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介绍
《苏州园林》知识点

1、《苏州园林》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 发表在《百科知识》上。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重点字词理解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有研究比较之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多指艺术、文学等创造性的构思)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败笔:写字、绘画或诗文等方面的欠缺、疏漏。
本课指苏州园林建筑设计上的不足。
雷同:随声附和;不该相同而相同。
标本:用实物制作保持原样的动物、植物、矿物样品。
本课指同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3、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然后,文章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及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这句话中,“艺术”与“技术”能否互换,为什么?不能互换。
因为艺术是创造美的方法,技术是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艺术包含技术,且高于技术。
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富有创造性,不仅是技术,更充满艺术性,所以本文强调的是艺术,不能互换。
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隔,指有墙壁隔着;界,指有廊子界着。
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景致繁复,更有有层次和深度了。
总体把握 细致描摹——叶圣陶《苏州园林》说明方法剖析

2020.7·学术2020年7月语文教学通讯July,2020第1106卷第7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106No.7秦敏亚(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江苏苏州215600)———叶圣陶《苏州园林》说明方法剖析总体把握细致描摹摘要:《苏州园林》是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不仅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同时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从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及作诠释五个方面剖析叶圣陶《苏州园林》所用说明方法,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园林美景,使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作诠释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20)07-0073-03DOI:10.13525/ki.bclt.202007024作者简介:秦敏亚(1979—),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经典重读《苏州园林》是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文章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色及细节作了详细的介绍。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
为了向读者充分地展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特色,作者不仅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同时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及作诠释等,不同说明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的叙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一、作比较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当中,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进行了介绍,并将苏州园林的布局特征与其他地方的园林进行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苏州园林》叶圣陶

完美的 图 画
(2 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内 容 上 一 一 对 应
总说
分说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2 段)
完 美 的 图 画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整 体
不止 这些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文体常识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 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 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 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 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 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 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 获得有关的知识。
文体常识
说明文
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 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 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 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 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 资料等。
说 明 文
18
苏州园林
叶 圣 陶
作者信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 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曾担任中央人民政 府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 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小说集《隔膜》《火灾》。他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是“五 四”时期创作量最大的小说家。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楚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 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 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 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摹状貌
说明方法
文体常识
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以时间顺序安排 材料的说明文,文中会有一些表示时间 的词语。以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说明文,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 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 西北等。以逻辑顺序安排材料的说明文, 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说明顺 序,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苏州园林》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介绍园林知识的说明文,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苏州园林课文原文,欢迎参考借鉴。
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苏州园林的作者

苏州园林的作者《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那么你对苏州园林的作者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作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2]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1894年,出生于苏州吴叶圣陶童话选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
同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为其编写小学国文课本。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是他写的。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写作。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苏州园林》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州园林》阅读试题附答案、《苏州园林》(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名绍钧,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列数字)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作比较)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
不可以。
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
”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效果不好。
第一种说法好。
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苏州园林》课堂笔记

《苏州园林》课堂笔记一、文章概述《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中国苏州园林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魅力。
文章以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门窗雕镂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让读者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重点字词1.读音辨析:对称(chèn)映衬(yìng)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2.词语解释:【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依样画葫芦】照别人的样子画葫芦。
比喻只是照着样子模仿,不能领会真谛。
【笔架山水】指山水画中起伏有序,有动有静,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其结构往往远近高低的轮廓较为分明,故云“笔架山水”。
【层峦叠嶂】层峦:山连着山;叠嶂:许多高险的像屏障一样的山。
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别具匠心】别:另外;匠心:巧妙的心思。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一般作谓语、定语。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等建筑。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借以比喻人胸怀宽广,对事理、时势等有深刻的了解。
【重峦叠嶂】峦:连绵的山。
山峰一个接着一个,连绵不断。
【相地相宜】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出于自己的创造。
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俯仰生姿】俯仰:低头,抬头,指一举一动。
姿:姿态。
形容树木等依从自然的姿态,富有美感。
【珠光宝气】珠、宝:指首饰;光、气:形容闪耀着各种光彩的状态。
形容妇女妆饰华丽。
现也形容某些人身上穿戴过多贵重的饰物。
【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风格(风味)。
表示与众不同,很有风味。
通常指作品、表演等风格独特,与其他人不一样。
一般作谓语、定语。
【盘盘曲曲】形容山路、道路或水流曲折环绕。
盘盘:回旋环绕的样子;曲曲:弯弯曲曲的样子。
另辟蹊径,文中探幽——《苏州园林》课堂教学新思路

为此,笔者仔细查 阅资料,找来介绍苏州 园林的光盘 ,
论从哪个角度看,苏卅 园林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 ! l 好
选用大量精美的苏州园林 的图片做好了幻灯片 。笔者还设计 下面就请大家动起来吧 ,睁大发现 的眼睛,把苏州园林 中最 了一个 “ 我是小导游 ”的活动 ,让学生做苏州园林 的导游, 走 上讲台 ,结 合幻灯片 ,向其他人介 绍苏州 园林 的景致之 美的景致介绍给大家”,笔者发 出了活动 开始 的信号。 教室里 马上炸开了锅 ,学生们 自由结合成四人 团队,聚
十五分钟后,各个小组陆续举起 了手 ,在小导游上 台讲
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导游,去苏州参加导游实践活动。”笔 解 前 , “ 导 ”又提 了个 要 求 :在 他 们 讲 解 的 时候 , 其他 组 宋 者拿出事先准备好 的 自制聘书。学生们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 的 同 学 可 以 自由发 问。
_
/ ) 备载辱旎
么 问题 吗 ?提 出来 为 难 一 下他 。 千 秋 雪 ’ ,大 家 闭 上 眼 睛 想 象 … 下 , 打 开 窗 子 , 西岭 的 皑 生2 :我有 问题 。我觉 得对 称 的建 筑挺 美 的 ,为什 么苏 州 皑 白 雪尽 收 眼 底 ,景 外 还 有 景 ,是 不 是 别 有 一 番 情 趣 在 其 园林 就 那 么 标 新立 异 ,不 讲究 对 称 呢 ? 生i :你 也说 那是 标 新立异 啊 ,这 才 叫个性 ,有个 性才 美
来 了 ,从 他 们 的 眼 神 里 , 笔 者 看 到 了从 未 见 过 的 新 奇 与 激 生 l 大家 好 ,我 是 导游孙 冰 , 今天 由 我来 给大 家 介绍 苏 :
动。 “ 苏州最著名的旅游景 点是苏州园林 ,也就是今天 同学 州园林 的建筑美。我们都知道 ,我 国的建筑 ,无论是古代 的 们讲解的对象 。请大家先看一些影视 资料 ,了解一 下苏州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典型说明文。
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国园林的标本。
接着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___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从四个大的方面指出体现图画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依次对应文章3—6段。
7—9段又从注意角落美、门窗雕琢美、色彩搭配美细部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
主体部分采用从总到分的结构方式,分部又采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文章结构井然。
文章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摹状貌等。
今天的课最大的问题是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没有考虑学生是初学文言文,特别需要对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如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很好地落实。
文章的3—6段,应该透过语言文字,如关键性词语,说明方法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可以给学生这样设计问题:1.那些词语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美;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总而言之,今后上课要注意以下几点:1、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材;2、掌握学生学情情况;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4、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5、考虑当堂所学内容学生需要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课前要预计好,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好,如预习,导学案等;6、注意好好和学生沟通;7、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