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作者叶圣陶简介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
记录观察结果
要求学生用文字或图片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包括荷花的颜色、形状 、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它们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
创作与表达
绘画创作
提供绘画材料和纸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以荷花为主题的画作。他们可 以描绘荷塘景色、荷花的不同形态,或者表达自己对荷花的情感和感受。
写作创作
引导学生以荷花为题材进行写作练习。他们可以写一篇描述荷花的短文、一首赞 美荷花的诗歌,或者讲述一个与荷花相关的故事。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社会角度:荷花在文化、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化象征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 征意义,如代表纯洁、高雅、清 新等品质,也常被用来表现爱情
、友谊等情感。
历史传承
荷花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悠久的传 承和发展历程,不仅被广泛应用 于文学、艺术等领域,还成为了 许多地方的文化标志和旅游资源

社会影响
荷花在社会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 影响,如荷花的种植和观赏成为 了许多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同时荷花也被用作许多商品和品
THANKS
感谢观看
VS
举例
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 圆盘。”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荷叶比作大 圆盘,形象地描绘出了荷叶的形状和颜色 。又如“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 快乐。”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蜻蜓赋予了 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印度的国花,象征着高洁、清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 花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如“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和高雅,“和和美美”象征着 和谐与美好等。
文学成就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

随堂练习 一、读一读,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饱胀 ( zàng z√hàng )
. 莲蓬(
péng

féng )
. 舞蹈 ( dào dǎo )

.挨着 ( ā√i
ái

随堂练习 二、反义词我会填。 展开——( 闭合) 雪白——( 乌黑 )
停止——( 继续) 快乐——( 痛苦)
随堂练习 三、“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 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里的“画家”指的是( ) C
4. 用横线画出描写荷花的句子。
答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 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 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 儿,看起来饱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5.每一片荷叶都紧紧地挨在一块,那荷花是怎么出来的呢?
答案: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是什么意 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书写指导:左窄右 宽。右部写紧凑, 上面是爪字头,下 面是“臼”,“臼”的 笔顺为撇、竖、横、 横折、横、横。
zhǐ
笔顺:

音序:Z 部首:止 组词:停止 止步 造句:听到老师的命令, 大家马上停止前行。
书写指导:长竖在 竖中线上,短横在 横中线上起笔,末 笔横要长。
趣识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楷书
1.作者在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答案:看到了荷花,想到了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初读感知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看到荷花”? 答案:第二、三自然段。 3.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想象的荷花”? 答案:第四自然段。 4.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前后照应。

叶圣陶荷花课文

叶圣陶荷花课文

叶圣陶荷花课文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作家,被誉为“儿童文学之父”,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就是《荷花》。

《荷花》这篇课文以一朵盛开的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的顽强。

文章开篇就给出了荷花的形象描写:“这是一片荷塘。

”作者通过描绘荷塘的景色,如“碧绿的荷叶”、“红中带绿的花蕊”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荷塘的宁静和美丽。

接下来,作者以荷花为主线展开叙述。

他用“它”来指代荷花,使得荷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

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荷花的特点,如“花瓣洁白,像莹莹的玉”、“粉红色的莲芯”等,使读者对荷花的美丽有了更深的感受。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荷花的触摸和闻香来进一步增强读者对荷花的感官体验。

除了形象描写,作者还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他将荷花比作“一只白天鹅”、“一位温柔的姑娘”等,使荷花的形象更加生动、美丽。

同时,他还运用拟人手法,如“它向来就是这样,淡淡地开着,从不张狂”,使荷花具备了人的情感和品质,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课文的结尾,作者通过对荷花的成长和生命力的描述,表达了对荷花坚强毅力的赞美。

他说:“它们用坚韧的意志,顽强地咬住腐泥,用自己的血肉,茁壮地吸取养料。

”这种描述不仅让人对荷花的生命力感到敬佩,同时也给人以人生的启示,让人明白只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对《荷花》这篇课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叶圣陶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他通过精心描绘荷花的形象和特点,使读者对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感受。

同时,他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荷花具备了人的情感和品质,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叶圣陶的《荷花》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传递了生命的力量和智慧。

它让我们明白只有坚韧不拔、顽强奋斗,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同时,它也教会我们欣赏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

荷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代表着高洁和纯净。

荷花——叶圣陶-赏析

荷花——叶圣陶-赏析

荷花——叶圣陶-赏析
荷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叶圣陶在他的作
品中经常描绘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对叶圣陶的作品《荷花》进行赏析。

作品概述
《荷花》是叶圣陶的一篇散文作品,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
花的描绘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描述细腻的自然描写
叶圣陶在作品中展现了他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和描写能力。

他以
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描绘了荷花的不同部分和细节,如荷叶的绿色、荷花的鲜艳等。

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
受到荷花的美丽和生机。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除了对自然界的描写,叶圣陶还将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

他通过对池塘中的荷花进行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同时,在文中他还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推崇,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情感。

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叶圣陶的《荷花》展现了形式与内涵相统一的艺术风格。

他通过对荷花的观察和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还融入了对人生和人文的思考。

作品中的形式与内涵相辅相成,使得整篇作品更加丰满和深入。

结语
通过对叶圣陶的作品《荷花》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荷花和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人文的思考和追求。

这篇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参考资料:
- 叶圣陶,《荷花》。

2024年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2024年叶圣陶荷花读后感

2024年叶圣陶荷花读后感《叶圣陶荷花》是中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著的一部儿童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荷花园里的奇妙故事,通过主人公小姑娘荷花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珍爱生命的主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收获颇多。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所迷住。

荷花园是一个沉浸在绿意和清新空气中的美丽世界。

叶圣陶先生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姿态、荷叶的翡翠色彩,使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

而这片荷花园所呈现的平静与宁静,也给我带来了内心的平和和宁静,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琐碎和喧嚣,意识到自然之美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另外,书中的主人公荷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荷花从小长在荷花园里,她温柔、善良,勤奋好学,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在荷花园里,她和小动物们和谐相处,用爱心与它们交流。

同时,她也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荷花用自己的行动向我展示了一个乐观向上、积极向善的形象,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让我懂得了付出和奉献的可贵。

此外,叶圣陶先生在《荷花》中对于自然的描写也让我深受感动。

他通过荷花的眼睛,将自然界的生灵、万物的美丽、生命的伟大展现在我面前。

在荷花的眼中,花鸟虫鱼都有了灵魂,山水花香都有了情感,让我重新认识到自然的生机与智慧。

在人类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却常常忽略了身边这么多美好的事物,而这正是我需要去关注和重视的。

最后,被书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没有艰苦,哪有收获。

”这句话激励着我不仅学习时要勤奋,而且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也要有积极的态度。

在荷花从种子到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她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挫折,但她从不放弃,勇敢地迎接挑战,最终获得了收获。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只有经历艰难,才能收获成长和进步。

这一点对于我现在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总的来说,读完《叶圣陶荷花》给了我很大的收获。

通过荷花的故事,我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在荷花园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重要性,被荷花这个可爱而充满智慧的角色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荷花》知识点一、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

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辟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

主要作品:《稻草人》《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二、我会写:瓣(bàn)花瓣蒜瓣瓣膜蓬(péng)蓬松莲蓬蓬乱胀(zhàng)膨胀肿胀饱胀裂(liè)分裂破裂决裂姿(zī)姿态姿势舞姿丰姿势(shì)姿势趁势水势流势仿(fǎng)仿造摹仿模仿仿佛佛(fó)佛像(fú)仿佛随(suí)跟随随后随便随意蹈(dǎo)舞蹈蹈海止(zhǐ)停止阻止止境岂止三、多音字:挨āi(挨近)ái (挨冻)佛fó(佛教)fú(仿佛)骨gǔ(骨头)gū(花骨朵)四、近义词:清香—芳香赶紧—赶快好像—仿佛如果—假如挨挨挤挤—摩肩接踵五、反义词:展开—合拢破裂—完整停止—开始快乐—悲伤粗心—仔细六、理解词语:【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清香】清淡的香味。

【花瓣】花冠的通常呈叶状的一个构成部分。

【露出】显现,显露。

【饱胀】饱满鼓胀。

【破裂】出现裂缝。

【姿势】姿,形态,样子;势,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本课姿势指的是荷花呈现的样子。

【仿佛】差不多,类似,好像。

【随风飘动】跟随着风摆动。

【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挤在一起。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七、词语搭配:一(阵)清香一(个个)大圆盘两三(片)花瓣儿一大(幅)画一(朵)荷花一(池)荷花一(阵)微风(碧绿)的大圆盘(雪白)的衣震八、词语拓展形容人多的四字词语挨挨挤挤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水泄不通济济一堂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摩肩接踵AABC式的词语翩翩起舞井井有条频频点头念念不忘滔滔不绝历历在目欣欣向荣亭亭玉立描写荷花的词语:亭亭玉立清香袭人风姿绰约碧盘滚珠芙蓉并蒂出水芙蓉莲开并蒂菊老荷枯含苞欲放九、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写清早去公园,被荷花的清香所吸引;第二部分(2-3)描写了荷花的形状和姿态;第三部分(4-5)写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叶圣陶课文

叶圣陶课文

叶圣陶课文
叶圣陶写了《荷花》、《藕与莼菜》、《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苏州园林》等。

1、《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3、《爬山虎的脚》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

作者叶圣陶。

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

4、《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5、《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三年级上荷花课文原文

三年级上荷花课文原文

三年级上荷花课文原文《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叶圣陶专集》收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中。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荷花课文原文,希望大家认真了解!原文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文章赏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到公园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美景而产生了联想。

本文是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展开。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作者看到满池荷花是的景象,荷叶、荷花、花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

细节刻画也很到位,一句一句的读着文章,仿佛有一只大笔随着文章在你的'面前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一般。

第二部分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

随着作者自己变身为荷花,描写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刚才的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为整个荷花池中众多荷花的一员,感受的又是另一种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作者也乐在其中了。

在陶醉中,作者“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作者叶圣陶简介
导读: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这些小说一反该刊物的趣味主义,较真实、广泛地反映了国民初年的社会生活,想象力较为丰富,构思不落俗套。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其间与好友吴宾诺、王伯祥等人实验新式教育方案,传播新文化、新思潮。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锁谭》,推重具有自立的妇女。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社》上发表小说和论文,探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改造。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同年应朱自清之邀到杭州第一师范教书。

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

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1930年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解放前夕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的创作极为丰
富,无论是诗歌、散文、童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五卅惨案发生后,写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一名篇。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反映了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及思想历程,刻划出多种多样的典型,批判了改良主义,讴歌了革命力量。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和针砭人情事态的杂文。

其中《藕与莼菜》和《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名作。

他的短篇小说以冷静、凝练、真实著称。

描写和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和描写农民生活的《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名篇。

在语言上,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