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与性恶

合集下载

(完整版)性善论与性恶论

(完整版)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我们的先人孟子和荀子曾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

这两种说法可以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

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

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我们在看待这种问题是要用理性的看法去看待这种说法,没有人从一出生你就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看待一个人的善与恶只能从他以后的事迹或思想中所体会出来,而人的成长又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不能凭空去想象一个人的善与恶。

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报道一个小孩从出生就被丢在一个森林里与狼生活在一起,多少年以后,当这个小孩长大被找到时,他按年龄所说已经成人,但他不会说话,不会用人的方式去生活,更没有“同龄人”所具备的思想,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狼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你能说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吗?所以说一个人的善与恶不在于这个人的本身,没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是一个恶人,而是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周围环境的状况。

生物学上曾经提到:一个人或者动物的表现性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就算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恶人),但在环境的作用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善人)。

所以我觉得并无善与恶的定义,一切的行为都是处于动物的本能。

善与恶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人格素质。

比如小婴儿捡起地上的玩具,听到大人的呼唤出于无知好奇交到大人手中,就会得到嘉奖和食物,小孩学到的这种行为是好的,别人也会评价这种行为是善的;另一方面,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小孩捡到玩具时没有听到大人的呼唤,而是大玩具拿在自己的手中,别人会说这种行为是恶的,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遗传决定论,而不是多种因素据定论,我们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人类的善恶就是人性的善恶,因为有善所以产生了,两者是人性自身的彼此克服,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性的演变过程,人类恶与善的斗争其实就是人性自身的斗争,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演变是优胜劣汰的,无论善与恶只要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都要被逐渐的淘汰,而剩下来的就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事物,都是“好的”事物。

“性善”与“性恶”之辩——孟子:"善"的三重意义

“性善”与“性恶”之辩——孟子:"善"的三重意义

我 们不 妨 把 它看 作是 孟 子 “ ” 善
的三 重意 义 。
人 性是 善 的—— 孟 子说 :水 性无 “
★ ★ ★ ★
【 哲学茶座】
由此可 以 看出 ,孟 子的 “ ”是 限定 善
在 “ 良 ”和 “ 善 道德 ”范 围之 内的 。
述 :乐 民之 乐者 ,民亦乐 其 乐 ;忧 民
逻辑顺 序 :人 性 是善 的一 一性善 是人
和动 物的 根 本差别 一 一人 的善 性体 现 为恻 隐 、羞 恶 、辞让 和 是 非四心 。
还 说 :“ 隐 之心 , 皆有之 ; 恶之 恻 人 羞 心 , 皆有 之 ; 敬之 心 , 皆有 之; 人 恭 人 是 非之 心 , 皆有之 。 仁义 礼智 , 人 …‘ 非 由外铄 我 也 , 固有之 也 , 我 弗思 耳矣 。 ”
的 修 养 就 叫 “ ” 伪 。
人 性善 恶 的论 辩 个人 类莫 衷一 是 的 难题 , 以永远 有 兴趣 地 讨论 可
下去 。
— —
壁之j ■ I
■ — ' —] r 1■ 1 ■

编者
孟 -- 3 F
‘, ‘, 善 的三重 意义
强调生 来就 如 此 的 叫做性 ,大致指 人 的 耳 、 目、


鼻专声官的生理功能, 然的 或自
本 能 。 如 果 顺 着 这 种 自然 本 性 而 行 动 , 加 约 束 和 限 制 , 会 就 会 产 生 不 社
争斗 、 害、淫乱 等行 为 , 以人 性 残 所
是 恶的 。荀 子说 :“ 之性 恶 明矣 ,其 善 者伪 人 也。 ”这 里 的 “ ” 伪 ,即人 为的 意思 。苟 子认 为 , 的道德 意识是 后 天人 为修 养 的结果 , 种后 天人 这

儒学史话:性善与性恶之争

儒学史话:性善与性恶之争

儒学史话:性善与性恶之争"人性善"是战国时期孟子人性论的一句名言,见于《孟子·告子》。

孟子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生来心就是善良的。

孟子又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生来就有"不忍人之心",即哀怜、同情之心。

所以每个人都有"仁"、"义"的道德品质。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善,后天接触社会,产生物欲,放纵悖乱,而有恶性。

主张用教育来扩充先天固有的"善",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如果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性善论为孟子伦理学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与孟子相反,战国时期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生来本性恶,有"好利"、"争夺"、"嫉恶"、"残贼"之心,还有"耳目声色之欲",所以人必好声色,意淫乱,至于后天表现出善,则是由于教育的结果,和孟子的性善的针锋相对。

荀子认为古代圣人因人之性恶,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立君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苟子以为人性是可以改变的,"涂之人可以为禹"(涂即途),而"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强调"君子"与"小人"可以互相转化,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不息,就可变成"圣人"。

荀子的性恶论为其教育学说、法制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言论集中于《荀子·性恶》篇中。

性善论性恶论

性善论性恶论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向善论”延伸,《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理论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

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

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 公荀 子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注篇 名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有好 耳 目之欲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性善性恶论论

性善性恶论论

问题: 1.讨论人的本性,能
不能排除人的自然属 性?
告子曰:“食、色,
性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 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 白与?”曰:“然。”“然则犬 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与?”
2.人类共有的社会属性
孟子曰:“人之学者,
其性善。” 强调不断学习,以保持 天赋的善性,使其不致于 丧失。
指出“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
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 之伪。
荀子认为,孟子不懂
得性、伪之分 通过不断地学习,失 去的是性恶,而不是 性善。
告子:仁,内也,
非外也。义,外也, 非内也。
告子曰:“性,猶杞栁也;義,猶杯
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栁為杯 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栁之性而 以為杯棬乎?将戕賊杞栁而後以為杯 棬也?如将戕賊杞栁而以為杯棬,則 亦将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 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人皆可以为尧舜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 归于治。 由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钝金必待砻厉然后利 人性恶,必将待师法
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
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
属性分开 自然属性:恶 社会属性:通过克服 “恶”,以达到“善”
批判孟子“性善论”
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
不同之处:小人一直纵情性,
君子却可心克服情性,学习礼 义。圣人不仅可以自己克服情 性,还能制订礼义,诱导普通 人克服情性。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思考人性本质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善良品质。

他认为人天生具备四个基本的善良情感,即仁、义、礼、智。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义是指对社会公正的追求,礼是指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智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挥并培养这些善良情感,就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比之下,孟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质是恶劣的,每个人都具备自私、贪婪和残忍的潜在倾向。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欲望的,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的力量,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使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对比这两种观点时,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性恶论则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细致分析。

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教育思路。

性善论强调了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注重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引导人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性恶论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

总的来说,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既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对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11历史莫跃勋“性善论”与“性恶论”就是关于人性的两种相同观点,在中国最知名的就是同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们对于人性的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崇尚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回去恶人善行,具有较好的品性学识从而同时实现社会的人与自然。

在我看来,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下能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伟大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要我选择支持哪一个的话,仅从我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出发我更支持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理由如下:首先,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以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得出人了“性善”的结论。

而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照,我指出孟子所谓的人的“四心”就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构成的,“仁义”就是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共同达成一致的一种社会观念,也就是“仁义”就是“人为”的不是“人本”的,与人的“本”距离较离,不太存有说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善与性恶
何为性善,何为性恶?性善论是由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性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并由其引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没有四端则不能称之为人。

与性善论相对,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

性恶论中提出人性有恶,要化性起伪。

荀子主张人性有“性”“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

荀子认为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定有其与生俱来的本能即求生的生理本能与趋利的心理本能,我们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只要好好引导。

然而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是让人自动性善作恶,而仅仅是对于人性的两种不同看法而已。

从理论核心来看,性善论强调良知,目的是让人们遵循自己善良的道德本心行事。

而性恶论则更加注重本能,它直视人们的各种欲望却更强调本能需要通过礼教来束缚。

从本性角度出发,性善论的本质仍为“仁”,孟子始终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主张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性恶论的本质则为“教”,人生而有恶,本性需要通过外界的教育培养,社会约束来加以控制。

孟子生于社会风气极差的战国战乱时期,所以他提出性善论,希冀通过这来改善这种混乱的社会风气。

而荀子则处于秦统一全国的战国末期,当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因此他提出性恶论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看清局势。

但是从结果来看,性善论提倡通过修身来保持自己向善的本性,性恶论提倡通过学习来克服向恶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们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

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初衷并不相悖,因此这两种学说相互对立却也相辅相成。

我个人的观点是人本无性。

善恶是一种道德观念,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善恶观,这种观念并不具有先天性,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善恶的界限也并非十分明显,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之分。

毒药以毒攻毒可救人命,补药大补也可以无形中置人于死地。

哪怕是客观的数学题1+1在在脑筋急转弯中也可以不等于2。

人生如白布,是在不断和周围环境接触的过程中染上颜色的。

人性就好比一块石头,工匠拾到了它,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雕刻艺术品,供他人敬仰;流氓拾到了它,打架斗殴,他就会沦落为一件行凶工具,遭他人唾弃。

性善论和性恶论不过是孟子和荀子两位哲学家站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上分别提出了对人性的认识,而人本无性则是我在当下的环境背景中提出的自己对人性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