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39+18)+22○39+(18+22)
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同的地
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
a+b)+c=a+(b+c)
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
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控制,让带有这种病的人随意流
可能造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会染上这种病毒,造成全人类的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
?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
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
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分析后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28+17)+23
(人)
28+(17+23)
(人)
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
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
45+25)+16○45+(25+16)
杨文俊
1 课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
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受
师生谈话。
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之间的联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律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4. 法律法规中的数学原理5.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的关系,掌握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其中的作用。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数学与法律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谜语,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暗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主体活动:分别选取几个法律领域的实例,如税法、物权法等,让学生观察其中运用到的数学知识,如比例、面积计算等。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模拟法庭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案件中的问题,如时间计算、证据统计等。

4. 总结活动:让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收获,讨论数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运算律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运算律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运算定律》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石门中心校:蒋明贵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口算: 42×2= 16×4= 38×2=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01=200+□(400+2)×25=400×□+2×□998=1000-□(500+3)×20=500×□+□×□二、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教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练习:(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①、300×83=□×83+□×83②、93×201=93×(200+□)=93×200+93×□(2)计算:102×24= 7×35+7×65=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简便运算四年级数学下册法制教育渗透教学设计——简便计算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简便计算,:P40例2,练习七P42/5-7教学⽬标:1、通过学习使学⽣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法使计算简便,并能⽤所学的知识解决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2、通过讨论、对⽐的⽅法进⾏简便计算,培养和提⾼学⽣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法的习惯和能⼒。

3、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重点:1、结合实例,引导学⽣理解并掌握加、减法运算中常⽤的简便计算。

2、通过观察、⽐较、计算、交流等活动,发现简便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3、知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过程:⼀、复习1、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根据。

130+150= +130 374+ +518= +(482+ )125×= ×8 ×25× =4×73×123×103= × + ×2、计算:875-137-63 983-117-283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新授课1、教学课本第40页的例题2.出⽰课本第40页例2左边图(略)(1)教师:根据画⾯的内容,以四⼈为⼀⼩组讨论⼀下,看⼀看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汇报:第⼀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看哪⼀种价钱最接近100元。

第⼆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本的价格,看哪⼀种价钱最接近100元。

(2)讨论:这两种⽅法哪⼀种⽅法最简便呢?第⼀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但从四本书中取三本共有四种情况。

这是⼀个组合问题。

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第⼆种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本的价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组织学⽣交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板书、整理。

总结:这四种⽅法中第⼀种学⽣相对较困难,第⼆种是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较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制意识。

3.通过数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二、教学内容1.数学基础知识2.法律知识3.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以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律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环节:数学基础知识教学1.教师讲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环节:法律知识教学1.教师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第四环节: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如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及法律问题。

1.导入教师以“小明偷了小红的手机,被警察抓了”的案例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律的关系。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如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违反法律要受到制裁等。

2.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教师讲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如概率、统计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中奖概率、如何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等。

3.法律知识教学教师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如法律是规范行为的准则,保护公民的权益等。

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如分析经济犯罪案例,了解相关法律规定。

4.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如某公司侵犯知识产权,导致另一公司损失巨大。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及法律问题,如如何计算损失金额、如何界定侵权行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如提高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精选7篇)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精选7篇)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精选7篇)数学渗透法制教育篇1教学内容:纳税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2、什么是比率?二、新授2)50吨的10%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

说说:什么是纳税?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里的20%表示什么?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5篇范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5篇范例)

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5篇范例)第一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德育教育教学设计乘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鲍静荣教学内容:教科书例3、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9题。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2.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二)能力调练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遗点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

(四)美育渗遗点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抽象概念,掌握知识。

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2.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转板)。

(一)镭蛰孕伏1.什么叫乘法的交换律?举例说明。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

(投影)24×5=()×()()×72二72×()()×()二()X()3.以上我们对乘法交换律及其应用进行了复习,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早)探究新知 1.教学例3:出示例3:(2)引导学生分组试算,发现什么?(3)汇报:使学生明确:左边三个数相乘的积和右边三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4)同座互相试算,自己写数,看一看结果是否都是这样?(5)反馈练习:完成下面几组算式并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5×4)×100=15×(4×10)(125×80)×50 =125×(80×5)(7×8)×5=7×(8×5)(12×25)×4=12×(4×25)使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制问题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制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制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制问题。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法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数学在法制建设中作用的思考。

2.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具体的法制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制问题。

4. 实践操作:教师给出实际法制问题,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法制问题时数学知识的运用情况。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与法制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际法制问题。

2.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并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法制问题,并能够进行总结和反思。

七、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和法制教育教材。

2. 电脑和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和学生的解题过程。

3. 纸和笔,供学生做笔记和练习使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分析具体法制案例。

2.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黔西县重新镇沙坝小学杨文俊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了解传染病的简单种类及来源。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是受国家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出示附加练习。

这一题提供信息比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

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

结合本题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由于及时、准确的统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实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教师讲解:2003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现传染病(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种传染病,这种传染病科学家们把他成为“非典”)最为严重的一年。

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控制,让带有这种病的人随意流动,可能造成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会染上这种病毒,造成全人类的死亡。

因此,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防治、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分析后学生独立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