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1)

05
作业与要求
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写一篇小作文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蝈蝈,描述其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口头作业
朗读课文
布置朗读任务,要求学生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 。
VS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绿色蝈蝈的 认识和感受,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
讲述一个与绿色蝈蝈有关的故事,引 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 态。
实物展示
展示一只绿色蝈蝈,让学生观察其特 征,增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直观感受 。
课文讲解与示范
课文内容解析
详细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
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
情境教学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 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感受课文。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培养其合作学习和交流表 达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 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解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
学生模仿与实践
学生模仿朗读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培养其语感和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写作实践
布置与绿色蝈蝈有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意义和 启示,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课堂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五年级语文蝈蝈教案

五年级语文蝈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的习性和特点,领会“志不在高远,自在其中”的蝈蝈精神。
2.通过学习“蝈蝈”在诗歌中被赞美的语言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感知蝈蝈形态,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生态的能力。
教学内容题目:蝈蝈作者:毛泽东蝈蝈儿,夏虫也。
无所就,无所归。
桑树之子,食我桑树。
松树之子,食我松树。
愿我如彼之静,如此之美,不因鹤立鸡群,而自讨厌。
诗歌鉴赏此篇诗歌表达了蝈蝈儿天性单纯,不贪不妒,处于自然之中自然而然,志不在高远,自在其中,透漏着一股宁静与美好的感觉。
生物特点•外形蝈蝈属于直翅目的昆虫,体长一般在2~4厘米之间。
身体倒三角形,雄虫体壳一般较长而扁,也比雌虫瘦长;头部比较小而圆,并有纤毛和植物刺状感觉器;有两对透翅,触角则呈长筒状。
•习性昼伏夜出,不受寒暑影响,能够忍受高温高湿,适应于各种环境中生存。
蝈蝈还有蹦跳的特点,能够跳的很高、很远。
教材呈现1.展示图片和视频:在教学前的课堂展示中,可以放映蝈蝈的图片和视频,为学生直观感知蝈蝈的生活习性和长相做准备。
2.朗诵诗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和学生的语感,可让学生读诗学习。
3.小组研讨:分小组进行民间文学创编或诗歌创作,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准确、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蝈蝈的理解,在小组中交流。
教学方法1.启发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手段直接呈现蝈蝈的生活环境等情况,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激活学生情感认知。
2.实践性教学:可以利用自校园中的蝈蝈进行现场观察,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更好地开展教学。
3.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通过互动探讨自己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测试:书面测试、观察测试、实践测试等多种测试方式,以全面、多角度、方便进行教学评估。
2.调查表:可以利用调查表的形式,从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其个人反馈两个角度进行评估,反馈情况直观、全面。
3.课堂演示:在课堂中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演示,评估教学成果,促进学生自我发现,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蝈蝈》教案(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

《蝈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
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
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8.《蝈蝈》教学课件

18-19段: 谁放走了蝈蝈?为什么要放走它?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的感受和启发是什么?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业:
1.抄写文中好词好句,积累词语和句子! 2.英才教程课文后课业设计,写在书上! 3.第七、八课的生字词,写在作业本上!
天 下 难 事 · 必 做 于 易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于 细
Soloman’s Design ·Enjoy the Pithiness
不苟
义 理 通 达 · 辩 才 无 阂
激 扬 文 字 · 纵 横 捭 阖
Soloman’s Design ·Enjoy the Pithiness
能言
重 君 子 道
尚
简
存
能
言
真
韬 略
不 苟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充 分 默 读 课 文 , 谈 谈 课 文 大 概 内 容 !
要求:准确,通畅,读出感情。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关键词语, 想意境,把握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蛐蛐叫声 蝈蝈叫声
指读课文1-2段 抓关键词,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陌生,担忧,害怕, 伤心,不安,难过。
3-17段,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的关键词, 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情感! 1.蝈蝈开始不叫,心里在想什么?后来又不知疲倦地叫, 又似乎在说什么? 2.两个小孩的对话议论有什么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小组讨论蝈蝈是否真的会逃走?
8.蝈蝈
谈谈你对蝈蝈的了解?
蝈蝈
蝗虫 蛐蛐
蝈蝈又名聒聒、螽斯和螽斯 儿,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 角一般长于身。翅发达、不 发达或消失。雄性有翅个体 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 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蝈蝈 具有发达的跳跃式后脚,当 遇到危急时,快速弹跳避敌 是它们自保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6篇)小学一年级语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篇一《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
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
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夏天蚂蚁搬粮的情景,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关键词“真热”、“背”、“拉”、“个个”、“满头大汗”,体会蚂蚁团结一心搬粮的辛苦,相机指导朗读;接着,让学生想象,蚂蚁还会用什么方法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
在说话练习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对感情朗读有一定帮助。
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的是蝈蝈在夏天的表现,与第一节蚂蚁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
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自由自在”,体会蝈蝈在夏天的惬意生活。
还抓住了蝈蝈“笑”蚂蚁。
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空间,这时,抓住契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表情和动作,启发想象。
学生有的说:你们真是一群傻瓜,这么热的天不在树荫地下乘凉还在搬粮食,真是傻;有的说:这么热的天,搬粮食多累啊,像我们,多舒服啊……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以悟促读,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这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并和蚂蚁相对比,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及反思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蚂蚁和蝈蝈的了解。
2. 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2)小组讨论:蚂蚁和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蚂蚁和蝈蝈,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生字词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3. 学生对蚂蚁和蝈蝈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是否掌握?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5. 针对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生活环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蚂蚁和蝈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8.蝈蝈,教学设计,教案

一、激趣导入了解蝈蝈
1.播放录音,交流信息。
(1)播放一段蝈蝈鸣叫的录音。
(2)交流信息。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你对这种小生物了解多少?(生交流搜集到的蝈蝈的资料。)
2.今天,我们伴着这清脆的鸣叫,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顺。借注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
3.师生共同归纳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爷爷买来蝈蝈----因不叫引发对话----因大叫引发对话----蝈蝈自己“逃”走)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蝈蝈的到来是缘于爷爷对它的喜爱。读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爷爷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互动交流,加深理解。
(1)蝈蝈可是超级歌唱家,来到这后,为什么就“罢唱”了呢?
(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想想蝈蝈为什么不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一向喜爱蝈蝈的爷爷比我们还要心急,他的“辣椒激唱法”还挺奏效。听听蝈蝈的叫声吧!(播放蝈蝈叫声)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蝈蝈的“歌唱”让我们全家兴奋不已?
8.﹡蝈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告诉我们应善待动物,具有真挚的人文情怀。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深远。在教学中,应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作者语言的精练、优美,难点是文章的最后没有直接交待出是爷爷剪破了笼子,让蝈蝈“逃”走。要引导学生联系“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以及“‘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进行思考,推测和判断出是爷爷放走了蝈蝈。其落脚点是善待动物。可结合思考题向生活拓展,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为小动物做些什么。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蚂蚁和蝈蝈》,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2)教育学生学会勤奋努力,不应懒惰消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并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蚂蚁和蝈蝈。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辅导生字词。
3. 理解课文: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讲解课文中的道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一个勤奋努力的人。
5. 总结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总结。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生活习性。
3. 思考作业: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勤奋努力的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终结性评价:课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自我评价:学生应学会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蚂蚁和蝈蝈的主题活动,如观察蚂蚁搬家、蝈蝈鸣叫等,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蝈蝈
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的真正原因,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到田野观察蝈蝈,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阅读课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意。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2.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炼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抓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的真正原因,感悟课文故事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地球,不仅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世界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才那么绚丽多彩,人类的生存更与他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关爱动物,善待动物。
请问大家,谁见过蝈蝈?它的叫声如何?
2.学生讨论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蝈蝈的了解。
﹙学生展示资料﹚我们刚才了解了有关蝈蝈的信息,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文本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老师板书课题:蝈蝈学生齐声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老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
(学生查字典解决学习
中的障碍。
)
2.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说说故事的梗概。
三、深入研读,自主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师导读:窗台上挂起一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
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的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笼中的蝈蝈表现得怎么样?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②指名反馈: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描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中来感受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不安地爬着、触须不时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呼唤、祈求〉
③学生讨论交流,设想:假如自己被关在屋子里不能出去自己有多难受。
填空:这是一只()的蝈蝈。
2.在对话朗读中,探究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引导学生猜测:蝈蝈为什么不叫了呢?〈害怕、生气、孤单、想家……〉
③师小结:是呀,蝈蝈被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不能回家,见不到亲人,蝈蝈有多伤心,多孤单呀!
3.品读关键词语,体会大家对蝈蝈的喜爱,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①师导读:大家那么喜欢蝈蝈,都不愿意把蝈蝈放了。
听呀!蝈蝈终于叫了,大家是多么高兴呀,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语句。
出示: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说体会。
﹙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
③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
蝈蝈真是奇怪,不叫的时候一声不吭,一旦叫起来,就没完没了,烦死人了,两个孩子又开始猜测其中的原因了。
分角色朗读对话﹙抓住孩子议论中的词语:“烦死了”“热得睡不着”“它在哭呢”“关在笼里多难受”,体会孩子对蝈蝈的关心﹚
四、引导学生议一议,合作探究老人放蝈蝈的原因
1.讨论:蝈蝈是不是真的“逃”走了?如果不是,那又是谁放走了蝈蝈?为什么要放走它?
2.集体交流,反馈。
3.“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
”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猜测出什么?
师小结:是呀,老人的叹息其实是在说:都是我不好啊,我怎么能够因为个人的喜好,就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让它过着孤单,丧失自由的生活呢?我应该把它放了。
五、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引导学生讨论:老人在天真孩子的影响下,决定给蝈蝈自由,把蝈蝈放归大自然让它快乐的生活,你们觉得老人做得对吗?为什么?﹙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
2.启发思考:了解了这个故事,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
3.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方式学习了本文,表现得特别棒!老师替你们高兴!学完课文后,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禁锢弱小的动物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善待小动物。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哪怕是一只昆虫,我们也应该善待它们,爱护它们。
七、板书设计
8.蝈蝈
不叫→叫→“逃”走
善待动物
八、作业布置
自主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