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之实验室建筑平面设计原则
【实验室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之实验室空间尺度】

实验室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之实验室空间尺度摘要: 实验室空间尺度又称实验室的模数,一般是指实验室的开间、进深、层高、走廊的尺度。
它根据 研究人员的活动范围及实验设备和仪器布置要求而定。
一、开间 实验室的开间主要取决于实验人员活动空间以及实验设备工程管网的合理布置的必需 尺度。
国外对实验室的模数,各国均有自己的经验。
如德国《教学与科研建筑》一书介绍实 验室的模数采用三种: 3.0m、 3.25m 及3.5m。
再以这三个开间模数为倍数来组合实验室, 完全能满足各类实验室的布置。
英国《实用实验室设计》一书的介绍,实验室的模数采用 3.05m(10ft)的模数。
日本《研究所设计》一书介绍,建议采用3.2m 为模数,他们采用 1.6m 的单位模数,如实验台宽度、实验台长度、实验台之间的走道宽度以及管道竖井的 宽度等均采用1.6m。
美国农业部地区研究实验室采用3.0m 的模数。
美国艾博特实验室 (ABBOTT LABORATORIES),采用10ft 为模数,用二倍和三倍的模数来组成实验室用房。
归纳起来,世界各国实验室的开间模数大致都在3.0m、 3.2m、3.3m 以及3.5m 之间。
我国实验室的开间一般采用3.0m、3.3m、3.6m 三种开间模数,其理由如下。
能满足实验工作的正常需要。
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的中央实验台和侧式边实验台宽 度约为1.2~1.8m,设有工程管网的该类实验台宽度不小于 1.4m,靠墙侧式边实验台的 宽度约为0.6~0.9m,设有工程管网的靠墙侧式边实验台宽度不小于0.75m,两个实验台 之间的距离为 1.2~1.8m。
这样的开间均能满足上述的需要。
开间模数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结合起来, 考虑结构配件的互换性, 有利于预制品构件的大 量生产,与多层工业建筑6.0m 柱距结合起来,与民用建筑中多采用3.3m 的开间模数结合 起来。
与统一的标准窗扇采用0.3m 为倍数的尺度相结合。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平面与平面布置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平面与平面布置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平面与平面布置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功能性、美观度和使用体验。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正确、合理地进行建筑平面与平面布置的规划,能够充分发挥建筑的潜力,提高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并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一、建筑平面的定义与重要性建筑平面是指从竖直方向上看建筑物所呈现出的二维空间形态。
它是建筑设计的起点,为建筑物的布局与使用提供了基础。
建筑平面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结构特点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使得建筑物在平面布局上能够达到最优的效果。
正确的建筑平面设计能够有效地划分建筑物的功能区域,使得不同功能间互不干扰,并且能够提供合理的流线,提高使用效率。
此外,建筑平面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采光与通风等环境要素,以及用户对空间的舒适度的要求,从而营造出宜居宜工的建筑环境。
二、建筑平面布置的原则与方法1. 功能布局合理性原则建筑平面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区域。
在功能布局中,需要考虑不同功能之间的联系与相关性,并且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
例如,在居住建筑中,卧室与客厅的布置应该考虑私密性与开放性的平衡;在办公建筑中,会议室与办公区的布置应充分考虑会议活动的便捷性与办公效率。
2. 空间利用效率原则建筑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空间,使得功能区域之间的布局紧凑合理。
合理的平面布局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并且降低建筑物的建设成本。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采用开放式布局、多功能区域共享等方式来提高空间的灵活性和利用效率。
3. 人性化原则建筑平面设计应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需求和舒适感。
在布置中要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活动路线,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关系,使得用户在建筑物内部能够轻松自如地移动。
此外,还应注意空间的采光与通风条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三、建筑平面设计的实践和案例1. 居住建筑的平面设计在居住建筑的平面设计中,常见的布局方式有直线型布局、开放式布局和功能分区式布局等。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布局要求以及设计规划标准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负责各类微生物项目的检测,主要检测项目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乳酸菌、双歧杆菌、罐头商业无菌、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
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微生物实验室选址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可与其他用途房屋设在一栋建筑物中,但必须自成一区。
该区通过隔离门与公共走廊或公共部位相隔。
微生物实验室功能分区平面布局1.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核心区包括实验间及与之相连的缓冲间;缓冲间形成进入实验间的通道。
必须设两道连锁门,当其中一道门打开时,另一道门自动处于关闭状态。
如使用电动连锁装置,断电时两道门均必须处于可打开状态。
在缓冲间可进行二次更衣;当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不设自动控制装置时,缓冲间面积不宜过大,不宜超过实验间面积的八分之一;Ⅱ级或Ⅲ级生物安全柜的安装位置应远离实验间入口,避开工作人员频繁走动的区域,且有利于形成气流由“清洁”区域流向“污染”区域的气流流型。
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
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
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
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
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
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
无菌室无菌室一般为4 - 5 平方米、高2.5 米的独立小房间(与外间隔离),专辟于微生物实验室内。
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
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
设计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设计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在建筑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平面布局和分区方案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效率和舒适性。
本文将探讨设计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一、建筑平面布局的原则1. 功能性原则建筑平面布局首先要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
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功能性原则要求合理分布和布置不同功能区域,如住宅建筑的卧室、客厅、厨房等区域的布置就需要满足实际生活需求。
2. 流线性原则流线性原则要求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安排人员和物品的流动路径。
建筑内部流线的合理化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运营效率,减少能量和时间的浪费。
3. 外部环境融合原则建筑物的平面布局不仅要考虑内部功能的合理分布,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
通过合理选址、充分利用自然光、绿色植被等手段,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4. 空间比例与尺度原则建筑平面布局要考虑空间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创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不同空间的尺度和比例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感知和使用体验,合理的设计可以使人感到宽敞、舒适。
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1. 分区的连贯性功能分区应该具有明确的边界和连贯性,各功能区域之间要有清晰的过渡区域,避免功能的混合和冲突。
2. 分区的便利性功能分区应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便利性。
比如,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应该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需求设定位置,如接待处、会议室、休息区等。
3. 分区的隔离性某些特定功能区域可能需要隔离其他区域。
例如,医院的手术室需要与其他区域分隔开来,以确保手术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4. 分区的灵活性功能分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
设计师应考虑到未来的功能变化和扩展性,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方案。
三、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法1. 参考经典案例学习和借鉴已建成的经典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方法。
通过分析经典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可以找到一些通用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实验室排列布置原则(一)

实验室排列布置原则(一)引言概述:在设计和布置实验室时,遵循一定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室的合理排列布置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确保安全和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排列布置原则的第一部分,包括实验室建筑布局和功能划分、实验台配置、通风与空气质量、照明设计以及紧急设备与应急通道的设置。
一、实验室建筑布局和功能划分1. 根据实验室的功能需求,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包括设备房、样品存储室、实验室和办公区等,确保各功能区域无干扰。
2. 根据实验室工作流程,将各功能区域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使操作过程顺畅流动,避免交叉干扰。
3. 需要考虑实验室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合理安排空间,便于后续实验室设备升级和调整。
二、实验台配置1. 根据实验项目和设备的需求,合理配置实验台,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2. 将实验台分为不同功能区域,按照实验流程和频率进行布局,提高工作效率。
3. 在实验台上设置足够的工作空间和储物空间,方便实验人员操作和存放实验用品。
4. 在实验台上设置合适的电源接口和通信接口,方便实验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
三、通风与空气质量1. 实验室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并有效控制气体排放。
2. 根据实验室的类型和实验项目的特点,采用合适的通风方式和设备,如屏风板、排风罩等。
3. 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预防空气污染和有害气体积聚。
四、照明设计1. 实验室应提供充足的照明,确保操作区域明亮且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见度。
2. 根据实验室的不同区域和功能,采用合适的照明方式,如直射光、间接光等。
3. 选择合适的灯具和灯光色温,避免眩光和色温偏差对实验造成影响。
五、紧急设备与应急通道设置1. 在实验室中设置紧急设备,如急救药品、紧急淋浴器和安全出口标识等,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2. 合理设置应急通道,确保实验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离开实验室。
3. 定期检查和维护紧急设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并提供相关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实验室设计布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充分利用空间1. 功能分区:实验室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
常见的功能区包括试剂存储区、实验区、仪器设备区、样本处理区等。
通过合理的分区可以避免试剂交叉污染,减少安全事故的风险。
2. 设备放置:将仪器设备按照流程顺序放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同时,需要考虑仪器的安装位置是否方便维护和日常保养。
3. 通道设计:实验室中应保留足够的通道空间,以确保人员在实验室内的移动顺畅、安全。
通道的宽度应考虑实验人员的人流量和常用仪器的尺寸。
4. 储存空间:实验室中需要存放大量的试剂、样本等物品,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储存空间。
储存货架应稳固可靠,标识清晰,便于实验人员取用。
5. 座位布置:实验室中需要考虑实验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舒适度。
合理的座位布置可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到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撤离。
保证安全性实验室设计布局中,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下面列举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安全通道:在实验室中设置安全通道,保证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撤离。
通道的宽度应符合安全规范,门口不要设置障碍物。
2. 灭火设备:在实验室中需要设置灭火设备,以应对突发火灾。
灭火器的种类和数量应满足实验室的需要,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3. 废弃物管理: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妥善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
合理规划储存区域和处理设施,并建立相应的废弃物管理制度。
4. 安全标示:实验室中需要设置各种安全标志,如禁止吸烟、腐蚀品存放区域等,以提醒人员注意实验环境和操作风险。
5. 电源管理:实验室中的电源管理应符合相关标准,避免电源过载和安全隐患。
合理规划电源插座位置,并设置过载保护设备。
提高实验效率1. 流程优化:通过对实验流程的优化,减少重复工作和等待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合理布置试剂和仪器设备的位置,缩短实验人员的移动距离。
2. 操作指导:在实验室中设置操作指导,以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指导可以提高实验人员的操作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是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们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在实际使用中的效能和舒适度。
合理的平面布局和恰当的功能分区能够提升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并介绍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I. 建筑平面布局A. 首要考虑因素1. 地形与环境特点:选择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景观资源。
2. 功能需求: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定位确定各个功能区的大小和位置。
3. 使用流线:合理安排人员和物品的流动路径,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度。
B. 常见布局类型1. 直线式布局:主要功能区位于一条直线上,简洁明了,适用于线性结构,如公寓楼。
2. L型布局:通过布置呈L形的功能区,形成内外场地,适用于家庭住宅等。
3. U型布局:将各功能区围绕中央庭院布置,形成连续的内外空间,适用于复合式建筑物。
4. 环形布局:将各功能区环绕中央核心区域布置,形成封闭的内院空间,适用于办公大楼等。
C. 实用设计方法1. 模块化设计:将建筑平面划分为模块,根据功能要求组合不同模块,提高设计的灵活性。
2. 开放式布局:采用开放式空间布局,增加通透感,促进人员交流和沟通。
3. 交叉布局:交叉设置功能区域,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增加功能之间的互动性。
II. 功能分区A. 功能分区的重要性1. 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根据不同功能的需求,划分出合理的功能分区,提供适宜的环境。
2. 实现空间的多样性:通过功能分区的设置,创造多样性的使用空间,丰富建筑物的体验。
B. 常见功能分区1. 办公区:为员工提供高效的工作环境,包括工位、会议室、办公室等。
2. 生活区: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包括卧室、厨房、卫生间等。
3. 休闲区:提供放松和娱乐的场所,如休息室、花园、健身房等。
4. 公共区:为多人共享的公共活动提供场所,如大厅、走廊、楼梯等。
C. 功能分区的要求与原则1. 区分不同功能:每个功能分区应明确区分,避免功能之间的混淆。
实验室建筑设计规范标准

第3章基地选择和总平面设计3.1 基地选择第3.1.1条基地选择必须符合当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应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第3.1.2条基地应满足科学实验工作的要求,并应具有水源、能源、信息交换和协作条件,交通方便。
第3.1.3条基地选择应满足建筑用地、实验用地、绿化用地和环境净化的需要,并应留有发展用地。
第3.1.4条基地与易燃、易爆品生产及储存区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第3.1.5条基地应避开噪声、振动、电磁干扰和其它污染源,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科学实验工作自身产生的上述危害,亦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第3.1.6条基地应有相应的安全消防保障条件及措施。
3.2 总平面设计第3.2.1条总平面设计应符合科学实验工作的要求,规划面积指标应按《科研建筑工程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执行。
第3.2.2条总平面设计应包括各类用房、室外实验场地和道路的平面布置及竖向设计、公用设施管网的综合设计及环境设计等。
第3.2.3条总平面设计应合理利用基地的原有地形、地貌、地物、水面和空间以及现有的公用设施等。
第3.2.4条各类用房宜集中布置,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且留有发展余地。
第3.2.5条住宅不宜建在科学实验区内。
当建在同一区域内时,则应相互分隔,另设出入口,并应符合防止污染及干扰的有关规定。
第3.2.6条使用有放射性、爆炸性、毒害性和污染性物质的独立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安全、防护、疏散、环境保护等规定。
第3.2.7条公用设施用房在总平面中的位置应符合节能和环境保护等要求。
变配电室、冷冻站等宜设置在对周围环境干扰最少且靠近使用负荷中心处。
当科学实验工作有隔振要求时,应根据其防振距离要求进行布置,在无法保证防振距离时,应采取必要的隔振措施。
第3.2.8条各类公用设施管网应综合布置,并与室外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方便使用和维护,并留有发展余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功能分区与平面布局之实验室建筑平面设计原则
实验室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实验内容手段众多,工艺要求繁杂,工程管网较多,工程造价比一般建筑高达一倍或数倍。
根据这些特点,实验建筑平面设计除了遵循一般建筑物平面设计原则外,还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A.同类实验室组合在一起。
B.工程管网较多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
C.有隔振要求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一般宜设于底层。
D.有洁净要求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
E.有防辐射要求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
F.有毒性物质产生的实验室组合在一起。
遵循上述设计原则,有利于环境卫生,防止不同性质的实验室相互干扰,有利于不同的分析检测顺利进行,并节约投资。
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其选址宜符合下列要求:
1、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2、地形规整,交通方便;
3、避让饮用水源保护区;
4、避开化学、生物、噪声、振动、强电磁场等污染源及易燃易爆场所。
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平面设计原则,宜符合下列要求:
A.实验用房宜与办公等其他功能用房分开设置,不同类别实验室建筑宜独立设置,合理分区。
实验室建筑宜处于最小风频上风向。
B.各类实验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的,垂直布局由上至下宜按照毒理(包括动物实验室)、理化、微生物依次安排。
业务、实验、行政及保障等各类功能用房集中在一个楼宇的,实验用房宜置于楼宇上部。
C.楼层平面宜为中廊式。
实验区位于楼层一端,垂直通道、实验人员办公及生活等其它区域位于楼层另一端,与实验有关的辅助用房可置于上述二个区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