所以“性”和“天”实际上是同质的。
通过人心的作用来表达与“天”同质的“性”,所以“知性即知天”。
“天堂”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
人是从“天”发展而来的道德主体。
人的道德心受制于“天”,自然与人性是完全相通的。
2.天人相类:董仲舒论证了人与天的同质同构性,提出人副天数说。
他将在对“天”和“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比较之后,结论是,它们在形式上完全一致:“只有人才能连天地。
人有360节,连天的数目都有。
他的身体是骨肉,连地的厚度都有。
他有耳朵和眼睛,有智慧,有太阳和月亮的形象。
他的身体有空的孔口、静脉和山谷的形象。
他的心有悲伤、快乐、愤怒和空气。
看着人的身体天国是高的,与天堂相似。
".异同比较:无论是“天人相通”还是“天人相类”,他们论述的主要都是社会政治理和道德问题。
至于如何实现“天人合一”,他们倡导的不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而是理想主义的方法。
此外,儒家中有认为“天”是自然现象的一派观点,基本观点是“天人相分”。
其代表人物荀子曾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100字

天人合一思想总结100字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认为天地与人应当合为一体,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共同发展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
孔子提倡的“天命论”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应当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即人类应当追随天意,与天地相合,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与发展。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人类与自然界应当相互尊重,人类应当以道义为根本准则,与自然界相互合作共存。
道家学派的道家思想也对天人合一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崇尚自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道家强调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以达到与宇宙大道合一的境界。
墨家学派则主张“兼爱”,即人类应当平等待人,并扩展爱的范围,使之包括天地万物。
墨家的兼爱思想表达了人类与社会及自然界的互相关系,体现了人与天地合一的理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人合一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唐宋以后,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愈发显著。
佛教强调个体的超脱与解脱,以达到与宇宙共同存在的境界。
而道家思想注重修炼,追求自我的完善,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相互融合。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天人合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人类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界和宇宙。
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也使人类对自然与人性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并与现代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成为指导人们思考与行动的重要思想。
综上所述,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天地应当合为一体,共同发展,相互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共同发展密切相关,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Vol 42/No 04/Westleather-121㊀-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 天人合一齐彦之作者简介:齐彦之(1991-)ꎬ女ꎬ汉族ꎬ湖南永州人ꎬ在读研究生ꎬ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ꎬ研究方向:包装设计ꎮ(湖南工业大学ꎬ湖南株洲412000)摘㊀要: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ꎮ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ꎬ即哲学观ꎮ本文从造型㊁纹饰㊁陶器㊁家具和园林这几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中的体现ꎮ关键词:设计思想ꎻ造物观念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4-0121-01㊀㊀中国古代造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历史内涵ꎬ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类著作ꎬ以及文人的笔记史料㊁工匠的口述和各种图说绘本ꎬ这些著作的主题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的发展ꎬ总结了各类设计成就ꎬ展示了造物思想和设计认知ꎬ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ꎮ古代造物者的设计思想从整体来看ꎬ造物设计始终围绕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ꎬ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㊀造型艺术㊁纹饰与 天人合一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 曲生吉ꎬ直生煞 ꎬ所以造物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懂得造型要遵循的规律了ꎮ曲线给人流动和优美的感觉ꎬ充满了生气ꎬ容易在大环境之下很好的融合ꎮ而以直线构成的图形ꎬ往往给人带来坚硬和尖锐的感觉ꎬ不能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ꎮ在中国艺术史上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ꎮ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ꎬ流畅的曲线贯穿在整个器型上ꎬ匀称又富有艺术感美感ꎻ青铜器时代的鼎ꎬ造型独特ꎬ在原有曲线的造型上融入直线元素ꎬ带来坚实凝重的感觉ꎮ正是这种方圆互佐的造型变化ꎬ让其成为权势和财产的象征ꎻ宋代的瓷器中的官窑贯耳瓶ꎬ整个瓶身造型在方圆中不断寻求变化ꎬ整体造型庄重而优美ꎻ明清的家具中的坐凳ꎬ整体造型圆润流畅ꎬ作为家具能完美地融合于室内ꎮ造物者正是以曲线为主的设计观念ꎬ使得器物十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ꎬ为人民生活所用ꎮ中国传统纹饰种类繁多ꎬ大多都取之于自然之物ꎬ如:彩陶上的人面纹㊁卷草纹和漩涡纹等纹饰ꎻ青铜器时代ꎬ鼎的四周刻有兽纹ꎻ明式家具上刻有精致的云纹和花卉等ꎮ由此可见ꎬ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器物装饰上很少使用纯几何图案ꎬ而采用自然中的花卉㊁禽兽㊁山水㊁树木ꎬ提取它们的突出特征就形成了器物上的装饰ꎮ曲线纹饰带来流动的视错觉ꎬ游走之气充满在宇宙大地之间ꎬ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ꎮ2㊀陶器㊁家具与 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陶土或者黏土便是彩陶的原材料ꎬ经手工制作成型后经高温烧制ꎬ便成为一种生活用品ꎮ最初原始人在陶器的表面进行绘画ꎬ随着原始人对彩陶泥料的认识提高ꎬ对烧制技术的改进ꎬ便产生了黑陶ꎮ黑陶不注重外表装饰ꎬ而注重造型的奇特多变和设计合理ꎮ陶器与原始人的 天人合一 就表现在自然泥料的开发利用ꎬ随着对自然泥料的物性慢慢熟悉ꎬ结合人工手艺和技术方法ꎬ从而达到土与火的完美交融ꎮ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程中ꎬ所有材质家具中为木质家具最常见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工匠们对木料和制作技术的认识提高ꎬ使得漆木家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提高ꎮ唐代以后 垂足而坐 的起居方式使家具的设计观念有了改变ꎬ垂足式的坐具慢慢兴起ꎬ随后就完全取代原来的席地而坐ꎮ到了宋代ꎬ其艺术设计风格低调脱俗ꎬ清新淡雅ꎬ漆木家具渐渐被纯木家具替代ꎮ在明代的家具制作中高品质的原材料有着优美的木纹肌理ꎬ后期稍加雕琢便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作品ꎮ制作明式家具除了考虑木材ꎬ还注重了家具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ꎮ能工巧匠根据不同木料的不同肌理进行加工塑造ꎬ从而变得像藤条般流动富有韧性ꎮ明式家具设计和制作充分体现了材料与技术的完美融合ꎮ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点已经被人们接受ꎮ 大象无形 大匠不雕 的天然之境ꎬ早已把古代器物设计带入最高境界ꎮ3㊀园林与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根据拥有者分为两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ꎮ皇家园林多见于北方ꎬ有着气魄雄伟的特点ꎮ私家园林多见于南方ꎬ其细腻精致ꎬ能在园景中体会出园林主人特有的品质ꎮ中国园林擅长于用景ꎬ把美景融入设计的园林中ꎬ如北京的颐和园就是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作为基础景物的ꎮ中国园林也善于造景ꎬ根据不同的环境ꎬ巧妙的设置一些人为景观ꎬ例如ꎻ园林中可造假山㊁亭台㊁瀑布和溪流等景象ꎮ古代园林的设计来自于大自然给的灵感ꎬ进行人为刻意堆叠改造ꎬ最终呈现出另一番园中美景ꎬ同时与大自然毫无违和感ꎮ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一向注重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ꎬ所谓 虽由人作ꎬ宛如天开ꎮ在中国园林的设计艺术上ꎬ再一次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审美观ꎮ结语古代造物设计除了要考虑造物的使用功能ꎬ还要明确使用者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ꎬ在人㊁物㊁自然以及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ꎮ天时㊁地气㊁材美㊁工巧是造物过程所需要配合的要素ꎬ天时指的是季节气候ꎬ地气指的是地理环境的特性ꎬ材美指的是造物材料上的选择ꎬ工巧指的是造物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专业技术ꎮ造物设计的客观条件与造物者的主观能动性即造物者的主观设计思想和技艺的结合ꎬ才能达到物美质优ꎮ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顺物应然㊁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ꎬ综合考虑材美工巧深刻能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ꎮ参考文献:[1]㊀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J].江汉论坛ꎬ2003ꎬ(06):22-24.[2]㊀何佳.中国古代造物的人文观[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3.。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对孟子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这一思想是孟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
首先,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孟子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息息相关。
孟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与自然相互合作,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孟子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幸福和发展是与社会的繁荣和和谐密不可分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追求共同的幸福。
孟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德的实践,人们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此外,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上。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了善良的本性。
他强调人们应该积极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通过实践和修行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最后,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孟子认为,人类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人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命运,共同追求人类的幸福。
孟子提出了“天命”和“天道”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和遵循天道,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研究和理解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人一直处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密切相关。
自然调和,事物互相呼应,这种自然万物之间的协调,被称为“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自然主义思想,是一种源远流长、内核深邃的文化传承,是塑造中国人民与世界相互关系的重要精神基础。
二、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伦理道德观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重视个人修养,关注人的内心精神层面的事务,把人看作是伦理道德的观念和实践的主体。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中,“仁爱”、“孝”、“义”、“礼”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亦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基石。
孝的概念包含了“孝顺父母”、“孝敬先祖”等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观的重要基础。
三、儒家的教育理念儒家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仁治国”,强调培养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素质,而不是只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
这些素质包括道德信仰、人格修养、人际关系、场景应对等方面。
在儒家的教育理念中,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而不是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这一思想给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以五言、七言诗为主,并以咏史抒情为主题。
通过诗歌,中华民族展现了独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诗歌的道德意义、哲学思想、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价值,都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儒家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繁荣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谈谈对天人合一的理解800字

谈谈对天人合一的理解800字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其他哲学流派的共通思想。
这个概念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密切的联系,强调了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统一。
以下是对天人合一的理解的一些关键点:1. 整体性的世界观:天人合一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了天、地、人以及其他万物。
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社会和宇宙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共生共存的整体。
2.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融合,而不是对抗自然。
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日常生活、农业、医学等各个方面。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 道德伦理的基石: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道德伦理的基石。
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体的行为应当符合天地之道。
通过追求德行,个体能够与天地同步,实现内在的道德升华。
4. 生命的循环与变化:天人合一体现了生命的循环和变化。
宇宙和人的存在都经历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人应当顺应这个变化过程,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5. 宇宙能量的共通: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共通的能量或力量,贯穿于天、地、人的整个体系。
通过个体的修养和悟性,人能够与这种宇宙能量达成共鸣,提升个体的境界。
6. 自我认知与宇宙觉醒:天人合一还包含了个体对自我认知和宇宙觉醒的追求。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修养,个体能够超越日常的琐事,达到对宇宙、生命和人生本质的深层认知,实现对天人合一的更高程度的理解。
7. 哲学与生活的融合: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对生活方式的指导。
它要求个体在实际生活中将这一理念融入行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深化对天人合一的理解。
在整体上,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深邃而宽广的哲学思想,它超越了个体与个体、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将个体置于宇宙和自然的大背景中,强调整体与个体的互动和相互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学与传播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2班肖梦丹110102077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个概念,貌似是我在高中的历史课上接触到的,也许之前就有接触,但我印象不深。
我记得当时的历史老师一再强调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加强统治者的权威的一种手段,是稳固政权的一种途径,是出于一种政治的需要而存在的。
董仲舒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所以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 。
董仲舒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阳明义》)所以这种以人为副本之“天”,不过是具有人的意志的自然全体。
基于天人相副,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
从天人相副说出发,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
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三等,“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没有办法改变,唯“中民之性”可以教化而为善。
以及“三纲”之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这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就完全成了一种极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可以看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明显地给人打上了人天生不平等的烙印,把伦理道德思想变成了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学说。
但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是从董仲舒开始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
人服从天
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天与道德问题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从孔子、孟子的言论当中获得诸多的印证。
孔子很少谈天道,但还是认为唯天为大。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德文章皆天之所予我者,我受命于天,任何大难都无可奈何于我。
在这里,“天”是道德权威性的最终根据。
孔子的“天”似乎仍然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义,但孔子所讲的道德的核心是“仁”,他在讲“仁”的根源时,却很少把“仁”的根源归之于人格神意义的“天”。
相反,他所强调的是,孝悌之类的自然感情是“为仁之本”。
孟子的“天”极少有人格神的含义,它有时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但主要是指道德之天。
他的“天人合一”思想讲的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人性在于人心,故尽心则能知性,而人性乃“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所以天人是合一的。
“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
人心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四者,人皆有之,他把它们称为“四端”,人心有四端,所以人性本善。
人之善性既“天之所与我者”,是天给的,又是“我固有之”者,是我本身固有的,所以天与人合一。
这样孟子就明确地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
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
老庄思想中的天,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故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强调的是贬抑人为,提倡不要以人灭天。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这里表现为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任万物之自然。
人能顺乎“道”,顺乎自然之常就是“无为”,而“无为”就能做到“无不为”。
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更多地讲人的精神境界。
他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
为一”的精神境界,就是他所明确界定的一种“天人合一”境界。
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人与天地万物之自然合为一体,人与我、人与物的分别,都已经不存在。
他的“蝴蝶梦”就是其“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
我更倾向于老庄的“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
天就是指自然,人应顺乎自然,与自然应该和谐的相处。
要知道,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约束自己,主动使自己适应人、与人和谐相处。
人要想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必须具有高远的“天人合一”境界外,还必须依靠人自己的认识、实践,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规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为人所用。
我国古代的先民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已经懂得了“适度”原则。
主张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
狩猎等生产活动,使动植物能够很好的繁衍生息,从而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现在我们一样要保持先民的优良传统,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切莫因贪图眼前的一点利益,过度的开发和破坏大自然,而是要使大自然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