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部真菌感染影像鉴别

合集下载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约有高达50%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血培养呈阴性,通常是在死亡后解剖才被诊断出来。
约有高达8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病情恶化快
Nolla-Salas J, Sitges-Serra A, Leon-Gil C, et al. Intensive Care Med 1997;23:23-30
肝脾念珠菌病
由门脉循环引起
系统性念珠菌病
由胃肠道播散
白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白念珠菌
念珠菌血症菌种分布 (1992-2003)
% of Isolates by Year(no.tested) 1992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Species (235) (332) (413) (320) (2770) (1715) Candida albicans 44.3 53.3 54.0 54.7 59.8 65.1 Candida glabreta 16.6 20.5 15.3 15.3 16.4 14.2 Candida parapsilosi 21.7 9.0 18.9 10.3 10.7 9.3 Candida tropicalis 11.9 11.4 7.0 11.9 7.9 6.9 Candida krusei 2.6 4.2 1.7 2.8 2.7 2.7 Candida lusitaniae 2.1 0.6 0.0 2.2 1.3 0.4 Candida guilliermondii 0.4 0.4 1.9 0.9 0.6 0.3
现状
病原体:白色念珠菌为第一位,但有下降趋势;非白念珠菌增加(其中热带第一位,克柔、近平滑增加)
途径:内源性为主(正常菌群)

真菌感染的诊断分层和治疗策略

真菌感染的诊断分层和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诊断分层标准的治疗策略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IFD 未确定IFD 影像学: 非特异性表现
G/GM/PCR阳性 非无菌标检菌或 培养本阳性 粒缺伴发热 广谱抗生素无效 无其他均无依据 无任何依据
粒缺伴发热
无发热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1、致密边界清晰伴或 不伴晕征 2、空气新月征 3、空洞
病理或 无菌标 本培养 阳性
病理或 无菌标 本培养 阳性
G/GM+ 非无菌标 检菌或培 养本阳性
阴性
目标治疗诊断驱动治疗Fra bibliotek经验性治疗
预防治疗
胡炯.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8):710-711.
G/GM+ 非无菌标 检菌或培 养本阳性
阴性
目标治疗
诊断驱动治疗
经验性治疗
预防治疗
胡炯.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8):710-711.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及晕征)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及晕征)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晕征、新月征)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空洞)
非特异性表现(沿气管支气管浸润)
针对不同诊断分层标准的治疗策略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IFD 未确定IFD 影像学: 非特异性表现
G/GM/PCR阳性 非无菌标检菌或 培养本阳性 粒缺伴发热 广谱抗生素无效 无其他均无依据 无任何依据
粒缺伴发热
无发热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1、致密边界清晰伴或 不伴晕征 2、空气新月征 3、空洞

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介绍几种新的感染标志物
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 出来,故其在体液中旳量不增高。
2024/9/22
20
1-3-ß-Ð 葡聚糖旳临床意义
迅速检测血液等体液中酵母菌、丝状真菌等细胞 壁成份,不但检测曲霉菌,还能够检测念珠菌、
镰刀菌、毛孢子菌、支顶孢属。
另据文件报道,检测葡聚糖含量不能用于隐球菌 感染旳诊疗,可能因为隐球菌在免疫缺陷患者体 内生长缓慢,并形成厚荚膜。有体外试验表白, 新生隐球菌产生旳1-3--β-D葡聚糖量比念珠菌 和曲霉菌少。
2024/9/22
27
G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阴性
之前使用过抗真菌药物、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造成分解代谢。 试验操作过程中离心时间过长。
2024/9/22
28
GM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阳性
饮用牛奶或高蛋白食物; 血液透析; 本身免疫性肝炎等; 食用污染旳大米等。
2024/9/22
29
2024/9/22
25
G试验与GM试验比较
三种方法检测真菌
GM
曲霉菌属A. fumigatus

镰刀霉Fusarium

接合菌纲Zygomycetes

念珠菌属Cadida

隐球菌Cryptococcus

青霉菌Penicillium

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2024/9/22
GP + + - + - + +
GM试验在下列情况可出现假阴性
释放入血循环中旳曲霉GM(涉及甘露聚糖) 并不连续存在而是会不久清除;
此前使用了抗真菌药物; 粒细胞缺乏旳患者。
2024/9/22
30
G试验、GM试验成果与临床诊疗不符合时 旳原因分析

肺真菌性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文献复习附4例报告

肺真菌性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文献复习附4例报告

33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 O .22CHI NA FOREI GN M ED I CAL TREATM ENT 综述肺真菌性感染是一种机遇性感染,随着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增多,临床肺真菌性感染有增多趋势,大多数肺真菌性感染的X 线、CT 均缺乏特异性表现,为了进一步认识该病影像特点,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临床确诊为肺真菌性感染病例的多层螺旋C T 扫描图像资料,及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36~54岁,平均48岁。

1例病例为肺结核病人,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及有皮质激素应用史(氟美松),有乏力、消瘦、不规则低热。

发热、咳嗽、咳痰1例。

2例为常规体检发现。

2例痰培养结果显示有真菌生长。

2例肺穿获得病理组织学证实。

2例治疗后CT 复查,病灶吸收。

1.2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摄胸片正位平片。

全部病例均采用G E l i ght s pe ed 16层螺旋CT 机行胸部平扫。

2例同时作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顶,层厚及间距均为7.5m m ,同时用肺窗和纵隔窗进行观察2结果本组4例中胸片显示阳性,M SCT 显示1例肺结核伴肺曲菌病,病灶空洞内有可移动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图1~3);3例念珠菌感染表现分别表现为:蜂窝状改变中见小团块密度影(1例);软组织肿块,边缘可肺真菌性感染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文献复习(附4例报告)周林锋王建俭蔡曙耘成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中山528415)【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 SCT)在肺真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肺真菌性感染影像学表现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穿刺活检和支气管镜检或痰培养确诊的肺真菌性感染患者的胸片、M SC T 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M SCT 均显示胸片发现的阳性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1例肺结核伴肺曲菌病,病灶空洞内有可移动肿块及半月形空气征;3例念珠菌感染表现分别表现为:蜂窝状改变中见小团块密度影(1例);软组织肿块,边缘可见“晕轮征”(1例);多叶段多发不规则结节渗出影(1例)。

2017-12-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点1

2017-12-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点1
过敏性肺泡炎/变态反应性肺曲霉菌病
曲霉重叠综合症
B—P—A的—累—及—部—位—(—解—剖—) —
气道:大、中、小、细 肺脏:肺实质、肺间质 胸膜:胸水、增厚 淋巴:肺门、纵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气道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侵袭性肺真菌病影像学图集》,何礼贤,李华茵,邵长周等
寄生性支气管曲霉病
小气道性病变:管壁增厚、树芽征、空洞性结节
• MO(单核) 10.3% (3-8%) ↑
• EO(嗜酸)
17.3% (0.5-5%) ↑
• HGB 149g/L (120-160g/L)
• PLT
243×10~9/L (100 -300×10~9/L)
• CRP 18.85 mg/L (0.068~8.2mg/L) ↑
• ANCA (-)
• EBV
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
镜检:肺组织内部分肺泡间隔增宽,部分区域纤
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上皮样肉芽肿形成,局灶碳末沉着,肺泡间隔血 管扩张。未见干酪样坏死。
符合肺肉芽肿样病变,请临床除外特殊感染
免疫组化结果:CD21(-),CD23,(个别阳性),
CD68(+),P53(+),ki-67(30%+),s100(个别阳 性),CD1a(-)。 特殊染色:PAS(+),抗酸(-), 银染法(-)
分布:10%-20%于口腔、咽喉、上呼道、
阴道及肠道粘膜,一般不致病
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侵入支
气管或肺引起疾病,多为继发。
途径:真菌孢子经气道吸入及血播入肺
分型:支气管炎型、肺炎型
病理:浸润气道壁/血管,致坏死性血管炎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

发布时间:2012-03侵袭性肺真菌病诊治指南解析朱光发〔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治;新进展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曾经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穿透通常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其发生取决于外界致病因素和人体免疫力的相互作用[1]。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IFD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肺真菌病(i 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disease,IPFD)是IFD临床常见类型,已日益成为免疫抑制患者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本文就IPFD的定义、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阐述,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侵袭性肺真菌病定义IPFD是指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即真菌对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侵犯,引起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引起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

但需注意的是,IPFD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改变。

真菌寄生是指临床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免疫功能正常者,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大多为真菌在呼吸道寄生,或称为定植;后者是指真菌作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如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IPFD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2],前者指免疫功能正常、有或无临床症状的肺部真菌感染;后者指伴有宿主因素和(或)免疫功能受损的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2.侵袭性肺真菌病流行病学绝大多数IFD患者有免疫功能异常,在经典高危人群如白血病、艾滋病、骨髓干细胞及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IFD的发病率高达20%~40%。

还有一部分内外科危重病患者,属于非经典人群,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手术指征和范围的扩大、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与留置,以及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等,导致患者免疫屏障受损与功能障碍引发IFD。

肺部真菌感染《含诊断鉴别诊断、分类治疗用药CT表现(附CT图)》PPT课件

肺部真菌感染《含诊断鉴别诊断、分类治疗用药CT表现(附CT图)》PPT课件
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9
临床特征:
• 主要特征:
–⑴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特征为:
• 早期出现胸膜下密度增高的结节实变影, • 数天后病灶周围可出现晕轮征, • 约1015d后肺实变区液化、坏死,出现空腔阴影或新月征;
–⑵肺孢子菌肺炎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为:
21
IPFI防治策略
确诊治疗
临床诊断治疗 拟诊治疗 靶向预防 一般预防
22
一般预防
• 有宿主因素特别是HSCT者,防止曲霉孢子经呼吸 道吸入是预防IPFI的重要环节
• 无发病时应注意保护环境 • 一旦有IPFI发病时应加强监测,评价和改进保护性
环境,消毒污染物包括房间墙壁,清除感染源。 • 除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例,不主张使用抗真
• 条件致病性真菌:或称机会性致病真菌, 多为腐生菌或植物致病菌,对人体的致病 性弱。当人体纯在易感因素时,会导致深 部真菌感染。
4
IPFI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 IPFI)
–指真菌直接侵入肺组织或支气管,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 组织损害、肺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过程。
• 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预防隐球菌病。
• 对异体或自体HSCT受者
– 推荐口服SMZ-TMP 2片,1次/d,预防性用药。于移植前2~3周 开始服药,至植入后6个月;
– 若持续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预防用药应 予继续。
• 对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 术后可用氟康唑100mg/d,或伊曲康唑口服液200 mg/d ,预防 真菌感染,疗程视病情而定。

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138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3月 第4卷第5期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激素的应用,器官移植,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及靶向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增多等因此造成了真菌感染患者的日益增多[1],然而由于对真菌的培养需要较高的检验技术,往往假阴性率较高,临床上对于真菌感染的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HR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由于分辨率高,对于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有很大的作用;其次,肺部真菌不同菌群的感染在临床上诊断也是很大的挑战。

笔者通过收集肺部真菌的CT 图像并对不同菌群进行总结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CT 诊断能力。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9年10月间收治的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6例,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18~79岁,平均(56)岁。

其中曲霉菌感染26例,(26/56),隐球菌感染21例(21/56),念珠菌感染6例,(6/56),其他真菌感染3例(3/56)。

56例患者中有恶性肿瘤患者25例,器官移植患者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例,AIDS 患者2例,糖尿病患者12例,其余4例患者未能提供明确的临床病史。

上述患者中微生物确诊25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14例,临床诊断17例,包括痰液2次培养阳性15例,肺泡灌洗培养阳性2例。

1.2 检查方法56例患者均行胸部CT 检查,其中36例平扫,21例同时做了增强检查。

CT 机为Toshiba-Activion 16层螺旋CT 机,扫描范围包括胸廓入口到肺底,管电压120kV,管电流使用智能毫安:40~230mAs,X 线球管转速:0.5s/r,FOV 300mm, 采集矩阵512×512。

1.3 图像分析由两名放射诊断医师(分别为5年及14年CT诊断经验)对肺真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 征象进行观察分析;包括结节的大小(小结节定义为直径<1cm,大结节定义为直径1~3cm)、肿块定义为直 径>3cm),分布、数量,形态,空洞,晕征等影像学表现进行描述,归纳其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