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的关键目标是打造一个美丽、宜居、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
该绿化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绿化要素的选择、植物配置、景观布局以及绿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绿化要素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地植物种类。
这样能够降低养护难度,提高绿化的生长适应性,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选择绿植的时候,需要考虑它们的生长习性、树冠形态、花期、果实时期等特征,以建立多样性的植物群落。
此外,可以考虑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或特殊意义的植物引入,以增加绿化景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
其次,植物配置应根据道路的宽度和功能需求进行。
例如,在人行道两侧可以采用低矮的绿地和花坛,以供行人休息和观赏;而在道路的中央可以选择种植高大的树木,起到绿荫掩映,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
此外,可以将一些蔓生植物或攀爬植物引入,以增加垂直绿化的面积,提高绿化空间的立体层次感,并为行道树提供一定的遮阳效果。
第三,景观布局应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
可以根据绿道、广场、建筑物等要素进行布局规划,将绿化景观与人行道、道路、建筑物相融合,打造一个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不同形态的景观元素,如水景、雕塑、宣告牌等,以增加绿化景观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此外,在景观色彩方面,可以选择适合城市环境的柔和色调,使之更加协调和谐。
最后,绿化管理是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
在绿化管理中,需要注重植物的养护和保养工作,包括定期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此外,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绿化管理还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尽量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料等绿色养护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总之,苏州工业园区世纪大道绿化设计方案应注重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考虑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景观布局,以及加强绿化管理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建立起美丽而生态友好的城市绿色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

苏州高新区:“一核、两轴、三心、六片”最新规划图.2009-2030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2010-1-11为促进苏州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保障高新区山水生态格局,指导苏州高新区范围内镇、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特委托江苏省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特编制《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区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 平方公里。
2、规划目标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3、功能定位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4、规划结构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一核:以阳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山体屏障转化为生态绿核,并成为各个独立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汇聚点。
两轴:太湖大道发展主轴:是新区“二次创业”的活力之轴,展现科技、人文、生态的融合。
京杭运河发展主轴:展现运河文化的精华,是城市滨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公共功能与滨水风光的活力融合。
三心:以浒通片区中心、科技城片区中心、狮山路城市中心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城镇建设组团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六片:包括狮山片区、浒通片区、横塘片区、科技城片区、湖滨片区(苏州西部生态城)、阳山片区。
空间布局特征:“紧凑组团、山水环绕”规划采用紧凑组团布局模式推进城镇建设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与生态化建设,各组团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及发展前景相对独立地生长,通过山水生态空间围合形成“功能相对完整,产居相对平衡,空间相对集中”的组团式紧凑城镇发展空间。
各城市组团之间强调规模、功能和区位等方面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特别是新老建设组团之间在功能、空间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苏州市城市绿化条例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时,应当按照第十条规定的绿化用地面积标准,确保城市绿化用地面积。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规划定点时,确需占用绿地或移、伐树木的,应当征得同级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二)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的附属绿地面积,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并按居住人口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公共绿地;
(三)新建、扩建、改建产生有害气体和其它污染的单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营造宽度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
(四)新建、扩建、改建道路的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
第十四条 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投资中应当包括配套绿化建设经费,列入工程预算,统一安排绿化工程施工,在不迟于主体工程建成后的第一个绿化季节完成绿化任务。
第十五条 对城市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实行资质审查。城市绿化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应当委托持有资格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
绿化工程竣工后,经市、县(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该工程的主管部门和接收管理单位验收合格,移交管理部门管理养护;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返工。
第四章 管理
第十六条 城市绿化按下列分工进行管理:
(一)城市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由市、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管理;
(二)城市行道树和干道绿化带,由建设单位移交所在县(市)、区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三)各单位附属绿地和单位管界内的防护绿地,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
(四)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管理机构管理;
绿化各项经费的使用,必须接受本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与审计。
第六章 罚 则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 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 (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目前《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已获得市政府同意。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形成“两带一核,四环四楔”规划结构和“滨水绿网生态廊道体系”的江南特色,强调了对苏州整体生态环、生态廊道和苏州城市四角山水的保护。
我们希望通过规划引领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建设,突出特色亮点,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理念,精心描绘出苏州绿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把苏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园林之城。
1.2时间安排根据市规划局《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征求意见的通知》的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市场公开招标前期准备工作,2017年11月确定该项目招标代理单位,12月25日产生规划设计单位,随即启动规划编制。
苏州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策略

苏州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策略摘要: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人行道绿化带、分车绿化带、街头绿化带、滨水绿化带和立交绿化带等的绿化现状,指出苏州市目前植被搭配简单、层次模糊及特色不明是最大的弱点,并就以上内容给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苏州市道路绿化;人行道绿化;绿化带策略一、引言古时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市的秀美是有目共睹的,苏州市地处北纬三十度附近,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历来文人骚客乐于歌赋的风景旅游城市。
有“东临大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的说法。
作为苏州市城市面貌的重要一个环节,城市道路绿化的成果究竟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可以提高的措施和策略?这是本文要回答的两个问题。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苏州市道路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一)人行道绿化带苏州城区共计八十多条主要干道,而人行道上的绿化带大多为乔木为主,主要的绿化植物包括:悬铃木、广玉兰、香樟等,陪衬的少量的绿化带的植物有合欢、杜英、三角枫、枫香等,在比例上多以落叶树种为主,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多达1:2的比例。
树池式辅助绿化搭配中80%都是运用的麦冬这种草本植物,而辅以龟甲冬青和毛娟等。
整体上来说,苏州的人行道的绿化带在树种的选择和层次的选择与搭配上面太过单一,在层次上面缺乏表现力,比方说香樟树种,其所占比例竟高达70%左右,虽然说香樟的特点是数目高大,树冠较大,能够起到一定的美观和绿化的效果,但是条条道路都运用香樟树,不仅很呆板,而且没有体现出城市的活力和品位来。
考虑到人行道的特点之一是比较狭窄的,而对乔木树种如此器重,影响了整体的美感。
(二)分车绿化带从分车绿化带上来说,主要的乔木种类有十八种之多,而相应的灌木种类多达三十多种,其中,常绿树种的比例是落叶树种的比例的三倍多。
主要的绿化带建立方式为灌木+乔木、灌木+草本、乔木+灌木、乔木+灌木+草本等,且绿化带狭窄,宽度不会超过两米。
从两侧的分车绿化带来说,其绿化的单调程度相比中央绿化分车带的植物多样性更小,近乎100%均为常绿树种,而灌木层次的种类仅仅只有月季、金钟等落叶性且缺乏色差变化的草本植物。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

《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评价报告xx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9年4月目录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 (2)1.1项目概况 (2)1.2时间安排 (2)1.3实际完成内容 (3)1.4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32实施过程评价 (3)2.1前期决策过程评价 (3)2.2前期准备工作与评价 (4)2.3规划编制阶段评价.................................................................................................. 53实施效果评价 (5)3.1环境效益评价 (5)3.2社会效益评价 (6)3.3综合评价................................................................................................................. 64评价结论..............................................................................6评价结论. (6)1《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项目的编制情况1.1项目概况为进一步加强苏州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推动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局于2017年底启动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局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现状绿化调研,并充分对接各区县分管部门落实基础数据,同时我局充分对接规划局、中规院等部门,保持与总规等上位规划的信息互通,确保核心管控内容纳入总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园林贺凤春、匡振鶠一、前言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
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
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
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
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
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
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
古城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
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观林带、城东虞嘉杭高速公路防护林带一环:古城区古城墙、护城河两侧用地所形成的环古城风貌景观带九溪:东北角的娄江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北部的元和塘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西北角的十字洋河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西部的上塘河、胥江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西南角的大龙港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东南角的老运河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东部的葑门塘(含黄天荡外河、斜塘河)、相门塘两岸所形成的河滨绿地景观带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大环境绿化。
弘扬和加强水城独具特色的绿化风貌,充分利用自然水网,加强其两侧绿地的建设,形成全城的绿色廊道系统,点、线、面相结合,构筑健全的绿色生态网络。
②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表一:公园绿地(GI)规划指标一览表表二: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规划指标一览表2.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根据市域发展总体目标及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结合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规划布局的要求,市市域绿地系统以“一城五片四隔,三纵四横一环,一区三带多点”为基本结构,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化的生态绿地结构体系。
①一城五片四隔一城:市城区规划区五片:家港市区片、常熟市区片、太仓市区片、昆山市区片、吴江市区片四隔:与、与吴江、与昆山、昆山与太仓之间的城镇绿化分隔区,以都市区、家港市区、常熟市区、太仓市区、昆山市及吴江市区的绿化建设为核心,加强各片区及一般城镇之间的绿色隔离体系的建设成完整的市域绿地空间形态。
②三纵四横一环大力发展道路、航道沿线绿色防护系统的建设,构筑市域大环境绿化网络框架。
三纵:望虞河(一纵)常浒河、虞河(二纵)虞嘉杭高速公路(三纵)四横:沿江高速公路(一横)锡太线公路(二横)申港线(三横)太浦河(四横)一环:绕城高速公路近期规划沿线两侧各建设绿化带30-50米,远期达到100-250米。
③一区三带多点在现有山水格局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敏感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绿化的保土涵水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为城市部的生态环境改善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基底。
一区:西部沿太湖山水生态保护区,包括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光福景区、木渎景区、石湖景区、西山景区及东山景区等五个景区。
三带:北部沿长江岸线所形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整个沿江区域除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镇建设用地、港口用地外,其余沿江岸线均应用于防护林建设,总宽度不少于200米中部沿沪宁交通走廊所形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每侧控制围为100米,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西部沿京杭大运河岸线所形成的绿色生态廊道:每侧控制围为100米,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
多点:包括各片区的市镇发展区的绿化及众多的湖泊山体所形成的森林公园及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
市镇发展区:家港市的塘桥、绵丰、乐余,常熟市的海虞、练塘、支塘(董浜)、沙家浜(唐市),昆山市的陆、陆家、浦、周庄(锦溪),吴江市的黎里(平望)、震泽、芦墟等,太仓市的沙溪、璜泾、浏河等。
市镇发展区的人均公园绿地原则上应在10.5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37%以上,绿化覆盖率42%以上。
森林公园及风景林地生态景观区:虞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剑湖森林公园、阳澄湖水网生态保护区、澄湖水网生态保护区、北麻漾水网生态保护区、双山景区、香山景区等等。
三、市绿化建设发展情况①解放初期,城市绿化基础很差,市区仅有一座公园,近百株行道树。
其它几乎空白。
历史上遗留的名胜古迹和私家园林,都处于荒废和残破状态。
全市散存古老树木一千余棵。
五、六十年代,城市园林绿化成为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进行了绿化植树,绿地建设。
特别是抢修了一批著名的名胜古迹和古典园林。
1986年国务院批复城市总体规划(含园林绿化规划),明确“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要大大加强绿化建设”。
经过七、八十年代的绿化建设,至1990年公共绿地113.8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绿地覆盖率16%,公园、园林、名胜游览点34处。
表一、市历年城市园林绿化情况一览表:近年来,市区根据“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因地制宜地采取“全面推进,东西中联动,古城上水平,园区新区上规模”的城市绿化方针,加大加快绿化建设步伐。
②园林绿化和管理的工作成绩市在“创园”中,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取规划建绿、拆违增绿、拆房扩绿、破墙透绿、租地造绿、买地添绿和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增加绿化用地。
三年来,针对古城区建筑密度大、可绿化用地少的现状,动迁居民8000余户,单位85个,拆迁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腾出土地160多万平方米,不搞楼盘搞绿化,建设公园绿地,实现了市民出行3505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的目标,满足市民休憩、晨炼和娱乐的需求,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和称赞。
传承历史文化,以保护和恢复为主,进一步完善城市人文景观建设工作。
坚持古典园林保护寓于古城保护之中,按照国际标准,全面地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同时完成了29座园林、5 处园林遗址的调查、考证工作,投资1亿多元修复耦园、艺圃、曲园、鹤园、北半园、畅园、五峰园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疏浚园河道35公里,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物6800平方米,拆除各类杆线3000多米,建成全国唯一的园林档案馆,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2001年2003年三年来的绿化投入超过建国以来绿化投入的总和,共投入绿化资金31亿元(不含土地和拆迁费)。
据测算,到2003年城区绿地率为32.2%,绿化覆盖率达37.1%,人均公园绿地面7.6平方米,达到了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并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第七批国家园林城市。
四、目前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①公园绿地建设特色不明显,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不够,精品工程少。
②新建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结构简单,乔灌草比例不恰当,乡土树种开发利用不够,造成生态上的不科学性和养护管理费增高。
③园林科学研究和生产绿地规模及发展不能适应城市绿化建设,植物新种类的引种培育及试验维护作用缺乏。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方面需加大力度,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④城市防护绿地系统不连续,不成规模,且树种单一,防护功能很难充分发挥。
⑤城市周边风景区及风景林地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被各类开发建设占地现象时常发生。
⑥各城市分区片的绿地系统规划多方参与,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绿地围变动大,统一性和延续性不够,城建过程中绿地被挤压改性易发生,影响整体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五、从长计划,全面科学发展城市绿地建设1.生态优先原则,增加生物多样性①的自然条件优厚,为丰富动植物品种创造条件地处温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1000mm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全市现有耕地面积288168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顷。
其中耕地87%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蚕桑、林果等。
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淡水鱼30 多种,长江白鲒,太湖银鱼、阳澄河大闸蟹,吴江紫须蟹等为著名特产。
淡水珍珠养殖頗具规模,品质优良。
市据28年的实测,年平均气温15.8℃,月平均最高温度30.3 ℃,年相对湿度为80.8%,平均风速3.4米/秒,年降水量1076.2mm,常年无霜期为248日,蒸发量1255.8mm,年平均气压1016.2hpa,年平均日照时间1983.1小时。
常年夏季主要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
的土壤绝大部分系第四季沉积的一般性粘性土,太湖沿岸地区低山丘陵土壤,为地带性自然黄棕壤,山坞和山间开阔平原为耕作黄棕壤。
丘陵山地土壤酸性PH5-5.5,古城区土壤偏碱。
自然植被好的土壤含有机质4%,含氮量0.2%以上,差的有机质仅1.34%-1.73%,含氮量低于0.1%。
平原农田为水稻耕填土,古城区多杂填土。
②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其中丰富城市绿地中园林植物品种,构建多层次的城市植物群落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