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和性善论
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何接受性善论排斥性恶论?

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何接受性善论排斥性恶论?性善论,就是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质,恶是后天演化的结果;性恶论,就是人生来就有邪恶的本质,善是后天演化的结果。
但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认为善良才是人类最应该具有的。
性善论是这样的逻辑:我善你也善,那我为什么会统治你?因为我比你更善。
比你更善,是我统治你的权利和依据,德治就是这么来的。
什么叫德治?就是等级治。
也就是说,性善论的最低层次都是善,最高层次是更善。
什么叫更善?就是没有缺点的意思。
因此,性善论的统治阶层是没有缺点的。
什么叫没缺点?就是不容置疑。
这就意味着,性善论的民族会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圣人多大师多。
什么叫圣人?就是无缺点的、超善良的、超智慧的、超能力的、超古今的人。
如是这样的话,质疑圣人就成了是小人或恶人,下场肯定不会太好。
性恶论是这样的逻辑:我恶你也恶,那我为什么能统治你?是因为你比我更恶,换句话说我比你更善。
但谁比谁善不重要,重要的是恶,因为都认为善良才是最应该的。
因此,如何处理恶,是性恶论最关注的问题。
这时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逻辑:无论你多善,你也有缺点;或者说,你统治我可以,但我得具有质疑(监督)你的权利。
这就是法治的重要理论依据,什么叫法治?就是平等治。
因此,两种统治者的明显区别是:性善论的统治者不愿意接受监督,性恶论的统治者愿意接受监督。
原来我国古代统治者之所以排斥性恶论,是因为性恶论会导出监督的后果。
但民众是土统治者是苗,什么土长什么苗。
证明我国古代民众也是一个不愿接受监督的群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
或者说,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别人比自己强。
这样的话,团结就成了奢望。
(完整版)性善论与性恶论

性善论与性恶论我们的先人孟子和荀子曾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
这两种说法可以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
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
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我们在看待这种问题是要用理性的看法去看待这种说法,没有人从一出生你就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看待一个人的善与恶只能从他以后的事迹或思想中所体会出来,而人的成长又是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不能凭空去想象一个人的善与恶。
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报道一个小孩从出生就被丢在一个森林里与狼生活在一起,多少年以后,当这个小孩长大被找到时,他按年龄所说已经成人,但他不会说话,不会用人的方式去生活,更没有“同龄人”所具备的思想,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狼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你能说他是一个善人或者一个恶人吗?所以说一个人的善与恶不在于这个人的本身,没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或者是一个恶人,而是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周围环境的状况。
生物学上曾经提到:一个人或者动物的表现性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就算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人(恶人),但在环境的作用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善人)。
所以我觉得并无善与恶的定义,一切的行为都是处于动物的本能。
善与恶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人格素质。
比如小婴儿捡起地上的玩具,听到大人的呼唤出于无知好奇交到大人手中,就会得到嘉奖和食物,小孩学到的这种行为是好的,别人也会评价这种行为是善的;另一方面,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小孩捡到玩具时没有听到大人的呼唤,而是大玩具拿在自己的手中,别人会说这种行为是恶的,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遗传决定论,而不是多种因素据定论,我们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这个问题。
人类的善恶就是人性的善恶,因为有善所以产生了,两者是人性自身的彼此克服,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性的演变过程,人类恶与善的斗争其实就是人性自身的斗争,我们没有必要去计较人性的善与恶,社会的演变是优胜劣汰的,无论善与恶只要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都要被逐渐的淘汰,而剩下来的就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事物,都是“好的”事物。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哲学原文荀子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三大主要观点。
下面将以这三个观点为线索,对荀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
1. “性恶论”“曲成器而成谓之性,人之性也,品物与也。
”(荀子《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恶性。
他将人类的本性比作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只有通过加工,才能使其变得珍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2. “性善论”“性之善恶,犹白黑也。
”(荀子《劝学》)荀子同时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善的。
他比喻人的本性就像黑白两种颜色一样,虽然都属于本性,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发展成善的一面。
他强调,人类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达到善的境界。
3. “性无善恶论”“君子之性,其去私也。
”(荀子《正名》)荀子还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教化,才能使人性趋向善,远离恶。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正名教化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荀子哲学解析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修养人性、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1. 人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向善。
他提出了“人虽有恶,可以改之”的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类才能拥有道德和品性。
2. 君主的治理原则荀子的思想中,对君主的治理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是以身作则,通过德行和道德教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他提倡以仁义为主导的统治方式,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通过正名教化的手段来让国家达到和谐的境界。
性善与性恶

性善与性恶何为性善,何为性恶?性善论是由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性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并由其引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没有四端则不能称之为人。
与性善论相对,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
性恶论中提出人性有恶,要化性起伪。
荀子主张人性有“性”“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
荀子认为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定有其与生俱来的本能即求生的生理本能与趋利的心理本能,我们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只要好好引导。
然而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是让人自动性善作恶,而仅仅是对于人性的两种不同看法而已。
从理论核心来看,性善论强调良知,目的是让人们遵循自己善良的道德本心行事。
而性恶论则更加注重本能,它直视人们的各种欲望却更强调本能需要通过礼教来束缚。
从本性角度出发,性善论的本质仍为“仁”,孟子始终立足于他的仁政思想,主张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性恶论的本质则为“教”,人生而有恶,本性需要通过外界的教育培养,社会约束来加以控制。
孟子生于社会风气极差的战国战乱时期,所以他提出性善论,希冀通过这来改善这种混乱的社会风气。
而荀子则处于秦统一全国的战国末期,当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因此他提出性恶论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看清局势。
但是从结果来看,性善论提倡通过修身来保持自己向善的本性,性恶论提倡通过学习来克服向恶的发展。
这两种学说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们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
也就是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初衷并不相悖,因此这两种学说相互对立却也相辅相成。
我个人的观点是人本无性。
善恶是一种道德观念,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善恶观,这种观念并不具有先天性,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善恶的界限也并非十分明显,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善恶好坏之分。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 公荀 子
。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
注篇 名 )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
、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
一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
一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
有好 耳 目之欲
乱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
。
性善性恶论论

问题: 1.讨论人的本性,能
不能排除人的自然属 性?
告子曰:“食、色,
性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白羽之白也,犹 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 白与?”曰:“然。”“然则犬 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与?”
2.人类共有的社会属性
孟子曰:“人之学者,
其性善。” 强调不断学习,以保持 天赋的善性,使其不致于 丧失。
指出“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
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 之伪。
荀子认为,孟子不懂
得性、伪之分 通过不断地学习,失 去的是性恶,而不是 性善。
告子:仁,内也,
非外也。义,外也, 非内也。
告子曰:“性,猶杞栁也;義,猶杯
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栁為杯 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栁之性而 以為杯棬乎?将戕賊杞栁而後以為杯 棬也?如将戕賊杞栁而以為杯棬,則 亦将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 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人皆可以为尧舜
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 归于治。 由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钝金必待砻厉然后利 人性恶,必将待师法
然后正,得礼义然后 治
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
属性分开 自然属性:恶 社会属性:通过克服 “恶”,以达到“善”
批判孟子“性善论”
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
不同之处:小人一直纵情性,
君子却可心克服情性,学习礼 义。圣人不仅可以自己克服情 性,还能制订礼义,诱导普通 人克服情性。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

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思考人性本质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备天赋的善良品质。
他认为人天生具备四个基本的善良情感,即仁、义、礼、智。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义是指对社会公正的追求,礼是指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智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发挥并培养这些善良情感,就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比之下,孟子的性恶论则认为人性本质是恶劣的,每个人都具备自私、贪婪和残忍的潜在倾向。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欲望的,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的力量,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使人们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对比这两种观点时,我们可以发现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而性恶论则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这两种观点的对立与统一,体现了孟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细致分析。
另外,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道德教育思路。
性善论强调了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注重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引导人们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性恶论则强调了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才能够抑制和纠正人性中的恶劣倾向。
总的来说,孟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是他对人性本质的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既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提醒人们警惕人性中的负面倾向和潜在的危险。
对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孟子的思想,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培养和发挥人性中的善良情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我见11历史莫跃勋“性善论”与“性恶论”就是关于人性的两种相同观点,在中国最知名的就是同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们对于人性的观点虽截然不同,但崇尚的目标却是一致的,都就是为了鼓励人们回去恶人善行,具有较好的品性学识从而同时实现社会的人与自然。
在我看来,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下能提出和坚持自己的观点都是非常伟大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要我选择支持哪一个的话,仅从我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出发我更支持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理由如下:首先,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以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得出人了“性善”的结论。
而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照,我指出孟子所谓的人的“四心”就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构成的,“仁义”就是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共同达成一致的一种社会观念,也就是“仁义”就是“人为”的不是“人本”的,与人的“本”距离较离,不太存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性恶论的发展简介
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得 到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否定。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进 行恢复和发展,以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近现代西方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 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 此侵犯。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 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 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 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 的人性论。其观 点主 要出现于其《性恶篇》、 《正名篇》。荀子对善 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 善恶(治或乱),而非 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 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 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可见,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 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 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 本善 。
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关系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 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 “性善论”者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应在人生 中加以完善,并以人性向善来注重道德修养 的自觉性;而“性恶论”者则认为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 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的“性”与“恶”,性是自然 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 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 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 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他的性恶论是说人 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 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 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 人性恶的。
在对至善的方式上,性善论更注重个人的修 养和锻炼,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只要上到 天子诸侯,下到黎民百姓都在行动上遵守善 行,尽自己努力达到善境,则人人都有至善 的可能;性恶论则更注重明君圣主的化性起 伪,既然人性是恶的,就不能靠个人自觉来 改变,而是需要圣、王强迫改造性恶,也只 有通过圣人的努力创造礼义教法来感化众人 才能使社会至善。
性恶论和性善论的不同之处
关于人性本质的认识截然不同:性善论以人 的自然天性中的道德因素作为人性根本,强 调人的不忍之心并进一步引申到人性善的结 论;性恶论则以人生来具有的自然情性作为 人性本源,由人的自然欲望、顺性后果及求 善则性恶的逻辑来证明人性恶的结果。
两者倡导的后天行为存在差异:性善论相信 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主张保持和发扬人的 善性,利用善端来存心、养性,培养圣贤品 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性恶论则相信 礼义法度的外在塑造,主张采取政治的和教 育的措施,通过师法礼义的教化改造人的恶 性,化性起伪,借由师的指点和后天积累改 变人性中的恶。
提出的权力制约思想不同:中国侧重于君主 对官员的制约,也就是上阶位权力对下阶位 权力的单向度的、纵向的制约(御史监察制 度)权力制衡;西方则侧重于同阶位权力之 间的相互制约(如三权分立),权利制约权 力,社会制约权力
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中国,“性恶论”不 占主流,只是被统治者暗中使用;而在西方 则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 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国家、公共利益, 社会本位、国家本位、大一统自由主义、个 人主义、权利至上
专题三
性恶论和性善论
主讲人:崔延强 教授
什么是性恶论
性恶论是中国古代的人性论重要学说之一 , 是对人性的一种看法,与“性善论”相对。 主张人之本性趋向恶,作恶比向善要容易, 且其善也是由于人为。这一学说最早由荀子 提出。 “性恶论”也是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 个主流思潮。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 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 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 以限制和改造。这种性恶论思想对西方的政 治、经济、法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性善论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 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 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 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 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 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 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 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 能”。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 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 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 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 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 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在《孟子· 告子上》,孟子说:“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西方性恶论的产生
西方的性恶论是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基督教内 部产生的。那时,围绕对《圣经》的解释,发生 了关于人性的争论。罗马帝国教父学的主要 代表奥古斯丁提出了“原罪性恶论”。他认 为,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犯 了罪,就造成人的本性的堕落,他们的子孙天生 就有罪。他提出人有原罪,人性是邪恶的,人不 能自己救自己,只有服从教会,通过教会得到上 帝的“恩典”,才能得救。
综上所述,人性善恶论是由不同时代社会的 不同思想家所提出来的不同思想观点,带有 时代的人文历史色彩,它们所继承吸收和发 扬壮大的思想相互交织,难以评判孰是孰非, 但可确定的是,总体性的评价人性论需要在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察,而人性论的古为今 用则应当适应现今的社会需求。
中西方性恶论的差异
维护的利益主体不同:西方是君主(君王)、 官僚、贵族、有权力的人;中国则是老百姓、 被统治者、被管理者 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是儒家荀子、法 家(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李斯);西方是基督教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假定地位不同:在中国 不平等,越是到最高统治者,权力就越不受 制约平等;在西方则是越到最高统治层,权 力就越得人性 论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性恶论则性、情相 通,而情又具体化为了物质欲求、感官需要 和心理变化,增添了人性中的现实性。
性恶论与性善论的相同之处
两者都鼓励通过后天努力达到善的目标:性 善论为人们设想了圣贤的高尚道德境界,以 激励人们自觉向善,努力至善,实现理想人 格;性恶论则用理想的礼义规范指导人们改 造本性,激励人们通过发奋努力使人性化为 善,达到善境。 在有关人性的说明上,两者也有着相通之处: 都从生理感官和生活需求上谈人性及人性欲 望;都强调了道德伦理的修养,谴责只求私 欲的不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