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蒲家小学雷明琼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
2、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媲美,可今天她变了——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4、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5、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汇报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 : “ 学校 即生活 , 生活即学校” 。先生
之间 的互 相交流 、 互 相影响 , 对 世界观 的构 成有着不 可估量 的 作用 。因而 , 在 停止 “ 口语交 际” 教学 时 , 也 应适时浸 透法制教 育, 协 助先 生作 出正确的品德评判 , 做个知荣辱耻 的人 , 同时也 学会 用法 律武器维 护本人 的权益 。 如 口语交 际 “ 学会鼓舞” 中有 这么一段话 : 张为民买了一套航模资料 , 回家拆开包装盒 , 发现
二、 浸 透 法 制 教 育 要 适 时 有 度
“ 废 旧电池该不该扔 ” 的话 题 , 可 以发起 逝 的塞特凯 达斯瀑布 掌管葬礼 , 召唤参与 葬礼 的生态 学 、 环境 正确 的品德评判。再如 :
们赖 以生活 的地球 , 使大瀑布 消亡 的喜剧不再重演 。《 云雀 的希 望》 中小云雀看 到 由于人们 乱砍滥伐 形成 土地沙漠化 、 沙 尘暴
地工厂排污形成水净化 、 毁坏 自然环境 的材料图片及浪 费用水 知识 , 并结合 “ 3 . 2 2世界水 日” “ 中国水周 ” 、 “ 6 . 5世界环境 日” 展 开水法环保宣传活动 , 教育先生争做环保小卫士 、 节水 型家庭 。
2 、 在 口语 交 际 中浸 透 法 制教 育
联络起来 , 指出“ 抚养 ” 是指父母 或晚辈养 育后代 , 而“ 奉养 ” 则
s t s h 涌博学稠 览l
如何在
* 藏靠强鐾琶餮| …
学
。 l 。 舔 瓶 辞
( 金 沙县 新化 乡大竹 学校 贵 州 毕 节 5 5 1 8 0 6 )
识, 还 进 步 了 学 习法 律 的积 极 性 。
渗透法制教育 的要求是最 近才兴起的 , 结合 本人在 乡村 多 年的教学经验 , 可 以将法制 内容巧妙地渗透进去 。 那么 , 怎么去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3.学会依法维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依法维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法律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
(2)讲解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
3.法律与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遵守法律?(2)举例说明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费权益保护等。
4.学会依法维权(1)讲解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懂得依法维权。
(2)教授依法维权的方法:向有关部门投诉、申请法律援助、起诉等。
5.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1)讲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语文课文中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一部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其作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举例讲解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3.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法律呢?生1:法律是不是就是老师的规矩?师:有道理,但更准确的说,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它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赤眉镇中心小学刘苏朋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受到法制教育。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阵地。
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要充分挖掘德育内容,又要巧妙设计渗透方法。
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如在教学《九寨沟》、《趵突泉》、《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习作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反思、讨论。
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由于它们在选材上贴近百姓生活,普及法律常识, 而且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
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提高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
”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
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供大家赏析。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4、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三十一条、三十二条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2、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法制教育,增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介绍资料1.激趣导入: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
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
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
区内山奇水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质疑:野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野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索溪峪的野的?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1、师导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随着作者的描述,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看看索溪峪,一起去享受索溪峪给我们的快乐。
自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出示要求:(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方法。
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⑴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⑵理解词语猜词游戏。
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
(绵亘蜿蜒)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形容山多而高。
(千峰万仞)气势宏伟、盛大的样子。
(磅礴)面目秀丽,姿态优美的女子。
(窈窕淑女)⑶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⑷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计划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计划四年级(2)班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计划(202*-202*)学年度第二学期杨妮英为了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特拟定教学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放在首位,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理念,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本班现有学生50人。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培养,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地学习习惯,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学习不踏实,上课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教学重点,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0、本册安排了3个“法制教育渗透点”分别在:第9课《自然之道》,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30课《文成公主进藏》。
渗透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防洪、防沙治沙、环保方面的法制建设概况等。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中有关教材的客观表述,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确定具体的课堂目标,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1【学习目标】1、会人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一、录象揭题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
到时候,部队首长、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我们中国的检阅仪式。
(看阅兵式录象)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今天,我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
(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
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仪式上,让()的博莱克走在()。
_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观众的一致()。
3、指名说。
4、读了课文,你感觉课文中向我们描述的这次检阅和我们刚才录象中看到的检阅有什么不一样?三、学习课文第12段:博莱克的表现1、你瞧,这就是博莱克,他在队伍中,表现怎么样?2、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博莱克的。
指导朗读12段,读出自信、投入、有精神的博莱克。
(自由读、指名读讲评、男女读、全体站起来读。
)3、看到博莱克的表现,你想怎么夸他?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读一读)4、那为什么有的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四、学习课文第2~9段1、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是在检阅仪式之前。
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2、指名回答。
(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加检阅仪式?)3、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如果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三、深入探究感受狼与鹿的变化3.出示图片。
这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4.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出示句子、图片。
读着这句话,看着这幅图,你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一)狼的变化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读读课文,找到原因。
点拨: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
2.这里说狼对鹿下毒手,进行暗算,想想看,狼会对鹿下怎样的毒手,进行怎样的暗算?和你以前读过的那些故事、材料联系起来。
3.狼对人们喜爱的鹿下毒手,进行暗算,人们会说什么?4.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放声读读第二小节,看看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交流:捕杀数量之多情景残忍。
5.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6.鹿是一起倒下去的吗?一只一只,用了25年。
谁能再读读这段话,把刚才的悲惨的、凄惨的、血腥的场面读出来,还有那么长的时间,要读好。
(二)鹿的变化1.狼被杀掉了,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当地居民,你会说什么了呢?正如当地居民所想的一样,这一片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自由王国)自由王国还可以说成(自由世界、自由天堂)出示句子2.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呢?(学生自由表达)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困了可以……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四、对照感悟4.于是,鹿的总数一下子就超过了十万只。
出示: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25年前,鹿还只有四千多只,现在一下子猛增到十万只,是当年的2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蒲家小学雷明琼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
2、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媲美,可今天她变了——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4、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5、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汇报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恶性循环”之现象和“水土流失”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4、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等实施条例。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1、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自己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2、学生自由用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们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呢?2、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保护方案。
3、根据自己的所想,试写一份治理黄河的方案或标语。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
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黄河是我家,黄河养我我爱她。
)六、作业设置1、抄写生字词。
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作业。
9.自然之道【教学目标】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
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法制内容,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故事导入,引出“道”。
1、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神奇的大自然。
出示图片,展示美丽的大自然。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了解这个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1)检查词语,想象画面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新词:幼龟侦察嘲鸫颓丧巢穴蠢事返回海鸥气喘吁吁响彻云霄无遮无拦愚不可及重点指导“颓,穴”的读音。
指生解释“无遮无拦愚不可及”词的意思,让学生养成不懂词语查字典的习惯。
(2)了解大致内容结合预习要求,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相机进行补充指导。
大致内容是:方法一:利用文中的好词句进行串连。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
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
“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方法二: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开始、经过、结果三部分进行概括。
我和同学观察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看到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把幼龟抱向大海。
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使我们后悔不已。
告诉我们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2、筛选好词佳句,深入体会好词的意思结合课前预习,把好词好句大声读一读,并相互交流不懂词的意思,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商讨。
整理问题,并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出示为什么导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你明白自然之道的意思吗?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三至五自然段进行交流讨论。
三、换位思考,感悟“道”学习三至五自然段(一)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课文的词语说就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
板书“愚”“蠢”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由虫蠕动时缓慢蚩蚩的样子引申出愚笨、苯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
)读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
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先读课文再谈感受。
生自由说。
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指名说。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1、老师举一:(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我们的确愚不可及,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感觉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还看到嘲鸫啄乌龟的头。
其实已经知道这只乌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绿龟的行为呢?2、反三:让学生分小组组织语言通顺地表达。
像老师这样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三)生汇报,出示语段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1、向导看到了嘲鸫啄乌龟的头一点也不吃惊,还说这是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我们还不相信,太不信任向导了,真是愚不可及啊!2、我们是很蠢,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向导的提醒是正确的呢?3、向导说这番话,其实自己已经对幼龟离巢入海心知肚明了,才这样的冷淡、这样若无其事的。
我们却不明白。
4、向导的神态是那样平静,说话的语气也是若无其事,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
我们竟然不相信,还责怪向导,向导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把小乌龟抱回大海的。
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
出示: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因为——(再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四、词语盘点,写话练习1、我们深深自责,我们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
现在只能向绿龟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拿起笔,可以给他们写信,可以写写你心里的感受,或是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得到的启示。
课文里有许多好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把他们存入我们的记忆仓库里。
好!给你们5分钟写,待会儿交流。
2、课后作业: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想一想原因和道理。
五、走出文本,内化“道”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
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第二课一、谈话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自然之道》。
2、谁还记得老师在上节课的最后提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二、精读课文,体会“道”1、快速默读课文3--8段,思考: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2、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