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听课感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细读文本巧补白》曾是我在省UC网络教研室中策划并主持的一期网络教研系列活动。
为了做好这一期活动,当时翻阅了不少相关的材料,也观看了不少的优秀课例。
后期形成文字成果,并发表于《语文研究与教学》刊物上。
曾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足够深入。
然而,就在今晚,当我有幸观摩到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大凡美文佳作,皆虚密有度,松张有弛,“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便是对作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生动写照。
而这些耐人寻味、意蕴深邃的文本留白,不经意间便成了读者走进文本的孔眼,成了解读作品的门户。
那么关于文本补白,应该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一教学策略,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呢?1、细读文本与文本补白之间的关系读文是补文的基础。
对文本进行补白,必须是在对文本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细读文本就不可能设计出很好补白,就更谈不上一个“巧”字了。
细读文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先是读厚,再是读薄,有了这个过程,才能够很好的驾驭文本。
体现出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更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刻领悟。
如果没有智慧和领悟的碰撞,就很难设计出恰当的补白。
2、找准补白的切入点文本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最佳切入点。
在教材所选编的文本中,许多内容都留有发挥的余地,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
如何使得补白恰到好处,切入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
补白切入点的选择不是固定的,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文本表达的内容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进行选取。
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所以,补白训练一定要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
多彩的感受不仅填补了文本的空白,而且使文本的内涵更加丰满、学生的感悟更加由衷。
长虹小学韩磊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的启示

听王崧舟《去年的树》的启示王老师用优美的、诗性的语言把孩子们带进了这个有快乐亦有悲伤的童话里,引导孩子们用心体会到了树和小鸟的深厚情谊,被这份情谊感动了的人,若有机会,谁忍心去伐掉那棵树,谁又忍心让这份深厚的情谊蒙上死亡的阴影。
我想真切的感悟到了这份感情的孩子们更加不会。
就算是环保,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实现,即使没有明摆呼喊,不过却以另一种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听了王老师的课后,我觉得应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使用的欲望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
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
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1. 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
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
2. 拥有孩子般的童真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
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
以学生的听、读水平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说、写水平听、说、读、写水平是四个相辅相成的水平,听懂、读好是理解的基础,更是学生说和写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文本,才能在此基础上实行说和写的操作。
钱老师这节课中的朗读指导特别到位。
在让学生回到思考问题前会让学生去充分地读,再学生理解文本以后会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并且能够指导好学生实行准确的朗读。
因为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
四二、设置课堂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实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
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但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

观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有感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被深深的打动了,如此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解读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王老师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
同时让我对文本补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是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时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总会看到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书,也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同时还会看到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你想对他说什么……可以看出,语文教学越来越接近本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读写结合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得以传承。
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仍不见有较大提高,语文课堂依旧费时低效。
那问题的症结出在哪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认为:读写结合中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
要想提高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关键是提高读写结合中“写”的有效性。
而找准课文“空白点”,加强“写”的训练不失为一条曲径通幽的好路径。
何为课文的“空白点”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空白点”一词的解释为:工作没有达到的方面或部分。
而课文的“空白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
法向我们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在文章结尾处作者这样写到: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将来的计算机究竟能神到什么程度,作者一字未说。
这一处就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
我这样设计教学:1.出示“计算机会越来越‘神’”这句话,请学生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将来的计算机回“神”到什么程度。
2.请学生举例说说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3.能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回家读给家长听吗?请看学生作品: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外出旅游。
《去年的树》听课启示

《去年的树》听课有感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诗意语文”。
今天通过聆听这节《去年的树》,真正让我感受到了语言如诗如画,让听课者,如痴如醉。
王老师通过课文看到的是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写出伟大的友情,看到的是补白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
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中的“白描写法”,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帮助学生达成了目标解决了问题。
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
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
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
(板书:深厚)完美的音画、诗意的语言水乳交融。
我完全被优美的音乐、画面以及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所陶醉。
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情感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听课感悟

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听课感悟拉林镇中心学校吴艳霞今天,有幸欣赏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我感悟颇多,可以说受益匪浅。
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不可想象的是,这么浅近的童话故事,可以诠释出如此丰富的语言运用方面的技巧,可以理解出这样深沉、厚重的思想感情,真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
王老师的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让所有的听课者在视觉上、听觉上获得了巨大的视听享受,让课堂处处充满生机,整节课目标明确、设计精巧、层次清晰、结构分明,音乐旋律优美,师生语言生动感人。
让人不禁由衷的感叹。
王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像一缕清泉,潺潺的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课堂实录:师:孩子们,《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一只鸟,一个听一个唱,多好的日子!美美的读一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鸟儿给树唱歌,会在什么时候呢?生:早晨。
中午。
黄昏。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会在中午,会在黄昏,这一切,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生:天天。
师:就是这个天天。
请你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再读。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
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正是这个“天天”,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
看哪,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鸟儿——生: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听课有感1

《去年的树》听课有感今日有幸观看到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觉得自己也像课堂上的孩子们一样徜徉在愉快的语文学习之中。
下面,我仅从两点谈谈我的感受。
王老师的课堂最大的特点是“实”。
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容量充实,王老师从词讲到句,从段讲到篇,又从读讲到写,从想讲到说,培养学生了听、说、读、写、想等多种语文学习能力,达到了阅读教学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和语言欣赏的完美统一。
其次是王老师的语文基本功很扎实,本课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瘦小”改成“娇小”这个环节,他没有让学生区分这一组近义词的意思,也没有问这样改好在哪里,只是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把“瘦小”改成“娇小”,学生一下子就明白“娇小”是“可爱”的意思,这正是王老师语文基本功深厚、扎实的体现。
第三,课堂的教学效果很真实,直到王老师重复了三遍“下课”,学生们还迟迟不想结束,孩子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沉浸在童话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悄悄地爱上了语文!王老师的课堂第二大特点就是“美”。
1、创设情境读得美。
他开篇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美轮美奂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在大胆想象之后,沉醉于一幅幅绝美的画面中,反复地朗读着文章开头的重点句,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天天”一词的含义,也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音乐剧之中。
整节课上,王老师用优美、准确、娴熟的过渡语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听众。
2、扩充故事语言美。
教学中,王老师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去“补白”,而这“补白”的过程正是王老师训练学生写作时用词要准确的学法指导。
诗一般语言,工整的对仗,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领略到语言教学专家的风采。
3、触动心灵人性美。
这本是一篇浅显的童话,但是在王老师适时地引导下,在学生丰富的想象中,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浮出水面,让深深陷入文本情境中的我们感受到鸟儿和树那深深地眷恋,我们都被这情境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体验着那触动心灵的人性的美!王老师课堂的第三大特点是“法”,他教会学生们用想象的方法去读懂童话,又教会学生们用留白的方式去创作童话,真是情张智显,趣生发得啊!。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

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王崧舟<去年的树>观后感》前几天,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授的《去年的树》这堂课,感受颇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世界,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进去。
一开始,他那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就让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之中。
这篇《去年的树》,原本是一个简单而又纯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可是后来,寒冷的冬天来临,树不得不离开鸟儿去了远方。
当春天回来,鸟儿满心欢喜地回来找树,却发现树已经不在了。
为了寻找树的踪迹,鸟儿历尽艰辛,一次次地询问,一次次地失落,最后在灯火中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苗。
王崧舟老师对于课文中角色的解读,那叫一个细腻入微。
他引导着孩子们去感受鸟儿和树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让孩子们仿佛就置身于那个充满爱与离别的世界里。
比如说,当讲到鸟儿与树约定来年再相见时,王老师让孩子们去想象鸟儿的心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有的说鸟儿充满期待,有的说鸟儿恋恋不舍。
王老师微笑着点头,然后用他那充满情感的声音说道:“是啊,这一约定,饱含着多少深情厚谊啊!”在分析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时,王老师更是巧妙至极。
他让孩子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鸟儿,在一次次寻找无果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有个孩子怯生生地说:“会很难过,很着急。
”王老师立刻走上前,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对呀,这种难过和着急,鸟儿也在经历着。
”然后,王老师又让孩子们注意鸟儿每次询问的话语,那一句句简单的“你知道大树在哪儿吗?”背后,藏着的是鸟儿越来越深的焦虑和不安。
课堂上,王老师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
他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
当读到鸟儿与树分别的场景时,孩子们的声音中充满了不舍;而当读到鸟儿寻找树的艰辛时,孩子们的声音又变得急切而焦虑。
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仿佛都变成了那只执着的鸟儿,为了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不顾一切。
观王崧舟《去年的树》有感

《去年的树》讲述了小鸟和大树这对好朋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写出了鸟儿的执着与诚。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后,让我感受颇深。
他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播,更是对我教学历程中的一个鞭策。
下面就谈一下我听了这节课的感受。
一、教学“实”。
听了王老师的课,我感到实实在在的教学是整节课的灵魂,这是给我的最大感触。
从整堂课来看,他都特别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朗读课文形式多样,让学生充分体会小鸟寻找大树的急迫心情,感受小鸟对大树的深情及诚信守诺。
写话训练中要求严格,耐心引导,给学生充足的训练、思考时间,没有一点不实的感觉。
教师用语真真实实,教师风格朴朴实实,学生训练扎扎实实。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感到了王老师的实还体现在细节之中。
像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关键词或字体会句子的情感,学生说到好的成语马上让学生用笔记下来,像读书时注意让学生做的端正,注意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精彩时对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老师的举手投足,就在无意中影响着学生,老师实实在在的教,学生扎扎实实的学,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润物细无声”。
二,言与意的融合在教学中,王老师紧紧扣住鸟儿与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的三次对话,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的深处进发:鸟儿向哪些人打听它的朋友──树?把它打听的话找出来,体会一下,语气有什么变化?学生反复诵读,在语速的缓急中,在语调的轻重中,孩子们逐渐体会到鸟儿看不见树的着急、失望、痛苦。
在孩子声情并茂的朗读体验中,王老师引导着孩子的情感不断突破,逐渐深入到鸟儿的内心:鸟儿一路追寻着树,一路思念着树,此刻在鸟儿心中,一定默念着一句话,呼唤着一个名字,选用“哪怕……也”、“只要……就”、“不管……都”,说说鸟儿此时的心声。
在“言”和“意”的互动中,孩子渐渐感受到鸟儿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诚信,对朋友的忠贞。
三,人与文的融合。
如果我们就是那个树根,如果我们就是那个门先生,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小女孩,只要你静静地看着鸟,一定看到了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在文中找找看!默读和沉思了片刻,孩子们看到了一双双晶莹的眼睛──湿润的,绝望的,忧伤的,痛苦的,哭泣的……这是孩子与文本进行的一次心灵的对话,对话中,孩子已经成为文中的一分子,鸟已经成为自己心灵可以直接触摸的对象,孩子已经在文中找到了诗意的栖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听课感悟
语文,触碰心灵的艺术
赏析:
这部分,是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鸟儿与树、树根、大门、小女孩儿的对话描写,表现鸟儿对树的深厚感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
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这个片段中是最主要的朗读方式。
在对人物感情的体会上,用添加关于人物心情表情提示语的方法,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
反复的读着鸟儿和树的约定,感情逐层递进,鸟儿和树的形象,越发丰满形象感人,这也是整个课堂最出彩也最打动人心、触碰心灵的片断。
从前的日子如此快乐,今天呢,快乐不再。
以极喜衬极悲,课到此处,情到深处。
老师却话锋一转,课文里并没有这些心情提示语的描写,这样的语言依然
四、起承转合,紧扣主题
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落实程度有多深,制高点就有多高。
有人说,老师往讲台一站,你就是文本,你就是语文课程。
确实如此。
教师,这个平等教学中的首席,要想带领学生解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发现语言文字的秘密,,紧扣主题,才是正道。
课堂实录:
师:在你的心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说明,你会用那个词语?
生:凄美、悲伤。
师:这样的歌,会在大树的心里消失吗?不会。
会在鸟儿的心里消失吗?不会。
这是一首永远不会消失的歌,叫做——
生:《去年的树》。
师:作者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是作者不会写吗?他这样浅近描写,留给了我们什么?
生:无尽的想象。
师:这就是留白。
因为有这留白,才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留给我们这么美丽的童话故事——生:《去年的树》
赏析:阅读教学走到这里,老师带着学生,自由游弋。
老师处理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上收放自如,巧妙设计,精妙表达,落脚于课标。
这真是山重水复,起承转合,诗意自然,紧扣主题。
难以忘怀《去年的树》。
这是我听过的所有名师中,感受最深的一节课。
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心灵的触动,是思想的激越,还有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他说,这是他对自己所有的课的一个超越。
我想,是的,他不仅超越了其他的人,还超越了自己。
在这节课上,没有教法的生硬传授,也没有说教的感悟引领。
有的,是对课标的深刻理解实践,是对学生的带领指引。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