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及其所属各部门、各科室。

第三条本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主任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方针、目标和计划,组织协调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第五条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医疗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应配备具有一定医疗质量管理经验和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

第六条各科室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主治医师等担任成员。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开展医疗质量改进活动。

第七条医疗质量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医疗机构负责人对医疗质量负总责,各科室负责人对本科室的医疗质量负直接责任。

三、医疗质量管理内容第八条医疗质量管理内容包括:1. 医疗服务质量: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康复、预防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2. 医疗安全: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院感染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3. 医疗技术:包括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应用和推广。

4. 医疗服务流程:包括门急诊、住院、出院等环节的服务流程。

5. 医疗资源配置:包括人员、设备、药品、资金等方面的配置。

6.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包括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指标、医疗投诉等方面的评价。

第九条医疗质量管理具体措施:1. 制定和完善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工作有序开展。

2. 强化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

3.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第三条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目标是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四条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规范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第二章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组织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第七条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医务部门、护理部门、药学部门、检验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一)制定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二)指导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三)监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对医疗服务质量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四)定期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章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制度,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

第十条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二)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三)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四)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结果评价和反馈。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四章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制度,对医疗服务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第十三条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收集和分析;(二)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改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三)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的监督和评价。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模版(2篇)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模版(2篇)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模版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我们要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三个方面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一、基础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

1、制度建设:建立健全(1)工作制度、岗位职责;(2)诊疗规范操作技术、常规;(3)医疗流程;(4)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2、人力资源管理。

按照一级甲等医院要求和我院规模,合理设置科室,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合理、高效、优质服务,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3、服务临床一线。

医务科、护理部、办公室、产物科、后勤科、供应室、等科室、深入到一线,服务到临床一线,坚持下送下收。

4、方便快捷舒适服务,让病人满意服务。

挂号交费合一缩短时间,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抢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院长信箱、意见箱、意见薄,为病员煎药,有水服药,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

二、环节质量管理:医疗质量是医务人员利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

全院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履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院、科两级检查,院科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

2、抓好科室质量管理。

科室质量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落实。

3、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1)抓好二级行政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审批、转诊转院、分科收治等制度的贯彻落实。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管理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对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指医疗机构为提供高质量、安全、有效和可及的医疗服务,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

其目标是提高病患的满意度和健康水平,促进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以病患为中心:将病患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足病患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全员参与:全员参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形成全员的责任共同体,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3. 连续改进:持续改进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4. 风险管理:医疗机构要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质量目标和指标:医疗机构要建立明确的质量目标和指标体系,使其能够量化和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2. 工作过程管理:医疗机构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过程管理制度,包括治疗方案制定、医疗操作规范、临床路径管理等,确保医疗服务按照规范进行。

3. 人员管理:医疗机构要建立合理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医务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以确保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4. 设备设施管理:医疗机构要对医疗设备和设施进行管理,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

5. 信息管理: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制度,包括病历管理、患者信息保密、医疗质量数据统计和分析等,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针对以上基本要素,医疗机构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同时,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小结: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其目标是提高病患的满意度和健康水平。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和实施的一套管理机制,旨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方针和目标:医疗机构应明确质量方针和目标,以指导医疗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2.组织架构和职责: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3.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程序、流程和方法。

4.人员培训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培养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5.设备和设施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和设施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可靠性。

6.医疗服务流程管理:医疗机构应明确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并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7.不良事件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再次发生。

8.客户满意度评价和改进:医疗机构应开展客户满意度评价,获取客户的反馈和建议,并进行持续改进。

9.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应收集和分析质量管理相关的数据,以评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建立和实施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权益和满意度,提升医疗机构的信誉和竞争力。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人员绩效考核、医疗事故处理、医疗质量监测等。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并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监测系统,定期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改进不合格的医疗质量。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信用档案,记录医疗服务的质量情况,作为医疗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审核评估,确保医疗服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设备、药品的质量控制,防止因医疗质量问题导致的医疗事故发生。

第二章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第十条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主要负责部门,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

第十一条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当配备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具备医疗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十二条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合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提供所需信息和支持,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十四条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五条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水平。

第十六条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记录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透明和公正。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3篇)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3篇)

医疗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范文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

2.医院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1)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及措施应力求为满足病人的需要,保证医疗工作以最佳和技术状态为病人服务。

(2)质量管理以控制预防为主的思想。

(3)系统管理的思想。

(4)标准化管理的思想。

(5)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的思想。

(6)对新招聘来院人员进行严格的岗位教育,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教育。

3.开展全院性质教育。

每季度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在院周会上通报医疗质量检查情况,表扬质量好的科室和人员,批评差的科室及个人。

各科要传达到每位职工。

4.各科要定期组织学习规章、职责及各种操作规程和专业基础知识。

5.对质量观念弱者要进行强化教育。

二、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度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在院长领导下进行工作,办事机构在院(分级)办公室。

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进行工作。

1.医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度(1)根据医疗、护理、总务、财务等实际情况及上级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标准。

(2)研究提高质量的方法和控制手段。

(3)对各科室、各部门的质量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4)随时对各种质量进行分析,定期向院长汇报。

2.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制度:(1)根据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的质量标准,每月统计本科室完成情况,上报医院分级管理办公室。

(2)随时对本科室的质量进行分析,向科领导汇报。

(3)收集对质量进行分析,向科领导汇报。

(4)收集对质量控制手段以提高质量方法意见和建议,并与医院(分级管理)院办公室联系。

三、医院(护理、医技)质量管理方案1.全院实行在院长、业务副院长领导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建立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建立医疗护理质量小组,对医疗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范本一、概述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充分保障患者的权益与安全,本医疗机构特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以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1. 提供专业、准确、高效的医疗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2. 实施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3. 改进医疗过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4. 加强医疗质量监督与评估,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的职责和权力1. 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政策,并组织实施;2. 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和监督;3. 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医疗质量管理的各项措施;4. 患者和家属有权对医疗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和回复。

四、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与实施1. 制定和贯彻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力;2. 完善医疗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3. 建立医疗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4.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隐私;5. 加强医疗信息管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6. 开展医疗质量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7. 加强医患沟通和共同决策,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五、医疗质量管理的监督与评估1. 管理层应定期对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进行评估和监督;2. 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医疗质量管理的培训和督导;3. 患者和家属有权向监管部门举报和投诉医疗质量问题;4. 定期向患者公布医疗质量的评估结果和改进措施。

六、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2. 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按照本制度的要求执行,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3. 本制度经管理层批准后可进行修改和补充;4.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人员和行为,将依法追究责任。

以上是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的范文,旨在规范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我们要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三个方面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一、??基础医疗服务质量管理
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

1、制度建设:建立健全(1)工作制度、岗位职责;(2)诊疗规范操作技术、常规;(3)医疗流程;(4)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2、人力资源管理:按照一级甲等医院要求和我院规模,合理设置科室,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合理、高效、优质服务,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3、服务临床一线:医务科、护理部、办公室、产物科、后勤科、供应室、等科室、深入到一线,服务到临床一线,坚持下送下收。

4、方便快捷舒适服务,让病人满意服务。

挂号交费合一缩短时间,未检查完或门诊病人未看完,抢救病人未脱离危险不下班,设立院长信箱、意见箱、意见薄,为病员煎药,有水服药,为病人导医,诊费公开,提供查询,保持清洁安静的舒适环境等。

二、?环节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是医务人员利用医疗技术为患者提高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与实现同时进行,很难对医疗
服务进行检查,即合格后校对,因此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且医疗服务对象是人,服务过程中出现不合格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且难以纠正,可见,环节质量管理十分重要。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

全院各岗位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必须严格自觉履行好,否则为岗位不作为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院、科两级检查,院科要经常开展履职教育。

2、抓好科室质量管理:科室质量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要狠抓落实。

3、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

⑴、抓好二级行政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手术审批、转诊转院、分科收治等制度的贯彻落实。

⑵、抓好查对工作。

⑶、做好危重病人、手术期病人和特殊病人的管理。

⑷、抓好临床输血管理。

确保用血安全。

⑸、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科应急反应、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情况随时抽查。

⑹、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保证,做好交接班及报告书写,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夜班间抽查)在岗位情况。

⑺、做好病历书写和管理,及时客观准确书写,上级医师及时
修改签名,按时归档,妥善保存,归档病例不得修改、返回,原则上不借阅。

⑻、做好沟通工作:一方面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谈话记录,并一方面做好院内上下、科室之间、同事之间工作的沟通,确保质量管理的决定及时执行,工作上能互相协作,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⑼、实施零缺陷管理,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⑽、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

⑾、抓好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管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⑿、在医疗进程中,下一个工作环节有责任监督上一个工作环节,如发生划价、发药错误、处方差错,只能由医务人员核对后纠正,严禁由病人跑路。

⒀、病人出院结帐时,帐目核对由科室内部核对,禁止病人参与核对工作,杜绝病人往返跑路。

三、终未医疗质量管理:
1、单病种管理:
(1)、确定单病种:能反映医院、科室医疗工作重心,选常见多发病疾病顺位排列前5种疾病作为单病种,如阑尾炎、剖宫产。

(2)、规范诊疗方案。

(3)、制定治愈好转率、死亡率、平均医疗费用。

(4)、分析与评价:是否为纳入标准,是否符合诊疗规范,治愈好转率、平均医疗费用是否达到目标,找出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每季度1次,并督促整改。

2、质量指标管理:医疗质量总指标年初分解下达各科室,年终总结时,医院质量指标院、科分别统计,实行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主要是月报进行管理,定期分析评价,特别是指标中“三日确诊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传染病报告率”等重点考核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