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论述题(特别重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1. 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 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 《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 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 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 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 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 《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 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 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 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 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 18. 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18、“文以气为主”揭示了 的重要意义。
19、 的音乐美学论著叫做《声无哀乐论》。
20、《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阐明 并无必然联系。
21、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是 。
22、陆机所谓 ,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
13、“务实诚、疾虚妄”
14、《楚辞章句》
15、曹丕
16、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
17、本同而末异
18、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
19、嵇康
20、音乐与人的情感
21、《文赋》
22、“意不称物”
23、“文不逮意”
24、声律
25、文笔
26、“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27、“体大思精”
28、作家才性与作品体裁风格
4、齐梁文学重视“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
5、刘知几的《史通》倡导文学的实录精神。()
6、陈子昂提倡“兴寄”,要求诗歌审美意象隐含深刻的思想。()
7、李白的诗歌理论崇尚自然清新。()
8、杜甫《与元九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
9、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理论的提倡者。()
23、陆机所谓 ,指文章不能充分表达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24、沈约是南朝 派的理论代表。
25、南朝的 之争,目的是为了区分文学与非文学。
26、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学风格追求,即 与 。
48、原诗
49、理、事、情
50 “三境”
51、《水浒》
52、脂砚斋
53、《闲情偶寄》
54、可以兴
55、可以观
56、可以群
57、可以怨
58、理

古代文论简答论述

古代文论简答论述
5、卮言、重言、寓言之说。
庄子在《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是无心之言,重言,是托为时贤先哲之言,寓言即寄寓之言这三者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述,而是为了让人们体会道的特征而运用的象征性语言。
这个本来不是重点,但是武大去年考了。
庄子的“虚静”和“得意忘言”,尤其是后者,重点!
3、“知言养气”说
“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说:
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参考资料(必背)一、孔子的“兴观群怨”答案一:(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答案二:《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后来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作用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的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1.孟子提出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2.《庄子·外物》篇说:“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之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毛诗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需“主文而谲谏”。

4.扬雄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观点。

5.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6.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这一观点。

7.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体性”这一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之间的关系8.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9.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文赋》。

10.陆机在《文赋》中论诗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

11.皎然最重要的诗论作品是《诗式》。

12.严羽《沧浪诗话》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3.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提出了“童心说”,主张文学表现真情。

14.针对明代复古派末流在创作上拘泥于古人格调,公安派打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

15.李贽提出了“《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观点。

16.王夫之认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17.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运事”。

二、名词解释1.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即不虚假地对统治者歌功颂德,不隐讳他们的凶狠残暴的恶行,一切都照历史的实际情况真实地予以记录,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古代文论论述题(二)

古代文论论述题(二)

古代文论论述题(二)6、简述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中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作用;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者叫做“泄导人情”、“补察时政”,这是其新乐府理论的主导思想。

“救济人病”,是要求诗歌能够反映民间疾苦,使百姓的痛苦“稍稍递进闻于上”,让人主有了解。

“裨补时阙”,是要求诗歌能揭露时政的弊病,引起在上位者的注意,促使他们进行必要的改革。

《与元九书》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落脚点就在于此。

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与民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明了他要求文学创作必须起到“为民请命”的作用。

并且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该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发挥应有的功效。

所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7、简述东汉时期在楚辞问题上的讨论,以班固王逸为例。

在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上,不仅是关于具体作品的文学判断问题,而且涉及了汉代对于整个思想史传统与边缘问题的全面理解。

从汉初贾谊到淮南王刘安、司马迁,虽然所属学派不同,但由于思想的开放性,能够比较体贴切近地理解屈原之为人与为文,对其作出较高的道德和艺术评价,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认识。

但发展到两汉之交,由于儒学的内在转向,扬雄班固等人提出了“依经立义”的立场,对屈原其人与作品进行了贬责的批评,认为屈原不符合儒家的正统原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针对这样的思想现实,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认为屈原符合了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阐发了刘安和司马迁的观点,并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尽量从儒家的诗教原则出发,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从屈原所受社会环境的压迫来讨论其作品,认为“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又在《九章•惜诵》注中说:“言己身虽疲病,犹发愤作此辞赋,陈列利害,泄己情思以讽君也。

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docx

自考古代文论十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冲刺.docx

名词解释1.翁方纲“肌理”说2.“立主脑”(《闲情偶记》)“不隔”(《人间词话》)3.比(《毛诗序》)4.歌永言(《尚书·尧典》)5.建安风骨6.“妙语”说(《沧浪诗话》)7.“诗界革命”(梁启超)8.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9.滋味说10.有我之境11.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子曰:“绘事后素。

”绘事指绘画之事,后素:后于素也。

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形容一个人有了良好的素质,才能进行仁和礼的教育。

12.神与物游13.根情,苗言,华声,实义※14.花部15.《曲律》16.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8.露才扬己“露才扬己”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语出《离骚序》,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诗人屈原的批评。

班固也承认屈原是有出众才华的,但他认为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评价过高了,并对屈原的人格提出异议,认为他不应该“露才扬己”,与“群小”争宠,自招馋人的陷害,他应该向孔子所赞成的宁武子学习,国家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人,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19.转益多师是汝师20.减头绪21.诗言志22.文以明道23.《词源》24.审虚实25.思无邪26.文气说27.别是一家28.隔与不隔29.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1.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1.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那些内容?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

第二连惯性。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2.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1)情节的完备;(2)情节的整一;(3)情节的严密。

1. 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2.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

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 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1. 简单说明正变论产生历史背景正变论亦即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

一是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张。

前者试图以复古为革新,但未能看到诗歌创作之变化,其对汉唐之复古实际上导致了创作的停滞甚至倒退,不仅使诗歌写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泯灭了诗人的主体性情感和个性舒展;而后者,其虽意图清除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但为封建士大夫独专的所谓“性灵” ,实际上又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给诗坛带来了消极颓废之风。

在此情势下,《原诗》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两种思潮的偏颇,重新就诗歌的出路与发展问题发言。

1.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

(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

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

(3)言意相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2.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

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庄子在论述道与语言关系时,提出了“言不尽意”这一重要命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这里“意之所随者”就是指“道” ,“言”不能表达“意”中之“道” ,因而“言”也就必然不能尽“意”了。

“言不尽意” ,意思就是语言文字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庄子的“言不尽意” 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表意的。

庄子肯定了可以言论的范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秋水》),即语言还是能认识、表达到有限事物的粗浅外在表象。

其次,“言”不能全面、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

庄子认为“言”是无法洞悉事物的总体性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至于他所追求的“不期粗精” 的“道” 则更是语言、心意都难认识到的。

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一种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物质手段,只能算是一种并不称职的工具。

带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语言,在表现抽象思维方面也许还比较有效,但对生动而又细致的形象思维、微妙深刻的情感世界、复杂朦胧的潜意识却往往难以充分体现。

在科学的领域里,“言” 常常可以尽“意” ,但在文学艺术审美的领域里,“言不尽意”恰恰是审美感受的特征。

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反映了这种语言的表达的困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言”能不能尽“意” ,直接涉及到文学创作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在文学艺术领域内一方面并不因此否定语言的作用和文艺创作,另一方面是要求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意愿的时候,既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又要不受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内容时局限性的束缚,以言为意之筌蹄,寻求在言外含有不尽之深意。

这为后世寻求“滋味” 、以禅喻诗、“四外” 说、神韵说、意境说等更进一步追求言外之意的创作方法与批评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含蓄深远、意在言外的中国古代文学审美特征。

3.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4.“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1)因袭与革新;(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论述:1. 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1. 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哪些区别?韦勒克、沃伦认为科学语言是“直指式的” :“它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 ,同时这种语言符号“完全是人为的” ,它可以被相当的另一种符号所代替;以及它是“简捷明了的,即不假思索就可以告诉我们它所指称的对象” 。

此外,“科学语言趋向于使用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 ,即它追求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字” 。

与科学语言比较起来,文学语言则显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多歧义性。

第二,表情意性。

第三,符号自具意义。

1. 简单分析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1)“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历代优秀的作品之所以感人者,无不在于作者善于生动传神地描绘景物,细腻入微地传达感情。

情(意)与景(物)即是文学作品境界本体存在的基本构成因素。

当然,这二者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并存关系,而是由作者主观之精神与外在客观之事物相互“交代之结果” 。

也就是说,只有当作品表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融合,才有“境界”可言。

这样看来,“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2)“境界”之特征在“真” ,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境界” 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面对自然、社会生活,诗人既要能够“入乎其内” ,才能准确把握“物之为物”的鲜明特征,此即“所见者真” ;又要能够“出乎其外” ,才能不为物欲所蔽,从对外物的审美静观中获取最大的启迪与感悟,此即“所知者深”。

“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 、“真感情” 。

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 ,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

1. 结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谈谈李渔的“浅处见才”说给我们的理论启示。

首先,从戏曲创作本身讲,理想的戏曲应该是“雅俗同欢” 、“智愚共赏”的,“才” 与“浅”、高雅和通俗理应和谐辩证地统一于同一作品当中。

其次,从戏曲本位观来看,真正的戏曲应该是“观众本位”的,“浅”也好,“才”亦罢,观众是最后来衡量戏曲优劣的唯一尺度。

最后,从戏曲通变观来讲,健康的戏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在“才” 、“浅” 相谐、高雅与通俗两不偏废的前提下,既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同时警惕个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1. 与以往的文学理论相比,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其创见性和启示意义表现在哪里综观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其从“语用学”和“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研究文学的性质,将文学作品看作是“艺术极”的本文与“审美极”的读者体验之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富有创见性和启示意义的。

既往的文学理论,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到现代的形式主义,普遍地是着眼于客观现实与文学的关系、或作家与文学的关系、文学本文与语言的关系,来认识文学的本质、成因和构成的,并且在宇宙“一元论”观念的支配下,它们大多将对立双方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单向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将文学视为或是某种实体事物的虚幻影像、感性显现,或是目的在自身的唯美存在、绝对自足的封闭体。

这其中虽不乏“片面的真理性” ,但偏颇是严重深刻的。

伊瑟尔的理论立足于读者与文学的关系,同时以“互动论” 取代了“一元论”,无疑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是领悟和掌握了辩证法的真谛,让人看到了曾被忽略、遮蔽、否定然而真实存在且起着重大作用的东西。

我们当然可以说也应当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文学研究历时演进的客观必然,也是文学从“独语”式走向“对话”式创作向理论研究发出的诉求的必定回应,但对伊瑟尔的个人作用我们仍应给予高度的和充分的肯定。

他对现象学美学(以茵加登为主)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对阐释学理论的积极借鉴和吸取,还有对完形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学的合理引进和发挥,对这些理论学说的融会贯通的运用,可以说都显示了他是那“历史必然性的要求”的积极承担者,对文学理论研究做出了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

不仅如此,从批评实践来说,他提出的语用学方法,独创的“隐含的读者”、“召唤结构” 、“游移视点”、“空白”等概念,具有分析和解读作品的积极指导意义,人们据此可以从文学的世界中看到或发掘出更为丰富的东西。

其对于创作来说,亦不无具有启示和裨益。

当作家在创作中能够“胸怀读者”,并能以与读者“平等对话” 的理念指导创作,而不是以“导师”、“工程师”、“牧师”、“说教者”自居,其创作必然比运用其它任何方式都更能打动读者,为读者所喜爱。

当然,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只能看作是对“作品-读者”关系的发现认识,它并不能取代过去在其它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理论。

文学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精神产品,本然存在于由历史和现实之各种关系构成的网络之中,因而它允许或诉求对之的各种角度、方位、层面、关系的观照研究,只要某一认识不宣称是对它的“唯一”真理性的认识就行。

伊瑟尔并无这种以“真理终结者”自居的自以为是。

不过,他仅以西方18世纪以来的小说、特别是批判现实的那一类小说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对象,显示出其视野的偏狭和思考问题的局限性,这减弱了他的理论的说服力。

同时,他只是以其个人的阅读体验之反思认识来“推论” 一般读者的阅读反应活动,而未作必要的、广泛的社会阅读心理之“田野调查” ,或者说未吸收这方面的实验调查成果,使其理论不仅充满形而上的抽象和晦涩味道,难以让人读懂,而且其发现亦显得可疑,虽然其研究方法和一般结论性认识值得称道和应予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