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与真菌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医学课件)G试验及内毒素检测的临床意义PPT演示课件

时间
培养时间长
快速,1-2小时出结果
.
内毒素临床相关疾病
急性 胰腺 炎 局部性细菌感 染:肺炎、胆 囊炎、烧伤合 并感染、穿孔 性腹膜炎、化 脓性胆管炎、 肝脓肿、肾盂 炎等。
内毒素血症 通常导致: 致死性感染 性休克、全 身炎症综合 症, DIC,MODS 等,病死率 极高。
甘露糖蛋白
1,6 葡聚糖 磷脂 双分 子层
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醇
.
(1-3)-β-D-葡聚糖特性
1 2 3
对热极为稳定, 高压121℃并不 能使其灭活。 在念珠菌和曲 霉菌细胞壁中 含量较多,对G 试验灵敏。
当真菌进入人体血 液或深部组织后, 经吞噬细胞的吞噬、 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 胞壁中释放出来, 从而使血液及其它 体液中含量增高。 当真菌在体内含量 减少时,机体免疫 系统可将其清除。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现状
IFI发生率不断增加
IFI感染病死率很高
IFI诊断困难及漏诊情况严重
.
IFI诊断困难及漏诊情况严重
●尸检研究发现:
北京真菌感染 85例,其中生前明确真菌感染诊断者仅5例,占5.9%,漏诊率 高达94.1%。
要的指标,不仅可用于感染类别的鉴别诊断,
也可用于感染控制和病情转归的判定。内毒素 水平的检测应是一系列连续动态的检测过程。
.
MB-80系统
1.系统组成:
1)仪器 MB-80主机 (MB-80(E)、MB-80(D)、MB-80(S)、MB-80(V)、MB-80(M)) 2)MB-80软件系统
内毒素的检测及意义

BET-24A细菌内毒素分析仪 天津大学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人体液检测专用鲎试剂盒 湛江博康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
鲎
20世纪六十年代,人 们发现一种古老的海 洋生物,被称为“海 洋活化石”的鲎,它 的血液与内毒素接触 后会发生特异性的凝 集反应,人们经过大 量研究和实验从它的 血液中提取出了用来 检测内毒素的“鲎试 剂”。
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热原因的快速辅助诊断(< 1小时) 早期判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情况 (Gˉ菌所致)重症疾患的早期诊断 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合理筛选适当的抗生素 判断抗感染治疗效果及预后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判及评估
发热原因的快速辅助诊断
发热
结缔组织 病毒
感染 细菌
恶性肿瘤 真菌等
Gˉ
G+
帮助临床医生快速筛选合理抗生素
BET检测标本范围
腹腔积液
尿液
透析液和透析用水
脑脊液
胸腔积液
血液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定性检测
定量检测
凝胶法
光度(浊度)法 显色(比色)法
动
终
动
终
态
点
态
点
浊
浊
显
显
度
度
色
色
法
法
法
法
几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凝胶法检测的特点
“限量”检测,是一种传统 经典的检测方法;
凝胶法是以试管内反应物凝 胶牢固程度为判断标准, 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内毒素的单位—EU/ml
1
BET-24A采用国际 通用的内毒素活性 单位EU/ml来表示 检测出的内毒素结 果;
2
活性单位指的是在 生物试剂在检测某 些具有某些活性的 生物时,它测得的 是这种生物说是致 病力,而不是这种 生物的重量;
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2024/9/22
20
1-3-ß-Ð 葡聚糖旳临床意义
迅速检测血液等体液中酵母菌、丝状真菌等细胞 壁成份,不但检测曲霉菌,还能够检测念珠菌、
镰刀菌、毛孢子菌、支顶孢属。
另据文件报道,检测葡聚糖含量不能用于隐球菌 感染旳诊疗,可能因为隐球菌在免疫缺陷患者体 内生长缓慢,并形成厚荚膜。有体外试验表白, 新生隐球菌产生旳1-3--β-D葡聚糖量比念珠菌 和曲霉菌少。
2024/9/22
27
G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阴性
之前使用过抗真菌药物、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造成分解代谢。 试验操作过程中离心时间过长。
2024/9/22
28
GM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阳性
饮用牛奶或高蛋白食物; 血液透析; 本身免疫性肝炎等; 食用污染旳大米等。
2024/9/22
29
2024/9/22
25
G试验与GM试验比较
三种方法检测真菌
GM
曲霉菌属A. fumigatus
+
镰刀霉Fusarium
-
接合菌纲Zygomycetes
-
念珠菌属Cadida
-
隐球菌Cryptococcus
+
青霉菌Penicillium
+
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
2024/9/22
GP + + - + - + +
GM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阴性
释放入血循环中旳曲霉GM(涉及甘露聚糖) 并不连续存在而是会不久清除;
此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 粒细胞缺乏旳患者。
2024/9/22
30
G试验、GM试验成果与临床诊疗不符合时 旳原因分析
1,3-β-D-葡聚糖检验简介

注:*原发性者可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15
(1,3) - β- D-葡聚糖检测
16
真菌细胞膜、壁结构
mannoproteins
β1,3 b1,6 葡聚糖 磷脂 双分 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 醇
羊毛固醇C-14去甲基化酶 14位还原和7-8位异构酶 17 角鲨烯环氧化酶
30
小结
1,3-β-D-葡聚糖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 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有价值的实 验诊断。 1,3-β-D-葡聚糖检验其敏感性优于GM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复 杂过程,实验室与临床应密切联系,为 临床医生提供诸如显微镜检查、真菌培 养、血清学标志物等多方面信息。
31
内毒素定量检测
23
1,3-β-D-葡聚糖检测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 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 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 期诊断。 指导用药:快速确定真菌感染后,选择好治疗方案,有 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为临床选用副作用小,疗 效高,价格适宜的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 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监护病程:监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 动态观察:易感人群,监测临床疗效。
危重病人的存活期延长
延长了真菌感染 的 高 危 期
使此类患者业已增加 的人数进一步扩大
严重真菌感染迅速上升势头
是日益严重的威胁!
5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1,3-β-D-葡聚糖检验简介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 醇
羊毛固醇C-14去甲基化酶
14位还原和7-8位异构酶
角鲨烯环氧化酶
17
1,3-β-D-葡聚糖结构
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
糖蛋白类
中
1,3-β-D-葡聚糖占真菌壁成
葡聚糖
分50%以上,是真菌细胞壁上
几丁质
的特有成分 以1,3-β-糖苷键连接的葡萄
9
镜检和培养方法
敏感性低
血培养:在肿瘤和血液病病人中,50%尸检证 实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血培养阴性。
培养结果阳性仅表示存在某种真菌,区 分定植和感染困难
培养时间长 有些标本采集困难
10
非培养方法优点
快速报告结果 敏感性提高 取材简便 多以真菌在致病状态产生的物质为检
真菌(1-3)-β-D-葡聚糖 与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检测
器械部 广东金羽医药发展有限公司
1
鲎
20世纪六十年代,人们 发现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 被称为“海洋活化石”的 鲎,它的血液与内毒素接 触后会发生特异性的凝集 反应,人们经过大量研究 和实验从它的血液中提取 出了用来检测内毒素的 “鲎试剂”。
2
真菌特异的代谢产物
D-阿拉伯糖醇
真菌 DNA 的检测
12
临床诊断、拟诊的微生物学
1 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连续培养 ≥2次分离到同种真菌
2 BALF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3 痰液或BALF直接镜检发现新生隐球菌 4 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 5 G实验连续两次阳性 6 GM实验连续两次阳性
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 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在医学检验领域,G 试验和 GM 实验是两种常用于诊断真菌感染的检测方法。
虽然它们都旨在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但在检测原理、适用范围、结果解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不同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G 试验。
G 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
真菌细胞壁中的(1,3)βD葡聚糖在人体受到真菌感染后会释放进入血液及其他体液中。
检测方法通常是采集患者的血液、脑脊液、胸腔积液等体液样本,通过特定的试剂和仪器来测定其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
G 试验具有较广泛的检测范围,几乎能覆盖所有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毛孢子菌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G 试验不能区分具体的真菌种类,也就是说,它只能告诉医生患者可能存在真菌感染,但无法明确是哪一种真菌导致的感染。
在临床应用中,G 试验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对于那些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G 试验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真菌感染,从而尽早开始针对性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G 试验还可用于监测真菌感染治疗的效果,如果治疗有效,患者体内(1,3)βD葡聚糖的含量会逐渐下降。
然而,G 试验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某些情况可能会导致 G 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比如使用某些含有葡聚糖的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白蛋白等)、使用某些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手术中使用纱布等。
另外,一些细菌感染(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能会引起G 试验结果的升高。
假阴性结果则可能出现在真菌感染的早期,真菌释放的(1,3)βD葡聚糖量还未达到检测阈值,或者患者感染的真菌细胞壁中(1,3)βD葡聚糖含量较低。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GM 实验。
GM 实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这是曲霉菌细胞壁的一种特异性成分。
1,3-β-D-葡聚糖的检验与临床总结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
Figure 1-10 Noncompetitive sandwich method of immunoassay
22
例1
1,3-β-D-葡聚糖与循环半乳甘露聚糖的检测比较: 用于治疗和监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成人曲霉菌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40例 (发展为曲霉菌病的高危人群) 该研究选择1,3-β-D-葡聚糖(BG)和半乳甘露聚糖(GM)两个指标 用于监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成人曲霉菌病患者 BG和GM两项指标均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真菌性疾病, 但BG可早于 GM升高. BG和GM联合检测用于曲霉菌病的诊疗, 其特异性和阳性率均为 100% .
R.Y.Hachem, D.P.Kontoyiannis, etc.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an.2009
32
侵袭性真菌感染或者GM和BG检测结果比较
33
例4
1,3-β-D-葡聚糖和抗白色念珠菌细胞壁抗原的IgG亚型 抗体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诊疗
系统性念珠菌病患者 IgG亚型体液水平升高
6
真菌病实验室诊断主要内容
准确、快速检出真菌病原体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组织病理 生理生化 血清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
7
镜检和培养方法
敏感性低
血培养:在肿瘤和血液病病人中,50%尸检 证实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血培养阴性。
培养结果阳性仅表示存在某种真菌,区 分定植和感染困难 培养时间长 有些标本采集困难
(a) 侵袭性曲霉菌病合并急性髓样白血病患者 给予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用药 治疗过程中BG和GM变化情况
内毒素检测进展讲解

MB-80内毒素测定系统
内毒素 葡聚糖
18
仪器概述
MB-80内毒素定量测定系统是专门用于定量测 定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医疗器械及食品 中的内毒素含量,更重要的是在临床上用来测定 病人各种体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水平,以诊断 及鉴别诊断内毒素血症及感染的类型和程度,也 作为观察内毒素血症疗效的重要指标。
11
结合免疫鲎试验法(Immunolimulus, IML)
以 广 泛 交 叉 反 应 性 抗 LPS - McAb ( Wn1222-5 ) 来捕获LPS,再与鲎试剂反应,可定量检测样本中 肠 杆 菌 科 细 菌 感 染 所 释 放 的 LPS , 敏 感 性 可 达 100pg/ml。该法以抗LPS单克隆抗体为探针使内毒 素血症检测特异性得以改善,且不受标本浊度、放 置时间、抑制因子等非特异性因素的影响,但仍不 能避免鲎试剂自身因素的影响。
8
鲎试验
鲎试验(LT)检测LPS机理是LPS通过激活C、B 因子、前凝固酶而使可凝蛋白变成凝固蛋白,形成 肉眼可见的胶冻状物,通过比浊,对LPS进行半定 量或定量检测。该法简单、无需特殊设备、耗费少、 敏感性较好,可检测出0.01~1ng/ml的LPS,但易受 多种因素的影响。
9
①标本颜色的深浅可使敏感性偏低;②受血浆中 LPS抑制因子的干扰;③非特异性凝血酶、凝血活 酶、核糖核酸酶、胰蛋白酶等均可使鲎变形细胞溶 解物产生假阳性反应;④LT法的标准化问题(目前 国际尚无统一标准)。
16
毛细管电泳法
LPS是缺乏有旋光力的基团,检测其未衍化的状 态比较困难。硼酸盐可与LPS分子的二乙基结合使 其旋光力增强,采用UV活性多粘菌素B与LPS形成 复合物或荧光素异硫基氟酸盐标记LPS亦可达到目 的。方法是将处理过的标本吸入毛细管,用标准磷 酸盐缓冲液(100mg/ml)做电泳,6min内即可完成 检测。此法敏感性为35pg/ml,但电泳的条件不易掌 握,且易受某些技术因素或固有误差的影响,目前 尚难以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 细菌性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不明原因的炎性疾病中,内毒素水平升高 表明由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可能,在非细菌性疾病中,相对 于临床的严重程度, 内毒素水平浓度是低的 ,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中内毒 素水平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细菌重复感染或脓毒症,而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 中, 内毒素水平也不会升高。
次培养无任何致病细菌。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价值
• 早期诊断:先于临床诊断平均4天 • 敏感性和特异性:确诊和高度疑似的感染病例 • 单次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
预测值分别为100%、82%、40%和100%。 • 两次阳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
➢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 沙门氏菌(Salmonella) ➢ 志贺氏杆菌 (Shigella) ➢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 奈瑟氏球菌属 (Neisseria) ➢ 流感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 百日咳博德特氏菌 (Bordetella pertussis) ➢ 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检测微生物产物(脂多糖、细菌DNA等)。
非特异性的活化炎症标识物(PCT、IL-6);治疗 靶目标检测(特异性介质)。
动态检测机体细胞对损伤的反应(细胞凋亡、病理 性缺氧、应激等)
( 2001年,由五个学术团体在美国华盛顿联合召开了国际脓毒症会议)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内毒素血症内源性1来自肠道内毒素的吸收不可检测:
➢ 隐球菌(genus Cryptococcus) ➢ 接合菌属(Zygomycetes):腐化 米霉菌 (Absidia)、毛霉菌 (Mucor)、根霉菌(Rhizopus)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 生物标志物(G和GM试验)分别被列入真菌诊断和 治疗的指南
• 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 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讨论稿)参照欧洲 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 (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 有关标准对我国原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继续保留确诊 (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及拟诊 (possible)的分层诊断体系,并新增加了G和 GM试验在诊断和抗真菌治疗的疗效判断中的定位 以及分层预防用药标准
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 临床应用
介绍内容
➢ 细菌内毒素 ➢真菌(1-3)-β-D-葡聚糖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血液感染的特点: • 主要是由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的入侵导致的感染; • 感染发生率高,病原菌由外源性转向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增多,多
重耐药和泛耐药菌增多; • 发病急,病死率高,发病率从1986年的1.6%增至2006年的3.1%,年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 病程监控和预后: 在严重的细菌性感染疾病中如脓毒症或 MODS, 内毒素水平升高的程度是炎症活动的反映,如果炎性 刺激不再存在,如在有成效的感染治疗后, 内毒素水平可在几 天内恢复到正常参考范围内,可作为一种预后的良好迹象, 而 对于脓毒症或MODS患者, 内毒素水平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维持 在不正常区间或持续升高,此时往往提示持续的炎症性感染, 同时也是预后不良的反映指标。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氧 内毒素的释放
氟沙星等
能力较弱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3
有效的抗菌治疗后,细菌崩解
•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抗生素的作用模式和诱导脓毒症休克的潜在可能 性 。在数种抗生素可能具有相同抗菌活性的情况下,应选择较少内毒素 释放的药物。
• 如果已选择诱导细丝样细菌形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剂量的选择应 慎重。
预测值分别为60%、93%、50%和95%。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往往 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 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33;641
每10万人中的发病率
0.4
念珠菌病
0.2
曲霉菌病
0.0 1981
1986
1991
1996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各种真菌感染的病死率
100.00% 80.00% 60.00%
90%
96%
83%
73.50%
58%
40.00%
29.50%
20.00%
0.00%
侵袭性念 珠菌病
度增长率为0.1%,病死率达21.0%~48.0%; • 从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epsis(脓毒症)→severe
sepsis→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F(多器官功能衰竭) 是一个连续,进行性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基本概念——细菌内毒素
➢ 1、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 菌细胞壁外膜的一个特有成分,是 一种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s LPS)和 微量蛋白(Protein)的复合物。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现状
➢ IFI发生率不断增加; ➢ IFI感染病死率很高; ➢ IFI诊断困难及漏诊情况严重。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美国非艾滋病患者中致死性真菌感染的发
0.6
病率 Mc Neil et al 2001 Clin Infect Dis
吴朝晖等。中国抗生素杂志,1999;24(3):192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诱导的内毒素的释放
β-内酰胺类
氨苄西林,头 孢噻肟,头孢 夫辛,头孢他 定,氨曲南等
内毒素的释放 能力最强
大肠埃系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氏 菌,流感嗜血 菌等。
氨基糖苷类
庆大,丁胺卡 内毒素的释放 那,妥布霉素 能力较强
菌血症得到控制,但血中内毒素则明显升高。
β-内酰胺类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作用于细胞壁
细胞壁的破裂
氨基糖苷类
作用于细胞膜和 影响蛋白质合成,
抑制核糖体
使膜失去稳定性
喹诺酮类
抑制DNA旋转酶 抑制核酸和成
内毒素的释放量: 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 内毒素的释放速率: 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曲松
• (4)淋巴液生成增加,腹腔淋巴管--胸导管是内毒素进 入体循环的重要替代途径。
• (5)外周血内毒素灭活功能降低。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2
败血症时血中细菌的释放
• 细菌被白细胞吞噬并消化,细菌死亡释放内毒素。
• Shen等人临床观察发现,在10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 症患者中,有7例在抗生素治疗后血中内毒素明显上 升,其中2例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死亡病例的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细菌内毒素结果判断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溶菌酶(LZM)
抗内毒素治疗
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肽聚糖,削弱细菌的细胞壁 结构
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BPI)
与内毒素结合,中和内毒素活性
阳离子抗微生物多肽(CAP)
竞争行的抑制LBP与LPS的结合
血浆淀粉样P组分(SAP)
阻止LPS的结合,置换出LPS
GM试验)阳性; • (5)血液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阳性; • (6)血中隐球菌抗原阳性; • (7)无菌体液中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真菌; • (8)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均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 • (9)血培养呈酵母菌阳性; • (10)肺部异常,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的标本中(血液、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多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 G-所致脓毒症早期鉴别诊断:早期诊断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预防
与救治的关键。实验表明,血浆水平的阳性预测值颇高,有些学 者提出内毒素水平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监测有预警意义,动态观 测其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与预防。
• 指导抗生素正确使用:由G-菌导致的菌血症更应该慎重考虑如何 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数种抗生素可能具有相同抗菌活性的情 况下,应选择较少内毒素释放的药物。 (内毒素释放能力: 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
侵袭性曲 霉菌病
粒细胞缺 乏患者曲 霉菌感染
镰刀菌属 感染
播散性接 合菌病
赛多孢菌 属感染
系列1 29.50% 73.50% 90%
83%
96%
58%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 年7 月20 日第 8 卷第4 期
死亡率 (%)
二、真菌(1-3)-β-D-葡聚糖的临床应用 美国四大医疗中心做的一项回顾性研究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内毒素检测在医院中的应用
➢ 在医院灭菌制剂检验中应用; ➢ 对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疗器械的内毒素检测; ➢ 在透析站和血站中的应用; ➢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菌内毒素的临床应用
脓毒症临床特点
➢病原学: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革兰氏阳性菌病情凶 猛,真菌死亡率最高。 ➢过度炎症反应,符合SIRS临床表现。 ➢二高一低:高代谢状态,氧供需失平衡,糖代谢紊乱, 蛋白分解增加,呈负氮平衡;高动力循环状态(高排低阻)。 脏器低灌注、低氧血症。 ➢常导致顽固性休克,是MODS/MOF的主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