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有关的传说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是一个充满传说和神话的时候。
以下是几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和民间传说:
1. 中秋节和嫦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和家庭团聚。
有一个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传说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中,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喝下了仙药后,飞上了月亮成为了月宫里的仙女。
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就在月亮上寻找嫦娥的身影,同时还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传统故事流传至今。
2. 春节和年兽: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为农历新年。
有一段关于春节的民间传说是关于年兽的。
传说中,年兽是一种凶恶的怪兽,每年都在除夕夜出现,吃掉人们和家畜。
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噪音和火,于是在除夕夜放鞭炮、贴红色的春联和窗花,以驱除年兽。
这个传说也导致了中国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红色装饰、舞狮舞龙等传统习俗。
3. 清明节和孟子敬鬼神: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祭拜已故亲人的重要时间。
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故事涉及到孟子,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
传说孟子曾在清明节时前往墓地,发现有人用不尊重的方式祭祀祖先和死者的鬼神。
于是,他教育人们要尊敬祖先、孝敬死者,认为这是道德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这个故事引发了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扫墓、祭拜祖先的传统风俗。
这些传说和民间传说渗透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不仅丰富了节日的内涵和意义,还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尊重祖先和天人合一的思考和追求。
它们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在节日中保持敬畏和感恩之心。
传统节日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传统节日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节日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人们传承和传播着自己的历史、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展示其中的美妙和神秘。
春节的传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一个与春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名为“年兽”,每年大年三十夜时,年兽会出来伤害人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然而,一位勇士却成功驱逐了年兽,人们为表示庆祝,开始在新年到来之夜放鞭炮、喜庆。
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驱逐坏运气,迎来新的开始。
中秋节的神话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一个著名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
据说,古代有十个太阳,它们每天轮流上天照耀大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于是,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间。
他的妻子嫦娥得到了仙丹,飞上了月亮,并在那里生活下来。
每年的中秋之夜,人们都会仰望月亮,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说,在古代,屈原是一位忠诚的大臣,他为了挽救国家而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划船下河,并撒下粽子以免鱼虾将屈原的尸体吞食。
这个传说后来演变为一项传统的竞技活动,人们竞相划龙舟,并享用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
万圣节的传说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庆祝活动。
与万圣节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南瓜灯”的故事。
传说中,一个名叫杰克的人是一个醉鬼和捣蛋鬼,常常愚弄人们。
当他死后,他无法进入天堂也无法进入地狱。
于是,他被迫在黑暗中徘徊,只有一个从南瓜中雕刻出来的灯笼可以为他照明。
人们为了纪念杰克,开始在万圣节时制作南瓜灯。
结语传统节日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历史、信仰和价值观。
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

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间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春节是一个祈求来年丰收、家庭平安的节日。
关于春节的民间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年兽的故事。
据传,年兽是一种可怕的怪兽,每年冬末都会出来袭击村庄。
后来,村民们发现年兽怕红色和鞭炮声,于是他们开始在春节期间挂上红色的灯笼和贴上红色的对联,并燃放鞭炮来驱赶年兽。
2、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扫墓、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与春秋时期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
当时,晋国的大臣介子推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将自己的大腿肉割下来给母亲吃。
后来,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举行祭祀活动,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3、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中秋节的民间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传,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仙丹而飞到了月亮上。
后羿非常思念她,于是摆上嫦娥爱吃的食物,遥遥相对而哭。
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在每年的中秋节晚上都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
以上是一些关于节日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

七个传统节日的故事1.春节: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很多种,最著名的则是关于“年兽”的传说。
相传,以前有一个吃人的怪兽,每到除夕夜就会袭击村庄,吞噬村民。
但是村民们发现这个怪兽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在每年的除夕夜都会在门前挂上红色的灯笼,点燃鞭炮来驱赶年兽。
2.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
传统的节庆习俗通常是赏花灯、吃汤圆和猜灯谜。
据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防止暗杀,就是在夜晚点燃花灯,让宫廷内的所有灯都亮起来,从而使暗处无法行动。
3.清明节:清明节是阳历的4月5日或6日,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
当代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
清明节的由来源于古代时期的民间信仰,人们认为在这个日子里,祭祀祖先和秉承先人社会道德中的孝敬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4.端午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或龙舟节。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有很多,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据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由于忠诚而被皇帝倒行逆施而致身亡。
为了纪念忠诚的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
5.七夕节: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又称“牛郎织女节”或“中国情人节”。
这是由一段动人的传说而来,讲的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在一年一度的这个夜晚相会。
两人分别住在东西两个星球上,它们之间隔着银河。
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银河上才会有一条天桥,两个人才能相会一次。
6.中秋节: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节”。
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传说着迷人:据说一个后羿射日,不仅让百姓得以放心生活,也让大地肥沃。
为纪念这个英雄,人们在此日宴请亲友、赏月,并吃月饼。
7.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又称“登高节”或“老年节”。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九”被视为有吉祥之意。
据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瘟疫,在九月初九这个日子里,人们登山敬祖,祈求消灾。
自古以来,登高赏秋景、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一系列习俗在人们中推广。
中国各个节日的故事传说

一、春节1.熬年守岁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恐怖的一晚上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而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餐,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数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路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用饭前先供祭先人,祈求先人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路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的传说宋朝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
好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光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庞大非常,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魅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魅,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魅为之惧怕,他们身后变成专门惩办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双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期的转变,桃符本身也在转变,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对联的前身。
3.腊八粥的故事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间故事与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承载着古老的智慧与文化,为这些节日增添了神秘感和深远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统民间故事与传说。
春节——“年”兽的故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据传说,古代有一种凶恶且可怕的怪兽,叫做“年兽”。
据说“年兽”每年都会在年底时出现,吞食人畜,破坏农作物。
于是,人们想出了一个策略来对抗这个可怕的怪兽。
根据民间传说,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怕火和怕吵闹。
因此,人们在每个村庄门口挂起红色的灯笼,贴上红纸,在除夕夜放鞭炮,以驱逐“年兽”。
他们也将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每逢春节都会进行庆祝活动,以期带来好运和幸福。
元宵节——灯谜与猜灯谜的故事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点亮彩灯、放花灯,品尝元宵糯米团子,同时也会进行猜灯谜的游戏。
据传说,元宵节的猜灯谜起源于汉朝时期,当时太子刘德力善于写对联和猜灯谜,他将猜灯谜作为一种智力竞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这一传统得到了发扬光大,如今元宵节猜灯谜已经成为传统节日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寓意着人们智慧与智力的竞争,也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
端午节——屈原与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纪念了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被贬谪之后,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中。
为了避免鱼噬食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划船撒米投入江中,以供鱼类食用,同时还打鼓和放鞭炮以吸引鱼儿的注意力。
此后,人们将撒米改成包裹在竹叶中的糯米团子,即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粽子。
如今,吃粽子已成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这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人们抵御邪恶和疾病的象征。
中秋节——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欣赏皓月、赏月,一起吃月饼。
而与中秋节相关的一个著名故事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这些传说和故事既是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守望,也是人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勤劳,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为你带来几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统节日中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春节中的《年》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民间传说无疑是与《年》相关的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一头恶名昭著的怪兽年来到人间,每逢除夕便吞食民众和牲畜。
人们为了对抗怪兽年,纷纷离开住所,而后在除夕之夜用火和爆竹驱逐年兽。
而后,传统的除夕庆祝和各种民间表演便渐渐形成。
端午节中的《屈原》端午节是为了表达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而设立的节日。
相传在古代,屈原为了救国,不幸遭到流放和阴谋,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组织划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
有一段著名的民间传说称,人们为了阻止鱼群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在江中撒下粽子,以免鱼儿吃掉他的遗骸。
中秋节中的《嫦娥奔月》中秋节作为团圆的象征,与嫦娥奔月的传说紧密相关。
相传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照耀大地,造成了干旱和灾难。
为了保护人民,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百姓。
但是后羿吃下了长生不老药后,背叛了人民,飞到了月亮上。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和嫦娥,便在中秋节这一天一家团聚,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中的《千里送京娘》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千里送京娘》是元宵节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之一。
相传在唐朝时,京都发生了大火,一位少女被困在火中。
好心的青年杨宗保冒着生命危险,千里奔走,将消息传到女孩儿的家人那里。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英勇而感人的故事,便在元宵节时点亮彩灯,制作元宵,祈祷幸福。
清明节中的《伍子胥》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政治家伍子胥而设立的节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名将,被背叛后自杀。
为了怀念他,人们在清明节时到他的陵墓前祭拜,扫墓并献上食品。
与节日有关的故事

节日有关的故事
1、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祭祀和扫墓的重要节日。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名臣义士介子推,下令在冬至后第105天禁止生火,吃冷食,也就是寒食节。
后来清明节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保留了祭祀、踏青、荡秋千、郊游等习俗。
2、祭祀屈原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眼见国破家亡却无力回天,愤而投江,百姓听闻纷纷乘舟救助,却未见屈原尸体,后来人民就在江河上赛龙舟纪念屈原,还用竹叶将米包出三角形防止祭祀屈原,防止水族抢食,形成了现在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3、鹊桥相会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乞巧节。
相传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来妇女们趁织女和牛郎团员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艺,同时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4、嫦娥奔月
八月十五,秋季之中,秋高气爽,圆月当空,故有赏月、祭月、团聚之俗。
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传说嫦娥为长生不老偷吃王母仙药,遂奔月成仙,但每年八月十五月圆之日,返回人间与夫君团聚,后世人每逢中秋焚香拜月,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5、驱赶“年兽”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告知了人们驱赶 “年兽”的办法。
原来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
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民间故事篇一:小学四年级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与风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元宵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释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释义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释义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节初的意思。
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来源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来源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来源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释义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演变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具体习俗如下所列:①、登高②、吃重阳糕③、赏菊并饮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⑤、喝重阳酒不过呢历史上也有农历七月十三为敬老节的说法。
但于1989年时修改.时间:农历九月初九日。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