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

(试行)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精神,推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明确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结构内容和开发程序。该技术规程是规范和指导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性文件。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某一专业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评价督导的规范性要求。它是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教学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编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施行。

二、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指导思想

围绕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技工院校教学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技工教育新课程,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

(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学生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二)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突出学以致用,并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活动紧密关联,打破“三段式”与“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围绕职业活动中每项工作任务的技能和知识点,设置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进行设计,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依据职业能力,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及素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在职业情境中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五)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模块教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模块教学形式进行设计和组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构建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紧密关联的教学单元模块,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优化模块教学内容,实现情境教学,融合课堂教学、动手实操和模拟实验于一体。模块与模块之间要层层递进、相互支撑。

三、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要突出该专业当前先进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及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技工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各项要求既有前瞻性,又有现实性。

(二)职业性原则。以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活动所需能力为依据,充分体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反映技工教育特色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水平,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三)规范性原则。所用技术术语、文字符号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约定俗成”表述,内容、结构、格式、表达形式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文字表达要准确、规范,层次要清晰,逻辑要严密。

(四)可操作性原则。要全面客观反映专业课程现状,尊重技工院校办学现状和技工教育规律,适应学生和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并与职业标准相结合。力求各项内容和要求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

四、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评价督导等部分(见附件1、附件2)。其中,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主体部分。

(一)专业概况:指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专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学制年限及职业资格等级。

上述各项内容原则上按照《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确定;《目录》中没有涉及的专业,参照《目录》格式和具体要求进行表述。

(二)职业能力:指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通用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1.通用职业素质:指从业人员从事本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潜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本职业对受训者生理和心理的基本要求。

2.专业能力: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及相应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应根据职业活动及岗位的要求进行概括。

职业能力依照《目录》的格式表述,一般用动宾结构。如,“能××××”。

(三)培养方案:指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的专业课程和教学实施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1.课程设置:指根据某一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教学基本规律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编写主要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教学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

2.教学安排:指按照本专业教学基本规律及技工院校教学基本情况进行的教学组织设计。教学安排的编写主要包括课程教学顺序和学时规定。

(四)教学内容:指依据培养方案确定的若干课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类别。

1.公共课程:指德育、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满足技工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应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指满足某一专业学习的内容,它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资格、奠定职业能力发展基础的主要途径。

专业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经过“一体化”整合后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编写主要包括各课程的教学单元(子单元)。

教学单元(子单元):指根据企业的工作任务,为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单元群(较复杂的教学单元还可划分为若干子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子单元)主要包括教学要求、能力要求、学时安排、设备要求和教学建议。标准编写要求如下:

(1)教学要求:本教学单元对应的教学目的要求。

(2)能力要求:本教学单元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3)学时安排:本教学单元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4)设备要求:本教学单元教学所需的具体设备及工具。

(5)教学建议:指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专业课程还包括满足某一专业或专业群学习的共性专业知识基础课程。对这类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基本原则如下:

(1)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规律,对学科式专业基础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2)教学内容安排应满足技能训练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兼顾发展。

(3)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应贴近生产生活实践,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尽可能设计课堂实验和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体现“做中学、教中练”。

(五)教学条件:指完成一体化课程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要求。主要包括教学装备、教学场地、教师资质、配套教材等。

1.实训装备:指完成本专业教学内容所必备的主要设备、工具,包括人均装备占有量及装备状况。

2.教学场地:指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技能训练的专业教室、工作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人均占有的实习工位数量及场地条件。

3.教师资质:既讲授理论知识课,又指导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或教学团队。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水平、本专业理论及实训的从教年限、技术职称、职业资格、任教资格及能力要求。

4.配套教材:(略)。

(六)评价督导:指为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监督、指导、控制和教学效果检查等工作。

督导与评价是保证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督导侧重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侧重于一体化教学结果的检测。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条件(师资、教材、场地、设备)和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分为学校内部评价督导和学校外部评价督导两个方面,以保证评价督导的客观、全面、有效(见附件3)。

1.内部评价督导:内部评价督导由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内部评价督导的内容、标准及形式可参考附件4推荐的表格,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2.外部评价督导:外部评价督导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主要目的是监控学校运行、督查教学问题、规范教学方向、评估教学质量、指导科学办学。外部评价督导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五、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的开发程序

制定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可参照以下程序进行(见附件5):

(一)成立专家工作组

专家工作组可由7-15人组成,主要包括教学、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方法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专家组应确定组长和主笔人。

(二)信息搜集与处理

1.开展企业调研。通过对企业全面的调研,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对员工能力的要求、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

2.进行职业分析。根据企业调研获取的信息,对工作对象、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工作要求等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事本专业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开发

1.进行课程体系研发。根据职业能力的特点和类型及专业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2.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依据职业能力和相应的工作任务的类别,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设计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学习“情境”。

3.教学方法设计。依据工作任务要求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相关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

(四)编写初稿

根据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教学规律,并按照本规程的具体编写要求,起草课程标准初稿。

(五)征求意见

标准初稿在企业、行业和技工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根据需要,本过程可经过多次反复。

(六)组织审定

送审稿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业内权威专家和人员进行终审。

(七)颁布施行

根据终审意见进行完善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施行。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编写体例

1.专业概况

1.1 专业名称及代码

1.2 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

1.3 专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1.4 学制年限及职业资格等级

2.职业能力

2.1 通用职业素质

2.2 专业能力

3.培养方案

3.1 课程设置

3.1.1 课程1

3.1.1 教学目标

3.1.2 工作任务(教学任务)3.1.3 相应职业能力

3.1.2 课程2

……

3.2 教学安排

4.教学内容

4.1 公共课程

4.2 专业课程

4.2.1课程1

4.2.1.1教学单元1

4.2.1.1.1 教学目的

4.2.1.1.2 能力要求

4.2.1.1.3 学时安排

4.2.1.1.4 设备要求

4.2.1.1.5 教学建议

4.2.1.2 教学单元2

……

4.2.2课程2

……

5.教学条件

5.1 实训装备

5.2 教学场地

5.3 教师资质

5.4 配套教材

6.评价督导

6.1 内部评价督导

6.2 外部评价督导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维修电工)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

1.专业概况

1.1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专业代码:0203-4、0203-3。

1.2培养目标和就业领域

培养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编程、调试与维修的高级或中级技能人才。主要从事制造类相关企业的设备安装与调试以及各类工、民用内外线安装与维修等工作。

1.3专业方向及对应职业资格

专业方向:维修电工。

对应职业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维修电工”职业,职业编码为6-07-06-05。

1.4学制年限及职业资格等级

初中生源学制3年,获中级工职业资格。

初中生源学制5年,获高级工职业资格。

2.职业能力

2.1通用职业素质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有不断学习和了解电气控制领域内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并进行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熟悉作业内容及工作流程;工作中善于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和产品描述;工作严谨、细致,严格遵守《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各项工艺规程,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

2.2专业能力

1.能读懂并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机电装配零件图;能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图,列出电气元件明细表。

2.能测绘典型电子线路,并绘制原理图。

3.能正确使用工具,安装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并能调试整台设备。

4.能正确选用示波器、电桥、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万用表、兆欧表等常用电工仪表。

5.能拆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各种特种电机。

6.能绕制小型变压器,并检修大容量变压器。

7.能设计和安装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并进行调试与维修。

8.能编制一般机械设备的电气修理工艺,分析、检修和排除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部分常见故障。

9.能进行PLC的选型,构建及调试较复杂的PLC控制设备电气系统,并能独立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

3.培养方案

3.1课程设置

根据中、高级维修电工培养目标,按照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及对应职业能力体系,见下表。

德育、语文、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应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2)

3.2教学安排

教学计划表(三年制中级)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3)

4.教学内容

4.1公共课程

《德育》

《语文》

……

课程n

(上述公共课程按部颁教学大纲组织教学)4.2专业课程

《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

《机械基础知识与实训》

……

课程X《PLC编程与操作1》(中级阶段)

课程n……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4)

5.教学条件

一体化课程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实训装备、教学场地、教师资质和配套教材等方面必须具备相应条件方能开展正常教学。以下主要装备标准均以一个标准班48人配置。

5.1实训装备(见下表)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装备表

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5)

5.2教学场地

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场地要能满足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动手实操为一体(见下表)。

在专业实训室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与企业的共建,建立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实力。

5.3教师资质

5.3.1基本条件

1.专业: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教育、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电气技术工程等相关或相近专业。

2.学历:大学本科。

3.专业技术职称:讲师及以上。

4.职业资格:本专业技师及以上或相近专业高级及以上。

5.3.2任教资格及能力要求

1.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能精湛,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

2.每两年累计有三个月的企业岗位实践经验。

3.具有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加工能力。

4.具有本专业课程改革和课题开发能力。

5.具有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6.督导与评价

6.1督导与评价的方式

1.内部督导与评价。内部督导与评价由学校及其相关部门进行。主要目的是随时获得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机制、评价教学质量、考核教师绩效。内部督导与评价的程序及方式按学校相关管理文件规定执行。

2.外部督导与评价。外部督导与评价由学校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委员会等进行。主要目的是监控学校运行、督查教学问题、规范教学方向、评估教学质量、指导科学办学。外部督导与评价的程序及方式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6.2督导与评价的对象及标准

包括教学条件、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见下面评价对象与标准表。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内部督导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