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

4.临床科室
• 提高病原学标本的送检率,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 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 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短时间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 果的医院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医务科、院感科,节假日向 院值班报告,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同时向上级相关部 门报告。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
插管等戴防护镜
插管等戴防护镜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专用,用后应清洗与 灭菌
可能污染工作服 时穿隔离衣
用后应清洁、消 毒和/或灭菌
物体表面 终末消毒 标本运送 生活用品 医疗废物
解除隔离
MRSA
VRSA
其他多重耐药菌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 床单清洁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 每 天定 期擦 拭消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 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采用适宜 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 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MRSA
VRSA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人员限制
手部卫生
眼、口、鼻 防护 隔离衣
仪器设备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 隔离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 MDR Ab:中国是MDR Ab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2010年,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0.7%外,其他所测试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 上,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7.1%、58.3%。
• MRPA:2010年,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 为30.8%和25.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用1000mg/L含氯消毒 液擦拭。
房间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30 min,2次/d。
病人的衣物、床单被套每日更换。
病人衣物先消毒后清洗,医用被服用双 层防渗垃圾袋包裹,并送洗衣房先消毒 后清洗单独处理。
MRSA检测阳性时,24小时内填写院感报告卡 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隔离治疗护理,在 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遵照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 疗药物首选万古霉素,控制院内交叉感染。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 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 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 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 施操作时,实施手卫生。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 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 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 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患 者,早期发现,对长期住院的病人定期进行 MRSA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对新入院的病人进 行MRSA检测。
多重耐药菌的特点(MDRO)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 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 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危险因素: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 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 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 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防控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与防控多重耐药菌(MDR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MDR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因为常规的抗生素无法有效杀灭这些耐药菌。
因此,准确地诊断和有效地防控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多重耐药菌的诊断1. 临床病例回顾:对出现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病例进行回顾,了解患者接受过的抗生素治疗和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
2. 细菌培养与鉴定:通过对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鉴定方法确定感染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性。
3. 药敏试验:对感染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耐受性。
这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治疗。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1. 加强手卫生: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应常规进行手部卫生,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洗手液或洗手露等。
手卫生是首要的防控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病菌传播。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在处方抗生素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以防止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
3. 隔离感染源:对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严格控制访客数量,并提供个别使用的洗手间和器具,以防止菌株传播。
4. 环境消毒:定期对医院内的公共区域、病房、床单等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MDR菌,减少传播风险。
5. 提高员工教育: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教育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了解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程。
结语MDR菌的诊断与防控是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对临床病例的回顾、细菌培养与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可以准确诊断MDR菌的感染。
而加强手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隔离感染源、环境消毒和提高员工教育等措施则是有效防控MDR菌传播的关键。
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控策略,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多重耐药菌带来的挑战,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加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 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
4、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医院多重耐药菌控制指南解读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5. 感染控制措施 接触防护措施 • 目的是预防病原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其周围环境而
传播 • 进行接触防护措施,患者最好住单间,如没有单间时,应咨询感
染控制部门以评估其危险性,采用分组或床边隔离,与该患者有 关的医务人员采取接触防护措施,对患者或其周围环境可能污染 的区域进行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带手套 • 在进入房间时穿隔离衣和戴手套,离开房间时脱掉隔离衣和手套, 防止病原菌传播 • 特别是已经明确通过环境污染传播的病原体更应如此(VRE、难辨 梭菌、诺瓦克病毒和其他肠道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 有效控制MDROs措施的相关研究:
➢ 荷兰、比利时、丹麦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采取积极的 持续性感染控制措施后MRSA传播率降低,采取的措施包括 ASC、患者入院后培养阴性之前都进行接触防护措施、以及 某些情况下停止新患者入院等。这些国家分离到的MRSA菌 株中MRSA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2. 教育 • 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对院内MDROs感染问题的认识 ➢鼓励医务人员改善医疗行为 ➢加强手部清洁 ➢合理处方抗生素 ➢加强理解,建立促进手卫生的干预措施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3. 合理使用抗生素 • 本指南不深入讨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问题 • 建议必须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必须有效控制感染 ——使用窄谱抗生素治疗感染 ——避免超疗程用药 ——病原菌不明或者没有其他有效抗生素的情况下限
➢ 苏兰地区(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南犹他州)进行地 区范围内感染控制措施(包括ASC和隔离感染患者)后医疗 机构内VRE传播率降低,总的VRE患病率从1997年的2.2%下 降到1999年的0.5%。
五、MDROs的预防和控制
气管切开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及管理

气管切开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及管理多重耐药菌(MDR )是指同时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临床上常见的MDR 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超广谱内酰胺酶细菌(ESBL)。
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 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由于患者营养状态差,免疫力低,一旦感染MDR,既给临床医疗护理及医院感控带来很大困难,又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费用及病死率。
加强对MDR 感染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管理,是预防和控制MDR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
现对我院颌面外科2016年9月— 2017年7月住院患者出现的MDR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 并实施了合理的护理干预及管理。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颌面外科气管切开术患者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在57—82岁,平均64.5岁,经过痰培养检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4例,主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3株)。
2 护理干预及管理策略2.1 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和报告。
口腔游离皮瓣术后有气管切开、体腔留置引流管、留置尿管、吸痰、留置胃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标本,送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耐药检测。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有数据报道:凡接受过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输液或体腔留置引流管等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过带有侵入性检查及操作的治疗患者[1]。
在患者出现体温、白细胞计数、痰液及切口分泌物异常时,应加强对分泌物或痰液的细菌培养。
分析这4例病例,由于病人住院时间长、抵抗力下降,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在护理的过程中发现病人出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切口流出脓性分泌物、心率>90次/分、呼吸>30次/分、体温>38℃或是<36℃,白细胞计数>12×109/L或是<4×109/L,胸片出现新的浸入影,对痰液或分泌物进行病原微生物和细菌耐药检测,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2022中国台湾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2022中国台湾专家共识)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对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导致普通的感染越来越难以或无法治疗,从而造成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以及患者死亡率增加。
全球范围内,多重耐药菌(MDRO)引起的感染率正在上升,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型抗生素,但具有抗MDRO活性的药物仍然有限。
来自中国台湾的专家小组制定了MDRO感染的治疗建议,对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提供抗生素治疗建议。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CRAB肺炎建议使用粘菌素,可加或不加碳青霉烯类药物并辅助吸入性粘菌素治疗CRAB肺炎。
(2C)不推荐替加环素单药治疗CRAB肺炎。
(1C)➤CRAB血行感染(BSI)推荐以粘菌素-碳青霉烯类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治疗CRAB-BSI。
(2C)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于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的CRPA对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的CRPA感染,推荐应用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或不加氨基糖苷类。
(2D)➤难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DTR-PA)感染推荐基于粘菌素的治疗方法用于DTR-PA感染。
(2C)对于重症患者,推荐粘菌素负荷剂量9 MU (5 mg/kg),随后维持剂量为4.5 MU [2.5 mg×(1.5 × CrCl+30)] 2次/d。
(1C)在应用粘菌素治疗期间应监测肾功能。
(1C)基于粘菌素的联合治疗存在争议。
(2D)➤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治疗DTR-PA感染可考虑应用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olozane-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巴坦治疗DTR-PA感染。
(2C)推荐进行新型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用于指导CRPA 感染的治疗。
(2D)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RE)➤CRE引起的BSI推荐基于多粘菌素的联合治疗方案用于治疗CRE引起的BSI。
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及治疗对策

[ yw r s Mu irgrs t t r ns Ke o d ] hdu - ia g i e s n o a m;Te d ;Tet n t t i rn s ra me t r e e sa g s
[ s at Ab t c] r
Wi eetni p l a o f niit s teb c r l rgrs t c rw a il aiu t t xe s ea pi t no t oi , h at i u ei a ego sr dy hh v ci a b c ead sn p .V r s o
新医学 2 1 0 2年 1 0月第 4 3卷第 1 0期
67 8
述 评
临床 常见 多重 耐 药菌 的流 行 趋 势及 治 疗 对 策
陆一 丹 孙 树梅
[ 摘
要 ] 随 着抗 生素 的广泛 应 用 ,细菌 耐 药性 迅 速发 展 ,现 已发现 多种 不 同作 用机 制 的 多重
耐 药茵 。认 识 临床 多重耐 药 茵的 的特 点及 流行趋 势 ,对 临床 制 定合理 的治疗 方案 有重要 意义 。该
19 9 8年 的 3 . % 增 至 2 0 27 0 7年 的 5 . % 』 0 9 38 。2 0
霉素 、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 ,但近年万 古 霉 素对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的最 低 抑 菌 浓 度 ( n. Mii
mu niir ocnrin m ihbty cnett ,MI 有 上 升 趋 势 , o ao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指导意见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2spectrumβ2lactamases, 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预防与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ESBLS革兰阴性杆菌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做好ESBLS的检出工作。
产ESBLs细菌主要在医院内引起感染和流行,其中60%发生在大型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
产ESBLs细菌不仅引起院内暴发流行,还可以向院外传播,使流行范围扩大。
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日延长( ≥7 d) 、机械通气、导尿管和动脉导管的留置、严重疾病状态(如器官移植)、不适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或三代头孢菌素、年龄≥60岁等都是导致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关注细菌的耐药现状,预测细菌耐药变迁。
(一)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去除产ESBLs细菌产生的诱因。
包括及时拨出各种侵入性导管、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同时应防止产EBSLs细菌的医院内扩散。
2、产ESBLs细菌对各种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
推荐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和病情选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与上述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具体用药时应关注到如下因素:(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征及目前关于药物的首选与次选的推荐意见;(2)已经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更换药物后的临床表现;(3)本院流行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 4)减低耐药性出现的策略;(5)抗菌药物的价格。
3、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在持续的各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被诱导产生活跃的及不断变异的β-内酰胺酶,扩展了其耐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能力。
当怀疑产ESBLS时,即使体外试验对某些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氨曲南类抗生素敏感,临床上也应视为耐药,原则上不选用。
4、应该注意到,产ESBLs细菌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而来。
对最初分离敏感的细菌,经(3~4) d三代头孢菌素的治疗后,有可能发展为耐药,因此对重复分离菌株应重复进行药敏试验。
(二)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及使用的推荐意见1、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对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对可能的产ESBLs细菌的社区感染、院内感染如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相关肺炎,均可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
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等。
美罗培南、帕尼培南不易发生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可用于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我院目前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目前尚无确切临床资料说明碳青霉烯类与其它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是否优于碳青霉烯类单独应用,但大多临床医生倾向于运用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2、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产ESBLs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克拉维酸、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较为敏感。
此类药物可首选用于产ESBLs细菌所致的轻度至中度感染,但由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对产ESBLs细菌的临床疗效不够理想,对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的患者,不宜作为首选药物。
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
应该注意,当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或同时伴有外膜蛋白丢失时,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的抗菌活性也会降低。
3、头霉素类:体外研究显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产ESBLs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产ESBLs细菌的次选药物,也可以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联合使用。
头霉素类药物包括头孢米诺和头孢西丁。
需要注意到是,头霉素类易诱导细菌产生诱导酶(AmpC酶) ,从而出现耐药。
如果细菌同时有膜蛋白缺失也可引起细菌对头霉素类耐药。
4、其他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产ESBLs细菌引起的轻、中度感染(如尿路感染) ,但产ESBLs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加,限制了喹诺酮类药物在产ESBLs细菌感染中的应用。
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产EBSLs细菌有较好疗效,磷霉素(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致的复杂性或非复杂性下尿路感染有效率可达93. 8%,呋喃坦丁也可用于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引起的急性尿路感染。
药师提示:不同型别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各不相同,体外实验也可能显示产ESBLs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敏感,但临床上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ESBLs细菌感染的疗效很差。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ESBLs的稳定性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但仍能为ESBLs不同程度的水解,因此,不管体外试验结果如何,所有的产ESBLs细菌均应视为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三)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的推荐方案产ESBLs细菌感染的研究中,对肠杆菌科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研究最多,其产ESBLs率也最高。
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严重性,确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
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包括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头孢西丁、头孢美唑等)。
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药物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帕尼培南)。
对严重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
(四)产ESBLs细菌感染的预防ESBLs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
产ESBLs细菌感染的流行也引起医院感染的增多及传播,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因此,产ESBLs细菌的预防非常重要。
1、加强检测:产ESBLs细菌的流行和感染的防治,首先要加强对产ESBLs细菌的检测。
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明确产ESBLs细菌感染,便于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住院患者中常规监测产ESBLs细菌定植,可能有助于产ESBLs肠杆菌科的预防和管理。
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可以造成新生儿病房的耐药率增高。
实验者每月收集病房内空气培养、早产儿保育箱内培养、药车及洗涤槽的培养,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培养均可以发现耐药菌的存在。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证据表明,不适当的抗菌治疗是产ESBLs细菌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不必要的延长抗菌药物治疗、不恰当的给药剂量、不合理的给药剂型、错误的给药时间以及不适当的预防性治疗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经验性用药可导致更多产ESBLs细菌出现,从而引起产ESBLs细菌的流行。
由于编码ESBLs的质粒往往同时还携带其它的耐药基因,因此氨基糖苷类等其它抗菌药物也需控制使用。
抗菌药物控制策略必须强制执行以减少细菌的耐药。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尽量少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一项N ICU中产ESBLs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表明,从头孢噻肟联合万古霉素转变为妥布霉素联合万古霉素可降低产ESBLs细菌感染。
3. 加强隔离和消毒:对产EBSLs细菌感染者应隔离治疗。
医院患者和工作人员的皮肤可以有耐药菌寄居,这些菌可在院内传播,也可传播到社区。
为控制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医护人员应多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加强洗手,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除对甲氧西林耐药外,对其它所有与甲氧西林相同结构的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均耐药,MRSA还可通过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产生修饰酶,降低膜通透性产生大量PABA等不同机制,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氟喹喏酮类、磺胺类、利福平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唯对万古霉素敏感。
MRSA常见感染的治疗:在MRSA高度流行的医院或科室,对疑似重度MRSA感染患者,首先经验性选择抗MRSA药物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到相应敏感的药物。
不同器官的MRSA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有较大差异。
在我院最常见的肺部MRSA感染上,万古霉素一直被认为是MRSA 肺炎的标准治疗,但其临床治疗失败率在40%以上。
回顾性研究显示,万古霉素治疗失败与剂量不足有关,建议血清谷浓度要在( 15~20) mg/L 以上。
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未经对照研究证实。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呼吸道MRSA感染的疗效相当,但利奈唑胺(我院新修订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中已收录该药)治疗MRSA引起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疗效优于万古霉素。
我们应加强对呼吸道MRSA感染与定植的鉴别,减少抗MRSA药物过度使用。
(一)MRSA常见感染的治疗由于医院获得性MRSA的分离率高,几乎都是多重耐药,尤其在ICU和烧伤科等。
MRSA感染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推荐1:在MRSA高度流行的医院或科室,对疑似重度MRSA感染患者,首先经验性选择抗MRSA药物治疗,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到相应敏感的药物。
不同器官的MRSA感染,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选择的药物、剂量、疗程、给药途径有较大差异。
1、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皮肤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脓疱病和疖的主要病原菌,大多来自社区感染。
社区获得性皮肤感染分离的MRSA对夫西地酸、莫匹罗星敏感,但对青霉素及红霉素耐药率在90%以上,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治疗MRSA所致脓疱病有效。
近年国内已有少数莫匹罗星耐药现象,需要注意监测。
有证据显示小的疖肿不必要应用抗菌药物,直径小于5 cm 的病变进行引流即可。
推荐2:社区获得性MRSA所致的脓疱病,建议局部应用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进行治疗。
周围无蜂窝组织炎的小脓肿在切开引流后一般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2)皮肤溃疡并感染推荐3:皮肤MRSA定植较感染更为常见,单纯的皮肤溃疡只需局部应用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治疗。
并发蜂窝组织炎、邻近部位骨髓炎或菌血症的患者,或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部位有MRSA定植的患者,应考虑针对MRSA进行全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