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无所不为”——小谈“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

魏晋风度怎么写小论文1000字篇一:论魏晋风度及文章论魏晋风度及文章-----会计131班陆萍汉末魏晋时代在文学史上是个很重要的时代。
那时历史上正处于黄巾和董卓大乱,而在这纷乱之后出现了每个党派的纠纷,此时便出现了一个英雄人物——曹操。
曹操为人大胆果断,阴鸷奸狠,不计前嫌。
虽然他的一句“宁使我负天下人,也不使天下人负我”让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多了许多负面影响。
但我们可以从曹操打胜的那些战役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曹操这个人是很有本事的。
他在任用贤才方面比很多先人都做得好。
在陈琳替袁绍写文章骂曹操的时候,陈琳骂的很难听。
以至于在曹操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头疾都立刻好了。
但在袁绍落败之时,陈琳被俘虏。
即使众人都在主张将这个曾经辱骂曹操的人杀掉。
曹操却不计前嫌,反而将他留在身边做个秘书。
这个就可以看出曹操惜才如金。
但我们也同时可以看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的善辩的口才和聪明的头脑。
所以,对曹操的评价我们可以改观,最起码他可以是一个智者。
谈完汉末魏晋涌现出的人才,那么和他们联系的当然还有文学。
那时候的文学也是如今很多学者很想去探讨和研究的。
首先,我们还是说一说曹操。
曹操虽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他在文学上的建树也不容小觑。
他写的《龟虽寿》使得多少壮士奋起。
那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更是凸显了他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也体现了他文章通脱得力,毫无顾忌。
此外,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他的文章的一大特色是清俊,这也是汉末魏初的文章的特点。
从他的那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那伟大的气魄和毫无顾忌的作派。
然而魏晋之时,除了曹操,我们不得不提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他们三个也就是我们称的“三曹”。
虽说他们都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但是他们的风格迥异。
曹丕提倡“文以气为主”,认为于通脱之外,文章更应加上华丽。
曹植虽然文章做的很好,那七步诗让多少赞不绝口。
魏晋风度的作文

魏晋风度的作文你要是能穿越回魏晋时期,那可就像闯进了一个超级酷炫又怪诞的大派对。
魏晋风度这玩意儿啊,就像一杯混合了各种奇特味道的美酒,闻着就上头。
先说这魏晋时期的人穿衣服吧,那叫一个任性。
男人们一个个宽袍大袖的,走起路来就像在飘。
你看那竹林七贤里的嵇康,穿着一身松松垮垮的长袍,头发也不怎么好好梳,就那么披散着,可人家往那一站,就是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这衣服啊,仿佛不是为了保暖或者遮羞,而是一种表达自己对这世界态度的工具。
他们觉得,在这乱世之中,何必拘泥于那些规规矩矩的服饰呢?我就要穿得自在,穿得潇洒,就像在对老天说:“你看,这混乱的世道我管不了,但我自己的穿着我还不能做主吗?”再说说他们的行为举止。
那可真是不走寻常路。
这些魏晋名士们,高兴了就放声大笑,难过了就嚎啕大哭,完全不顾及旁人的眼光。
就像刘伶,这人可有意思了。
他喜欢喝酒,常常坐着一辆鹿车,带着一壶酒,还让仆人扛着锄头跟着他,说:“要是我醉死了,你就随便挖个坑把我埋了吧。
”这在咱们现代人看来,简直是疯了啊。
但在魏晋,这就是一种风度,一种对生死看淡,对生活随性的风度。
他们觉得生命充满了无常,既然如此,又何必活得那么小心翼翼呢?不如痛痛快快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还有啊,魏晋时期的人聊天那也是一绝。
他们喜欢清谈,这可不是咱们平常唠家常。
清谈那可是充满了高深的哲学思想、文学才华的较量。
一群人坐在竹林里或者庭院中,就开始谈论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什么“有”和“无”啊,“名教”与“自然”啊。
他们谈论的时候,那表情可严肃了,就像在探讨宇宙的终极秘密。
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能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又不会真的生气。
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智慧之战,大家都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境界。
而且啊,魏晋时期的人对友情也是特别纯粹。
竹林七贤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们七个人性格各异,有的激进,有的内敛,但却能在那片竹林里结下深厚的友谊。
他们一起喝酒、弹琴、吟诗、谈玄,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互相扶持。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独特而迷人的历史画卷。
在我看来,魏晋时期就像是一个充满个性与自由的大舞台,上面的人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与性情。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魏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们的率真洒脱。
就拿“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来说吧。
这刘伶啊,身材矮小,容貌丑陋,但他却有着一颗无比豁达的心。
他特别喜欢喝酒,简直把酒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水。
有一次,他居然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他身后,并且放话说:“要是我喝死了,就地把我埋了就行!”您瞧瞧,这是何等的豪放不羁!还有那王羲之的。
想象一下,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群文人雅士相聚在兰亭这个美丽的地方。
曲水流觞,吟诗作对,好不惬意!王羲之在微醺之时,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那流畅的线条,飘逸的字体,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当时轻松愉悦的氛围。
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专注于当下的美好,享受着自然与艺术带来的快乐。
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是别具一格。
男子们也会涂脂抹粉,精心打扮自己。
这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他们认为,美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男子同样有追求美的权利。
这种对于美的开放态度,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再说说当时的服饰吧。
宽袍大袖,随风飘动,走起路来那叫一个潇洒。
女子们的服饰更是精美华丽,各种花纹刺绣,彰显着她们的优雅与高贵。
而且啊,他们对于配饰也十分讲究,玉佩、香囊,每一样都搭配得恰到好处。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魏晋时期的清谈。
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哲学、人生、艺术,那场面简直比现在的学术研讨会还要热闹。
他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不在乎输赢,只在乎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让我给您讲讲我曾经在书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清谈的小故事。
有一次,王弼去拜访何晏,两人就“老子”的思想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晏原本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已经很深刻了。
可王弼却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让何晏听得是目瞪口呆。
最后,何晏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王弼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

我眼中的魏晋风度作文说起魏晋风度,那可真是一段让人着迷的历史篇章。
在我心里,魏晋风度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却又透着神秘气息的画卷,每一处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士族们身着宽袍大袖,行走间衣袂飘飘,那是怎样的一种潇洒自在。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个性的解放,仿佛在对世俗的规矩说:“哼,我才不在乎!” 就拿“竹林七贤”来说吧,这七位老兄那可真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阮籍,这哥们那是相当有个性。
他常常一个人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走,走到没路了就放声大哭。
这在咱们普通人看来,简直莫名其妙嘛,但在他那儿,却是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
他对那些虚伪的礼教不屑一顾,有次,一个有权有势的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他愣是大醉六十天,让对方没法开口,就这么巧妙地躲过了这桩不情愿的婚事。
你说,这得多有胆量和智慧!还有嵇康,那可是个超级帅哥,不仅长得帅,还才华横溢。
据说他在山上采药,被人看到,人们都以为是神仙下凡了。
可他的命运却让人唏嘘。
就因为他不愿意迎合权贵,坚守自己的原则,最后被陷害致死。
临刑前,他神色不变,淡定地弹奏一曲,成为千古绝唱。
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震撼人心。
再说刘伶,这位仁兄整天喝酒,还让仆人拿着锄头跟在身后,说:“如果我醉死了,就随地把我埋了。
”这是何等的洒脱!他在家里也是赤身裸体,别人责怪他,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嘛跑到我裤子里来?”哈哈,听到这话,是不是觉得他简直就是个奇葩,但又奇葩得那么可爱,那么真实。
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也是让人羡慕不已。
他们喜欢游山玩水,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王羲之与朋友们在兰亭聚会,曲水流觞,吟诗作对。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大家围坐在一起,酒杯顺着水流缓缓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
想想那场景,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各种应酬和烦恼,只有诗意和友情,真是美哉妙哉!魏晋时期的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是毫不掩饰。
王戎的妻子常常亲昵地称呼他为“卿”,在当时,这种称呼可有点不合礼数,但王戎说妻子喜欢这样叫,他也就听之任之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议论文的流派及其风格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议论文的流派及其风格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议论文。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议论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流传,成为了文学的主流。
议论文是指以辩证和批判的态度,对社会现象、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议论文出现了多种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方式。
1. 魏晋风度派魏晋风度派是议论文的一种流派。
这种流派的代表作品是《世说新语》。
该书以语录和故事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风尚和人生价值的分析和思考。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明了,而且注重细节和描写。
2. 道家流派道家流派是一种宗教派别,其思想体系以道家思想为基础。
在议论文领域,道家流派的代表作品是《庄子》。
《庄子》中的论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自由奔放,充满哲学色彩和寓意。
3. 理学派理学派是一种思想家族,该流派强调理性思考和道德品质。
代表作品是《南华经》和《神仙传》等。
这些著作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理性看法,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思辨性强,语言繁复严谨。
4. 公案派公案派是一种以法律为基础的流派,该流派认为法律可以规范人类行为。
代表作品是《法华经》和《法华玄义》等。
这些文献主要探讨法律和礼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对法律的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议论文的流派繁多,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些论述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我们的文学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论文5稿

《三国演义》中的魏晋风度《三国演义》反映的是我国汉末至魏晋历史风云。
魏晋,是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个性自由伸展的时代。
所以,人们往往率情任性,行为举止多横斜逸出于传统规范之外。
这种种行为举止又常常衍为风气,汇而聚之,于是而凝结为魏晋风度。
那么什么是《三国演义》中的魏晋风度?它是指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士人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们有独特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在魏晋时代得以重塑,形成以魏晋风度为标志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影响后代文人。
《三国演义》的描写中不乏他们的身影,具体从以下四方面集体体现它独特的魏晋风度。
一、从人性觉醒,生命意识的展露中体现魏晋风度魏晋人的觉醒,在《三国演义》人物中孔融的身上就可见一斑,书第十一回有:“北海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自小聪明,年十岁时,往谒河南尹李膺,阍人难之,融曰:“我系李相通家。
”及入见,膺问曰:“汝祖与吾祖何亲?”融曰:“昔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融与君岂非累世通家?”膺大奇之。
少顷,太中大夫陈炜至。
膺指融曰:“此奇童也。
”炜曰:“小时聪明,大时未必聪明。
”融即应声曰:“如君所言,幼时必聪明者。
”炜等皆笑曰:“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
”孔融幼年时就能与当时的名士李膺、陈炜进行思想辩解,而且使长者赞叹不已,可见思想的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已打开了当时士人的心扉,他们对生命已有了的顿悟。
《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英雄史,众英雄的生命爆发出灿烂的光彩,在整个黑暗混乱的时代里向人们昭示生命历程的波澜壮阔,却充满令人震惊的灾难和痛苦,正如第二十回汉献帝自己所说:“朕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宦官傕、汜之乱。
常人未受之苦,吾与汝当之。
魏晋论文

从《世说新语》中,看独具风采的魏晋女子周敬摘要:魏晋时代,由于动荡不安的政局和民族大融合等历史原因,魏晋人士呈现出追求自由洒脱的独特风范。
也使其当时的魏晋女性深受影响。
在魏晋,女性不再是无德无才、受压迫的代名词,魏晋女性身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才识渊博、智慧过人、清谈玄理、见识高远,冲破了传统封建女性的束缚,是女子个性的一次大解放。
关键词:魏晋女性个性魅力举止风度智慧才能前言李泽厚先生曾在《美的历程》中说:“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所谓‘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①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晋时代,追求个性解放已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国家的爱与恨。
男子们纵情洒脱,放达不群,在清谈玄理中,在药与酒中,找到灵魂的救赎。
而女性也绽放了最美的光辉。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我们了解到魏晋人士的生活态度,体味到他们言行无忌背面的无奈和痛苦。
但更多的是被魏晋名士的风采所折服,被书中那些趣味盎然,发人深省的故事所启迪。
只有那样的魏晋才有那样多姿多彩的人和事,才有那些豁达直率、聪明机智、风采过人的魏晋女性。
《世说新语》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志人小说,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魏晋时代人们的生活画面,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魏晋女性的风采。
《世说新语》中,作者刘义庆单辟了一章《贤媛》,专门讲述魏晋女子的逸闻轶事。
可想而知,魏晋女性在当时的特殊地位。
她们有着各自的举止风华,甚至在某些方面不逊于男子。
无论是辨识人才、清谈玄理、还是见解见识、性情气节,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不同于古代三从四德的传统封建女性,魏晋女人是个性的,张扬的。
不再是男人家中摆放的“花瓶”而是有独到见解,自强独立的平等的人。
在追求这种个性解放的过程中,魏晋男子的支持和赞赏也起到很大作用。
他们对魏晋女性的评价更多的是才高于貌,所以出现了《世说新语》中让人赞不绝口的女性。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_作文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魏晋风度与古代士人“魏晋风度”是一个时代特征高度凝结的历史名词,在我看来,它是魏晋时期士大夫极度压抑下的自我放纵,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缩影,更是古代中国士人价值取向的一张鲜明的名片。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他们追求自然,崇尚本真。
饮药、纵酒与长啸成为他们极大的乐趣,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超然物外。
魏晋名士何晏开了饮药的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纵酒,刘伶即为典型,喝完酒“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更有长啸、学驴叫,实在对长啸的阮籍不该恭维,阮籍游苏门山,在山上遇到一个隐士,“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適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
”这些“麻醉式的狂欢方式”极大地彰显了魏晋时期文人的自由人格,士大夫追求心灵上、行为上的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士人情性的回归,魏晋文人被冯友兰先生看作是新道家的主情派,古代中国士人一直被束缚的情性,在此刻,终于得以最大化的显现出来。
魏晋士人也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追求——重神韵,魏晋士人崇尚自然,寄情山水,他们厌倦了政变的黑暗与残酷,更多地追求精神上不受外物的牵累,强调个性的真实与自由。
在“神韵”这一特殊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
《张三夕:魏晋风度何为》一文中曾言:“魏晋风度是一种特定的乱世风度,是一种死亡逼出来的风度,它的产生与东汉末年以降大规模的死亡现实和集体性死亡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
”诚然,魏晋风度的诞生与其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脱不了干系,“乱世风度”更是其最为贴切的代言词。
魏晋时期,乱世政治的高压实为恐怖,从东汉党争、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三国纷争,从司马氏恐怖统治到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无不给我们呈现出一个动荡黑暗的年代,“乱世出英雄”是少数,魏晋乱世使当时的士人们对“治世平天下”失去了希望,他们转而进行自我品格的塑造,因而“魏晋风骨因运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所不为”——小谈“魏晋风度”
盈盈水畔,竹影摇曳,白衣公子,宽袍长衣,抚琴长叹,慷慨而有余哀;
翔鸟悲啼,秋风四起,飘飘仙人,藉酒慰神,揽衣徘徊,忧思而独伤心。
印象中,魏晋总似有仙人之气,空气中,总有酒香阵阵,药香袅袅,而魏晋之人,总是散发赤足,不拘一格,或“脱衣裸形”、或“扪虱而谈”、或“人猪共饮”、或“居丧无礼”……这些行为在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正是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
魏晋高人,正是用看似荒诞的行为来表达对人生的探询,表达对自我的珍视、对生命的热情。
魏晋风度,真性情也。
魏晋人是率性而为的,这些行为有时候怪,有时候狂。
《世说新语》较好地记载了当时魏晋人士的生活:王子猷雪夜乘船出访戴安道“造门不前而返”、嵇康将客人“晾”在一边只顾锻铁、蔡子叔当众把谢万石连同坐垫一齐掀翻在地,刘伶恒纵酒放达脱衣裸形……《世说新语·雅量》篇记载的一则故事耐人寻味:“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
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
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
客至,屏当(挡)未尽,余两小篾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阮遥“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的叹息,传递出了这位名士对于生命的一种彻悟。
人生只不过著几双木屐的光阴,为什么不好好珍视呢?又何必强迫自己去做违背自然性情的事情呢?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士,无论是阮籍还是嵇康,都是潇洒随性的,但是其内心却是苦痛的,飘飘欲仙,醉生梦死,但梦醒后,等待他们的只有伤悲。
喝酒吃药,无非是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徘徊。
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是何等的清闲,何等的洒脱,但不久之后,听到的却是“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可怜的阮籍只能“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还是放不下,他们的情感像一条结了冰的河,表面上是那么平静、从容、淡泊,但在坚冰下面的河床深处,却始终流淌着汩汩的深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魏晋人面对长期的战乱,生命的离去显得太容易了,所以,人们开始感叹生命的短暂。
“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无奈借酒浇愁愁更愁,既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宽生命的宽度吧。
伤心也罢,失望也罢,看开了,在酒的麻醉下,逃避现实,保护自己,糊涂毕竟是好事。
壮志不能酬,他们只能沉醉在酒中,一方面以酒避祸,另一方面巧表心曲。
阮籍为酒而求为步兵校尉,“诸阮皆能饮酒”,“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阮修“以百钱挂枝头,至酒店,便独酣畅。
虽当时贵盛,不肯诣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用酒,忘情忘物;用酒,离忧离愁。
姿容飘逸,气韵生动,忧愁并思,形容在魏晋名士身上一点都不为过,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那为一杯酒放弃生后名的率真,闻美人殁而往吊之的坦荡,裸形体而法自然的放浪,“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的淡然,是处不拘小节的自然,处世维艰幽默对之的旷达。
这一切就如嵇康千年前在东市弹的广陵散一样,是千古绝唱!至情至性,这是真正的魏晋风度!《世说新语》中的名士们在追求追求“自然”境界的同时,也有着高标不俗的人生价值追求,而“才学”和“德操”便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两大支柱。
“魏晋真名士,非于世无涉,在其放达归隐之际,心怀家国、人事,然世道不济,才无所用,故多为出世之流。
”可悲的是,魏晋风度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风尚,许多人饮酒吃丹药,附庸风雅,但内心却没有如阮籍、嵇康似的忧愁,只是作态效颦。
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
何为清谈?清谈,也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
“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
”通常,人们把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
魏晋是文人最不相轻的时代,文人表现了难得的同仇敌忾,但是“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逐渐正始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
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且一齐喝酒。
太多的名人效应,使得清谈后来又成为了人们进升仕途的捷径,他们能得以入仕的真正原因是因“谈玄”而积累起来的名气或由此显露出来的智慧,而并非因为玄理本身。
我认为真正的谈玄者应该是远离仕途、尘世的人,那些在官场中打滚,却又效仿陶渊明在家中“采菊”的人,明显是东施效颦。
魏晋风度的展现是一次人与自然的交融聚汇,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有阮籍、嵇康、刘伶等人的丰神高骨,也有陶渊明的散淡自然,。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创造的“桃花源”大概是魏晋风度的极致体现吧。
不似阮籍穷途之哭,是真正的释怀。
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他认识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魏晋风度,很多时候是“无所不为”。
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言: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性享乐,又满怀哲意,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的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