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的临床 疗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随机数字表方法设计将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实验组。
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实验组加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方法。
结果:实验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增加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提高显著。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之一,其临床发病率高,而且病程时间较长,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有关。
临床运用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加强胃酸分泌抑制、加快胃肠蠕动等为目的,但是治疗后复发率高,且未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1]。
临床近几年来不断推广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运用辨证施治方法,给予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就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作出如下简述。
1资料方法1.1资料选择随机数字表方法设计,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同时间段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设为实验组。
实验组:性别: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为(43.75±2.50)岁。
对照组:性别: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为(44.05±1.85)岁。
两组入组数据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选用奥美拉唑(口服,一日2次,每次20mg)与铝碳酸镁咀嚼片(口服,一日3次,每次0.5g);持续治疗4周。
实验组加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方法,药物组方:半夏(10g),党参(15g),黄岑(10g),白及(10g),炒枳实(10g),黄连(3g),干姜(3g),甘草(6g),6枚大枣;随症加减:若反酸严重则增加乌贼骨(15g),若明显胃脘刺痛则增加乌贼骨白芍(20g),若明显肝郁化火则增加夏枯草(15g),若便秘则增加夏枯草大黄(6g);将药物混合,以清水浸泡1小时,熬煮,直至收汁200ml;持续治疗4周。
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消化科接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开展常规四联疗法治疗)和试验组(n=30,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接受半夏泻心汤联合方案治疗后,和常规组相比,患者治疗后2周、2个月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也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用药量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安全性;肠胃功能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多发的消化系统慢性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胃部消化道黏膜萎缩,严重甚至会引发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害性较大。
该病的发病原因与年龄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紧密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生活习惯不良、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近几年来呈现出一定上升趋势。
做好疾病的诊治工作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中西医联合治疗该病的效果及其价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消化科接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常规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为35-69岁,平均年龄(49.02±6.83)岁,平均病程(2.35±0.24)年;试验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37-72岁,平均年龄(49.81±7.22)岁,平均病程(2.34±0.23)年。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摘要】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具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显著疗效。
本文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总结,揭示了其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以通过调节胃黏膜屏障、提高胃黏膜血流、抑制胃酸分泌等方式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分析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疗效,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这些发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疗效, 药物组成, 药理作用, 机制, 观察结果, 结论, 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其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胃黏膜炎症和组织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传统中医药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是脾胃虚弱、湿热内盛所致。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中包含半夏、黄芩、人参等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健脾和胃的功效。
据临床观察,半夏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本研究旨在探究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如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通过临床观察分析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2.探讨半夏泻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的修复作用,包括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学变化。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接收的60例经临床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给予观察组半夏泻心汤治疗,对两种用药方案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可取得较常规西药治疗更高的疗效,用药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218-02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疾病临床中较为常见,病情多反复,治疗难度大,临床中常采用三联疗法,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大[1],相关研究[2]表明,应用中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7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接收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观察范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013年版)》及《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3],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胃脘部胀满、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等,并均经我院检查室胃镜检查,患者胃部均存在水肿、黏膜充血,出现花斑状或痘疹样改变,且伴黄白色或灰色分泌物附着,有散在性或局限性出血点或糜烂。
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中男女性患者例数比为16:14,年龄最大70岁,最小21岁,平均(43.67±6.42)岁;病程在1~20年之间,平均(13.16±4.36)年。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胃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食物消化减弱,引起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治疗方面,传统中医药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文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半夏泻心汤口服。
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每组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28%,总有效率达到98%;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50%,好转率为30%,总有效率为80%。
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其疗效稳定、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传统中医治疗方。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炎的亚型,常伴有胃黏膜的萎缩变化,临床疗效较差。
中医药治疗胃炎的优势在于疗效温和无副作用。
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剂,具有清热降逆、理气和胃的功效。
它通过调整胃肠功能,改善胃黏膜萎缩情况,提高胃肠蠕动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研究证明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显著疗效。
在使用过程中,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过量使用,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也提醒我们中医药治疗胃炎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药方,疗效机制,临床研究,注意事项,副作用,治疗过程,中医药,有效方法,疗效研究,应用价值。
1. 引言1.1 胃炎概述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类型,其中慢性胃炎比急性胃炎更为常见。
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包括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酗酒、吸烟、刺激性食物等多种因素。
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药认为胃炎是由于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等多种因素导致,治疗胃炎时需调整脾胃功能、疏肝解郁。
与西医药治疗胃炎以抗生素和抗酸药为主不同,中医治疗胃炎更加注重疏理脾胃,调节气机,增强机体自身调节功能,从而改善胃部症状。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药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能根本调理胃功能的特点。
在中医药疗法中,半夏泻心汤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疗效。
1.2 中医治疗胃炎的优势中医治疗胃炎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胃炎是由脾胃虚弱、气血失调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而西医则更注重直接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效果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加味半夏泻心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本院于2013年7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按照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
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在嘈杂反酸、食少纳呆、痞满烦闷、胃脘胀痛方面的积分与参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显著,即数据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可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广泛扩散。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常见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病症为胃粘膜腺体萎缩,临床症症状具有多变性以及复杂性,而且病程较长,迁延性较强,严重甚至会导致患者罹患胃癌[1]。
因此,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本院为了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的最佳途径,对患者行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效果理想,现进行如下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本院于2013年7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2例,对所有患者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保均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
按照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1例。
其中,参照组有24例为男性患者,1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30岁-71岁之间,平均为(49.8±18.4)岁;病程介于3个月-41个月,平均为(10.2±3.9)个月。
实验组有25例为男性患者,16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33岁-70岁之间,平均为(50.1±17.6)岁;病程介于2个月-42个月,平均为(9.8±4.2)个月。
两组患者均在详细了解实验内容后,发表了知情免责声明。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临床研究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临床研究目的:探究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给予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和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73.8%),Hp阳性转阴率(78.3%)高于对照组(37.5%),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推荐临床应用。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Hp阳性;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以胃痛、腹胀、反酸等为主要表现,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并不理想,有必要寻找新的治疗途径。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该类病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4例,经胃镜、活检等检查并确诊,对于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予以排除,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型痞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29~66岁,平均年龄为(46.3±8.5)岁,平均病程为(10.2±3.8)个月,其中Hp阳性23例;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30~65岁,平均年龄为(46.4±8.6)岁,平均病程为(10.3±3.7)个月,其中Hp阳性24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案,给予奥美拉唑(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3381,生产企业: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和维酶素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5021323,生产企业:福建省三明天泰制药有限公司),前者每日2次,剂量为20mg,后者每日3次,每次5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05-13T16:41:30.9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韩潇
[导读] 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较差。
由此证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宁县平子镇卫生院;甘肃庆阳745208)
【摘要】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
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
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
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
治疗后组间对比疗效。
结果: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CAG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夏泻心汤;治疗
CAG为多种病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是胃癌癌前状态,可发展成肠上皮化生及异性增生等癌前病变。
早期积极治疗,对控制癌前病变和预防胃癌有重要意义。
当前西医主张给予药物治疗,多使用胃粘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但疗效一般。
此文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设两组研究,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报道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CAG总共56例患者,经掷硬币法分组。
一组设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男女分别18例、11例,病程均为(6.69±
2.47)个月,2-11个月不等;均龄(44.52±9.36)岁,22-68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
另一组设对照组,27例患者,采取西医治疗,男女分别17例、10例,病程均为(6.42±2.24)个月,2-12个月不等;均龄(44.87±9.55)岁,22-67岁之间;腺体萎缩程度:9例轻度,13例中度,5例重度。
纳入条件:①18-70岁;②经《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CAG诊断标准确诊;③均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④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等。
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不违背医学伦理标准。
两组性别、病程、年龄和腺体萎缩程度等信息,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阿莫西林每日3次,口服,每次1粒;枸橼酸铋钾片每日2次,口服,每次2片;克拉霉素每日2次,口服,每次1片,连用4周。
1.2.2 实验组半夏泻心汤,半夏10g、白花蛇舌草15g、蒲公英15g、党参20g、枳实10g、煅乌贼骨15g、黄苓10g、干姜5g、黄连6g和甘草6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用4周[1]。
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要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给予其对症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对药效的影响,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治疗前后,分别评定两组症状评分,包括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反酸反胃和胃满烦闷;评定疗效,两组比较。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例数,对比分析。
1.3 疗效标准疗效分无效、有效和显效三级。
无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无变化,幽门螺杆菌未清除;有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减轻,部分幽门螺杆菌清除;显效:经过治疗,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食欲不振等消失,幽门螺杆菌均清除。
显效+有效=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用(%)表示,判定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症状评分
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P<0.05,t=0.8158,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一。
表一两组症状评分对比(分)
2.2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治疗无效6例,有效11例,显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77.78%。
实验组治疗无效1例,有效10例,显效18例,治疗总有效率
96.55%。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更高,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863,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有5例,3例恶心,2例腹胀,发生率18.52%。
实验组不良反应有2例,1例恶心,1例腹胀,发生率6.90%。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较低,经统计学处理,P<0.05,χ?=1.0714,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CAG是常见消化科疾病,患者主要有体形消瘦、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症状,病情严重的出现胃出血及胃溃疡症状,或者进展至胃癌,直接影响个体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
该病诱因较多,缺铁性贫血、不良饮食、十二指肠和胆汁液反流、幽门菌感染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导致局部营养不良,血循环不畅等。
在传统中医学中,该病属于“胃脘痛”、“痞满”范围,病情发生与发展,和胃部瘀血密切有关,患者气不行血,气郁不畅,最终形成胃脘痛。
研究指出,胃脘痛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作用导致,外因有邪毒入侵,内因包括体质、情绪和饮食等;病因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最后实虚兼有,实证包括血气阻络,肝气郁结,郁热湿浊;虚证包括脾阳虚弱和胃阴不足[3]。
中医治疗CAG以养阴益气为主,增强脾胃功能,调和气机。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基本成分有半夏、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党参、枳实、煅乌贼骨、黄苓、干姜、黄连和甘草十味药,半夏为君药,和胃健脾,除湿化痰,降逆止吐;白花蛇舌草可有效消痛散结,清热解毒,利尿除湿;黄苓泻火解毒,清热燥湿[4];干姜回阳救逆,驱寒温中,除湿化痰;诸药合用,调和肝脾,消痞散结,为CAG和急慢性胃肠炎等有效治疗方法。
在我院分组研究中,实验组(半夏泻心汤)与对照组(西医治疗)治疗后,实验组症状评分改善明显,食欲不振(0.87±0.49)分,上腹疼痛(1.20±0.39)分,反酸反胃(0.67±0.21)分,胃满烦闷(1.07±0.28)分;治疗总有效率较高,96.55%>77.78%;不良反应率较低,6.90%<18.52%,由此可见,患者应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而且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效果较差。
由此证实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思颖.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5,35(01):26-27.
[2] 应瑛.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5,47(05):76-77.
[3] 于素芬.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5):113-114.
[4] 闫建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5,43(05):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