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医养生与护治原则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体差异和四季气候变化,运用中医药学的方法,使人体保持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一门养生学科。
以下是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进行调养。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食材、药材,进行饮食调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同时,也要尊重个人差异和生理特点,因人而异。
2.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它们相对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日常养生中,要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滋养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健康。
3.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对食物性味的分类,人们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整饮食结构,以滋补身体、预防疾病。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选择温热的食物来增强体内的阳气;在暑热的夏季,可以选择清凉的食物来消暑降温。
4.注重情志调节:中医养生认为情志对健康有直接影响。
长期的紧张、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过分劳累,通过适当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心。
5.合理运动:中医养生推崇适度运动的原则。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过度运动或久坐不动。
6.调整作息:中医养生强调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律。
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熬夜,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7.正确用药:中医养生注重正确用药的原则。
中药具有温和、平衡的特点,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症状进行选择,并遵循医师的嘱托,正确使用药物。
8.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中医护理学基础护治原则

护治原则
目录
1
预防为主
2
扶正祛邪
3
护病求本
4
调整阴阳
5
三因制宜
2021/10/10
2
一、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疾病生与发展。
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视,早在《内经》中就 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 然”。
预 未病先防
2021/10/10
11
☆ 扶正与祛邪,两者相辅相成。
2021/10/10
7
三、护病求本
护病求本:护理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针对其本质进行护理。 是辩证施护的基本原则。
邪气
标,即现象, 本,即本质。
正气
继发病
标
症状 原发病
本
病因
新病
2021/10/10
体表
旧病
内脏
8
三、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标本同护(治疗原则)
☆同病异护与异病同护:
1、同病异护: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临床表现不同,因而有着不同 的证型,护理时必须按照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2、异病同护: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候,根据辨证施护原则 ,可采取同一种护理方法。
2021/10/10
9
四、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指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生偏衰,损 其有余,补其不足,损益兼用,恢复和重建人体阴 阳相对平衡的状态。
防
为 主 既病防变
1.养生
2.防止病邪入侵
1.早期诊治 2.控制传变
2,即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正气,预 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导言:中医养生是一种注重预防和平衡的传统医学方法,旨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通过遵循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采取相应的方法,人们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自身免疫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
一、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之一是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相互依赖且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方面。
阴阳平衡指的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脏腑功能和情绪心理等的相对均衡状态。
保持阴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情绪等方式实现。
例如,适量摄入花生、芝麻等食物可补充肾阳,而适量食用豆腐等食物有助于补充肾阴。
二、五行生克中医养生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五行生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生克、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通过合理利用五行的相互关系来调节和维护身体的健康。
例如,运动活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火生土),而服用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草药可以缓解咳嗽和哮喘等症状(金克木)。
三、节气养生中医养生中重视和借助地球自然界的变化来调养身体,而节气养生是体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作息和运动等,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例如,在立夏这个节气,由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容易出现口渴、多汗等情况,此时应适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四、中药养生中药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养生倡导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增强体质。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当归等,它们可以起到益气养血、补肾壮阳等作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时,需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尊重药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五、气功调养气功是一种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节和增强体内气血运动的方法。
气功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适用于各年龄段的人群。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常见的气功有太极拳、气功吐纳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气功练习方法。
护治原则

防止病邪侵害
• 慎避六淫 • 避其毒气 • 药物预防
既病防变
• 定义:古称“瘥后防复” • 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正气尚未 得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 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 • 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 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 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 扶正不当易使邪气留恋 • 祛邪欠妥反易耗伤正气
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
• 先扶正后祛邪:先补后攻,用于正虚 邪实,以正虚为主
• 先祛邪后扶正:先攻后补,用于邪盛 正虚,正气尚耐攻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损其偏盛 • 实证——实则泻之 • 邪并于阳——热者寒之 • 邪并于阴——寒者热之
(二)补其不足:补其偏衰 • 虚证——虚则补之 • 阳虚则寒——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阴虚则热——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护治原则
护治原则
• • • • • 预防为主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调整阴阳 三因制宜
一、预防为主
• 中医学在治疗疾病上历来重视防重于 治 • 治未病: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定义: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在 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 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 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体质
• 王琦《中医体质学》体质九分法: 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 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 特禀质
养生以固护正气
一、顺应自然 顺应季节、顺应昼夜晨昏
二、调养情志 按自身特点调养、避免外界刺激
养生以固护正气
三、起居有常 1. 生活规律,按时作息 2. 劳逸适度,过犹不及 3. 房事有度,惜精养生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预防与调理,注重养生保健,以达到延缓衰老、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滋阴养阳中医养生重视平衡阴阳,强调阴阳调和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宇宙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人体的阴阳也存在着相应的平衡。
养生时,应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采取滋阴或是养阳的方法来调理。
滋阴的方法包括饮食上选择柔软的食物、适量食用滋阴的药材,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等对身体有损阳气的环境中;养阳的方法包括适度运动,保持体温,避免长时间接触寒冷环境等。
二、调理气血中医养生注重气血调理,认为气血充盈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气血调理包括调理脾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气的运行畅通。
在饮食方面,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蔬果和富含铁质的食物的摄入。
此外,适量运动,加强呼吸锻炼,可以增强气血的运行畅通,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三、调理心态心态平和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大,容易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调理心态的方法包括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中医也推崇修身养性,修养身心,通过冥想、太极拳等方式来达到心态平和的目的。
四、合理作息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对身体健康很重要。
中医认为人体有固定的生物钟,按时休息和起床,可以保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
合理的作息时间包括规律的睡眠时间、适度的工作和休息时间。
养生时,应尽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五、药膳调理中医养生强调药食同源的原则,认为食物也可以起到药物的作用。
药膳调理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食用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食物,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药膳中常用的一些食物包括枸杞、麦片、莲子、山药、红枣等。
根据个体体质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食材来调理身体。
六、气功调理中医养生充分利用气功的原理和方法来调理身体。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注重维护人体健康,提倡预防为主、调理养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分析其实际应用。
一、平衡阴阳,调整气血中医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平衡阴阳,调整气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阴阳的失调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
调整气血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调养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按摩则利用手法刺激经络,帮助气血通畅。
中药调养是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使身体恢复健康。
二、养生食疗,调整膳食结构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调节,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食疗方法。
比如,体质偏寒的人可适量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帮助身体保持温暖;体质偏热的人则可选择清凉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以平衡体内的阴阳。
此外,合理搭配膳食,避免过量或偏食,还可以帮助消化吸收和保持身体健康。
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中医强调适度运动的重要性,运动可以增加体力消耗、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推崇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这些运动强调柔和平稳的动作,注重身心的协调。
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中医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情绪的失调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平衡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建议通过调节工作生活的节奏,充分休息和放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等,以减轻压力,舒缓身心疲劳。
五、适时就医,防患于未然中医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适时就医非常重要。
中医强调健康的维护和预防,建议人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治疗措施。
此外,中医还提倡积极预防常见疾病,如感冒、胃炎等,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病风险。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精选)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预防和保健。
以下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阴阳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阴阳的平衡,认为人体健康与阴阳的协调相互关联。
阴阳平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来实现。
例如,常食寒凉食物可滋养阴气,而多食温热食物则可补充阳气。
二、五行调养中医养生中的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根据五行理论,中医推荐根据个体体质和季节变化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例如,冬季宜食温补性食物,夏季则宜食清凉性食物。
三、舒缓情绪情绪的稳定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强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推崇情志调摄。
通过调节情绪来改善身体的状况,如学习冥想、参与社交活动或适度运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四、饮食调节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调理,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维护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饮食养生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多样化地摄取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等食物,保持均衡营养。
五、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提倡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步行等,以增强体质和调节气血循环。
不同人群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年轻人可以选择高强度的锻炼方式,而中老年人则适宜选择柔和的运动方式。
六、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利用穴位按摩来促进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健康。
常用的方法包括推拿、针灸等。
例如,按摩风池穴可以缓解头痛和颈肩酸痛,按摩足三里穴则有助于消除疲劳和提高免疫力。
七、草药调理中医养生常用中草药和中草药饮品来调理身体。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常用的养生草药有人参、黄芪、枸杞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八、节制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节制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可以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九、环境调节中医养生认为环境对身体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中医养生的概述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在保健领域的应用。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目标。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防病为主:中医养生重在预防疾病,提倡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避免病痛的发生。
2.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遵循自然规律。
3.个体化养生: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因此养生方法应因人而异,注重个性化的调养。
4.综合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调养身心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内容
1.饮食养生: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特点,合理搭配饮食,并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和食用时间。
2.运动养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定期进行运动来增强体质。
3.睡眠养生: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恢
复和健康非常重要。
4.心理养生: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压力和焦
虑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5.中药养生:根据自身体质和需要,适当使用中药调养身体,
达到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附件:
1.中医养生食谱:提供养生食谱,可参考个人实际需求。
2.养生运动指南:介绍各种养生运动的方法和步骤,供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
规定了中医药的发展、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七、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以脾肾为先,但仍要辨证施护。如失眠可以从心 脾论治、从心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胃论治、从胆论治。其中
从心脾论治多常见于年迈体虚、贫血、劳心伤神、久病恢复期;
症见失眠早醒,或多梦易醒,饮食减少,心慌气短等;用归脾 丸或天王补心丸益气健脾,养心安神,在护理措施方面尽可能 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避免噪音;少喝或不喝 咖啡、浓茶等;节制饮食、调畅情志等。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八、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保健、养生、用药、护理
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护理,还应注意昼夜间的阴阳盛衰变化。一般
疾病都是昼轻夜重,这是因为白天阳气盛,机体功能以兴奋
为主,夜晚阴气盛,机体功能以抑制为主,使病邪乘机加甚 有关。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五、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是对阴或阳其中一方过盛所引起的病证进行护理、治疗 时采取的原则。由于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可采用 “损其有余”的方法进行护理。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用 “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泻其阳热。护理措施是根据热盛情 况可予冷敷,室内通风,汤药冷服,给清凉饮料和寒性食物 等。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目标测试
中医护理 第十章
A1型题 1.下列哪些不属于养生的主要方法 A.顺应自然 B.形神共养 C.饮食有节 D.动静健身 E.按摩保健
中医护理 第十章
A1型题 2.护治原则不包括 A.未病先防 B.调理气血 C.疏泄气机 D.三因制宜 E.扶正祛邪
中医护理 第十章
A1型题 3.脾胃属土,脾为阴土,阳气乃损;脾喜燥恶湿;脾气主 升,以升为顺。故治脾常宜甘温之剂以助其升运,而慎用阴寒 之品,以免助湿伤阳。这属于哪种护治原则 A.未病先防 B.调理气血 C.调理脏腑 D.调理阴阳 E.扶正祛邪
2.补其不足 是对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病证进行护
理与治疗的原则。临床上对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病症,
采取“补其不足”的方法进行护理和治疗。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六、调理气血
气血是人体内气和血的统称。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 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气 血不足的结果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起早衰的病变。
2. 对陈先生生活起居、饮食营养及运动等方面进行指导。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一节
养生,又名摄生、道生、保生等,是指根据生 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保养身体,调整情志,以达到
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等目的的健身益寿
活动。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一节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1.顺应自然 2.形神共养 3.调养脾肾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一节
二、养生的主要方法
1.起居调摄 (1)起居有常 (2)劳逸适度 2.饮食调养 (1)饮食卫生 (2)饮食有 (3)合理搭配 (4)三因调食 3.调摄精神 4.运动养生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一节
第二节 防护原则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导入情境
王女士,42岁,家庭主妇。近一年来双手指指关节时有疼 痛,每于劳累、受凉或天气变换时发作,稍事休息则疼痛缓解, 未见浮肿、变型、晨僵等异常反应。舌淡、苔薄白,脉濡。中 医诊断为痹症。
中医护理 第气血亏虚,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
中夹实。因而,护理多用补虚之法,或攻补兼施。 2.性别 妇女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护理用药亦当有别。
3.体质 对素体阳虚患者,当慎用寒凉之品,应注意避寒保暖,
予以滋补温热食物;素体阴虚而内热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 应注意起居要清凉,通风要良好,给予清补生津滋阴食品,忌 食热补食物。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三、护(治)病求本
(一)标本缓急 1.急则护(治)其标 2.缓则护(治)其本 3.标本同护(治) (二)正护与反护 1.正护 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实施的护法,又称“逆治、 逆护法”。 2.反护 是顺从其疾病的假象而实施护理的方法,又称“从 治、从护法”。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中医护理
第十章 中医养生与防护原则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计仁军
中医护理 第十章
目录
第一节 中医养生 第二节 防护原则
中医护理 第十章 第八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护(治)病求本的原则。 2.熟悉养生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方法。
3.了解其他防护原则。
4.学会用中医养生理论进行养生指导。
中医护理 第十章
第一节 中医养生
中医护理 第十章
谢谢
中医护理 第十章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一节
导入情境
陈先生,31岁,未婚,公司职员,大学文化。主诉失眠, 健忘6个月,伴乏力,烦躁易怒,食欲差,大便干燥,工作效率 下降。查舌红少苔,脉弦,理化检查基本正常。分析其症状, 排除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诊断其处于亚健康状态。
工作任务
1.对陈先生进行心理疏导、安慰,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
血平和,脏腑功能强盛,增强机体抗邪能力,从而减少或避 免疾病的发生。
2.防止病邪的侵袭
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根据气候的 变化及时增减衣被,疫病流行时,应“避其毒气”,并做好
消毒隔离等工作,这些措施都是防止病邪入侵的有效方法。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一般来说,疾病初期,病位较浅,病情多轻,正气未衰, 病较易治。如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侵犯内脏, 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2.控制传变 传变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转移和变化,又称传化。疾病的 传变有一定规律性,“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就是根据脏腑生 克制化规律提出的控制疾病传变的方法。
(二)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称 为因地制宜。如同为外感风寒证,西北地区,气候寒燥,阳 气内敛,人们腠理闭塞,在护理上用辛温解表药量较多,常 用麻黄、桂枝等温性较大的解表药;东南温热地区,气候温 暖潮湿,阳气容易外泄,人们腠理较疏松,护理上用辛温解
表药量较少,则常用荆芥、防风等温性较小的药物。
中医护理 第十章
A1型题 4.膀胱气化无权而小便频多,甚则遗溺,多从补肾固摄而治。 这属于哪种防护原则 A.实则泻腑 B.虚则补脏 C.五脏相乘规律调节 D.五行相生规律调节 E.五行相克规律调节
中医护理 第十章
A1型题 5.既病防变需要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A.早期诊断 B.阻截疾病传播途径 C.实施预见性治疗 D.增加药量和种类 E.早期治疗
四、扶正祛邪
正,即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及抵抗疾病的能力。
邪,即邪气,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
生的根本原因,而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条件。 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护理与治疗手段,增强体
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
的病证。祛邪,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目 的,适用于以邪气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工作任务
1.对王女士进行运动锻炼指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对其生活起居进行指导,避免出现感染、寒冷、潮湿、 过劳等各种诱因。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扶正祛邪
护治原则
护病求本
三因制宜 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调理气血 调整阴阳 调理脏腑
中医护理 第十章第二节
一、未病先防
1.提高正气
通过精神调摄、运动锻炼、起居调摄等方法,使人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