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现状、生态治理措施及发展对策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下面列出以下几种措施:
1. 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树木和草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从而保护土地表面,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水土流失速度,改善水土保持条件,恢复生态系统。
2. 推行水土保持技术。
在荒漠化地区,通过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如修建防风林、设置石垄、建造梁坝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和土壤肥力,从而改善土地环境。
3. 加强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通过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鼓励公民参与土地荒漠化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总之,治理土地荒漠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手段、多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 1 -。
肃南县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科技与推广i S c i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o g y P ro m o tio n☆中国畜牧业肃南县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文丨陈荣陈怀斌(甘肃宵肃南县草原工作站)甘肃省肃南县地处河西走廊中 部,祁连山北麓中段,地势南高北 低,分河西走廊前山倾斜平原区和祁 连山中高山区两个地貌单元,海拔 1327 ~ 5564米,平均海拔3200米,年 平均气温在4°(^辖区内有3镇5乡、102个村委会。
境内天然草地分11个 类25个组83个型,草地面积达178.5 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41.48 万公顷。
天然草地牧草总贮量18亿千 克,理论载畜量121万羊单位,人工 草地面积达0.9万公顷。
肃南县草地资源主要为天然草 地资源和人工草地资源二大类。
其 中天然草地资源是肃南县最大的优 势资源,是肃南县畜牧业发展的重 要物质基础和农牧民群众赖以生存 的基本生产资料。
草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对该县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而深远。
一、肃南县天然草地资源分布肃南县天然草地分低湿地草甸类、平原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原化荒漠类、山地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高山沼泽草甸类、高山草甸类11个类型分布在不同区域内。
1. 低湿地草甸类分布低湿地草甸类草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平原明花乡境内的地势低、水位高的地段。
海拔1300 ~ 1500米,总面积7.02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4.1%。
植被以耐盐植物为主,湖滩以中湿生植物为主,伴之中生植物。
2. 平原荒漠类分布。
平原荒漠类草地分布在河西走廊平原明花乡境内的莲花片和明海片。
海拔1400 ~ 1500米,总面积9.05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5.2%。
植被以超旱生、旱生及耐盐植物为主。
3. 山地荒漠类分布,山地荒漠类草地主要分布在祁丰乡、大河乡、白银乡、马蹄乡等地海拔2000米以下的广大地区,总面积16.08万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9.4%。
甘肃省肃南县天然草地生态现状调查研究

因,针 对这 一 问题 提 出 了草地 资源可持 续发展 的 主要 对策 和建议 。
关 键 词 :草地退化;草地资源;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8 1 2 .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6 - 7 9 9 X( 2 0 1 7 ) 0 5 — 0 1 0 5 ~ O 4
的 平 原 地 区 ,面 积 1 6 . 0 7 万h m , 占总 面积 的 9 . 4 % ,可 利用草地 l 1 . 9 7 万h m ,植 物 以超 旱 生 、旱 生 及 耐 盐 植 物 为
农 牧业 的 5 7 5 1 户2 . 4 万 人 ,年 末存 栏 各类 牲 畜 4 8 . 5 3 万 头 ( 只 ) ,肉类 产 量 4 9 6 0t ,绒 毛产 量 1 2 1 7t ,鲜 奶 产 量 1 5 1 2 t ,农 牧业 产 值 1 . 1 2 亿元 , 牧 业产 值 8 1 3 4 万元 ,
2 0 1 7 年 第 4 7 卷 ・ 第 5 期
I 嵋 草 c i  ̄ l o U 原 u a 草 n C 业 a O U 囝
甘 肃 省 肃 南 县 天 然 草 地 生态 现 状 调 查 研 究
安 雪香
( 甘 肃 省肃 南裕 固族 自治县 草原 工作 站 ,甘 肃 肃南 7 3 4 4 0 0 )
草量 1 8 0 万 t ,理 论 载畜量 1 2 1 万个 羊单 位 。
面积 的 1 9 . 3 %,可利 用 草地 2 8 . 9 3 h m ,植 被 以 旱 生 小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5 —1 1
乡村基层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对甘肃省肃南县明花乡乡村治理的考察

乡村基层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对甘肃省肃南县明花
乡乡村治理的考察
李可璇
【期刊名称】《当代农机》
【年(卷),期】2022()5
【摘要】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为调查地点,以当地村民为调查重点对象,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调查当地村民对于本地乡村治理的看法、村内治理的参与程度、治理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障碍,以期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决策。
【总页数】2页(P72-72)
【作者】李可璇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22
【相关文献】
1.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现状、生态治理措施及发展对策
2.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为例
3.欠发达地区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逻辑研究——基于对中部省Y县F村的自治经验考察
4.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安徽省大圩镇乡村治理"五合模式"
的考察5.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基于甘肃省永登县民乐乡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Microsoft Word 文档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和问题。
2、通过本节学习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变化。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课前准备区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知识梳理和重难点突破知识。
2、独立完成“课前准备区”,自我检查预习效果,总结知识和能力缺漏。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4、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
【重难点】1、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④ 的生产力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⑪____________。
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⑫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⑬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1)大面积推广⑭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⑮________________。
(3)营造⑯________________。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1.1 定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形成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覆被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1.2 原因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气候因素:干旱气候、高温等 -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过度放牧、大规模垦荒等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等2. 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和意义2.1 目标荒漠化防治的目标是减少荒漠化区域的面积,恢复和保护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意义•维护生态平衡:荒漠化防治可以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水资源:荒漠化防治可以改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减少土地退化,保护农业生产基地,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1 植被恢复和保护•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或天然更新等方式,恢复受荒漠化影响的植被。
•加强植被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差异化补偿机制等,保护荒漠地区的植被。
3.2 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调度和保护。
•推行节水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3 控制土壤侵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建设、植被覆盖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恢复土壤肥力。
3.4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畜牧业管理创新:加强畜牧业的规范管理,控制过度放牧等行为。
•科技支撑:推广适应荒漠地区的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加强国际合作•信息交流和分享:加强国际间荒漠化防治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共同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
•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大国际援助力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针对沙漠化的治理措施可以分为生态治理、水资源管理和土地保护三个方面。
1. 生态治理:- 实施绿化工程,大规模引种栽培各类抗旱、耐盐碱特性的植物,形成生态屏障,阻挡风沙和侵蚀。
- 加强保护和恢复植被,建立防护林、风沙固定林等,通过生物固沙防护措施来减少沙地面积。
- 推动土地植被的生态恢复,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技术,如造林、草原恢复等,提高植被覆盖率。
2. 水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 加强水土保持管理,通过修筑水土保持设施和水渠,减少水土流失的速率和程度。
-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合理灌溉,降低地下水位下降速度。
3. 土地保护:- 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现象,避免过度利用土地资源造成退化。
- 推广耕地保护技术,合理耕作制度,减少土壤侵蚀和破坏。
- 加强土地经济评估,推动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除此之外,国际合作也是治理沙漠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技研究、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全球沙漠化问题。
4. 防风治沙:- 建设防沙固沙工程,如沙墙、沙障和风沙网等,有效阻挡和固定风沙。
- 修建沙场,主动稳定沙滩和沙地,阻止沙尘暴的形成。
5. 改善生态环境:- 沙漠化治理可以借鉴生态恢复的经验,培育和保护野生动物、昆虫等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平衡和稳定。
- 修复湿地,可以增强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对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
6. 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 加强沙漠化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主动参与沙漠化治理工作。
- 组织相关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高沙漠化治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总体来说,治理沙漠化需要综合施策,从生态、水资源和土地三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不同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通过科学规划和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持续发展。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肃南县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肃南县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1.14•【字号】肃政办发〔2019〕1号•【施行日期】2019.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肃南县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省市驻肃)各部门、单位:《肃南县十大绿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肃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1月14日肃南县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推动我县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张掖市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的通知》(张政发〔2018〕8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过5—8年的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优化,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肃南。
---绿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左右,2025年力争达到3%左右。
清洁、高效、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鲜明,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现状、生态治理措施及发展对策石德福【摘要】就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重点阐述了荒漠化治理现状、荒漠化发展趋势以及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并对该地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路.【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88-89,94)【关键词】荒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发展对策【作者】石德福【作者单位】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林场,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73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S181我国是一个荒漠化大国,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1]。
9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干旱地区。
长期以来,这些地区由于人口、经济发展的压力与生态承载能力的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大风、沙尘暴、扬沙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耕地、草场、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经常遭受风沙侵袭,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吞噬着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科学治理土地沙漠化,恢复比较脆弱的林草植被,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使防沙治沙事业走上生态与经济共赢、质量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以下对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肃南县)境内的荒漠化地区位于距县城70~148 km 之间的明花乡。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东、北与高台县毗邻,西、南与酒泉市肃州区接壤。
东西长约70 km,南北宽约36 km。
总土地面积1631 km2。
海拔高度在1 350~1 460 m之间。
气候属典型的荒漠干旱气候。
年降水量70~90 mm、年蒸发量2 000~2 900 mm、干燥度大于7.0。
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很显著,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季节长,年平均气温7.8℃,极端最低温-30℃,极端最高温40℃,初霜9月底,终霜4月初,无霜期83 d左右。
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干热风、扬沙、沙尘暴等。
土壤有灌耕土、风沙土、灰棕漠土、盐碱土、潮土等。
该地无地表径流,但地下水资源丰富,地面除降水外,没有任何水资源可利用。
该地地处于西北干旱内陆腹地,林草植被相对稀疏,主要以天然灌木和半灌木为主。
人工林主要有适宜本地防风阻沙、造林绿化、耐寒耐盐碱的乡土树种二白杨、新疆杨、沙枣等,主要分布在农田四周、公路两旁、街道集镇和居民住宅周围。
肃南县境内的明花乡和全国的荒漠化地区一样,也是饱受干旱和生态恶化侵扰的荒漠地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因素的影响,植被先天脆弱,后天破坏严重。
特别是人们缺乏尊重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过度依赖于生态资源,超载过牧,滥挖、滥垦、滥樵,致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植被减少、大气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程度加剧,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旱灾、沙灾、风灾、洪灾频发。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肃南县县委、县政府站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作为该地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相继在明花乡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节水灌溉、绿色通道建设、重点公益林保护建设、日元贷款风沙治理等生态治理项目和能源利用、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
通过实施以上工程,使当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还“任重而道远”。
3.1 政策引导,项目带动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机制激励、制度保障,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调动了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使防沙治沙工作得到加强,为全面推进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3.2 启动实施生态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本地光、热、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建设。
改变农牧民广种薄收的传统习惯。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产业,相继发展了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产业,以羔羊育肥为主的养殖产业,以优质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种植产业,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和以玉米、棉花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
该措施有效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使当地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
3.3 加强公益林保护,实行“三禁”措施通过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建设,实行“三禁”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滥牧、滥垦、滥挖、滥樵现象,保护和恢复了宝贵的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濒危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恢复,为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
3.4 启动实施划区轮牧、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根据草原沙化程度,实行划区轮牧、生态移民搬迁、舍饲圈养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使沙化草场和林草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畜牧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5 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体系为主,加大各项工程治理力度,根据草原沙化程度、沙地类型,实行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方针和“造、育、封”“点、片、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2-3]。
在沙化前沿地带大力进行农田林网改造,营造农田防护林、通道防护林和街道住宅环境林,有效地阻止了风沙的侵袭,保障了农牧业生产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发挥了林草植被的整体效益,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3.6 控制地下水资源开发,推广节水节能技术推广应用节水浇灌技术,严格控制不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开发,保证了生态用水、维护了沙化土地的生态平衡。
同时利用当地自然优势,推广应用太阳能、沼气节柴、节煤技术,解决了当地资源短缺问题,减轻了生态压力,巩固了治沙成果,促进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经过几年的建设治理,该地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但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因素,该地区土地沙化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状况还很脆弱,产业发展水平缓慢,群众生活贫困的状态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为此,在今后的防沙治理中,需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力争达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
4.1 制定区域综合治理发展规划集中精力搞好区域综合治理发展规划,要体现甘肃省荒漠化区域综合性、整体性和全局性设计思路,使之成为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参谋决策的指导、行业规划的指南。
4.2 荒漠化治理与国家战略、国家重点工程相结合4.2.1 实施生态工程,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要结合该省实施的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切实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搞好防风固沙林、阻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
把防沙治沙、加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对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构筑绿色屏障,遏制土地沙漠化趋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加强草地的保护和建设,在保护草场、林地和水源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严禁乱垦乱开[4-8],走出一条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4.2.2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产产业建设:荒漠化地区干旱少雨,又无水源保证,无法实施绿洲型大水漫灌或节水保灌的耗水型农业体系[5],只能是依靠天然降水,不灌或少灌的节水型农业体系;放弃生产粮食等传统农业道路,而选择少用水的沙产业发展道路。
体现在产业结构上,则应对生产粮食、油料为主的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选择特色产业的生产模式。
选择生态习性均是旱生、超旱生、半旱生习性[6]物种资源,天然状态下可以正常生长,利用适当,不会造成生态破坏。
4.3 强制实施谁破坏谁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法规我国生态破坏严重存在,扭转该局面的措施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营利性治沙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外,强制实行“谁破坏、谁治理”和“谁建设、谁受益”,规范开发行为,杜绝盲目发展和掠夺式开发。
4.4 扩大融资渠道、建立产业生态建设基金是确保长期治理的保障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不仅要有新技术,而且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
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生态战略工程,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7]。
因此,要以国家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投资,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治沙、封育等项目建设。
通过国际援助、贷款、合作,企业、社会捐资等形式,建立沙产业生态建设基金,对重点治理区进行治理,将会为确保产业安全提供保障。
4.5 吸引科技人才根据荒漠区生态环境治理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吸引高层次人才。
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实行来去自由的聘任制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和专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知识讲座、转让技术、交流信息或进行讲学。
引进外来人才,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和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9]。
在实际操作中,大力推广和应用防沙治沙实用技术模式,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在治理中的贡献率。
重点推广草网格固沙、机械沙障固沙和生态垫覆盖造林技术,同时推广营造一些沙生耐旱的灌木饲料林、燃料林、药材林、工业原料林和既可防风固沙又能从中得到经济效益一举多得的多功能防护林,提高综合治理效果。
【相关文献】[1]田新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公布[J].中国林业,2011(2):10-13.[2]郝俊山.浅论荒漠化防治[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4):34-37.[3]胥宝一,李得禄.河西走廊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9-22.[4]林宏东.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5]金卫星,殷耀,刘军.重塑西部生态[J].瞭望新闻周刊,2002(4):16.[6]李建树.中国三北草木繁殖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7]吴正.浅议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J].地理学报,1991(3):288-291.[8]邬向民.鄂尔多斯沙柳生态产业发展与技术选择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9]李春平,张洪江.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