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1年名师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2021年名师2: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名师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习,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确立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节肢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学生准备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乌贼、河蚌、蜗牛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引人新课:虽然它们的形态差异很大,生活环境也很不一样,但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其中一类动物。

二、合作探究1.软体动物课件出示扇贝、文始、缢蛏、蚬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并提问:这几种软体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并回答:它们都有两片大小相近的厚厚的贝壳。

师:像这样的软体动物,我们称之为双壳类。

下面我们就以缢蛏为例来探究软体动物有哪些特征。

课件出示缢蛏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2)缢蛏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又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3)缢蛏是如何获取食物的?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总结:(1)缢蛏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能够保护它柔软的身体。

(2)缢蛏的足像一把斧子,我们称之为斧足。

斧足能伸缩,缢蛏就是利用斧足的一伸一缩来带动身体,慢慢地把整个身体钻人沙中。

(3)缢蛏的呼吸器官是鳃。

鳃内密布毛细血管。

当水流经过鳃时,水中溶解的氧渗入鳃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渗出,排到水中。

(4)出水管和人水管与缢蛏的摄食、呼吸等生命活动有关。

缢蛏通过人水管吸水,通过出水管排水。

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同时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简单介绍石鳖、蜗牛、乌贼等其他软体动物。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节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2013年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本节教材介绍了无脊椎动物的最后两类。

教学重点:①: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②:蝗虫的发育③:昆虫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①:蝗虫的发育②:昆虫的主要特征③: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②: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③:掌握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②: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本节教学的基本理念:力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主体气氛。

二说教法本机拟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三说学法本节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实物导人→设疑启动→引出课题→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2.教学过程的说明:初步认识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动物类群。

一、观察与思考观察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虾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学生:积极观察教师:多媒体展示不同节肢动物的图片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光盘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光盘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光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1.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和分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定义: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定义和分类展示特征: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第二章:软体动物的特征和例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例子2.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软体动物的例子:蜗牛、蛞蝓、章鱼等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回顾软体动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无骨骼,有外套膜等展示软体动物的例子:蜗牛、蛞蝓、章鱼等第三章: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常见例子3.2 教学内容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节肢动物的例子: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回顾节肢动物的定义和分类讲解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节,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等展示节肢动物的例子:昆虫、蜘蛛、甲壳类动物等第四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和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保护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态作用: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维持生态平衡等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保护措施和意义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生态作用: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展示保护措施: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措施和意义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理解和认识5.2 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制作标本或观察日记等5.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制作标本或观察日记等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和制作标本或观察日记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和发现第六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和适应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和适应策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通过化石记录了解其进化过程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适应策略: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化石记录,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进化历程: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进化历程和化石记录展示适应策略: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第七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7.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物来源、药物研发、生态服务等7.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食物来源: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人类食物来源中的应用展示药物研发: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展示生态服务: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方法和手段8.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8.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研究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研究方法: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展示研究案例:通过具体的研究案例,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第九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保护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9.2 教学内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种类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保护措施和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通过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多样性: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种类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展示保护措施:介绍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保护措施和意义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观察、保护或研究的相关活动10.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布置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观察、保护或研究的相关活动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保护或研究活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活动的心得和发现重点和难点解析1.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重点环节: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例子补充和说明: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展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如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外套膜等,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外骨骼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7.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鲁科版五四制

八年级生物上册7.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鲁科版五四制
3.连线题:请将下列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进行连线。
答案:
-蜗牛------软体动物
-昆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肢动物
-蛞蝓------软体动物
-蜘蛛------节肢动物
4.简答题:请简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
答案:软体动物的特征包括身体柔软、有外套膜等;节肢动物的特征包括身体分节、有外骨骼等。它们的区别在于身体结构和特征的不同,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通常有外套膜,如蜗牛、蛞蝓等;而节肢动物身体分节,有外骨骼,如昆虫、蜘蛛等。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各类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念。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能够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动物进行科学的思考和探究。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使学生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设置课堂互动环节、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展开讨论。
2.增加实验器材:积极争取学校或相关部门的支持,增加实验器材的投入,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与学校或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增加实验器材的购买预算。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动物,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材分析《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节内容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什么是软体动物,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是丰富多彩的,培养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动画视频,并提出问题: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故事中的蚌是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先一起学习软体动物。

推进新课学习目标一:软体动物1、常见软体动物的观察按照学生的分组给学生分发河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仔细观察河蚌贝壳的形状、花纹和年轮,柔软的身体,运动器官——足,内脏团和呼吸器官——鳃,还有外套一般的肉质膜。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教案: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和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软体动物(1)软体动物的特征;(2)软体动物的分类。

2.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2)软体动物的适应环境。

3.什么是节肢动物(1)节肢动物的特征;(2)节肢动物的分类。

4.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2)节肢动物的适应环境。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了一些“软的”和“长腿的”动物。

2.软体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介绍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如没有骨骼、柔软的身体等;(2)介绍软体动物的常见分类,如腹足类、头足类等。

3.软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软体动物的生活方式,如腹足类通过足以爬行、头足类通过喷射水柱逃避捕食;(2)让学生分析软体动物的适应环境,如水中的腹足类适应水生生活。

4.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介绍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外骨骼、分段的身体等;(2)介绍节肢动物的常见分类,如昆虫、甲壳类动物等。

5.节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如昆虫的飞行、甲壳类动物的摄食;(2)让学生分析节肢动物的适应环境,如昆虫适应陆地生活。

6.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价他们对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理解程度。

五、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类和归纳,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并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1.3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二课时说课稿《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之后要学习的内容,本节课分为两课时,下面,我将就第二课时“节肢动物”的内容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以说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本节课主要包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两部分,节肢动物作为无脊椎动物的最高等级,通过对它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分组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高学生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尝试利用观察法对动物加以研究,培养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展示节肢动物丰富的种类,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节肢动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通过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利用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分析-归纳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分析、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分组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初二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范文:第三节

初二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范文:第三节

初二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范文:第三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初二生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其中,教材分析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是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他们具有用于保护身体的贝壳或外骨骼,适宜合并介绍。

这一节内容对于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为了使学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两类动物的区别及其适应生活环境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因此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性教学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
动脑思考,我恰当点播适时引导,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直观教学中,我希望能通过学生与老师在课余时间合作收集、整理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分析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和归纳,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示美丽多样的贝壳图片,结合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思考长有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坚硬的贝壳是否会妨碍他们的运动等问题,由此引入软体动物的教学主题。

在讲完软体动物主题后,展示虾、蟹、蝗虫、蝉等图片,让学生在复习刚刚学过的软体动物的特征的同事,思考这些动物是否为软体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易于理解课本内容;采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材料,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软体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缢蛏、蜗牛和乌贼等活体材料;在节肢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虾、蟹的活体材料及蝗虫、蝉、七星瓢虫等的标本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对材料进行观察、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交谈,在讨论中以讨论导向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的内容,通
过多个动物的观察,总结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这样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巩固练习,知识拓展
通过多媒体抽取学生,使其自行抽取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回答。

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听讲和思考,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巩固的目的。

当学生掌握这两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时,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如举例说明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反馈总结,自主评价
这以缓解引导学生总结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区别,找学生到黑板完善两类动物的比较表格,再由教师和学生相互补充,共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