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D-葡聚糖的检验与临床
葡聚糖的应用

“G”试验缘何而来?
17
定量检测1-3-β-D葡聚糖的方法
光度(浊度) 法 动态浊度法 终点浊度法 光度(显色) 法 动态显色法 终点显色法
18
G 试 验 的 基 本 原 理
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的变形细胞裂解 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发生颜色变化,故称G试 验。
试验反应机理图:
30 刘英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年9月第19卷第9期
例7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念珠菌菌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四组间比较: F=119.493,P<0101; 细菌菌血症组、念珠菌口咽定植组、健康对照组三组间的比较:F=3104,P>0.105; 念珠菌菌血症组与细菌菌血症组、念珠菌口咽定植组、健康体检组的两两比较: P值均<0.01; 细菌菌血症组Vs念珠菌口咽定植组、细菌菌血症组Vs健康对照组、念珠菌口咽定 植组Vs健康对照组的两两比较:P值均>0.05.
21
1,3-β-D-葡聚糖检测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 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 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 期诊断。 指导用药:快速确定真菌感染后,选择好治疗方案,有 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为临床选用副作用小,疗 效高,价格适宜的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 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监护病程:监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 动态观察:易感人群,监测临床疗效。
(1-3)b-D-Glucan TAL-RM(鲎试验非内毒素反应物 )
活化G因子 凝固酶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572014年2月第21卷第3期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谢 颖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 I )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痰培养或肺组织活检,但操作复杂,尤其是肺组织活检,临床可操作性差,不易开展。
(1-3)-β-D 葡聚糖为一种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约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
笔者对我院送检痰标本患者的血清进行(1-3)-β-D 葡聚糖检测,评价其在PIFI 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送检我科的支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及其患者血清各77份。
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41例(53.2%),糖皮质激素使用史31例(40.3%),体内置留导管22例(28.6%),恶性肿瘤史8例(10.4%)。
痰标本培养真菌阳性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49例,设为非感染组。
1.2 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 检测流程按试剂盒要求逐步进行。
① 将事先准备待检的静脉血2ml 置入离心管中以2900r /min 的转速离心6min ,然后吸取上层血清100μl 置入900μl 处理液中,振荡摇匀。
将其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70℃孵育10min ,然后快速放置到冰水中。
② 将制备好的标本200μl 放入含有主反应试剂A 的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移植标准玻璃反应管中,放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
③ 反应1h 后进行结果判断。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Stata 12.0统计绘制ROC 曲线,并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组合判断血清(1-3)-β-D 葡聚糖的临界值,并给出相应的该临界值下的诊断PIF I 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双侧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感染组(66.8±9.2)岁,非感染组(67.4±11.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4,P >0.05)。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检测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检测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卢岳虹;潘玲;谭玉萍;冯原;陆彩云;冯玉清;苏齐鉴;罗珍贞【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呼吸科与重症医学科二区住院的9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具体病情,这些患者被分为真菌感染组、普通感染组、非感染组,每组30例,分别采集患者的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葡聚糖检测试验,比较三组患者血浆和肺泡灌洗液BG浓度及对真菌感染预测效果.结果:三组患者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G浓度比较,真菌感染组>普通感染组>无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G试验浓度为66.07pg/mL时的约登指数值最大为0.584,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1.7%;肺泡灌洗液G试验浓度为78.3pg/mL时的约登指数值最大为0.733,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93.3%.结论:肺泡灌洗液G试验较血浆G试验对早期真菌感染的诊断更有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9(021)002【总页数】4页(P73-75,81)【关键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作者】卢岳虹;潘玲;谭玉萍;冯原;陆彩云;冯玉清;苏齐鉴;罗珍贞【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南宁 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R5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疾病等,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死亡率以及病程长和治疗成本高等特点,成为2015年全世界第3大死因[1]。
1,3-β-D-葡聚糖检验简介

注:*原发性者可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
15
(1,3) - β- D-葡聚糖检测
16
真菌细胞膜、壁结构
mannoproteins
β1,3 b1,6 葡聚糖 磷脂 双分 子层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 醇
羊毛固醇C-14去甲基化酶 14位还原和7-8位异构酶 17 角鲨烯环氧化酶
30
小结
1,3-β-D-葡聚糖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 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有价值的实 验诊断。 1,3-β-D-葡聚糖检验其敏感性优于GM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复 杂过程,实验室与临床应密切联系,为 临床医生提供诸如显微镜检查、真菌培 养、血清学标志物等多方面信息。
31
内毒素定量检测
23
1,3-β-D-葡聚糖检测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 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 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 期诊断。 指导用药:快速确定真菌感染后,选择好治疗方案,有 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为临床选用副作用小,疗 效高,价格适宜的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 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监护病程:监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 动态观察:易感人群,监测临床疗效。
危重病人的存活期延长
延长了真菌感染 的 高 危 期
使此类患者业已增加 的人数进一步扩大
严重真菌感染迅速上升势头
是日益严重的威胁!
5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1,3-β-D-葡聚糖检验简介

b1,3葡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 醇
羊毛固醇C-14去甲基化酶
14位还原和7-8位异构酶
角鲨烯环氧化酶
17
1,3-β-D-葡聚糖结构
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
糖蛋白类
中
1,3-β-D-葡聚糖占真菌壁成
葡聚糖
分50%以上,是真菌细胞壁上
几丁质
的特有成分 以1,3-β-糖苷键连接的葡萄
9
镜检和培养方法
敏感性低
血培养:在肿瘤和血液病病人中,50%尸检证 实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血培养阴性。
培养结果阳性仅表示存在某种真菌,区 分定植和感染困难
培养时间长 有些标本采集困难
10
非培养方法优点
快速报告结果 敏感性提高 取材简便 多以真菌在致病状态产生的物质为检
真菌(1-3)-β-D-葡聚糖 与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检测
器械部 广东金羽医药发展有限公司
1
鲎
20世纪六十年代,人们 发现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 被称为“海洋活化石”的 鲎,它的血液与内毒素接 触后会发生特异性的凝集 反应,人们经过大量研究 和实验从它的血液中提取 出了用来检测内毒素的 “鲎试剂”。
2
真菌特异的代谢产物
D-阿拉伯糖醇
真菌 DNA 的检测
12
临床诊断、拟诊的微生物学
1 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连续培养 ≥2次分离到同种真菌
2 BALF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3 痰液或BALF直接镜检发现新生隐球菌 4 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 5 G实验连续两次阳性 6 GM实验连续两次阳性
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 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在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近20年来,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完善,各种导管在体内的介人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常无特异性,而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中镜检、培养、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出率较低,G试验检测时间短其为非侵人手段在临床上广受关注。
目的及意义:分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干扰因素,提高准确性。
G试验是及激活试剂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酶(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G试验是念珠菌感染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测速度快。
G试验是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念珠菌感染首选检查方法,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结果作为方法学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及培养的不足,提高IFI检测率,缩短检查时间,早期治疗赢得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标准值:<10pg/ml为阴性,10pg/ml-20pg/ml是观察,>20pg/ml 阳性。
一般两次及以上G试验阳性及临床特征,并排除干扰因素就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BG升高原因: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细胞壁中,是真菌的特有多糖成分,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及卡氏肺孢子菌.占其干质量的50%以上,细菌、人和病毒都不含该成分,真菌菌丝生长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体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使血液和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升高,故检测血液中的BG可以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 1,3-β-D-葡聚糖。
(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对比研究

(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 评估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定量分析(G实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所有真菌细胞膜上都含有(1-3)-β-D葡聚糖,而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都不含这种成分,因此在机体的体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怀疑深部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G实验和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G 实验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6.0%、91.7%和94.1%。
G实验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高,真菌培养的特异度高。
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1-3)-β-D葡聚糖;真菌培养;深部真菌感染【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10-01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通常发生于危重患者,而且病情极易被原发病掩盖,从而导致误诊、漏诊[1]。
通过此研究的结果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真菌感染已成为艾滋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曲霉菌病、毛霉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组织孢浆菌病以及球孢子、副球孢子菌病等临床病症。
由于传统的培养方法不能及时提供深部真菌感染的信息,目前一些快速诊断技术,如高分辨CT(HRCT)及检测真菌抗原和核酸的非培养诊断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6-06-17T10:27:23.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作者:姜莉[导读] 深部真菌感染是指致病真菌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等器官,导致器官发生真菌性感染。
姜莉(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目的:讨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另外在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
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1-3-β-D葡聚糖的含量。
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平均值为(5.74±1.35)pg/ml;而观察组的平均值为(268.28±101.07)pg/ml。
观察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在早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感染消息,是一种实用的早期诊断方式。
【关键词】1-3-β-D葡聚糖;深部真菌感染;临床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是指致病真菌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等器官,导致器官发生真菌性感染。
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的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
临床中,由于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广谱抗生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该疾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反应,病情容易被隐藏,往往发现时病情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该疾病在初期时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现象,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2]。
所以如何在早期快速诊断和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研究检测血清1-3-β-D葡聚糖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7至91岁,平均年龄(35.4±5.5)岁,其中泌尿道感染的患者为15例,呼吸道感染的为10例,血液感染的为4例,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为2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非培养方法优点
快速报告结果 敏感性提高 取材简便 多以真菌在致病状态产生的物质为检
测标志物,结果阳性提示有致病性 定量检测可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及疗效
评估
9
非培养诊断的方法简介
真菌细胞壁成分
– (1-3) - β- D-葡聚糖检测(G试验)
1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EORTC/MSG2008修订版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病原学
– 真菌镜检 – 真菌培养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血清学检查方法(间接证据)
CSF隐球菌抗原阳性——确诊 GM-test, G-test——临床诊断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
1,3-β-D-葡聚糖检测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 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 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 期诊断。
指导用药:快速确定真菌感染后,选择好治疗方案,有 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为临床选用副作用小,疗 效高,价格适宜的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感染之前定殖
4
侵袭性真菌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
– 念珠菌病 – 曲霉病 – 隐球菌病 – 其他
5
诊断方法
影像学 组织病理学/细胞学 培养 血清学 分子生物学方法:
Platelia Aspergillus ELISA Fungitell assay PCR(unavailable)
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 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监护病程:监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 动态观察:易感人群,监测临床疗效。
21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
Figure 1-10 Noncompetitive sandwich method of immunoassay
因子B
G 活化因子B 活化因子 因子G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原 凝固蛋白(凝胶)
定量浊度仪 Turbidimetric technique GEL
18
分析前注意事项
采用无菌无热原真空采血管 抽血后4h内送检 血标本4-8℃最多存放48h 检测环境应保持清洁
19
1,3-β-D-葡聚糖相关影响因素
1,3-β-D-葡聚糖检验与临床
1
侵袭性真菌感染率上升—
AIDS
2
医学和相关科学的进步
危重病人的存活期延长
延长了真菌感染 的高危期
使此类患者业已增加 的人数进一步扩大
严重真菌感染迅速上升势头
是日益严重的威胁!
3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中心静脉插管 尿道插管 广谱抗生素 气管插管 腹部外科 肠胃外营养 营养不良 住院时间
2008; 46
12
(1,3) - β- D-葡聚糖检测
13
真菌细胞膜、壁结构
mannoproteins
β1,
b13,6 葡聚磷糖
脂 双 分 子 层
b1,3葡 聚糖 合成酶
几丁质
麦角固 醇
羊毛固醇C-14去甲基 14位还原和7-14 8位异构
1,3-β-D-葡聚糖结构
葡聚糖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中 1,3-β-D-葡聚糖占真菌壁成分
传统的方法
6
真菌病实验室诊断主要内容
准确、快速检出真菌病原体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组织病理 生理生化 血清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
7
镜检和培养方法
敏感性低
血培养:在肿瘤和血液病病人中,50%尸检证 实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例血培养阴性。
培养结果阳性仅表示存在某种真菌,区 分定植和感染困难
50%以上,是真菌细胞壁上的特有 成分 以1,3-β-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残 基骨架作为主链 以分支状1-6-β-D葡萄糖残基作 为侧链
15
1,3-β-D-葡聚糖特性
对热极为稳定,高压121℃并不能使其灭活。在念珠菌 和曲霉菌细胞壁中含量较多,对G实验灵敏。
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 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 放出来,从而使血液及其它体液中含量增高。当真菌 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系统可将其清除。
真菌抗原检查
– 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 抗原( GM)
– 甘露聚糖(mannan)抗原
真菌特异的代谢产物
– D-阿拉伯糖醇
真菌 DNA 的检测
10
临床诊断、拟诊的微生物学
1 合格痰标本直接镜检发现菌丝,且连续培养 ≥2次分离到同种真菌
2 BALF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3 痰液或BALF直接镜检发现新生隐球菌 4 乳胶凝集法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 5 G实验连续两次阳性 6 GM实验连续两次阳性
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 ,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可用于检测念珠菌、毛孢子菌、曲霉菌、镰刀菌、卡 氏肺孢子菌
不可检测隐球菌、接合菌(根霉/毛霉等)
16
“G”试验缘何而来?
17
比浊法反应机理
细菌内毒素
因子C
活化因子C
(1-3)b-D-Glucan LAL-RM(反应物)
22
例1
1,3-β-D-葡聚糖与循环半乳甘露聚糖的检测比较: 用于治疗和监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成人曲霉菌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40例 (发展为曲霉菌病的高危人群) 该研究选择1,3-β-D-葡聚糖(BG)和半乳甘露聚糖(GM)两个指标
用于监测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成人曲霉菌病患者 BG和GM两项指标均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真菌性疾病, 但BG可早于
以下情况可出现假阳性:
使用纤维素膜进行血透,标本或患者暴露于纱布或其 他含有葡聚糖的材料;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或血液制品 ;
链球菌血症; 操作者处理标本时存在污染; 使用多糖类抗癌药物、放化疗造成的粘膜损伤导致食
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血液等也 可能造成假阳性。
GM升高. BG和GM联合检测用于曲霉菌病的诊疗, 其特异性和阳性率均为 100% .
结论: BLeabharlann 和GM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定血液病患者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并将 单一试验假阳性给诊疗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