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心得体会

复旦大学心得体会我是一名在复旦大学就读的学生,现在我已经大四了,回顾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不禁感慨万分。
复旦大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座校园,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和一次难以忘怀的成长。
首先,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环境下,我受益良多。
作为一所国内一流的高校,复旦大学拥有众多优秀的教授和学者。
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科研实验室,都能感受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对学术的热忱。
这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使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复旦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大二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实验室,开始进行科研项目。
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这对于我未来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复旦大学的生活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
在大学里,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背景。
和这些同学们交流,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
他们不仅仅是我的同学,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伙伴和助力。
此外,在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
学校有各式各样的社团和俱乐部,我加入了其中的跆拳道社团。
在这里,我能够锻炼身体、强化意志,并且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次社团的集体训练和比赛,都让我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荣誉。
最后,在离开复旦大学之际,我深感对这所学府的感激之情。
大学四年,是我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的关键时期。
学校给予了我学习的机会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也通过努力和付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收获。
从青涩少年到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这段经历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总的来说,复旦大学是一所世界一流的学府,这里不仅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还有多元化的文化和丰富活动。
在这里,我学到了知识,结交了朋友,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我相信,在复旦大学的四年经历将成为我一生中的重要财富,我会将其中的收获和感悟带到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努力向前。
复旦校训

复旦校训复旦全称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复旦大学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园,梧桐树环拱的光华大道,笔直幽深。
镌刻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墙,静立在这条路的尽头。
4月23日下午两点,在离光华大道不远的文科图书馆,一场以“阅读,点亮梦想”为主题的讲座正在进行。
屋外,春日的暖阳映衬着蓝蓝的天;屋内,复旦的情怀激荡在拳拳的心。
校长、教授、学生,身份不一的复旦人聚在一起,解读着自己心目中的“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当年的复旦学子、如今的复旦校长杨玉良将这样的心得与学生分享:读书要细,需进行文本之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对问题要有独立的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中生活,也正是笃志的意思了。
时光回溯到1913年,复旦大学迎来了李登辉(1872-1947)校长。
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教育家,在任23年,是迄今任期最长的复旦校长。
当年,他仿照世界名校惯例,为复旦定下了校训。
李校长将遴选校训的目标锁定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先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子夏》中选出,随后,古汉语造诣颇深的复旦创校校长马相伯帮助遴选,在1915年复旦大学建校10周年时正式成为复旦校训。
复旦大学培养方案

复旦大学培养方案引言复旦大学作为中国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该校的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而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文将介绍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并深入探讨该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复旦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人才。
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不仅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领导能力。
二、培养模式1.学科交叉培养复旦大学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交叉学习和研究。
该校设有丰富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课程。
例如,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经济学或管理学课程,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这种交叉培养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复旦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该校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参与实践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这种实践教学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具体实施1.学科导师制度复旦大学实行学科导师制度,每位学生在入学时将分配一位指导教师。
导师将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
学生可以与导师进行密切的学术交流,获得专业指导和建议。
2.社团活动复旦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艺和锻炼交流能力的平台。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学术研究社团、文化艺术社团、社会实践团队等。
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培养成果复旦大学的培养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众多的优秀学生通过复旦大学的培养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受到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度认可。
复旦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在人文素质、领导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具备了较高水平。
复旦大学简介 ppt

•
闾丘露薇 凤凰 卫视著名女记者、 主持人
•
新浪CEO兼总裁 曹国伟获09经济年 度人物奖
• 久游网创办人王子 杰
•
章晟曼,。曾任 中国财政部副司长、 世界银行中国执行 董事、世界银行副 行长兼秘书长、世 界银行高级副行长、 世界银行常务副行 长。他是世界银行 历史上最年轻的常 务副行长,也是在 国际经济组织中担 任最高职位的华人
•
复旦大学创建于 1905年,原名复旦 公学,是中国人自主 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 校。“复旦”二字由 创始人、中国近代知 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 选定,选自《尚书大 传· 虞夏传》中“日 月光华,旦复旦兮” 的名句,意在自强不 息,寄托当时中国知 识分子自主办学、教 育强国的希望。
•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清朝光绪31年), 原名复旦公学,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 生。 • 巍巍学府-百年复旦 • 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 1941年被确立为国立复旦大学。
•
中央部属高校,985 工程和211工程首批建 设院校,是国家“111 计划”和“珠峰计划” 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 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 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成员、九校联盟(c9) 成员、21世纪国际大学 联盟。 • 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一同被 公认为中国大 陆最出色的高等学府。 依据2010年英国《泰 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的世界大学排名,复旦 大学总排名为世界第85
全球排名 与清华、北大和中科大并列为美国高等院校承认学分的 四所中国大陆高校 著名历史建筑-复旦相辉堂 。 根据2011年QS世界大学排名,2011复旦大学跻身亚洲前 茅,排名世界第91位,位列世界百所著名大学,在中国大陆 所有的大学中仅次于北京大学(第46位)和清华大学(第47 位)。ARWU复旦大学工科排名世界第52-75。 2006-2012校友网排名中,复旦大学均排中国大陆前3甲。 在《2012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中,复旦教师学术水平 排全国第1名、毕业生质量排第2名、教师绩效第2名。 复旦大学办学定位上正努力实现从研究型大学向名列亚 洲前列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转变,最终经过数十年建设, 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简介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创建于清光绪31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原名复旦公学,创建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是复旦大学的前身),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公元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民国年间,被确立为国立复旦大学。
“复旦”校名,由复旦先贤于右任先生提出,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句。
“复旦”二字,其一取旦旦努力,振兴中华之深义;二取“复我震旦”,反鞑爱国之意志;三取光辉绚烂,自强不息之意。
校名本身就充满着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一百多年来,复旦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复我震旦、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爱国奉献”的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现任校长为杨玉良院士,党委书记为朱之文。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旨在自强不息,教育强国;作为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百年复旦厚积薄发,现已发展成一所国际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并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英文版校训: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校风: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教学原则:通才教育,按类教学教学理念: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复旦精神:复我震旦,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爱国奉献复旦校花:花中君子白玉兰校歌:复旦大学校歌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创作于1925年: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
全国大学高考百科汇编之《复旦大学》简介精选PPT

院校简介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985工程、211工程、双 一流A类,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 养计划”,为“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 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 重点大学。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 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 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 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 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 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 迁重庆
重点信息
* 重点学科数பைடு நூலகம்:30
* 硕士点数量:243
* 博士点数量:154
* 学校院士数量:0 * 是否双一流:是 * 综合满意度(5分制):4.8 * 环境满意度(5分制):4.8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电子邮箱:admission@
学校官网:
招生电话:65642222
谢谢!
食堂情况
复旦大学食堂情况介绍 -本部食堂第一次从外面看怎么都看不出是食堂,共分四层。一楼大众菜肴,东首小厅 里菜色多样,味道还可以。二楼较一楼偏贵,但有些小炒的味道很不错。三楼冠名“教授餐 厅”,中午只对教师开放,下午才对学生开放,饭菜的价格较贵。四楼是办公室。 -北区食堂北区食堂是最大的,饭菜品种最齐全,且价格合理。除各色大众菜肴,还有很多特色小吃, 如菠萝饭、桂林米线、烧烤等。一楼、二楼均有糕点饮料出售。它的旁边有一个清真食堂, 为穆斯林同学服务,其服务员也是穆斯林。里面的红烧羊肉真让人垂涎三尺,快去吃吃看吧 ! -南区食堂相比之下,南区食堂是最小的。食堂中菜质量一般,价格中等。一楼二楼均有小炒,但价格 较贵。现在一楼开有卖西点和饮料的专柜(汉堡和蛋塔的味道不错呦,价钱也不高)。二楼 西边有一家清真食堂,饭菜味道可以,只是地方较小。南区食堂旁边有一叫“春晖”的食堂, 其食物感觉一般,但免费汤可是番茄蛋花汤啊,不容易! -六教旁小食堂总体感觉一般,且价格偏贵,环境不是很好。特色馄饨不错:)
复旦大学简单介绍

复旦大学简单介绍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清朝光绪31年,初名复旦公学,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学”;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一起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
2000年,该校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该校是由中央直属管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免书记校长的副部级高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建设的名牌大学,是中国“六五”、“七五”、“八五”计划重点建设名牌大学、也是被纳入国家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的重要成员。
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21世纪国际大学联盟的成员;综合实力在亚洲名列前茅,在全球也享有较高声誉。
该校设有直属院系30个,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4个其中自设30个,专业学位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9个其中自设51个,专业学位10个,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20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校园格局:学校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
复旦校训

篇一:《复旦大学校训》复旦大学校训复旦大学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
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复旦大学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校训是在1915年校庆十周年时确立的,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详细地寻求,联系当前实际地思考。
告诉同学们,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问家,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怀疑的思想者。
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
科研机构截至2014年,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8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学科建设截至2014年,复旦大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点154个,硕士点22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
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2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国权 男 张立锋 男 张鸣放 女 张世理 男 张 卫 男 赵文庆 男 郑立荣 男 郑增钰 女 周 电 周 锋 周 灏 周 嘉 周 鹏 男 男 男 女 男
周晓方 男 周学功 男 周 征 女 朱恒亮 男
Email地址 mhbao@ baozm@ caow@ chaoyw@ gschen@ gpchenapple@ chenyun@ chengxu@ sjding@ duanlei@ sme@ yungu@ junhan@ zlhong@ chunfenghu@ gxhu@ huaxia@ dmhuang@ jnhuang@ yphuang@ yumeihuang@ xmji@ aqjiang@ gbjiang@ yljiang@ jinal@ mejing@ jmlai@ bzli@ elelimf@.sg li_ning@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李 清 李 巍 李 蔚 李文宏 男 李昕欣 男 梁晓英 女 林 青 刘 冉 男 教授 教授 副研究员 副教授 高工 教授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助实 助理研究员 教授 研究实习员 讲师 助工 助理研究员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工程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男 林殷茵 女 卢红亮 男 陆伟成 男 陆亚蒙 男 闵 昊 男 秦亚杰 男 仇志军 男 屈新萍 女 任俊彦 男 茹国平 男 阮 刚 男 佘晓轩 男 沈嘉英 女 沈 磊 男 盛积婷 女 孙承绶 男 孙 劼 女 孙清清 男 谭道珍 女 谈 熙 男 副教授 研究员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女 副教授 硕士导师
电话 021-55664527
021-55664845
021-51355205-822,51355210, fax:51355210
021-65654796 021-65642069
021-55664098 15900455863 F:65648267 021-65643768 021-51355200-840 021-51355237,51355209-872
zhanggang@ gqzhang@ zhanghao@ lfzhang@ zmfang6564.student@ shilizhang@ dwzhang@ wqzhao@ lrzheng@ zyzheng@ zhoud@ fengzhou@ zhouhao@ jia2000@ pengzhou@ xiaofangzhou@ zhouxg@ zhouzheng@ hlzhu@ 021-51355230 F:51355234 021-55664601 F:65643449 021-51355286 F:51355287 021-51355212 021-65642389 F:65643449 021-51355225
唐璞山 男 汤庭鳌 男 唐长文 男 陶 俊 女 陶新萱 女
滕燕超 女 童家榕 男 王彬然 男 王 健 男
研究实习员 教授
王季陶 男 王俊宇 男 王伶俐 男 王鹏飞 男 王 元 男 吴东平 男 肖鹏程 男 解玉凤 女 许长根 男 许 俊 许 薇 闫 娜 杨 帆 男 女 女 男 徐赛生 男 严昌浩 男
tengyanchao@ jrtong@ msinfo@ wjian@ jtwang@ junyuwang@ llwang@ pfw@ wangyuan@ dongpingwu@ pcxiao@ xieyf@ jxu@ sysxu@ wei_xu@ yanna@ yangfan@ hy_yang@ mengyang@ zhqyao@ fye625@ yiting@ wbyin@ hhyu@ yujun@ wf_yu@ zhiyiyu@ xyzeng@ 021-51355224 xzeng@ yqzhan@ zhangchi@ 021-51355213 021-51355229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 实验室主任 021-65643761 F:65648267 021-51355209-808 13761084397 F:51355235 021-55665243 021-55664998 中国真空学会薄膜专业委员会 委员、 化学气相淀积(CVD)学组组长 021-51355218 51355200 转864 F:51355219 021-51355227
导师资格
底莉莉 女 丁士进 男 段 磊 顾 韵 韩 军 男 女 男 方鸣佳 女 郭毛弟 男
博士生导师
洪志良 男 胡春凤 女 胡光喜 男 华 霞 女 黄大鸣 男 黄均鼐 男 黄宜平 男 黄煜梅 女 纪新明 男 江安全 男 姜国宝 男 蒋玉龙 男 金安澜 男 荆明娥 女 来金梅 女 李炳宗 男 李名复 男 李 宁 男
教授 副研究员 教授 研究员 助理工程师 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讲师 中级工 副教授 工程师 研究实习员 助理研究员 讲师 研究实习员 助理研究员 工程师 讲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研究员 教授 教授 副研究员 助工
(退休)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杨海英 女 杨 萌 男
姓 名 性别 鲍敏杭 男 包宗明 男 曹 伟 男 晁英伟 女 陈蓓蓓 女 陈更生 男 陈国平 男 陈 赟 程 旭 女 男
研究领域
微机械技术和微传感器
职称 教授 教授 助实 助实 讲师 讲师 助实 研究员 研究实习员 助实 中级工 助理研究员 教授 助教 副研究员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助理研究员 研究员 副教授 副研究员 工程师 讲师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高工
姚臻奇 男 叶 凡 易 婷 男 女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尹文波 男 虞惠华 女 俞 军 男 於伟峰 男 虞志益 男 曾晓洋 男 曾 璇 女
詹义强 男 张 驰 男
张纲 张 皓
男 教授 工程师 工程师 助实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教授 副研究员 高工 助理研究员 讲师 博士生导师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硕士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生导师 女
liqing@ w-li@ liwei@ wenhongli@ xxli@ microe@ linqing@ yylin@ rliu@ honglianglu@ luk@ ym-lu@ hmin@ yajieqin@ zjqiu@ xpqu@ jyren@ gpru@ gruan@ shexiaoxuan@ shenlei@ jtsheng@ cssun@ jiesun@ dztan@ tanxi@ 021-51355226 pstang@ tatang@ zwtang@ taojun@ xxtao7718@ 电子工程系学术委员会 主任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所 所长 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CAD研究室 副主任 021-65643761 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5648267 021-51355216 021-51355223 021-65643561 F:65643768 021-51355220 021- 51355200-874 021-51355231 F:02151355234 021‐51355205‐835 F: 513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