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感染诊断

合集下载

(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速、 阳性 率 高 , 用 于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 的 早期 快速 诊 断 。 可
【 键 词】 ( ,)8D 葡聚 糖 ; 真 菌 ; 侵 袭性 感 染 关 13 一一 -
D1 1 . 9 9 j is . 6 29 5 . 0 0 1 . 0 0: 0 3 6 /.sn 1 7 —4 5 2 1 . 7 0 6
李 军 , 浚霁。 陈 伟 , 王 , 黎 敏 邓 少丽。 陈 呜。 1 青海省 西 宁市解放 军 第四 医院 , , (. 检 验科 8 0 0 ;. 1 0 7 2 第三 军 医大学 大坪 检验科 , 庆 重 40 4 ) 0 0 2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血 浆 ( , ) D 葡 聚 糖检 测 对侵 袭性 真 菌感 染 的诊 断 价 值 。 方 法 应 用 MB 8 1 3一 -0微 生 物 动
we e 5 p s t e p t n s we e i e t id b h e e to f pa ma ( , 一 - g u a wi h o i v a e o r o ii a i t r d n i e y t e d t c in o l s 3 v e f 1 3) 7D- l c n, t t e p st e r t f h i
2. a n H os t l, D pi g pia Thid iia y M e c r M lt r dialUni e s t , v r iy Cho gqi g 00 n n 40 42, Chi a n
[ src] Ob et e Toe po eteda n si au fpama( , ) D-l cn i h ee t no v sv Abta t jci v x lr h ig o tcv leo ls 1 3一 gu a n t ed tci fi a ie o n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572014年2月第21卷第3期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谢 颖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 I )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痰培养或肺组织活检,但操作复杂,尤其是肺组织活检,临床可操作性差,不易开展。

(1-3)-β-D 葡聚糖为一种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约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

笔者对我院送检痰标本患者的血清进行(1-3)-β-D 葡聚糖检测,评价其在PIFI 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送检我科的支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及其患者血清各77份。

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41例(53.2%),糖皮质激素使用史31例(40.3%),体内置留导管22例(28.6%),恶性肿瘤史8例(10.4%)。

痰标本培养真菌阳性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49例,设为非感染组。

1.2 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 检测流程按试剂盒要求逐步进行。

① 将事先准备待检的静脉血2ml 置入离心管中以2900r /min 的转速离心6min ,然后吸取上层血清100μl 置入900μl 处理液中,振荡摇匀。

将其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70℃孵育10min ,然后快速放置到冰水中。

② 将制备好的标本200μl 放入含有主反应试剂A 的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移植标准玻璃反应管中,放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

③ 反应1h 后进行结果判断。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Stata 12.0统计绘制ROC 曲线,并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组合判断血清(1-3)-β-D 葡聚糖的临界值,并给出相应的该临界值下的诊断PIF I 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双侧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感染组(66.8±9.2)岁,非感染组(67.4±11.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4,P >0.05)。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18例 患 者 , 其 发 热 当 天 抽 静 脉 血 做 (— )B D葡 聚 糖 检 测 , 时 留取 血 液 、 吸 道 、 尿道 和肠 道 标 本 0 在 13一 — 同 呼 泌
做 真 菌 培 养 。 过 回顾 性 调 查 , 通 了解 临 床 用 药 及 患 者 是 否 症 状 缓 解 作 为 临 床 诊 断标 准 . 以此 为 标 准 比较 并 两 者 的 差异 。 结 果 18例 患 者 中使 用 抗 真 菌药 物且 症 状 缓 解 3 0 2例 .使 用 抗 真 菌 药 物 症 状 未 缓 解 和未
t m aue(— )p D gua o A r uut2 0 .1 a ls eihrl l d rs o esr 1 3一 — —lcnf m p loA gs 08 Iesmpe r ea bo ,e- r it , l l p p o
p r t r a t u n r r c n n e t a a a e e c l r d fo t e p t n s wi e e n i o y t c , r a y t t d i t si l n lw r u t e r m h a i t t f v ra d a r i a a n c u e h t e a y b mmu o u p e s n , c rio t r i o mo e a d w d — p cr m n i it s f r a hrp yi n s p rsa t o t se o d h r n n i e s e tu a t o i o c b c ln i .B er s e ti v si ai n e la n l i a ig o i n o a e t e d f r n e ogt me y r to p c n e t t ,w e r tci c l a n ss a d c mp r h i e e c g o n d f

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动态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38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并与真菌培养进行对照。

结果:BG动态检测法与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结果均为18例时,BG动态检测阳性而真菌培养为阴性共20例,也即当BG动态检测法均为阳性时,真菌培养法阳性检出率为47.4%。

38例患者中21例經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血浆BG呈下降趋势,降至健康水平(BG 值<10 pg/ml)。

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法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更简便、快捷、阳性率高,可作为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标签:血浆1-3-β-D葡聚糖;深部真菌感染;抗真菌药物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如真菌培养、病理组织性等方法由于耗时长、阳性率低、费用高而难以实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的目的。

基于此,本文笔者探讨了目前较为流行的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法诊断深部真菌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证实动态检测法可作为抗真菌药物疗效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液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动全部≥50 pg/ml。

以上38例患者均动态检测3次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取平均值,再对38例患者至少1次真菌培养。

1.2 方法1.2.1 仪器与试剂选用北京金山川科技公司提供的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及附属的T01智能恒温仪、冰浴槽。

1.2.2 检测方法(1)取静脉血2 ml置入无热源肝素钠真空采血管,3000 r/min 离心,分离血浆;(2)提取上述血浆0.10 ml加入0.9 ml样品处理液D中,混匀后置于70 ℃恒温10 min,取出后迅速注入冷水浴中,并冷却至37 ℃以下,作为待测血浆样品;(3)取待测血浆样品0.2 ml加入酶反应主剂中(冻干粉),溶解后转移至无热原平底反应管中,插入MB-80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1 h后自动计算待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析 1 3 8例 疑 似 侵 袭性 真 菌感 染 住 院患 者 的血 浆 ( 1 — 3 ) 一 8 一 D - 葡 聚 糖检 测结 果 以及 不 同部 位 真 菌 培养 结果 , 分 别 计 算
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 、 特异度 、 阳性 和 阴性 预 测 值 。结 果 1 3 8例 疑 似 侵 袭 性 真 菌感 染 的 患 者 中确 诊 患
杨 朵 ,马 冬 媛 ,何 欣 ,迟 珊
( 首 都 医科 大学 附属 北 京 世 纪 坛 医 院临 床 检 验 中 心 , 北京 1 0 0 0 3 8 )
摘 要 :目的 评 价 血 浆 ( I - 3 ) 一 8 一 D - 葡 聚 糖 检 测 和 真 菌培 养 在 临床 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诊 断 中 的意 义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p l a s ma( 1 - 3 ) 一 b e t a — D- g l u c a n a s s a y a n d f u n g a l c u l t u r e o f 1 3 8 c a s e s o f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p a t i e n t s wi t h s u s p e c t e d i n v a s i v e 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 Th e d i f f e r e n t me t h o d s we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f o r s e n s i t i v i t y, s p e c i f i c i t y,a n d p o s i t i v e a n d n e g a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s .RES ULT S To t a l l y 3 5 c a s e s o f p a t i e n t s we r e c l i n i c a l l y d i a g n o s e d 8 s i n v a s i v e f u n g a l i n f e c t i o n s a n d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疑似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疑似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实验 组 1 —3—1 3一D 葡 聚 糖 含 量 明
高于对 照组 ( P<0 . 0 1 ) , 痰培养 阳性 组 1 — 3一B—D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痰培养
d o i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05. 2 4 4
1— 3一B—D葡 聚 糖 含 量 检 测 , 对 两种方
血浆 1—3一B—D葡聚糖 检测 对临 床肺 部真 菌感 染患 者的诊 断价值 , 报告如下 。
资 料 与 方 法 2 0 1 0年 1 0月 ~2 0 1 1年 4月 收 治 疑
法 的阳性 检 出率 进 行 比较 , 真 菌 培 养法 3 2例 阳性 , 阳性 率 4 5 . 0 7 %, 血浆 1— 3一 B—D 葡 聚 糖 检 测 法 阳性 5 7例 ( 以 > 2 0 P g / ml 判为 阳性 ) , 阳性率 8 0 . 2 8 % 经统
结 果
高, 将其用 于念珠菌 血症 的早期诊 断明显 优 于 传 统 的 培 养 法 和 血 清 学 诊 断 试
验 。 本 文 实 验 组 中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 检 测 1—3一B—D 葡 聚 糖 含 量 不 能 用 于 隐 球 菌 感 染 的 诊 断 。 因 为 隐 球 菌 具 有 荚 膜, 1 —3一B—D葡 聚 糖 不 易 释 放 , 故 该 成
阴性组 ( P <0 . 0 1 ) 。 实 验 组 与 正 常 对 照 组 外 周 血 1— 3—1 3 一D葡 聚 糖 测 定 结 果 ,
见表 1 。
分可能不宜作 为 隐球菌感 染 的早期诊 断 指标 。本文所有病例 中无 隐球菌感染者 ,
有 关 隐 球 菌 感 染 后 1—3一B—D 葡 聚 糖 的变 化 还 有 待 进 一 步 观察 。本 研 究 中 , 3 0 例 正 常对 照 组 标 本 两 种 方 法 均 显示 阴 性 ,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在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近20年来,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完善,各种导管在体内的介人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常无特异性,而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中镜检、培养、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出率较低,G试验检测时间短其为非侵人手段在临床上广受关注。

目的及意义:分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干扰因素,提高准确性。

G试验是及激活试剂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酶(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G试验是念珠菌感染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测速度快。

G试验是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念珠菌感染首选检查方法,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结果作为方法学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及培养的不足,提高IFI检测率,缩短检查时间,早期治疗赢得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标准值:<10pg/ml为阴性,10pg/ml-20pg/ml是观察,>20pg/ml 阳性。

一般两次及以上G试验阳性及临床特征,并排除干扰因素就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BG升高原因: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细胞壁中,是真菌的特有多糖成分,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及卡氏肺孢子菌.占其干质量的50%以上,细菌、人和病毒都不含该成分,真菌菌丝生长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体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使血液和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升高,故检测血液中的BG可以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 1,3-β-D-葡聚糖。

(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对比研究

(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对比研究

(1-3)-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 评估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定量分析(G实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所有真菌细胞膜上都含有(1-3)-β-D葡聚糖,而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都不含这种成分,因此在机体的体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80例怀疑深部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G实验和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G 实验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6.0%、91.7%和94.1%。

G实验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高,真菌培养的特异度高。

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一定临床意义。

关键词:(1-3)-β-D葡聚糖;真菌培养;深部真菌感染【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10-01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来说,通常发生于危重患者,而且病情极易被原发病掩盖,从而导致误诊、漏诊[1]。

通过此研究的结果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真菌感染已成为艾滋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念珠菌病、孢子丝菌病、隐球菌病、曲霉菌病、毛霉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组织孢浆菌病以及球孢子、副球孢子菌病等临床病症。

由于传统的培养方法不能及时提供深部真菌感染的信息,目前一些快速诊断技术,如高分辨CT(HRCT)及检测真菌抗原和核酸的非培养诊断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感染诊断
一、概述
经研究表明,(1-3)-β-D-葡聚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原成分, 占其干燥重量的80%~90%,其它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两者存在相关性。

?
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代谢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或其它体液中(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

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对其清除。

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它在血液及无菌体液中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视为IFI(深部真菌感染)的标志。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

IFI也日益成为导致骨髓及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AIDS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由于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居高不下。

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用药治疗。

常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培养”可为临床提供直接的诊断依据,但其培养方法耗时长(4-7天),不适宜用作早期诊断。

并且,随着光谱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得培养的阳性率极低。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也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差,往往对某一疑似真菌感染患者要作多种真菌抗原或抗体检测,既费时又不经济,而且当所用药盒的抗原谱或抗体谱不全时也极易造成漏诊。

对一些以往接触过相应真菌抗原的个体,作抗体检测时还会出现阳性反应,因而对抗体的检测往往要求作动态观察才能作出诊断,期末属性较差。

有研究报道血清葡聚糖在念珠菌血症时明显升高,将其用于念珠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培养法和血清学诊断试验。

虽然检测(1-3)-β-D葡聚糖只能提示有无真菌侵袭性感染,不能确定为何种真菌,但也可能转化为一种优势。

因近年来,一些罕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也可引起深部感染,这就要求一种能迅速确定有无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

因系统抗真菌药物种类较少,抗菌谱较广,且不因真菌种类而异,当检测到标本中的(1-3)-β-D葡聚糖含量较高时,可给予以系统治疗,不必耗时等待鉴定出种属,否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并且,相关研究表明,(1-3)-β-D葡聚糖水平在确诊IFI患者的血清中出现持续升高,而随着药物的使用,对药物敏感者可很快出现(1-3)-β-D葡聚糖水平下降及转阴,而药物治疗无效人群(1-3)-β-D葡聚糖值无明显改变。

因此,(1-3)-β-D葡聚糖可以用来判断药物的疗效,以协助临床医师及时进行药物种类及剂量的调整。

通过对人体体液进行(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可帮助判断人体是否已被真菌感染。

对高危患者的样本进行连续分析,可为临床检测提供入侵真菌的量值或阴性预示值,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了一种快速检查方法,对提高病人治疗治愈率和指导医生合理用药,以及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
目前,临床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方法主要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

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各种真菌PCR测定,是诊断IFI的微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但传统真菌鉴定方法都因周期长、血培养率低而难于快速诊断。

研究者也逐渐将早期诊断的注意力转向建立血清学方法来检测真菌菌体成分或代谢产物,如测定白念珠菌的甘露聚糖、烯醇化酶、D-阿拉伯糖醇等。

鉴于深部真菌感染时,经吞噬细胞处理,菌胞壁降解成分大量入血,90年代初,有学者建立了以检测血浆或血清中真菌胞壁成分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和(1-3)-β-D葡聚糖抗原
[(1-3)-β-D-gluean,BG]的含量,用于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灵敏度和特异性,且迅速、简便,并能提示抗真菌药物治疗。

BG检测(也称G试验)是一种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主要由以下研究机构开展,日本东京Wako 纯化学研究所,Seikagaku Kogyo公司,Ma-ruha公司和美国Cape Code协会。

其中Cape Code 协会研制的Fungitell试剂盒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血液病、肿瘤等免疫受损的患者IFI的诊断。

BG是酵母和丝状真菌细胞壁的多聚糖成分,作为真菌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原核生物、病毒和人体细胞都不存在这种多聚糖。

因此,它在血液及无菌体液中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视为IFI的标志。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BG的比色法检测试剂盒已广泛用于临床。

美国FDA已于2003年批准该试验用于可疑IFI患者血清定性检测。

2008年欧洲肿瘤研究治疗组织(EORTC)IFI合作组(IFICG)和国家过敏及感染类疾病研究(NIAID)真菌病研究组(MSG)将G试验结果列为诊断IFI的诊断标准,但试剂盒必须是FDA认证的。

国外多个研究中心为评估该试验的特性已做了大量的回顾性调查,证实其敏感度、特异度及临床一致性均较好。

编辑: gaowei2010 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